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宏观经济学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 布莱恩·斯诺登,[英] 霍华德·R. 文  页数:634  译者:佘江涛  
Tag标签:无  

前言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合作写作和编辑了五本有关宏观经ⅹⅳ济学的著作。这一系列著作的第一本是《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竞争的思想流派导论》,它由爱德华?埃尔加公司于1994年出版,而我们最近的合作冒险是《宏观经济学百科全书》,它由爱德华?埃尔加公司于2002年出版。在共同写作和编辑《宏观经济学百科全书》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为这一计划作出了贡献,他们问我们是否计划写作第二版的《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这本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最初我们打算写作第二版的《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它涉及对每一章的修订,以及对数据和参考书目的更新。但是,当计划展开的时候,我们发现要对《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进行全面修订,不仅涉及对每一章的大幅度修订,还要求添加两个新的章节,它们考察了“新政治经济学”新近出现的文献和“新发展理论”的文献。鉴于这些广泛的变化,我们认为这是部全新的著作,有理由得到一个反映其主题和内容的新书名。在写作《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两位在各自领域十分著名的学者的支持,一位是保罗?戴维森(Paul Davidson),他奉献了论述后凯恩斯学派的第八章,一位是罗杰?加里森(Roger Garrison),他奉献了论述奥地利学派的第九章。正如书名所反映出来的,这本新书的主要目的是去思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其采用的方式适合于选择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本科生。这样我们假定这些学生已牢固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在阿贝尔和伯南克(Abel and Bernank,2001)、布兰查德(Blanchard,2003)或者曼昆(Mankiw,2003)的教科书中得到了发展。但是,本书对那些选修经济学本科课程——最突出的是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的学生来说是有用的。本书旨在让学生在学位课程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单独地阅读每一个章节,同时,为了与《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相一致,本书遵循着一个有结构的方向,展现历史视野中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的轨迹。由于本书的这一特点,它就不可能涵盖每一个领域。因此我们的目的是突出我们认为是主要议题的东西,这些议题在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学诞生之后就出现了。在论述宏观经济学的导论性的第一章之后,在描述正统凯恩斯学派发展(第三章)、正统货币学派(第四章)、新古典学派(第五章)、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第六章)、新凯恩斯学派(第七章)、后凯恩斯学派(第八章)和奥地利学派(第九章)的轨迹之前,第二章思考了凯恩斯和“旧”古典模型之间的争论。熟悉《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的读者将认识到我们所选择的方法,即讨论宏观经济学主要的竞争性学派在历史的视野里进化时的核心原则以及政策含义。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得以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中包括了更多最新的参考书目,更为重要的是评价了这些学派对宏观经济学当下状态的影响。在与《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标题相同的章节中,我们还引进了大量的新材料。例如:在第2.14节,我们引入对大萧条起因和后果的讨论,同时在第3.5节,我们讨论了当凯恩斯的ISLM模型被扩展到开放的经济体系中的时候,以稳定为目标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应。在本书中,后凯恩斯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得到了单独的一章(每一章由这一领域的著名学者撰写),而不像在《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中那样,被放在同一章里。进一步而言,为了思考20世纪最后几十年宏观经济学领域取得的发展,我们引入了两个全新的章节。在第十章中,我们思考了以“新宏观政治经济学”之名出现的东西,同时在第十一章,我们讨论了“经济增长”领域研究的复兴,我们希望这些变化同样能得到评论家和读者的欢迎。与《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一致,为了有助于活跃讨论,并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我们在一些篇章后收录了对在各自研究领域堪称专家的知名经济学家的采访。我们特别感谢(排名顺序以本书中采访的顺序为准)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 Skidelsky,他是凯恩斯研究和两次大战期间经济研究的著名权威)、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是美国最杰出的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被公认为货币学派的奠基者)、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被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领军人物)、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ott,他被公认为经济波动的实际经济周期研究的主要鼓吹者)、格里高利?曼昆(Greg Mankiw,宏观经济学的新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艾尔波托?艾莱斯那(Alberto Alesina,新政治经济学文献的主要贡献者),以及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保罗?罗默(Paul Romer),他们两人在经济增长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富有启发性和个性鲜明的回答表明现代宏观经济学是激动人心和充满争议的领域。另外,读者可能想知道为何我们在论述后凯恩斯主义的第八章和论述奥地利学派的第九章之后没有收录采访。原因是第八章的作者保罗?戴维森是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权威,第九章的作者罗杰?加里森是奥地利学派的主要权威——如果他们没有分别欣然同意撰写这两章的话,我们就会采访他们。因此,对于可能的评论者和潜在的购买者来说,显然这本书远非《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的第二版。这是一本新书,我们希望它能成功地传达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正如凯恩斯所认识到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比通常理解的有力。在这本书中,我们已试图去显示:当关键事件和思想在20世纪出现并融入新千年的时候,为何有理由描绘它们的发展和相互作用的轨迹。

