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罗女三打契丹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傅英仁 讲述,王宏刚,程迅 整理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前言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在文化部和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有关科研和文化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努力和编委会的精选、编辑、审定,现在陆续和读者见面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满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源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传统说部,是满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承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是满语“乌勒本”(ulabun)的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20世纪初以来,在多数满族群众中已将“乌勒本”改为“说部”或“满族书”、“英雄传”的称谓。说部最初用满语讲述,清末满语渐废,改用汉语并夹杂一些满语讲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满族各氏族都凝结和积累有精彩的“乌勒本”传本,如数家珍,口耳相传,代代承袭,保有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原生的形态,从未形成完整的文本,是民间的口碑文学。清末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原因,满族古老的习俗和原始文化日渐淡化、失忆甚至被遗弃,及至“文革”,满族传统说部已濒临消亡。抢救与保护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是抢救与保护满族传统说部的可喜成果。吉林省的长白山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满族及其先民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建功立业,这里积淀着深厚的满族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满族传统说部流传的历史。吉林省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精神的指引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新受到重视,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有关科研人员,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率先提出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问题,得到了时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历史学家佟冬先生的支持,并具体组织实施抢救工作。

内容概要

  《红罗女三打契丹》描写渤海国巾帼英雄红罗女,三次救驾。三次挂帅,三打契丹的生动感人故事。以及她与乌巴图联姻的曲折坎坷经历,歌颂她为国杀敌逐寇的忠诚骁勇和忠孝仁义的高尚情操。

书籍目录

《红罗女三打契丹》的传承与传播一 将军之死二 圣母授艺三 山探母四 射虎救女五 敖东扬名六 围场救驾七 武科夺魁八 簪花联姻九 王妃盗巾十 一打契丹十一 右相谋叛十二 妖道出山十三 力除三蟒十四 巴图发配十五 红罗抗命十六 京城解围二七 二打契丹十八 三难红罗十九 新罗平盗二十 巴图使唐二十一 红罗中计二十二 巴图被害二十三 三打契丹二十四 除奸报仇附录一 《银鬃白马》附录二 白马银鬃后记

