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袁文才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袁建芳  页数:198  

前言

巍巍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红军的发祥地。为了创建一个崭新的中国,在这里,多少英雄儿女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多少红军战士出生人死、救国拯民,多少党的精英披肝沥胆、奋力拼搏。在井冈山斗争的烽火岁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光辉道路,缔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与此同时,时代的风云在这里锻造了一代彪炳千秋青史的历史巨人,铸就了一批鸿才睿智的时代英豪,留下了永放光芒的精神瑰宝。    啊!这是一部辉煌灿烂的神奇历史,这是一曲动人心魄的英雄壮歌,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中国红军的早期将领、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革命先烈袁文才,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当中的杰出一员。他深明大义,疾恶如仇。在异常黑暗的旧中国,面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重重压迫。他无所畏惧,敢与一切反动势力相对抗;为了革命事业,甚至把有恩于自己但恶性不改的结拜兄弟处之以刑。他追求真理,敢闯新路。因反抗压迫,他曾被迫啸聚绿林;为保存革命力量,他勇闯“招安”之路;受革命影响,他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直至举起武装暴动的义旗;当把工农革命军迎上井冈山后,他又主动接受党的改造,使自己率领的农军最终成为一支红色劲旅。他出生入死,英勇奋战。无论是新城战斗还是出击湘南,无论是激战七溪岭还是保卫黄洋界,无论是驰骋疆场还是镇守后方,袁文才都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坚定信念,忠于革命。在当时党的“左”倾错误影响之下,在严重的地方主义和土客籍矛盾的复杂社会环境之中,袁文才私自离开红四军,铸成人生大错,这使得他痛心疾首。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革命,在深刻反省自己的同时,又立即投人革命斗争的洪流之中。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弥补过失。他大公无私,两袖清风。为了革命事业,他可以倾其所有,以至于他被错杀后,家里竟连安葬烈士所需的费用都无法筹措。袁文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革命!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是井冈山人民的骄傲,是值得后人敬仰的一代井冈英杰。    如今,距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已有八十四年了,作为袁文才烈士的后代,我为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而倍感光荣和自豪。出于对革命前辈的崇敬和历史的责任感,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我不畏艰难,辛勤笔耕,写作《我的爷爷袁文才》一书,力图通过袁文才烈士的生平传记,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记叙广大红军指挥员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战斗历程,讴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同时,努力忠于史实,求真务实,坚持秉笔直书的治史原则和科学态度,力求把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和一个真实的袁文才奉献给广大读者,以期后人从中得到教益和借鉴。我坚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井冈山斗争的辉煌历史,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对于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必将不断激励后人奋勇向前,努力拼搏。    忆往昔,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井冈山人民与红军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红军的生存发展,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明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看今朝,历史的车轮已跨入21世纪,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我们的党正率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图伟业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像革命前辈那样,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团结奋战,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内容概要

  本书稿共8章,约22万字。全稿以时间为线索,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袁文才传奇而不平凡的一生:从大闹竞选场,勇揭豪绅阴谋到被迫加入马刀队,从“劫富济贫”举义旗到假借“招安”之计,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从组建农民自卫军到砸碎牢笼救革命者,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到迎接毛泽东上井冈,参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后惊悉“六大”决议,秘密潜回家乡铸成大错,虽“负荆请罪”,“将功补过”,最终未逃过惨遭杀害的命运。

作者简介

  袁建芳,袁文才烈士的嫡孙。1957年8月出生于宁冈茅坪,1976年12月入伍,197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福建省连江县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三六二部队政治处和三二三六零部队政治部工作,1983年9月到1985年1月在南昌陆军学院学习。历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团政治处干部股干事、干部股长、师政治部正营职干事。1996年转业到吉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现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青年才俊 逼人绿林
 家乡和身世
 风雨青少年
 就读于禾川
 大闹竞选场
 参加“马刀队”
第二章 风云际会 投身革命
 韬光养晦 积蓄力量
 揭竿而起 建立政权
 永新劫狱 情深义重
第三章 毛袁聚首 焕然一新
 危如累卵 英明决策解重围
 宝珠穿蚁 鼎力相助渡难关
 君材蜀锦 要在刀尺成衣衾
 大义灭亲 忍痛处决胡亚春
第四章 驰骋井冈 岁月峥嵘
 攻新城 布陷阱 歼敌西门
 出湘南 战滁口 策应朱陈

