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志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亚非  页数:465  字数:340000  

前言

  距今两千多年前,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及百工、弓箭手等,驾驶浩浩荡荡的船队扬帆东渡,到海外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新乐园,一举名垂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在中国、日本及韩国史籍中,对这一重大事件多有记载,不过这些记载从文字上看过于简单,还有许多记载来源于传说。也正是因为史书记载的不详,徐福及其东渡人员的活动和业绩被淹没在史海迷雾中,无法给后人展示出完整的历史真相。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徐福只是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为秦始皇求仙人、仙药的方士的形象。然而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日、韩三国保存完好的徐福遗存及不断出现的徐福纪念设施和所流传的经久不衰且生动感人的徐福传说,已经昭示世人,徐福并没有被人们所忘记。随着学者们对徐福研究的不断深入,笼罩在徐福头上的面纱也逐渐被揭开。徐福不是一个普通的方士,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多谋善断的政治家,一位具有大无畏开拓精神的航海家,一位受到中、日、韩三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和平友好的使者,一位中国人走出海外的先驱者。  徐福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使用武力结束了战国分裂动乱的局面,第一次统一了中国,随后又制定和推行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等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制度、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对农民过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打击,又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徐福作为一位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对秦始皇的暴政也极为不满。他生活在山东沿海地区,自幼受到沿海地区道家、阴阳家思想的熏陶,对航海有一定的认识和向往,同时又目睹了沿海地区人民因躲避秦的暴政而远走海外的状况。因此,他抓住时机,利用秦始皇为求长生寻求仙药的心理和沿海一带居民对于海外有仙山、仙境、仙人、仙药的迷信传说,说服秦始皇委托他率人到海外寻求仙人、仙药。经过几次出海探险,他发现了海外有可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在获得去海外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徐福率领数千人的船队义无反顾地走出海外,先后到了朝鲜半岛南部(今韩国)和日本列岛。他们与当地人民和平相处,共同开发这些当年还十分荒僻的土壤,并在这些地方安居乐业。  徐福一行东渡,是早期中国人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事业,他们把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带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因如此,徐福才得到了日本和韩国人民永久的爱戴和怀念。例如日本新宫、佐贺及韩国济州岛等地延续多年的对徐福的纪念和祭祀活动,就是当地人民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和平友好使者的最好的追思,是对徐福及其集团在当地所作出贡献的最充分的肯定。  今天,徐福研究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多学科的研究,它包含历史学,考古学,航海学,社会学和中、日、韩交往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相信随着相关出土资料或文献资料的更多发现,人们会用更新的视角来充分认识徐福及其东渡,对徐福的研究也势必会更加科学和深入。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徐福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我们对于徐福的研究,其意义和影响早已超出了徐福其人其事,而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首先,徐福的精神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这种精神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惧狂风恶浪,大胆走出海外创业的非凡勇气;二是在那种特定环境下,采用巧妙手段反对和战胜暴政的高度智慧;三是果断抓住机遇,排除万难,最终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心和毅力。  其次,徐福文化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徐福文化在中、日、韩三国已存在两千多年,它包含徐福遗存、传说、故事、文献、诗歌、纪念活动诸多方面,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今天深入发掘这一财富,让其发扬光大,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地方经济,促进中外贸易,扩大文化旅游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教育更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再次,徐福作为中、日、韩友好交往先驱的作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两千年来,徐福及其形象已深深地扎根在中、日、韩三国人民的心中,徐福已成为中、日、韩人民和平友好交往的化身,徐福其人其事永远都不会被人们所遗忘。