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出版时间:2006年1月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汪民安  页数:30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近五年来对后现代的一些论题所作研究的成果结集。这些论题主要集中于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个大的方面。作者以开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独到的切入视角与细腻闪光的文字,对空间的生产性,对身体与性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作了过程堪称精彩、结论颇具启发的论述,从而把中国学人对后现代哲学话语的阐释、对后现代性的理解与提炼,提升到了一个自主的层面。

作者简介

汪民安,1969的生,湖北武汉人。著有《谁是罗兰·巴特》、《福柯的界线》、《现代性》等。策划编辑《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与人共同主编《话语行动译丛》、《思想译丛》、《先锋译丛》等丛书,并主编丛刊《生产》。

书籍目录

Part 1:身体的技术   身体转向   身体的技术:政治、性和自我的毁灭   尼采与身体   我们时代的头发   性与民主   SARS危机中的身体政治 Part 2:空间的政治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   都市与现代性碎片   城市经验、妓女和自行车   街道的面孔   现代家庭的空间生产   家乐福:语法、物品和娱乐的经济学 Part 3:后现代性的谱系   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德里达的风格政治与书的终结   罗兰•巴特的断片、括号、书籍和成名史   乔治•巴塔耶的神圣世界   保罗•德曼和阅读   福柯和哈贝马斯之争   帝国的谱系和后结构主义政治学 后记

章节摘录

  罗兰·巴特在其自述中烦琐地列举了自己的诸多习惯和爱好。它们看起来微不足道并且匪夷所思,但他却振振有词地说,这些源自于身体的习惯和爱好是自己的个人性标记,是我和你的差异性所在。我和你不同,就是因为,“我的身体和你的身体不同”。这是尼采哲学一个通俗而形象的说法。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不再从“思想”、“意识”、“精神”的角度作出测定,甚至不再从观念、教养和文化的角度作出测定。也就是说,人的根本性差异铭写于身体之上。我们要说的是,身体,从尼采开始,成为个人的决定性基础。如果说,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自身分成两个部分,分成意识和身体,而且意识总是人的决定性要素,身体不过是意识和精神活动的一个令人烦恼的障碍的话,那么,从尼采开始,这种意识哲学,连同它的漫长传统,就崩溃了。  意识哲学的发源地在笛卡尔那里。但是,它的隐秘而曲折的起源悄悄地驻扎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笛卡尔将意识和身体对立起来,但是,在柏拉图那里,灵魂和身体早就是对立的。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记载了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态度。  西方文化中的第一个伟大的死亡事件--后世有无数的隆重分析--,对当事人来说,却异常地轻松。在赴死前,苏格拉底谈笑风生,“快乐地”对哲学高谈阔论。为什么面对死亡无所惧怕?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解释道,真正的哲学家一直是在学习死亡,练习死亡,一直在追求死之状态。