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风险预警与控制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闻岳春  页数:162  

前言

  从理论上来说,金融业实施混业经营不仅可以在微观主体利益最大化层面上给金融机构带来显著的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等好处,同时从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考虑,这也是帕累托改进的一个重要策略。然而,混业经营并非只有利好而无弊端。这种经营模式极易产生新的风险点,并在风险不能有效隔离的情况下会通过交叉传染进一步放大风险的冲击力度,最终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产生潜在威胁。因此,早期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饱受诟病。但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的好处依然非常诱人,在相关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以更规范、更强调风险管理为特征的更高层次的金融业混业经营即综合经营模式再度被境内外金融机构所重视并积极施行。而我国金融业在加入WTO并已渡过保护期后已被置于全面开放的竞争环境之中,国内金融机构若不采用综合经营模式,则其竞争力必然相对受损,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在实施综合经营模式方面不仅具有内源性动力,同时也具有外源性压力。  虽然金融业综合经营相对早期较为混乱的混业经营而言更为规范,但由于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组织创新等更为频繁,综合经营下的不同金融业务间的关联程度得到了极大提升,个别业务部门风险点的爆发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链式反应”,从而对整个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业及经济体系造成更为强烈的冲击。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快速演变而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对这种增强型风险冲击最有力的佐证。  因此,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必要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模式选择及与监管模式的匹配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风险预警技术的研发、风险控制策略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但遗憾的是,对于实施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如何进行有效识别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进而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等的研究却比较少见。此外,国内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往往主观性强且难以提供量化信息,故而相关风险控制措施的出台、落实等都难以实现“精确控制”。因此本书以模糊层次分析、BP神经网络等定量分析方法为主导,在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在金融业综合经营环境下的风险预警、控制与监管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风险特征,系统地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及风险监控机制,不仅可为国内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稳步推进提供行动指引和风险控制决策信息支持,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因而,本书的相关成果将具有较为显著的实践借鉴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  为确保本书的研究能区别于已有研究从而体现出上述实践借鉴和理论研究价值,在研究的立足点上力图突破以往研究中较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实与历史脱离、策略研究与中国国情脱节的局面;在研究的方法上力图突破侧重定性方法来探讨风险监管平台构建的局限;同时还特别针对金融业综合经营新趋势下的金融监管需求,对进一步优化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以满足这些监管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力图在本书主题研究的系统性方面实现突破。  本书在研究内容框架设计方面,主要是在金融业综合经营大趋势日益显性化的大背景下,首先回顾了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相关理论和综合经营的国际实践经验,并结合对我国金融业实施综合经营的必要性及现状的研究,针对我国特定的经济金融体制环境,对我国金融业实施综合经营的风险特征作了深入剖析;其次,从技术角度对金融业综合经营新趋势下的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进行了系统构建,同时对该系统的科学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包括三个方面,即一个基本框架的构建、针对三种不同性质主导机构的综合经营模式所进行的风险监控体系构建及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控体系构建;再次,基于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现状、金融业综合经营风险特征的阐述和理解,深入研究了在现实条件下我国应如何选择与综合经营趋势相适应的风险监管体系;最后,通过系统总结,得到了富有实践借鉴价值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书研究的不足对与课题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提出了若干建议。本书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包括:总结了发达国家(地区)在金融业综合经营环境下的风险预警、控制与监管方面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总结相关启示;基于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风险特征构建一套能高效运行的风险预警系统;结合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构建相应的风险监控机制;针对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综合经营方式,构建符合其风险监控需要的风险预警系统;对金融业综合经营新趋势下的监管体制安排进行深入研究等。  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融业综合经营新趋势下风险预警系统与控制机制研究》(70673068)的研究结题报告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感谢课题组成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黄运成教授,上海银监局原局长、现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纪委书记王华庆高级经济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严谷军讲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蒋明康先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俞洁芳副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阮青松副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徐莉芳讲师、李海英讲师等,他们主要参与了课题的组织设计、研究计划的调整及部分调查研究工作等;感谢同济大学校友范薇博士、毕玉升博士、陈小新博士、中国人民银行余姚市支行龚柏新行长等对本研究的大力支持。

内容概要

本书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包括:总结了发达国家(地区)在金融业综合经营环境下的风险预警、控制与监管方面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总结相关启示;基于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风险特征构建一套能高效运行的风险预警系统;结合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构建相应的风险监控机制;针对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综合经营方式,构建符合其风险监控需要的风险预警系统;对金融业综合经营新趋势下的监管体制安排进行深入研究等。    本书可以作为各类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经济、金融研究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指导书,也可以作为高校金融、经济管理类专业师生的学习参考书。