时值2l世纪的今天,研究和宣传徐福,不仅能增进中、日、韩三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且也能为东北亚地区稳定、和平与发展创造新的契机。宣传徐福,也是为了使中、日、韩人民之间几千年的交往所形成的友谊世代相传。  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在开展徐福研究,促进中、日、韩徐福文化交流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徐福志》的编写,也是协会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徐福精神,进一步促进中、日、韩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编写《徐福志》是一项前人从未进行过的工作,我们编写人员为能够承担这项工作而深感荣幸。由于史籍中有关徐福的资料很少,而且又分散于中、日、韩三国史书中,大量流传的是徐福的故事和传说,这就需要对徐福的各种记载加以系统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真实、科学地反映出徐福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尤其是一些日、韩文书籍尚未能遍阅,再加上编写人员自身水平所限,本志书在编写中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广大读者和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多加批评指正,以匡不逮。  朱亚非  2006年10月

内容概要

  徐福,我国著名秦代方士,山东龙口人(一说胶南),是中日韩早期友好交流的先驱者。《齐鲁诸子名家志?徐福志》采用志、传、志、图、表、录诸体裁,对徐福的生平活动、思想学说(贡献)、著作与作品及其后世影响、文化遗迹遗存、故里沿革等作客观的记述和考证,引用资料严谨、翔实。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篇 生 平
第一章 徐福的祖先——徐夷
第一节 徐夷的起源
第二节 徐夷的发展
第三节 徐夷的消亡
第四节 徐福的家世
第二章 徐福的故里——山东龙口
第一节 “齐人徐市”的历史记载
第二节 秦始皇三巡琅玡必经之地
第三节 三神山传说和八神将地望
第四节 方仙道发源地和方士活动中心
第三章 徐福在国内的活动
第一节 徐福思想的来源
第二节 徐福是秦代方士的杰出代表
第三节 徐福与秦始皇的交往
第四章 徐福东渡
第一节 徐福东渡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徐福两次出海
第五章 徐福一行海外活动踪迹
第一节 徐福一行在朝鲜半岛
第二节 徐福一行在日本列岛
第二篇 业绩与影响
第一章 徐福东渡与古代朝鲜、日本社会
第一节 徐福东渡与古代朝鲜社会
第二节 徐福东渡与古代日本社会
第二章 徐福的影响
第一节 从遗迹和传说看徐福东渡的影响
第二节 从文献记录看徐福东渡的影响
第三节 从历代纪念活动看徐福东渡的影响
第四节 从研究、宣传看徐福东渡的影响
第三章 徐福东渡的历史功绩
第一节 徐福东渡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徐福精神的现代价值
第三篇 历代研究
第一章 历代学者、文人对徐福的宣传和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学者、文人对徐福的宣传和研究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文人对徐福的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前徐福在日本、韩国的流传
第四节 地方志、家谱中的徐福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福研究概述
第一节 徐福其人研究
第二节 徐福故里研究
第三节 东渡原因研究
第四节 徐福东渡的规模与次数研究
第五节 徐福东渡起航地研究
第六节 徐福一行所到之处研究
第七节 徐福一行东渡航线研究
第八节 徐福文化和徐福精神研究
第四篇 文献记载
第一章 中国部分史志书籍有关徐福的记载
第一节 正史记载
第二节 其他书籍记载
第三节 诗词摘录
第二章 日本部分史志书籍有关徐福的记载
第一节 文献书籍记载
第二节 辞书有关记载
第三节 诗词摘录
第三章 韩国部分史籍有关徐福的记载
第一节 文献书籍记载
第二节 诗词摘录
第五篇 遗址、遗存与纪念设施
第一章 国内遗址、遗存与纪念设施
第一节 山东省龙口市
第二节 山东省胶南市
第三节 山东省有关景点
第四节 河北省秦皇岛市
第五节 河北省盐山县
第六节 江苏省赣榆县
第七节 浙江省慈溪市
第八节 浙江省岱山县
第九节 国内其他地区
第二章 韩国遗址、遗存与纪念设施
第一节 济州道
第二节 南海郡
第三章 日本遗址、遗存与纪念设施
第一节 和歌山县
第二节 高知县
第三节 三重县
第四节 宫崎县
第五节 鹿儿岛县
第六节 佐贺县
第七节 福冈县
第八节 山口县
第九节 京都府
第十节 秋田县
第十一节 青森县
第十二节 东京都
第十三节 山梨县
第十四节 爱知县
第十五节 神奈川县
第六篇 民间传说
第一章 山东省龙口市的传说
第一节 徐福与莱山
第二节 徐福与登瀛门
第二章 山东省荣成市的传说
第三章 河北省盐山县的传说
第一节 开化寺与千童镇
第二节 百工集训地的传说
第三节 徐福为啥带童男童女
第四节 童男豆腐
第五节 “瓜哥儿”和“豆儿姑”
第六节 左永和与李荣花
第七节 庾知县赋联祭千童
第四章 浙江省慈溪市的传说
第一节 达蓬桥
第二节 龙门坊
第三节 徐久堂名和徐家祠堂
第四节 秦始皇求仙
第五章 浙江省岱山县的传说
第一节 “海天一览亭”的传说
第二节 紫霞洞的传说
第三节 马齿苋与柃木
附录
20世纪以来徐福研究文献一览表
