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下)

出版时间:2004-12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潘新和  
Tag标签:无  

前言

摆在我眼前的,是一部高水平的原创性著作,作者继《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以后,登上了又一学术高度。我以为,这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轫以来的一部罕见的力著。我国的学术传统,向来都是注重实践理性的,几乎没有欧洲那样在基本概念和范畴中追本穷源的传统。在超越现实的抽象世界中遨游,和我们的民族性格格不入。这当然有好处,至少避免了欧洲中世纪那种繁琐哲学的自我迷惑。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弊端在我国学苑里是很少见的,占据主流的学术潮流都集中在实践理性方面。语文教育学也不例外,一直是把经世致用的实用性放在第一位的,从孔夫子到叶圣陶都强调写作为了应付社会需求,为了争取生存条件的改善。经世致用,修齐治平,国脉所系,文脉所存,香烟不绝,源远流长。直至21世纪,这种语文、写作教育思想从未有人质疑过,被当做不言而喻的大前提。这并不奇怪,不用太高深的学问,就能感觉到它的某种合理性。语文学习和写作难道不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境界的提升?一切学问,难道不都是为了人生,为了人生的竞争?但是,从学术研究上来说,没有一种学说是绝对正确的。

内容概要

语文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应需”,把学生“塑造”成符合成人社会的教育观念的统一的“人”,将他们“修理”为能根据外部世界的指令行动的机器人,甚至为此不惜专断地干预、窒息他们的言语禀赋,以求得毫无灵性的工具化的言语操作能力,而要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内存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人的言语欲求、言语意识、言语才情、言语智慧、言语能力、言语抱负和言语信仰,是从每一个人的鲜活自由的内在生命中生长、绽放出来的花朵。这便是与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应付生活”动力学相反对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动力学——符号(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能与人(学生)的言语生命特性统一,语文教育的目标能与人的言语生命欲求契合,使言语学习和言语活动成为人的自发的需要和自觉的追求,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书籍目录

上卷:语文教育原理论 绪论 语文:人的确证 第一章 语文教育:走向表现与存在  第二章 语文之蔽:“工具论”和人文论 第三章 陈旧的新陷阱:“语感中心说” 第四章 归化和异化:寻找语文之途 第五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我写故我存 第六章 言语人格:超越生存性与功利性 第七章 教学主体论:主体间言语生命的互助 第八章 师生关系:言语生命的存续与默契 第九章 表现论阅读视界:解释学之吸纳与反思 第十章 读、写新观念:写人高于阅读 第十一章 说、写新观念:书面语重于口语 第十二章 言语创造力:依存于存在的生命 第十三章 言语想象力:诗意生命的馈赠  第十四章 教育科研:教师诗意人生的呈现下卷:语文教学实践论 绪论 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 第一章 语文教师: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 第二章 教学目的:存养言语生命和言说素养  第三章 动力指向:言语生命的鼓荡和激扬 第四章 言语教学法:贵“无”,抑或尚“有” 第五章 表现与存在:触摸言语生命的体温 第六章 写作:养护言语个性和精神创造力(上)  第七章 写作:养护言语个性和精神创造力(下) 第八章 口语交际:释扬言语生命能和应对机智 第九章 阅读:为言语生命的化育和创造奠基  第十章 评改与测试:对言语生命的赞美和激励  第十一章 教案与反教案:教学行为的辩证法 基本概念解释 主要参考书目及版本 后记 