章节摘录

家乡和身世    宁冈县茅坪马源坑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间。这里丛林茂密,苍松翠柏挺拔参天。它的东南面是雄伟壮丽的井冈山,是地处江西、湖南两省之交的罗霄山脉中段最高的一座山峰,其最高点——赵公亭,海拔一千八百八十二米t  。    马源坑向西北延伸便进入永新县地界。永新东邻吉安泰和,南连宁冈井冈山,西接萍乡莲花,北靠安福宜春,是南北交通要隘、东西来往重镇,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马源坑在祖先开居时并不叫马源坑,而是叫“发源坑”。因客家话谐音的缘故,把“发源坑”叫成了“马源坑”,这种叫法一直沿用至今。其实,马源坑只不过是从井冈山连绵的群山向西北逐步延伸下来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深山沟。靠北面那座山的半山腰,有七八幢或干打垒或茅草建造起来的坐北朝南的房屋和草棚。    在马源坑村口,有一块形状酷似棺材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棺材石”。说起棺材石,还流传着一段神奇的故事:    早先,马源坑也是一个小小的村落,村里居住着十几户人家,尽管他们终年日出而作、省吃俭用,祖祖辈辈仍然过着挨冻受饿的贫穷日子。质朴的山里人最终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没有读书人;没有读书人就出不了“官”,出不了“官”当然就发不了财。于是,每当逢年过节,村里人便自觉自愿地带上供品,到附近的象山庵朝神拜佛,求助菩萨保佑村里能出官发财。村民们的这份虔诚心意,终于感动了观音菩萨,一夜之间,人们猛然发现村口的风水树下“长”出了一块形似棺材的巨石,它寓意神灵护佑这里会出官发财。    这则故事寄托着马源坑人的殷切期望和坚定信念:马源坑迟早会出读书人,迟早会出大官,迟早会摆脱贫困富裕起来。    马源坑距茅坪有六华里路程,从马源坑到茅坪,要穿过茅坪河。在河的上游有一个水潭,叫做龙目潭。它其实是由三个水潭组成,分别被称为头潭、二潭和三潭。头潭最深,据说用三两丝线(过去用于绣花的线)连接起来都还探不到底。由于被原始森林所覆盖,这里水土保护极好,河水长年充溢,清澈见底。头潭上面的飞瀑,发出震耳的轰鸣巨响,犹如熊在咆哮,龙在长吟,让人在数百米之外就能听到;而瀑布所形成的水雾,又如同漾漾细雨,伴随着飞瀑卷起的气浪。迅速向周围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之中扩散开去,令人发寒齿冷,毛骨悚然;哪怕是在骄阳似火的盛夏酷暑,只要来到这里,便如同步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    在19世纪末叶,马源坑仅仅居住着八户人家,人口不过五十,全都是袁姓客籍人。据家谱记载,马源坑袁氏的祖籍是广东龙川,后迁徙到江西大余,在清朝康熙末年(约公元一七二。年),又从大余县移居到马源坑。从此就在这里开荒种地,修山垦林,繁衍生息。    一八九八年四月十二日寅时,我的爷爷袁文才就诞生在这里。    居住在马源坑村的这八户人家,系袁氏白眉公之后裔,自第十四世祖世慈公开始来到马源坑开基立业,到袁文才这一辈已是第十九世,历经一百八十余年。袁文才父亲袁昌坤,生于一八四三年五月,卒于一九二二年二月,享年七十九岁。袁昌坤立心坦荡,和气蔼然,春风雅度,族人称贤,在家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袁昌坤一生娶过三房妻子:先配张氏,续配赖氏,再娶曾氏。因身体原因,张氏三十岁去世,赖氏也只活到四十八岁。袁文才系袁昌坤第三房妻子曾氏所生。袁文才生母叫曾甲凤,生于一八五四年八月,卒于一九二五年三月,比袁昌坤小十一岁,茅坪乡青岗(解放后属柏路乡)人。最初,她嫁到茅坪马源新屋陇村,不幸中年丧夫,改嫁袁昌坤。据考,自十四世到袁文才之前的十八世,居住在马源坑的袁氏家族祖祖辈辈都以种田垦林为生,既没有出过读书人,也没有出过官,更没有财运亨通的商贾富豪。所以,世代均过着平淡且贫穷的生活。P1-3