中国各地徐福组织一览表(2006年6月)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节 三神山传说和八神将地望  秦始皇多次东巡的目的是寻找方士到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向仙人求取长生不老药。据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记载:“蓬莱山在海中。”晋代郭璞注:“在勃海中也。”《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记载,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在勃海中”。“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根据《梦溪笔谈?异事》记载:“登州(古黄县属地)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齐乘》卷一《山川》“沙门岛(海市附)”条记载说:“登州(古黄县属地)北海中九十里。……其相联属则有鼍矶岛、牵牛岛、大竹岛、小竹岛(上述岛屿均属长岛县,即古黄县属地),历历海中,苍秀如画,海市现灭,常在五岛之上。”乾隆《黄县志》卷十《艺文上?海市说》载:“海市称天下奇观,尚矣,蓬莱有之,黄邑亦然,登朝宗门楼,凭眺而寓目焉,往往可得也。”清代钱泳《覆园丛话》卷三“海市蜃楼”条言:“王仲瞿常言:‘始皇使徐福人海求神仙,终无有验。后游山东登州,见海市,始恍然日:秦皇、汉武俱为所惑者,乃此耳。’此言甚确。”《辞海》“海市蜃楼”条说:“我国山东有蓬莱县常见渤海庙岛群岛(今属长岛县,古黄县属地)的幻境,即海市蜃楼。”  可以看出,所谓的三神山实际上就是秦代齐郡黄县、睡县一带海边经常出现的海市蜃楼的缥缈景象。由此也可以证明,徐福应该是黄县、睡县一带的人。  《史记?封禅书》又载: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日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茁南郊山下者。二日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日‘畴’;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日阴主,祠三山。五日阳主,祠之罘。六日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日日主,祠成山。成山斗人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日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  可以看出,所谓八神将中有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神集中在以黄县为中心的齐北渤海一带,这一带是秦始皇东巡必经之地,这四神主也是其必祀之神,特别是祭奠黄县境内芝莱山上的月主祠时,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所以秦始皇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些地方见到了长期在此活动的著名方士徐福。  第四节 方仙道发源地和方士活动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方仙道,从事活动的人称为方士,即“方术”、“方技”之士,他们吸取了道家与阴阳家思想,专门研究求神仙、炼丹药以及禁咒祈禳之术,他们宣传人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死。据说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等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方仙道产生于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时期,起源地点就是在燕、齐一带的海上,也就是今河北、山东两省的渤海沿岸,黄县正好位于这一区域之内。  方仙道学说和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齐地方士寻求仙药的活动。顾颉刚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中说:“仙人是燕国的特产,这风尚及于齐国;仙人的道是修炼来的;仙人的居地在燕国东边和齐国北边的渤海。”“鼓吹神仙说的叫做方士。想是因为他们懂得神奇的方术,或者收藏着许多药方,所以有了这个称号。《封禅书》说:‘燕齐海上之方士’,可知这班人大都出在这两国。”战国末期齐国方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就是以黄县为中心的齐国东部沿海地区,这里也就成为当时方士的集中之地,徐福就是山东沿海一带方士集团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徐福从小受到这种活动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和求仙不老学说自然成为徐福的思想渊源和从事方士活动的理论基础,徐福也迅速成为当时全国最为著名的方士之一。  综上所述,认为徐福是秦代黄县人的说法符合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齐人徐市”的记载,秦代齐郡黄县属于汉代之东莱郡,并有徐乡县即由徐福而得名;符合秦始皇三次东巡琅玡的路线走向;与三神山的传说和秦始皇所祠八神将的地理位置相吻合;也是战国时期方仙道的发源地和方士活动的中心,所以在今天没有更确凿的资料认定徐福故里的情况下,大致确定徐福的故里就是秦代齐郡黄县,也就是今山东省龙口市。  1991年9月,在山东省龙口市召开的由中日80多位先秦秦汉史、中日关系史专家、学者参加的国际徐福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徐福故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共识,认为徐福的故里为山东省龙口市是比较可信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徐福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