章节摘录

四 应试与“应世”:“人”的缺席在以往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是以应试、“应世”为基本动力定型。我们所说的动机的缺失,主要是指“应性”“存在性”动机的缺失。“应世”包含了应试,这两个概念本来不应并列。但由于在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是以应试为行为动机和目的的,在学生受教育阶段,应试动机是“应世”动机的具体体现,因此,有必要将其从“应世”动机中抽取出来进行讨论。学生对应试、“应世”动机的认识来自于老师,而老师的观点也没有多少是自己的。应试动机是来自应试教育机制相沿成习的影响,考试便是一切,考试要考作文所以要学写作文;“应世”动机大致上是来自主流的语文教育思想,而主流的语文教育思想又来自西方实用主义哲学、教育学和传统的文艺理论、政治观念,是长期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应试动机虽然在实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却是上不了台面的,一般限于“口耳相传”、心领神会。在教育理论中,却是“应世”动机的一统天下。我国主流的语文教育思想基本上就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说的: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修辞立诚”的基础。①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②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①叶圣陶还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座谈会发言》中说:“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由此可以看出,在“应世”方面,同学、老师们的观点和叶圣陶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都讲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生活的需要;一是倾诉宣泄内心情绪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前者是来自外界的被动的强制性需要,后者主要是一种“缺乏性需要”。但在这里,我们发现,当叶圣陶把言语实践的经验感悟上升为语文教育本体论的认识的时候,强调的是前者,而对后者是不怎么重视的,或者说是比较淡化和压抑的。那么叶圣陶的这个经“简化”过的重实际生活实用(应需论)的语文教育思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显然叶圣陶的写作价值观贯穿其中的是“实用”和“应用”的实用主义思想,即写作(以至语文)是一种“应付生活”、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工具”,这一“工具论”思想与20世纪初我国现代教育初创时期,从传统的封建八股教育的学用分离、学不致用的“为功名利禄”的畸形的功利主义教育观,转向重“功用”、重“实利”的教育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工具论”写作价值观,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杜威就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工具主义,把一切科学理论均归结为经验,认为它们只是个人应付环境的“工具”。自然,言语表现也不例外,也是人的应付环境的“工具”。而且,在学校教育中,言语教育的工具性特征是其他学科难以相提并论的。现今学生和老师们对“言说的意义”的认识,其渊源追溯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是,答案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果“应付生活”的“工具”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话,那就很难解释这一动机为什么不能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恰恰相反,他们的写作欲望却因此受到了抑制,以至言语表现水平每况愈下,可见,“言说的意义”的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应试动机的驱动力是有限的,一旦实现了应试的目的或未能实现应试的目的,应试动机便随即失去了它的效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考什么,便教什么、学什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考或考后,便没有教学的需要,也没有写作的需要。言语能力的发展,靠应试动机是走不好、走不远的。包含了应试动机的“应世”动机,也同样是被动、消极、异己性的力量。它不仅包含着应试的需要,还包含着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它比单纯的应试动机对人的言语学习和表现自然更具影响力,它全方位地将人导向生存需要,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它激发的动能自然也就更强大、持久。然而,它同样也是一种外因,是诱因,它主要是“拉力”“压力”,而不是“推力”,不是一种具有生命冲动的内在的原发性的动力,它与人的内在的超功利的精神需要、与人的言语主体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应世”动机与人的个体的内在需求在某些方面趋向统一,但是,它的基本属性——社会性,与人性、天性、主体性、个性等,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对抗的。由于人是“社会人”,因此,往往社会性比人的主体性更为强势。这在言语实践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人的本真的话语、自然的倾诉,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主流话语的屏蔽、压制和规范。一位家长说,他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在学校就已经不会说自己的话了。人的主体性与过分强势的社会性需要冲突的结果,导致了言语主体受到挫败,言语表现受到阻遏,言语活动成为心灵的磨难,造成言语主体性的丧失或部分的丧失,致使本应极富个人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失真,甚至失语,言语表现欲被抑制。

后记

虽然研究语文教育学不是我的“专业”,但我希望它成为我后半生事业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一部我自己最看重的著作,标志着我的研究的一个转折,我的“言语生命意识”的新觉悟。在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历来“语文学科教学论”(原称“语文教材教法”)是最被人瞧不起的课程。因为,长期以来担任这门课的多是中学资深教师。这些教师在中学都是出类拔萃的,可是到了高校,由于语文学科理论底子薄,且是面向基础教育的,远不如文学、语言这些传统学科地位显赫;这些由中学调入的优秀教师,长期沉溺于教学,学术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在以“科研”取人的大环境下,学术成果少就没什么地位可言。这是在一个尴尬的学科里默默耕耘的尴尬的教师群体。几年前,文学院教研室整合,我无奈而有幸地成了“语文教学与写作教研室”主任,跟语文教学论老师们有了较多的接触,加深了对这种处境的了解,也进一步拉近了我与语文教育的距离。多年来我对写作和写作教育的研究,很自然地会蔓延到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当上“主任”之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论更多地进入到我的视野。我国20世纪末的那一场对语文教育声势浩大的声讨,和学界对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促使我下决心投入较大的精力关注语文教育领域的问题。我觉得关注母语教育,当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语文基础教育不搞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也好不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以为,这部精心结撰的百余万言的鸿篇巨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轫以来罕见的力著。学术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命题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论证的严密。值得庆幸的是,潘先生不但善于破,而且善于立;不但有批判,而且有创造。在“占语生命动力学”的总体概念之下,他从容地推出了自己原创的范畴系列,衍生出多个系列的亚范畴,力求让各个亚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说明,构成相当严密的内在的链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一种森严的体系。其思考领域之广,逻辑覆盖之大,思想密度之高,学术视野之开阔,如果不是绝后的话,至少也可谓空前。他的理论建构不仅提供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途径,研究涉及了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各个领域。尤其是写作教学论,以其可操作的实践性使人大开眼界。  ——孙绍振放在我们面前这部潘新和教授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足一部一百数十万言的煌煌大作。当语文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推进,当在课改中出现一些矛盾和困惑的时候,我们读到了这部书。潘新和教授以一人之力,穷数年之功,大胆突破了语文教育理论既有观念、方法以及思维模式的拘限,铸就此一追求语文教育学现代品格的扛鼎之作。作者的魄力和才气,想像力和洞察力,那种势如破竹的逻辑力量和冷峻、深刻的批判,不畏权威、唯真理是从的学术良知,固然给人以震撼;而充溢全书的高远的教育理想、宏大的学术抱负,以及热爱语文教育、挚爱下一代、为民族的未来深忧远虑的社会责任心,更令人肃然起敬。统观全书,潘新和教授对语文现象的研究,有一份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前瞻性;注重多学科最新成果的融会贯通,具有多元的理论视野;在新世纪现实需要和理论创新的双重召唤一卜,致力于语文教育理论范式的重构,以图带动整个语文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我愿意向所有在语文课改中行进、不懈地追求教育理想的人们,郑重推荐这部语文教育理沦新著。  ——方智范有幸先睹潘新和教授的巨著,深为语文教育研究这一丰硕成果而激奋、而鼓舞;尤其使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基于学术道德的理论勇气和履行学术责任的扎实功力。我以为,潘新和教授所著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在理论勇气、分析功力,在勇气和功力的相互映照、相互支撑上,堪称语文教育研究的楷模。  ——王荣牛