内容概要

  按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与现状的时间脉络,梳理该学科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主张的形成、演进过程,并对各学派的理论主张、经济学模型等进行了精当的评述。为帮助读者了解宏观经济学主要学派的学术成就及缺陷,在第三、四、五、六、七、十、十一各章末尾还附有对该学派领军人物的采访录,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斯诺登 译者:佘江涛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1.1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议题和思想1.2 经济理论的作用和争论1.3 目标、工具和政府的角色1.4 大萧条1.5 凯恩斯主义和宏观经济学的诞生1.6 凯恩斯主义共识的兴衰1.7 理论分裂和新古典综合1.8 凯恩斯主义以后宏观经济学的思想流派1.9 新的政治宏观经济学1.10 经济增长研究的复兴第二章 凯恩斯与“旧”古典模型2.1 引言2.2 古典宏观经济学2.3 就业和产出的决定2.4 萨伊定律2.5 货币数量论2.6 凯恩斯的《通论》2.7 解释《通论》2.8 凯恩斯的主要观点2.9 凯恩斯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2.10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反驳2.11 凯恩斯与货币数量论2.12 对凯恩斯的三种重要的解释2.13 “新”凯恩斯主义2.14 大萧条的起因和后果2.15 如何为战争付款2.16 凯恩斯与国际宏观经济学2.17 凯恩斯的遗产和古典学派的复兴第三章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学说3.1 导言3.2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学说3.3 封闭经济下的IS-LM模型3.4 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的就业不足均衡3.5 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3.6 菲利普斯曲线和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3.7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命题詹姆斯·托宾第四章 正统货币主义学派4.1 引言4.2 货币数量论方法4.3 预期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4.4 国际收支理论和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方法4.5 正统货币主义学派和稳定政策米尔顿·弗里德曼第五章 新古典学派5.1 导论5.2 小罗伯特·卢卡斯的影响5.3 新古典模型的结构5.4 均衡经济周期的理论5.5 新古典方法的政策含义5.6 评价罗伯特·卢卡斯第六章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6.1 导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工型的退位6.2 从货币经济周期向实际均衡经济周期的转变6.3 历史视野下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6.4 周期与随机行走6.5 供给方的冲击6.6 经济周期:主要特征和典型事实6.7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6.8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结构6.9 技术冲击6.10 实际经济周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6.11 校准模型6.1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中性6.13 测量技术的冲击:索洛剩余6.14 经济周期理论和典型事实6.15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含义6.16 对实际经济理论的批评6.17 大萧条:实际经济周期的观点6.18 评价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第七章 新凯恩斯学派7.1 凯恩斯经济学的衰荣7.2 凯恩斯主义的复兴7.3 新凯恩斯经济学7.4 新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主张及特征7.5 名义刚性7.6 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模型7.7 实际刚性7.8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7.9 滞后性和非加速的失业通胀率7.10 新凯恩斯经济学和模式化的事实7.11 政策后果7.12 没有LM曲线的凯恩斯经济学7.13 对新凯恩斯经济学的批评7.14 对新凯恩斯经济学的评价N·格里高利·曼昆第八章 后凯恩斯学派8.1 导言8.2 有效需求原则的意义8.3 分类法8.4 凯恩斯从分类法的角度攻击萨伊定律8.5  相对价格变化能引导D2填补空隙吗?8.6 投资开支、流动性以及货币非中性公理8.7 什么类型的经济体系在使用货币合同时足够“不理性”?8.8 信息、决策与不确定性8.9 对决策环境的分类8.10 凯恩斯的不确定性、货币和显性货币合同8.11 结论第九章 奥地利学派9.1 门格尔的观点9.2 资本的跨期结构9.3 储蓄和经济增长9.4 储蓄—投资的关系9.5 可贷资金市场9.6 充分就业和生产可能性边界9.7 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框架9.8 储蓄引起的资本重构9.9 凯恩斯节俭悖论再探9.10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9.11 奥地利学派框架中的凯恩斯主义的低迷9.12 奥地利学派理论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9.13 政策和改革第十章 新宏观政治经济学10.1 导论:政治的扭曲作用与宏观经济表现10.2 政治对政策选择的影响10.3 政府的作用10.4 政治家与稳定政策10.5 对“政治经济周期”的另一些研究方法:简单介绍10.6 诺德豪斯的机会主义模型10.7 希布斯的党派模型10.8 机会主义和党派模型的衰落与复兴10.9 理性政治经济周期10.10 理性党派理论10.11 机会主义和党派行为:一个综合论10.12 政治学、时间上的不连贯性、可信度和声誉10.13 政治经济模型在政策方面的引申意义: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10.14 负债和赤字的政治经济lO.15 政治的和经济的不稳定:它们有关联吗?10.16 关于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10.17 经济增长的政治障碍10.18 国家的大小10.19 结论艾尔波托·艾莱斯那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研究的复兴11.1 导言11.2 “大分化”11.3 经济史赞歌11.4 回到长期11.5 为什么经济增长如此重要?11.6 用历史的视野看待现代经济增长11.7 增长的固定模式11.8 增长的直接来源vs基本来源11.9 哈罗德—多马模型11.10 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11.11 经济增长来源的核算11.12 有关趋同问题的争论11.13 索洛模型之外11.14 内生增长:资本积累回报不变11.15 内生增长:观念的经济学11.16 扩展的索洛模型:新古典的一次复兴?11.17 关注增长的基本原因11.18 制度与经济增长11.19 贸易与经济增长11.20 地理与增长11.21 历史中的增长:寻找一个统一的理论11.22 增长和发展的理想条件:重新发现古老的真理罗伯特·M·索洛保罗·罗默第十二章 结论和思考12.1 导论12.2 20世纪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化还是革命?12.3 在宏观经济问题上存在着共识吗?作者索引