作者简介

闻岳泰,浙江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经济学硕士。曾任浙江大学教授,金融系系主任,曾任国泰君安等三家证券公司宏观研究部总经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兼国际业务部总经理、研究所所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20余项,获中国金融学会及上海市、浙江省等优秀科研成果奖10余项,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出版有《西方金融理论》、《中韩证券市场发展及比较研究》等著作10余部。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论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预期创新点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3  研究的侧重点及预期创新点第2章  金融业综合经营理论及国际实践经验  2.1  金融业综合经营理论    2.1.1  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含义与动因    2.1.2  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模式    2.1.3  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风险效应与优劣势分析  2.2  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国际实践    2.2.1  欧洲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实践    2.2.2  美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实践    2.2.3  日本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实践  2.3  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国际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借鉴    2.3.1  构建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和生态环境    2.3.2  建立产权一体化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2.3.3  发挥税收等优惠政策在促进金融业经营模式转变中的作用    2.3.4  加强监管部门合作提升监管水平    2.3.5  金融机构应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适时推进综合经营第3章  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现状及风险特征  3.1  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内在规律性及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    3.1.1  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及动因    3.1.2  我国金融业实施综合经营的必要性  3.2  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现状    3.2.1  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历程    3.2.2  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相关法规、政策体系的演变    3.2.3  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实践探索  3.3  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风险特征    3.3.1  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过渡阶段的传统风险    3.3.2  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过渡阶段的特殊风险第4章  综合经营新趋势下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4.1  金融风险预警技术述评    4.1.1  基于风险度量的预警思路述评    4.1.2  传统风险预警专门技术述评    4.1.3  近年风险预警技术研究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4.2  发达国家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4.2.1  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风险预警体系    4.2.2  对构建和完善我国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的启示  4.3  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风险预警体系基本架构    4.3.1  风险预警指标选取及预警系数的确定    4.3.2  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风险预警函数及预警规则的建立第5章  综合经营模式与风险监控机制  5.1  商业银行主导型综合经营模式下的风险监控机制    5.1.1  商业银行主导下的综合经营形式    5.1.2  商业银行主导型综合经营模式下的风险因素    5.1.3  商业银行主导型综合经营风险预警机制  5.2  保险机构主导型综合经营模式下的风险监控机制    5.2.1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现阶段我国保险业综合经营的最佳选择    5.2.2  我国保险业综合经营风险控制现状    5.2.3  保险业主导型综合经营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  5.3  证券公司主导型综合经营模式下的风险监控机制    5.3.1  我国证券公司开展综合经营的主要形式    5.3.2  证券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及其传染性    5.3.3  建立健全证券控股公司的风险监控机制第6章  基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  6.1  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及风险来源    6.1.1  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    6.1.2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来源  6.2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模型及实证研究    6.2.1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研究现状    6.2.2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指标    6.2.3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6.2.4  实证分析——以台湾地区为例  6.3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体系    6.3.1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6.3.2  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体系第7章  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监管体系  7.1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概述    7.1.1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    7.1.2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    7.1.3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方向  7.2  国外金融业综合经营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7.2.1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    7.2.2  德国金融监管体制    7.2.3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7.3  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下的监管体制优化    7.3.1  金融监管与金融经营模式的协调    7.3.2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选择与优化第8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    8.1.1  主要结论     8.1.2  政策建议  8.2  本书的创新点、不足和展望    8.2.1  本书的创新点    8.2.2  本书的不足及展望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3)我国实行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及模式选择的分析  这方面的研究大多赞同加速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进程。张强、曾宪冬(2003)甚至认为早从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开始,国内金融业就已经呈现出了较为明晰的综合经营趋势,只是存在较多的制度约束而发展较为缓慢;胡庆康、陈华龙(2006)则从金融业发展的外生和内生动力角度分析指出,我国金融业实施综合经营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指出,目前在配套监管机制、法律规范等方面还存在缺陷。  在综合经营模式选择上,较早的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如邓瑛(2004)认为,中国金融业必须尽早实现综合经营以应对国际资本的挑战,一个可行的思路就是,在承认分业经营框架这个既定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达到综合经营的效果。但近期的研究则明显倾向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运用,如杜莉、高振勇(2007)认为尽管国际上全能银行制和金融控股公司制两种综合经营模式都发展得较好,但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当前发展趋势等的考虑,金融控股公司制将是我国实现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主要途径;以及崔艺耀(2009)结合“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风险的传染问题,认为金融控股公司中各类型金融业务经营主体可以实现有效地独立化运营,因而此种综合经营模式应是我国推进综合经营的最优选择。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金融控股公司不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最终选择,从长期来看,全能式的综合经营才是最终的选择,如朱孔来、路翠(2008)就认为,金融控股公司只是金融业综合经营历程中的一个“摆渡者”,而实现全能式综合经营方才是金融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4)金融控股公司的运作与监管的研究  尽管在金融综合经营模式选择上的争论还没有完全平息,但国内对金融控股公司运作监管的研究则已较早展开,如夏斌(2001)较为详细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讨论,强调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内部控制必须提出原则要求,并建议从金融控股组织结构、关联交易的规范控制、高管人员兼职的规范、与信息共享等资源整合相关的规范及信息披露五个方面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具体构建;这方面的研究还包括吴晓灵(2004)、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2004)、彭金隆(2005)、鲁明易(2005a,2005b)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风险预警与控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错,有新观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