编辑推荐

《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介绍了我国的学术传统,向来都是注重实践理性的,几乎没有欧洲那样在基本概念和范畴中追本穷源的传统。在超越现实的抽象世界中遨游,和我们的民族性格格不入。这当然有好处,至少避免了欧洲中世纪那种繁琐哲学的自我迷惑。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弊端在我国学苑里是很少见的,占据主流的学术潮流都集中在实践理性方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语文(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7条)

 
 

  •   言语生命动力学,让写作成为孩子的生活,抒发内心的感悟。新的语文教育观,值得阅读。
  •   刚拿到。但看目录,便已然感到文字中饱含的人及生命的讯息。这是我爱的语文,也是我毕生捍卫的语文。
  •   作为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人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   很遗憾,做老师的时候没有拜读,现在做教研员才开始看,特别适合对语文教育还有追求的老师。
  •   很有见地,难得的好书,非常值得一读。一卷在手,不由人不边读边重新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
  •   对语文教育很有帮助
  •   内容令人向往,语文教育之理想国!只是上册书的印刷有问题,纸张大小不一,很容易掉页
  •   作者文笔犀利,打动读者的心,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应该是每个教师的良心
  •   书早想拿下,一直觉得太贵,没舍得。早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就听说过作者的大名,有志语文研究的老师怎能缺席潘教授的这场思想盛宴。仙逝的商友敬老人在书巢细目中也提过作者大名,可见分量之重。最直接的促成原因是论文的审定过程中,读过此书的老师写的论文受到编辑肯定,自尊饱受打击,我居然没看过。
  •   书中体现的教育理念是真正尊重孩子的,还原教育最本质的存在,极力推荐这样的好书!
  •   要想提高语文素养,还是要多读读真正学者进行专业的指导。
  •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语文研究理论,淌洋在在作品中你除了震撼还是震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看此书,等于少吃了十年饭.国挺此书
  •   阅读中。看到很多人评论,说这套书理论性强很是难懂。不过,在很多讲座上听许多专家介绍,所以下定决心买来读。已经啃完上卷,过程虽然艰辛,但是收获也很不少!
  •   深入认识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非常好的一本语文著作。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很值得一读。只是要有耐心,坚持读下去,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   好书不贵,值得买。对语文教师老说,是底蕴的积累。
  •   有厚度,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性、理论性书籍!
  •   很好的书,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读一读
  •   读了一些,对以往自己仅有的那一点语文教学的认知感到痛苦!
  •   这本书是语文老师必看的一本书。
  •   对语文教学分析有独到的借鉴,值得好好领悟
  •   内容很有深度,语文教师必读,提高理论修养。
  •   语文教师要读!
  •   散文式语文阐释
  •   见解独到,值得语文老师一读的好书。
  •   这本书对于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帮助,是必读书。
  •   这套书算是上乘之作了,语文老师值得一读。
  •   这是潘新和先生的力作,是一线语文老师必学的一本好书。
  •   很好 内容理清了我的教育知识架构
  •   存在、在、此在……
  •   虽然是工具性的,有特别厚,但是很多独创的见解让我提升了许多!
  •   内容很好,真诚而美好的文字,看得到作者的心血和希冀。
  •   真正读懂不容易。但开卷了,很有益。
  •   内容、印刷都很好,很值得一读。就是买的过程有点曲折,第一次发了两本上卷,还没退,申请退货成功后又重买了,第二次买的到了,顺便把第一次买的退货,结果打开一看,这次是两本下卷,就和快递的商量解决了。不然,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买到。不过服务还行了,都比较好的解决了。
  •   很好的书,有深度有内涵,需要静心去读。
  •   理论性很强,但静下心来看很有用
  •   个人学习用书