章节摘录

一将军之死相传在很早以前,在长白山下,粟末水旁,稀稀拉拉像是晨星似的,住着一些靺鞨人部落。这些靺鞨人祖祖辈辈靠打鱼、狩猎为生,日子过得倒也安宁。谁知在他们南面的高丽国,看靺鞨部落一带水草丰美,出产富足,便将靺鞨人世世代代建立的家园抢了过去。那时高丽国兵强势众,靺鞨人力小势孤,只好忍气吞声,扶老携幼,西迁北移。从此大部分靺鞨人来到长白山以西以北的地方定居了下来。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在靺鞨人中出了个大能人,名叫大祚荣。这大祚荣5岁就能盘马弯弓,十几岁就能领兵打仗,成了几个部落的首领,威风凛凛,远近闻名。却说忽一日,他领兵经过一个白石砬子,坐下的赤兔马,突然腾空而起,蹿进一个石洞。他定睛一看,在一块石板上,平放着一张金光闪闪的宝雕弓。他拿过来,一拉弓弦,铮铮作响,心中大喜,知道这是一把神弓。那大祚荣本来就膂力过人,勇武绝伦,又足智多谋,能征善战。自得神弓之后,更是如虎添翼,武艺神勇倍增,从此带领各部族厮杀征战,所向无敌。流散在各地的靺鞨人,听到大祚荣的英雄事迹后,都像众星捧月那样,向他聚拢,听他调遣。如此日复一日,大祚荣领导的靺鞨人部落,人多势众,兵强马壮。从此以后,大祚荣为开疆拓土,大展宏图,率领众靺鞨勇士,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不几年的光景就征服了周边许多部落。大祚荣为了扬名显威,招揽人才,巩固基业,抗衡诸雄,在众首领的建议和拥戴下,选定了吉日良辰,就在自己的老家——奥娄河畔,东牟山下的敖东城,立都建国。因其地处诸雄之东,起名叫震国。大祚荣登基之后,为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为与大国修好交谊,学习大国的官制礼仪,考察其文化风俗,他立即遣使朝唐,称臣纳贡。却说朝唐使者来到长安觐见了大唐天子,呈上礼书,献上贡物礼品,表达了大祚荣敬慕大唐礼仪以及深致敬意之后,大唐天子闻知大祚荣很有才干,又深明礼义,心中欢喜,马上下了一道圣旨,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朝唐使臣在长安流连数月,经过一番考察,带着大唐赐予的许多礼品,返回家园,此后震国就改称渤海国。自此社稷安定,民生日富,国势日强。一晃工夫,几十年过去了,渤海国传到第三代王大钦茂,他也是一个智勇深沉、雄心勃勃的英主,他一面选贤任能,颁布法令,一面秣马厉兵,拓土开疆,不上几年工夫,便据东海,拥三江,地广千里,威震海东。在渤海国立都建国的年月里,虽是国势日盛,民生富庶,上下一派升平景象,可也时有战事发生。那时,在渤海国西南地方,有一个国家叫契丹国。虽然叫国,但是他们多是游牧部落,哪里水草丰美,就到哪里放牧,成年东来西往,不管你什么国界、边界的,无拘无束,处处为家。渤海建国后,两国常因牧场的纠葛,交易的纷争,发生械斗。有时契丹人成群结队,公然对渤海国攻城劫寨,掠夺一空而去。为此,两国的仇隙,日益加深。有一天,刚过五月节,大钦茂清晨上朝议事,首先便问查询阅边的大臣:边关是否安宁,那里的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管边务的大臣上前奏道:“近日边地相安无事”。渤海王高兴地说:“如此便好。”不料,正当君臣和乐融融,共谋治国安邦大计之际,突然快马来报:“启禀圣上,粟末江旁的山城被契丹攻破。”国王闻讯大怒,满朝文武惊得目瞪口呆。原来,那山城是与契丹交界的边关重镇,由战功累累的乌山将军统率两千精兵镇守,那里城池坚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那里又是风景宜人的好去处,登高远眺,层峦叠翠,秀水长流,野花吐艳,百鸟争鸣,每逢节俗之日,游士如云因此,前些日子,小王侄大英士,要出门踏青,大钦茂便派人护送他到那里去游春。谁能想到,不到十天光景,却传来城池被踏破的凶信呢?大钦茂腾地站起身,手拍御案道:“这还了得,谁能为我分忧,前去驱逐贼寇?”话音未落,只见一人出班奏道:“微臣愿带三千兵马前去征讨。”众大臣移目一看,是敖东将军请令,那悬在嗓子眼的心才落回原处。大钦茂心中大喜,立刻传旨,令他急驰增援,并叮嘱道:“将军临敌可相机行事,待我略作安排,便前去接应。说罢君臣作别,敖东将军率领兵马,向西南一溜烟飞驰而去。傍晚时分,敖东将军率三千铁骑驰近山城。一路上,他从驰报军情的军士那里得知:契丹可汗亲率万余狼兵,于黎明时辰,从四面猛攻山城,不到中午,城已失陷。乌山将军已转到城外厮杀,眼下不知吉凶。却说乌山将军被突如其来的契丹兵攻破城池,便护着王侄和众百姓冲出东门,且战且退,无奈契丹兵团团围住,左冲右杀,乌山将军不能突围,身边的将士已死伤大半,自己也多处负伤,虽然这样,仍然保护着众百姓死命拼杀。再说契丹可汗破城之后,一面命人掠掳,一面指挥围杀,他站在一个小山岗上,望着步步退却的渤海兵,为这次偷袭成功而洋洋得意。正在此时,猛见两支人马从东面大道上风驰电掣如恶虎扑羊般冲杀上来。刹那间,尘埃起处,刀枪并举,箭如飞蝗,杀声震天,契丹兵顿时阵脚大乱。契丹可汗身后一员少年将军,见此情景,哇呀一声怪叫,抡起大刀,跃马闯阵。敖东将军一看这家伙凶焰万丈,横冲直闯,便迎了上去,两个人厮杀一阵,敖东将军不愿恋战,用一个假败的招式,往回撤,趁机用刀里加箭的战法,只听弓弦一响,契丹小将仰面跌下马去。契丹可汗一看,惊得差点没坠下马来。等他定下神来,一问,得知射箭人是敖东将军,不禁胆战心寒,大喊撤兵!撤兵!渤海将士趁机猛杀过去,契丹可汗带着丢盔弃甲的残兵败将狼狈往西逃去。敖东将军领兵追杀了一阵,深怕敌人有诈,就下令收兵。刚走到城边,便有人传报:乌山将军已为国殉难了。敖东将军来到乌山将军遗体旁,抚尸痛哭。原来,他俩在多年戎马生涯中,并辔为王前驱,结成生死之交。乌山将军常年戎马倥偬,难得与家人团聚,而今膝下只有一个男孩,年方3岁。那小儿降生时,他曾与敖东将军相约,日后如他家生了男孩,就结拜兄弟,如生女孩,就许配小儿为妻。乌山将军和夫人,总希望两家能结成姻亲,所以,当他们得知敖东将军夫人怀揣六甲时,请人算命必生女孩,竟执意送去了定亲的信物。敖东将军的夫人一看盛情难却,就高兴地收下了,从此两家礼尚往来不断,更加亲密了。哪曾想,乌山将军今日竟惨遭杀害。敖东将军望着老友,真是百感交加,泣不成声。站在一旁的人,没有一个不撕心裂胆,伤心掉泪的。这时,忽听卫士来报,渤海王率大队人马驾到。敖东将军急忙率队迎驾。大钦茂听说敌兵已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遁去,转忧为喜,连说:“杀得好!杀得好!”可当他听说乌山将军已经阵亡时,不觉心中一酸,黯然神伤。说话间来到城内,又听说大英士失散,不知下落,不觉一惊。恰在此时,突然迎面飞来一骑,见敖东将军便滚马跪禀道:“启禀圣上!王侄已经找到。”渤海王一听,舒了一口气,立刻传命:“快!快把他领来见我!”不一会儿,一个明眸皓齿的男孩,在卫士护领下,走了进来。虽说他只有十来岁,可浑身透出一股机灵劲。小王侄和国王,敖东将军一一见礼后,“通”地跪地哭起来,边哭边把乌山将军怎样带兵杀开一条血路,让黎民百姓逃出城外,又怎样为了阻止敌兵追杀,与契丹兵轮番苦战,最后身披重创,力尽而亡的经过,一五一十说了一遍。最后,他大哭道:“要不是为了救我,将军不会死呀!叔父!你可要为他报仇啊!……”站在一旁的人,个个掩面下泪,渤海王也是痛呼苍天。他擦了擦眼泪,随即下令,按上将军厚礼埋葬乌山将军,要刻石立碑,以慰忠魂。又传令召见乌山将军家眷,可派人找遍了城野,不见踪影,问遍了百姓,也不知去向,渤海王为此十分懊丧。他长叹一声,吩咐继续寻找,一有消息,立即奏报!渤海王带领敖东将军,沿城巡视,见房屋尽毁,府库被劫,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第二天,渤海王在城外亲自祭奠阵亡将士。祭奠完了,命敖东将军做先锋,率五千铁骑,涉过粟末江,追击契丹狼兵。渤海将士,见国王坐阵中军,个个奋勇争先,一路上破关拔寨,将敌军逐出三百多里,才传令班师回朝。敖东将军大胜归来,渤海朝野人心大振,全城军民大庆三天。在庆功宴上,渤海王从神殿上请出祖传宝雕弓,双手捧至敖东将军面前,说道:“将军久经沙场,功冠群英,威震四方,堪称渤海柱石。孤遵列祖遗命,特请出开国之宝,赐予将军,彰尔功勋劳绩,共与渤海大业彪炳千秋!”敖东将军连说:“微臣有何德何能,敢受镇国之宝?”跪拜再三,才满含热泪地双手接过。这天下朝后,敖东将军回到府上,一进门,就见家人兴冲冲地迎上来,连说将军大喜,将军恭喜,夫人生了一位又白又胖的小格格。将军中年得子,乐得眉开眼笑,府上的人也都跟着乐得手舞足蹈。将军当天就给女儿起了一个名字叫“奥都”。她就是后来的巾帼英雄红罗女。