后记

袁文才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始终有着执著的人生追求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其卓著的历史功绩更是光照千秋,永留人间,正如一颗曾经强烈爆发过的新星,在长空中永远留下作为印证历史的痕迹。袁文才的一生以及井冈山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时刻在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使我身不由己地拿起笔把它记录下来,宣传出去。尽管我觉得自己毫无文学写作潜力,但我会把我的业余时间全部用上,甚至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每天坚持加班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    《我的爷爷袁文才》这本书,如果能表达我对敬爱的爷爷袁文才以及许许多多从井冈山走出来的革命老前辈的崇敬和纪念,反映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反映井冈山斗争这段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刻理解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不断激励人们为我党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努力奋斗,我就心满意足了。    2006年10月21日,本人原所在部队老首长颜黎明夫妇一行来到井冈山参观,当得知本人正在写作这本书稿和袁文才长女袁长妹家尚无彩电时,返闽后立即汇来一笔钱。袁长妹、袁小惠姊妹俩还不时地得到党和政府及游客赠送的钱物。他们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以及烈士后代的关爱,令人十分感动。在此,请允许我向所有对袁文才烈士的后人给予关心、爱护、支持、帮助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以及不知尊姓大名的各位游人真诚地道一声——谢谢了!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党之所以英明伟大,战无不胜,正是因为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实事求是,敢于正视、承认、改正自身的缺点错误,包括对聚讼纷纭、异说并峙的历史事件,党能够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站在历史的高度评判功过是非,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结论。不然,袁文才的历史冤案将永无出头之日。    通过袁文才被冤杀事件,人们对狭隘的地方主义和害人害己的土、客籍矛盾,一定会扼腕长叹。的确,这是危害革命事业的大敌,是恶化人际关系的毒瘤。历史的深刻教训告诫我们:人生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平等、公正、大度、善良及以人为本又是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十分感谢韩在峰对这本书写作的热情鼓励。他甚至在百忙之中特地从香港赶到内地,对书稿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江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游道勤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余伯流研究员对此书的出版给予热情帮助和支持。在炎陵县工作的舅舅万月华,积极协助本人收集史料。一直关爱本人的部队老首长叶南斗,亲自为书稿作精心修改。陈慕平嫡孙陈玉高,对此书出版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北京总后工作的党史、军史专家刘高平大校,对此书写作一直热情关注。如果没有他们热情真诚的指导、支持、帮助、鼓励,《我的爷爷袁文才》也许就难以付梓。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除我奶奶谢梅香、我父亲袁耀烈在世时亲口讲述的很多重要的历史情况外,我叔叔肖常隆也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史料。此外,还参阅了有关著作和史料。谨此向这些著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特别是思想认识水平有限,书中的错误及纰漏在所难免,恳请各级领导、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的作者袁建芳为本书主人公袁文才的嫡孙,作者在大量的史料及袁文才遗孀谢梅香等亲历者和知情者的回忆和口述的基础上,由他亲自执笔,将使得史料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这是本书最大亮点。此外,本书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流畅,使得本书好读、易读。

编辑推荐

  袁文才,一位传奇式的人物,缘何走进绿林?他,如何鼎力帮助毛泽东及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何以当起“月老”,促成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他,身为红军高级将领,为何最终惨遭杀害?本书作者——袁文才的嫡孙,将一一为您揭示谜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爷爷袁文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