因为,死亡不过是身体的死亡,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自存在,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身体在死亡的过程中被卷走了,死亡就是让身体消失,让它从和灵魂的结合、纠缠中消失。这样,灵魂摆脱了身体而独自存在,并变得轻松自如。对于柏拉图来说,这完全值得庆幸。在此,柏拉图就显示了对身体的敌意。他基于这样的理由:身体对于知识、智慧、真理来说,都是一个不可信赖的因素,身体是灵魂通向它们之间的障碍。因为“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的”②。柏拉图承认,有一种思考的境界,它完全由灵魂来实践。这样的灵魂固执地撇开身体,摆脱感受--视觉、听觉以及其他的一切身体感觉。因为这样的一个身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疾病、恐惧,它们在不停地打扰灵魂的思考;同时,战争、利益和金钱等种种贪欲也来自于身体,所有这些,都搅乱了灵魂的纯粹探究,并使知识的秘密--这对于柏拉图来说至关重要--得以继续曲折地掩饰起来。就此,柏拉图断定:“我们要接近知识只有一个办法,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尼采的音量太高,他越出了同代人的倾心能力,越出了他们的听觉承受  能力……人们不知所措,人们只听见混乱的无节制的轰隆隆的雷声,但是根本无法预见雷声所携带的狂风暴雨,这种雷声最终被视作是无足轻重的噪音,这就是尼采格言在19世纪的命运。而卡夫卡的音量太低了、太含糊了、太混乱了,他的写作散发着身陷囹圄的虫子般慌乱的脚步声和低回的嗡嗡声,对于周围人来说,这是个不堪一击的异类,不用说倾听,连交流都谈不上了。卡夫卡阴鸷的眼神表明,孤独的绝望对于他来说不是临时的、片刻的,而永久的、气质性的,命运般地与一俱来的。卡夫卡的眼神虽然集中而坚毅,但这种眼神不是向外观看的,不是对他物的凝视;相反,他的眼神的集中正是泄露自我,泄露紧张的窗口,是供人透视内心世界的方便通道;尼采的眼神与此相反,它外视,灼灼逼人,像是在远眺,并且还微微上扬,加上他的另一个标志性特征:他那浓密的、上扬的、充满讥笑意味的胡须。  --胡须当  是生命力的表现--这些正好是他的哲学的身体隐喻:尼采的权力意志既处于他的哲学的中心也处于身体的中心。力、哲学、身体在尼采这里奇特的达成了三位一体。  --《尼采与身体》  街道,正是城市的寄生物,它寄寓在城市的腹中,但也养育和激活了城市。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巨大的城市机器,正是因为街道而变成了一个有机体,一个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街道粗暴地将一个混乱的城市进行切割,使之成为一个个功能不同的街区,但同时,它又使整个城市衔接起来,城市中的建筑物正是因为街道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街道就像城市的语法,它们决不会撕断自身的链条。建筑物就像这个语法轨道中的单个词语,借助于街道,它们具有句法上的结构关联,正是因为街道,建筑物才可能发现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街道和建筑物相互定位,它们的位置关系,构成了城市的地图指南。城市借助于街道,既展开了它的理性逻辑,也展开了它的神秘想象。同时,城市在街道上既表达它清晰的世俗生活,也表达它暧昧的时尚生活。街道还承受了城市的噪音和形象,承受了商品和消费,承受了历史和未来,承受了匆忙的商人、漫步的诗人、无聊的闲逛者以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最后,它承受的是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风格。  街道,是一个没有寂静黑夜的城市剧场,永不落幕。  --《街道的面孔》

