温病学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杨进  页数:264  

内容概要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教学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著作《温病条辨》还被作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中,温病学也是重要的基础课程。而对中医专业研究生的温病学教材,长期以来各中医院校都在探索之中。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多数以学习温病学的原著为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研究生对单纯学习原文的兴趣不大,所以有的院校又编写了能反映温病学现代研究进展的一些教材,其内容包括了温病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关的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中医专业的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原著和了解现代的研究进展都是必要的,前者可以进一步夯实研究生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为其后的学习、研究温病学原著提供思路和突破口;后者则较为实用,能直接指导研究生今后在临床上的诊疗或开展一些实验室研究。但对于温病学原著的学习,现在一些中医院校不大重视,不仅在本科阶段很少学,在研究生阶段也往往不开设专门课程。所以造成了中医专业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较差,在其知识结构里的中医学理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针对这一情况,特别是各级中医教育领导部门已把加强“中医四大典籍”教学作为提高中医学生中医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时,开设温病学原著课程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通过反复论证,认为应在中医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中增设有关温病学原著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形势和要求。

书籍目录

上篇 温病学术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章 温病学术流派   第一节 温疫学派     一、强调特异性致病因素     二、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治疗     三、对后世温病学家的影响     四、简要评价   第二节 主流学派     一、辨证论治纲领的确立     二、病种的划分与证治规范     三、兼收并蓄集大成     四、诊治方面的创新与完善     五、简要评价   第三节 伤寒学派     一、“阳明为成温之薮”的病机观     二、温病初起证治之争     三、强调撤热,重视苦泄     四、简要评价   第四节 兼融学派     一、融汇多种辨证方法,丰富诊法内容   二、处方用药不拘一格,多有创新     三、诸证分类详明,注重瘥后治疗     四、简要评价   第五节 伏温学派     一、伏寒化温说     二、伏火说     三、四时伏气说、伏暑说     四、简要评价  第六节 温病各流派的临床指导意义 第二章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  第一节 六淫学说     一、“六淫”的概念     二、六淫病因学说的认识方法     三、六淫病因学说的学术特性     四、六淫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五、六淫病因学说的讨论   第二节 伏气学说     一、学术渊源     二、伏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伏气学说的临床运用   第三节 温毒学说     一、温毒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     二、温毒的临床特征     三、温毒的治疗原则     四、温毒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三章 温病辨治理论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治理论     一、卫气营血理论的学术源流     二、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意义     三、卫分证辨治     四、气分证辨治     五、营分证辨治     六、血分证辨治     七、卫气营血现代研究述要    第二节 三焦辨治理论     一、三焦理论的学术源流     二、三焦理论的临床意义     三、上焦病辨治     四、中焦病辨治     五、下焦病辨治     六、三焦证治理论的现代研究     七、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第四章 外感热病辨证纲领统一化的探讨    第一节 外感热病学术发展之历史回顾     一、《伤寒论》学术渊源及六经辨证     二、温病学说的发展及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第二节 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及统一的基础 …… 第五章 温疫学说 第六章 温病方证体系 第七章 温病理论在内妇科的应用 第八章 温病学的现代实验研究方法下篇 温病学原著学术研究 第一章 《温热论》 第二章 《湿热病篇》 第三章 《温病条辨》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二、温病学说的发展及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温病一名,早在《内经》已有记载,《伤寒论》也曾提及温病,但没有详细论述温病证治,只将温病简单地纳入伤寒之内,故伤寒和温病曾长期处于低级合论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医家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临床实践中,经验不断丰富,逐渐认识到《伤寒论》六经学说详于寒而略于温,不能适用于所有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如金代刘河问创“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之说,提出“善用药者,须知寒凉之味。”自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以代麻桂之法。至此伤寒温病始分而论述,故后世推河间为寒凉学派的开山祖。到明代吴又可强调温疫决不同于伤寒,并从病因、传变、病机、治疗诸方面提出新说,但其内容尚不完备。到了清代,温病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吴鞠通师承叶氏学说,归纳了三焦分证、九种温病等学说。以后加之王孟英等人的整理阐述,温病学说才成为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来的。叶氏根据他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温病病程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涉及脏腑及病变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就有所差异,主要是人体卫气营血功能失调或实质损害的表现,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叶氏抓住这一规律,总结出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及指导辨证施治,大大丰富了祖国医学外感病辨证论治理论,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至今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卫气营血病理变化过程,反映了温热之邪入侵部位的深浅,病情轻重,及其传变,叶天士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邪在卫分证属表,病位最浅,病轻;邪入气分为病人里,邪热转盛,病深一层,此时病变可累及较多脏腑,故气分病范围较广,病情亦较卫分为重,但此时正气尚盛,如及时治疗,每易转愈;邪热深入营血分则耗营伤血,心神亦受影响,病情最重。另外病情传变与温邪种类及体质强弱,治疗是否得当密切相关。许多温病可按卫气营血顺序发生传变,但如温邪毒力强,或素体虚弱,或治疗不当,则可由卫分直陷心营而见神志昏迷等险证,也有起病即见里证者,如所谓伏气温病一类。在病变过程中也可出现卫气同病、气血两燔等证。可见疾病的过程是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清代医家吴鞠通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特别是总结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经验,结合他自己的实践体会,著《温病条辨》一书,设上、中、下三焦辨证为纲,九种温病为目,以指导辨证治疗。吴氏云:“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这是指三焦辨证的一般传变情况。上焦手太阴肺的病变,为温病初期阶段;中焦阳明胃的病变,多为中期阶段;下焦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末期阶段。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综上所述,温病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均是以脏腑功能病变为基础的,用以分析病理变化,掌握病情发展、传变情况,归纳证型以确定治疗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共同之处,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基本上是将其融为一体的。温病学的发展丰富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理论,发展了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痦等,在热性病治则方药上亦有很多发挥。但对寒化性疾病却较少提及,可能是为纠正当时尊经复古派以热药治热病之误。如果我们能将伤寒、温病理论结合起来,互补长短,形成-套统一的外感病理论体系以指导临床,那么对外感热病的认讽必更为全面。

编辑推荐

《温病学理论与实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病学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这是一本医学专业书,适用于临床工作者。
  •   教材书,都差不多,值得购入
  •   是上课用的书,所以是根据需要买的。不错。
  •   做为教材用的,还可以~~~
  •   内容不错,讲解通俗且有深度。只是个别页面有相互粘连现象。
  •   商品很好,邮递员态度也很好,提升邮递速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