  •   今天收到的,值得好好学习一下。
  •   上下两卷,偏理论些,读了还是有用的,特别写论文
  •   给老婆买的,她说不错。
  •   还没看,别人推荐的书,得好好研究一下。
  •   导师推荐的,还木有看完,应该不错的
  •   打折时抢到的,又好看又实惠
  •   别人推荐的书,买来一读,对自己促动不少。是一本值得读得书哦。
  •   收获很大,值得一读1
  •   原以为内容会很枯燥,但看了序言后一下子就喜欢上它。
  •   如我们老师推:这套书很有深度,值得一买,更值得一看。
  •   书内容比较系统,值得一看。
  •   学校推荐阅读的书。
  •   因为范美忠老师的推荐,买了以后我觉得受益很多。
  •   内容写得也挺好,很有新意,值得一读。
  •   早就想买了,看到打折,赶快下手,好书!
  •   挺专业的,提高理论水平必读。
  •   对自己的教学很有启发
  •   非常喜欢当当的书
  •   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值得一看
  •   才读了一般,觉得对自己启发很大!
  •   好好读读,的确有收获!
  •   简装本,甚至有点毛糙,但古色古香,且经济实惠。
  •   很好,观点很精辟
  •   拨云见日,眼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   有深度,有独特视角。
  •   帮媳妇买的书,她说非常好
  •   这本书也是培训期间讲师推荐,相对于其它几本来说,理论性更强一些,而且非常厚实,因此大约要读读休息之后再继续,估计要读一阵子了。
  •   看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对教学有帮助。
  •   答应返礼券为啥不返??请当当给答复
  •   和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   不错,专业。
  •   朋友推荐的书,不错,当当的送货速度也快!
  •   导师推荐的关于作文新理念的书,读完,感觉十分好的。
  •   非常有深度!
  •   书中谈到语文教学大方向的问题,也谈到了解决的方案,受益匪浅。但引用中外教育哲学理论太多,有一定的阅读困难。
  •   这本书适合语文教师细细品读!
  •   有理论性,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书籍
  •   网购,一直只管买而没评论的习惯。今天偶尔想起来,赶紧说两句。喜欢在当当买书,到得很快,从周五晚下单到周日中午收到书,不到三天。书很沉,两块大砖头似的,装帧古朴素雅。翻了几页,理论性很强,读起来不轻松,得坐下来凝神静气地读。看目录,觉得对语文老师应该很有帮助。这个暑假就读它了。
  •   不错,是一部语文教学的革命性之作
  •   需要静心细看
  •   厚厚两本只要50多块钱,比较划算的。仅读了序言,就觉得潘新和教授是比较有个性的。
  •   挺喜欢的一套书,可惜拿到手之后,质量有很大问题,下卷的纸张不但有好几处皱褶,还有几百页是装订倒了的。折腾了半天才把货退掉。
  •   收到书第一感觉是:哇,好厚!在书店看中的,**当买价钱便多了。
  •   朋友推荐的,还可以,只是有些枯燥!
  •   很先进
  •   从序言看,此书挺有价值,故值得深入一读。
  •   有些高深,不好读
  •   书是送姐姐的新年礼物,姐姐说内容还算不错。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92元,现在又将价了,唉……
  •   相对来说比较专业化,还没细究
  •   潘新和整了很多理论,杂而烩之,但功力显然不够,没有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菜,他的立论有问题。但还有可取之处,有资料性的价值,他引用的资料。这么厚的书,没有做好,实在是可惜了。中学的语文教育,各种研究,实在乏善可陈。可能今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   太深奥了,看不太懂,价格很贵,对我来说没什么实用价值,也许是自己的功底不够深,所以不喜欢这类书,还是喜欢浅湿易懂的。
  •   有货请立即联系我
  •   书不错,很喜欢。书正版。
  •   书很不错。很厚重。很好
  •   这是一部质量很高的书。的确,如果缺乏一定的学术基础,书中的话语方式会让读者感到晦涩,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对建国后尤其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反思及建构。我觉得,能够从纯粹学术角度批判叶圣陶、张志公就很了不起,这是真正的学术勇气与良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其智慧。
  •   语文:表现与存在(套装上下卷)
  •   真心不错啊 质量很好
  •   很好,正品,很及时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非常好的书,送货快,服务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