编辑推荐

  尼采的音量太高,他越出了同代人的倾听能力,越出了他们的听觉承受能力……人们不知所措,人们只听见混乱的无节制的轰隆隆的雷声,但是根本无法预见雷声所携带的狂风暴雨,这种雷声最终被视作是无足轻重的噪音,这就是尼采格言在19世纪的命运。而卡夫卡的音量太低了、太含糊了、太混乱了,他的写作散发着身陷囹圄的虫子般慌乱的脚步声和低回的嗡嗡声,对于周围人来说,这是个不堪一击的异类,不用说倾听,连交流都谈不上了。卡夫卡阴鸷的眼神表明,孤独的绝望对于他来说不是临时的、片刻的,而永久的、气质性的,命运般地与一俱来的。卡夫卡的眼神虽然集中而坚毅,但这种眼神不是向外观看的,不是对他物的凝视;相反,他的眼神的集中正是泄露自我,泄露紧张的窗口,是供人透视内心世界的方便通道;尼采的眼神与此相反,它外视,灼灼逼人,像是在远眺,并且还微微上扬,加上他的另一个标志性特征:他那浓密的、上扬的、充满讥笑意味的胡须——胡须当是生命力的表现——这些正好是他的哲学的身体隐喻:尼采的权力意志既处于他的哲学的中心也处于身体的中心。力、哲学、身体在尼采这里奇特的达成了三位一体。  ——《尼采与身体》  街道,正是城市的寄生物,它寄寓在城市的腹中,但也养育和激活了城市。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巨大的城市机器,正是因为街道而变成了一个有机体,一个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街道粗暴地将一个混乱的城市进行切割,使之成为一个个功能不同的街区,但同时,它又使整个城市衔接起来,城市中的建筑物正是因为街道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街道就像城市的语法,它们决不会撕断自身的链条。建筑物就像这个语法轨道中的单个词语,借助于街道,它们具有句法上的结构关联,正是因为街道,建筑物才可能发现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街道和建筑物相互定位,它们的位置关系,构成了城市的地图指南。城市借助于街道,既展开了它的理性逻辑,也展开了它的神秘想象。同时,城市在街道上既表达它清晰的世俗生活,也表达它暧昧的时尚生活。街道还承受了城市的噪音和形象,承受了商品和消费,承受了历史和未来,承受了匆忙的商人、漫步的诗人、无聊的闲逛者以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最后,它承受的是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风格。街道,是一个没有寂静黑夜的城市剧场,永不落幕。  ——《街道的面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这本书有如一座迷宫。由于作者对自尼采以降西方思想史的熟谙和甚解,也由于他在学术上、乃至行文风格上一贯的我行我素、独往独来,所以他简直就像个不负责任的“导游”,自管自的在激情洋溢的文字世界里飞腾跳跃、往还穿梭,而弃读者、也就是他所引导的路径不熟的“游客们”于不顾。于是这本书就与标准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拉开了如此之大的差距,以至于有读者对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尼采与身体》(本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把这个主题进行了精缩呈现)大加挞伐,认为其胡言乱语,颠三倒四(见当当网上的评论)。不过有一点也许是确凿的,那就是,“身体”这个命题,对于西方哲学两千年所奋力构建的那个超越论的、形而上的彼岸而言,确实是一个再沉重不过的颠覆力量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那些熟识西方古典哲学要领、而对西方当代思潮之要义不甚了然的读者而言,整本书确实显得“颠三倒四”。而这恰恰是这本书、或者不如说,恰恰是汪民安教授的所有著作、包括《尼采与身体》在内的精彩之处。因为自尼采以还,后现代思想从根上讲确实是一种深刻的“颠倒”。它对古老哲学传统的整个儿的、连根拔起的翻转,显示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穿透力量。她把传统思想所搭建起来的一座座意识形态的高塔(“上帝”、“理性”、“真理”、“历史”、“思想”,甚至“人”)逐一拆毁推平,为的是在这种平面化的、废墟一片的价值视野里,来拒绝和抵抗权威意志对人的压制——或者按照福柯的说法,就是拒绝和抵抗任何一个“规训”的社会。当我们弄明白了这个背景,那么汪民安先生的那些线索混乱、声东击西、绞作一团的语言表达,就会一点点明朗起来。你甚至会觉得,本书中这一个个的论题,不仅毫不散乱,而且确实具有一种内在的严整秩序和递进感。你也才会发现,这部说什么也不象思想史的书,的的确确就是一部思想史。说不定你还会感到,正是看起来最不着边际的Part1,相对于Part2和Part3那种逐渐规矩、逐渐老实的写法,反而是最精彩、最有余味的部分。
