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

出版时间:2005-6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魏宪纯 编  页数:165  

内容概要

  本书在第1版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和临床科技动态等情况合并、删除了部分章节,增加了重症监护一章,在编写内容上在每章之后增加了知识链接内容。全书分总论(第一章至第四章)、各论(第五章至第九章)、实验指导和教学大纲四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重点阐述创伤急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五章至第九章介绍人体各部位常见急性创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根据中医院校(高职高专类)具体情况,同时因受学时限制,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决定本教材与其他学科有交叉的章节此次不予编人。在内容上力求删繁就简,重点突出,旨在保证本套教材编写原则: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科学性,以服务于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需要。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院校(高职高专类)骨伤专业、中医学专业和针灸推拿专业等使用,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参考使用,各院校可依据本学校教学要求选择使用。

书籍目录

创伤急救总论 第一章 创伤概述  第一节 创伤的病因和分类   一、按发病原因分类   二、按损伤时间分类   三、按伤后皮肤是否完整分类   四、按损伤部位分类  第二节 创伤的病理变化   一、局部反应   二、全身反应  第三节 创伤的修复   一、创伤修复的基本过程   二、伤口分类   三、伤口愈合的类型   四、影响创伤修复的因素  第四节 创伤的诊断   一、创伤的临床表现   二、创伤的诊断  第五节 创伤评分   一、院前创伤评分   二、院内创伤评分 第二章 创伤的急救  第一节 现场急救   一、现场急救的人员组成   二、现场急救的合理程序   三、现场检查和救治伤员  第二节 院内急救   一、抗休克   二、心肺脑复苏   三、输血   四、清创术 第三章 重症监护  第一节 重症医学科的设置与管理   一、重症医学科的基本概念   二、重症医学科的设置   三、重症医学科的管理   四、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控制  第二节 危重创伤患者的监护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   二、心电图监测   三、呼吸功能监测   四、脑功能监测   五、肾功能监测  第三节 常用重症监护操作技术   一、机械通气应用   二、输液泵的应用   三、完全胃肠外营养   四、心脏除颤与复律   五、心电监护 第四章 创伤的并发症  第一节 创伤性休克  第二节 创伤后特异性感染   一、破伤风   二、气性坏疽  第三节 多系统器官衰竭  第四节 创伤后心功能不全  第五节 创伤后急性肾衰竭  第六节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七节 应激性溃疡  第八节 创伤后肝功能不全  第九节 骨筋膜室综合征与挤压综合征   一、骨筋膜室综合征   二、挤压综合征  第十节 脂肪栓塞综合征  第十一节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急救各论 第五章 颅脑创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头皮创伤   一、头皮开放性创伤   二、头皮闭合性创伤  第三节 颅骨创伤   一、颅盖骨骨折   二、颅底骨折  第四节 脑创伤   一、脑震荡   二、脑挫裂伤  第五节 颅内出血及血肿  第六节 颅脑创伤的处理  第七节 颅脑创伤的临床分型分级与一般处理原则   一、临床分型   二、临床分级   三、一般处理原则   四、特殊病情的处理要点 第六章 急性脊髓创伤 第七章 胸部创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创伤性气胸   一、开放性气胸   二、闭合性气胸   三、张力性气胸  第三节 创伤性血胸  第四节 创伤性窒息  第五节 肺爆震伤  第六节 心脏创伤   一、急性心包填塞   二、心脏穿透伤   三、心脏闭合伤 第八章 腹部常见创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创伤性腹膜炎  第三节 胃创伤  第四节 十二指肠创伤  第五节 胰腺创伤  第六节 肝脏创伤  第七节 脾脏创伤  第八节 小肠与肠系膜创伤  第九节 结肠创伤  第十节 肾创伤  第十一节 膀胱与尿道创伤   一、尿道创伤   二、膀胱创伤 第九章 周围血管与神经创伤  第一节 周围血管创伤  第二节 周围神经创伤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附录二 《创伤急救》实验指导附录三 《创伤急救》教学大纲(试行)

章节摘录

  的细胞出现,新增殖的细胞主要以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异物巨噬细胞为主,通过这些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合成等,在损伤局部形成新生的肉芽组织,以替代坏死组织或组织缺损。浅表组织的损伤通过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等可覆盖创面。因损伤程度不同、损伤的组织结构不同和局部血液供应的丰富程度不同,其增殖期的长短也不同,如骨折的增殖期可达4~8周之久。  3.塑形期创伤后经过增殖期的修复,局部增殖出的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未达到局部组织的要求,故须进一步的改造和重建,这一过程叫塑形。塑形主要包括胶原纤维交联增强;多余的胶原纤维降解;过多的毛细血管网消退;伤口黏蛋白及水分的减少等。  二、伤口分类  1.清洁伤口即无菌手术(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等)切口。伤口无细菌污染,缝合后多能一期愈合。外伤后的开放性损伤,其创口大多有不同程度污染,但经过清创处理后可清除污染甚至可将其变成清洁伤口。  2.污染伤口即被细菌污染、但尚未发展成感染的伤口。意外创伤伤口在8小时内多属于污染伤口,若超过8小时,细菌就可能繁殖、产生毒素等而变成感染伤口。头面部血运丰富,抗感染和修复能力强,伤口12小时或更长时间仍可按污染伤口处理。其他部位伤口,若污染轻,伤口小而浅、失活组织少(如切割伤)、伤后早期应用抗生素者,及时的包扎处理或天气寒冷等因素存在时,即使创伤超过8小时后不久也可按污染伤口处理。相反,若伤口污染严重,组织失活多,细菌毒力强,全身抵抗力低等,即使伤后8小时内,也有可能变为感染伤口。因此,对创伤伤口的分类、清创时机的掌握,须结合伤口的情况、细菌的毒力、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与愈合能力以及伤后早期的处理情况等因素,根据具体病情,做具体分析。  处理这类伤口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清创术,目的是使其变为或接近于清洁伤口,立即缝合或延期缝合,争取达到一期愈合。创伤后处理时,行清创术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对开放性损伤的新鲜伤口(创伤后6~8小时内)为清创术的最佳时机。  3.感染伤口包括延迟处理的创伤伤口、脓肿切开、手术切口感染等,伤口常有渗出液、脓液、坏死组织等,周围皮肤常有红肿。伤口须换药逐渐达到二期(瘢痕组织)愈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创伤急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