后记

满族说部《红罗女三打契丹》即将付梓出版,笔者的心情真可谓悲喜交加。喜的是这部在我的书柜中沉睡了25年的手稿终于将要面世了,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已经得到有效的保护,再也不会自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值得欣慰。由此要感谢满族说部丛书的组织者谷长春、吴景春、荆文礼诸同志细致、严密的组织工作,是他们卓越的眼光与坚忍不拔的努力,使这些璀璨的民间文学珠宝永存于世。悲痛的是,这部说部的传承人傅英仁、关墨卿已经谢世,他们没有等到历史的这一刻。而这一刻笔者与傅老已经整整盼望与努力了25年。由于《红罗女三打契丹》也是一个女英雄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傅老在讲述中就经常潸然泪下。这部满怀满族民族感情的口承作品的出版却屡遭挫折。1983年初冬,笔者那时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办公室,那天,笔者正好将本说部从录音中逐字抄录完稿,两位不速之客——当时吉林省扶余县①文化局韩局长与新城戏剧团团长张来仁先生来到我办公室,张团长说:新城戏是满族八角鼓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是周总理扶植的民族艺术,但还没有一个满族剧目,我们来听你收集的满族故事了。我就对着《红罗女三打契丹》手稿给他们讲故事,约一小时,讲到第十八回时,两个大男人都哭了。他们表态:头拱地,也要将这个故事搬上新城戏舞台,你是编剧之一②。我们一拍即合,不到一年,新城戏《红罗女》就在长春上演,连我的上海母亲也看到了演出盛况。傅老是这个剧的民俗顾问,多次到长春、扶余,贡献了许多历史与民俗知识。虽然,傅老的报酬只是一件风衣,但我们却格外高兴,因为这部说部的文学艺术与历史人文价值已经初步实现。

编辑推荐

《红罗女三打契丹》为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罗女三打契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