  •   不知为什么,可能是系统的问题,我可以对这本书发表两次评论。不过正好,我正有些话要补充说说。尼采说他的哲学是生理学,这个说法令很多专门研究他的人大惑不解。其实,按照周国平的解释、事实上也是目前也许唯一合理的解释,尼采所谓的生理学,仅仅是指以身体为起点和依据、并有意把身体作为对独断的精神垄断(上帝、理想、等等)的天然而无法遁避的质疑而展开的哲学,或者说,就是身体哲学——它仅仅是像生理学一样回归身体而已。正是由于西方在尼采之前过于强调与灵魂(后来灵魂变成了理性)的对立并挥舞着后者来钳制前者,所以对于尼采来说,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几乎没有身体参与的、鄙视、压迫和仇恨身体的传统。这个传统在价值帝国里对身体的取消和磨平,在尼采看来本质上是对身体所展现的人的差异和多样的故意忽略,其效果则在于,这样以来,人就不得不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一个又一个彼此迥异的个人,出现在理性主义那恢弘而整齐划一的历史视幅当中。这个整体的形象就是:人就是“理性的人”,或者人就是理性本身。正是这个蛮横的规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一种“主流人”对“边际人”的流放(比如福柯所谓的“疯人船”)、取予(比如白人贩卖黑奴)乃至迫害(比如异性恋者用石头把同性恋者咂死,见《断臂山》)。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边际人的生活方式都显然违背了“理性”。于是一种人造的精神专制就这样被不加检讨地认可了下来。只不过它有很多个名字:在东方,它叫西方中心论;在工人中间,它叫资本主义;在精神病人那里,它叫正常;在黑人那里,它叫白人;在自由面前,它叫科学。而它的对立面、它的永恒的对手和颠覆力量,它时时刻刻如影随形的指证者,则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身体。如果说灵魂及其替代者理性意味着统一和排它,那么身体则永远为差异辩护并主张全面而无条件的包容,原因仅仅在于,我们的身体天生不同,因此差异性本身就天生合理。所以,当福柯说“人死了”的时候,他并没有从尼采的“上帝死了”那里走多远:一个规定着人的基本形象的上帝的死,不正是人的基本形象——管它是灵魂还是理性——本身的死吗?所以,上帝之所以必须死,恰恰是因为,从他所维持的作为一个整体的人随他而死的那一刻开始,一个个独立、鲜艳、明媚而自由的人,正纷纷苏醒过来。
  •   我觉得这应该是国内研究身体、空间及后现代理论最好的一本论文集了
    非常喜欢作者
    书的内容很详细,包括尼采、福柯等等好多西方思想史上的大师!!
    值得一读!!
  •   该书针对先进热门的身体理论作出及时的反应,将其与空间和后现代语境联系起来阐发思考,并引入相关哲学思考,对本人非常有用。
  •   学术性比较强,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看得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
  •   现代性研究使用~
  •   没有看,有很多地方看得不是很了解,需要很深刻的思想才能看得明白
  •   这本书不错,纸质很好,内容也不错,喜欢
  •   专业,有意思,读起来,可惜看了一遍不小心落在动车上了,回头再买一本。
  •   很喜欢这次买的书
  •   文笔好,非常能说。
  •   书不错,就是汪老师话有点多,哈哈
  •   书要专业点。快递比较快,书质量也不错。
  •   身体,空间,后现代——这一艺术界、思想界、文化界炙手可热的词汇。在这里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此书中作者对三者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评述,对于后现代这一当下争执不休的概念,做出了它独特的解释。汪民安老师的著作不少,此系列的书籍更是解决当下问题的经典之作。
  •   后现代理论介绍的比较清楚,身体和空间是后现代的主要议题。本书的理论性比较强。
  •   容易开拓视野,启发了新的视角。但是不是太专业。
  •   如果想从哲学上找到与建筑理论对应的点,是一件吃力的事情,搞不好就会误入歧途。
  •   汪民安先生的文集,文笔很好,得本雅明的真传。
  •   多年前就知道汪民安了,很不错
  •   从订书到收到就两三天的时间吧,第一次网购,速度好快。觉得当当网挺不错的,只不过这本书有点发霉,页面上有一些颜色,不过还好不影响阅读。
  •   好友推荐,看了看,觉得的确文字还不错,就买了来看看
  •   挺不错的,喜欢!但是文章摘录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原创性不够!
  •   其中很多篇很有启示
  •   或许是读这方面书不多,所以感觉很新颖。
  •   个人觉得没什意思,不读也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