章节摘录

1.4 大萧条对经济思想史的学习告诉我们,新思想演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事件的发展。尽管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但实际上“历史事件的结果常使理论面临挑战并推翻理论,从而导致新理论的演进”(Gordon,2000a,P.580)。大萧条确实引发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正如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加速的通货膨胀导致了货币主义的反革命一样(见Johnson,1971)。值得注意的是许多20世纪的经济家,如米尔顿?弗里德曼、詹姆斯?托宾和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都是从那个时期他们个人的经历中首先获得灵感而从事经济学研究的(见Parker,2002)。莱德勒(Laidler,1991,1999)提醒我们,30年代之前有大量分析经济波动和货币不稳定的起因和结果的著作,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不可否认是始于大萧条。1936年之前,现代宏观经济学由一个“知识的大杂烩构成:它有许多成分,有的是奇异的,更多的是有洞察力的,但也有很多是混乱的”(Blanchard,2000)。经济学家用了70年的时间试图获得一个关于世界经济为何承受着如此灾难的合理解释。伯南克走得更远,甚至认为“理解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Bernanke,1995)。尽管凯恩斯是资本主义体系的坚定拥护者,反对所有其他形式的经济组织,但他也相信它有一些显然是潜在的致命弱点。它不仅仅引发了“任意的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也毋庸置疑地没有能“提供充分就业”(Keynes,1936,P.372)。在凯恩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最鼎盛时期(1917—1937年),他亲身经历了20世纪资本主义体系最大的危机——大萧条。对凯恩斯而言,资本主义没能确定总体的就业量和GDP量,没有能力有效地分配资源。尽管凯恩斯相信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并不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但他发现它“似乎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周期性的亚正常活动的条件下,在没有任何明显的恢复或是完全崩溃的趋势下保持下来”(Keylles,1936,P.249)。这就是被其他人解释为凯恩斯观点——非自愿的失业能作为一个均衡现象持续下来——的东西。从这个观点来看,凯恩斯总结道:如果资本主义想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所经历的集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德国和共产主义的苏联——意识形态的猛烈攻击中生存,它就需要消除其缺点和滥用。在整个20年代,尽管反对和推翻凡尔赛和约的决心是纳粹不断增长的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似乎没有人怀疑,他们最终在德国取得权力很大程度上是与经济环境紧密相关的。假如美国和欧洲在1929年以后的经济政策是不同的,那么“人们能够有理由想象纳粹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恐怖是可以避免的”(Eichengreen Temin,2002)。根据蒙代尔的评估:“如果中央银行采用价格稳定的政策取代坚持金本位制,那就没有大萧条,没有纳粹‘革命’,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Mundell,2000)在30年代,世界进入了“黑暗峡谷”,欧洲成了“黑暗的大陆”(Mazower,1998;Brendon,2000)。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见证了三个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之间强烈的政治竞争,它们是自由民主、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凡尔赛和约》(Versailles Treaty,1919)之后,民主政体在全欧洲建立起来,但在30年代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倒退了,到1940年,它“事实上全部灭绝了”。资本主义世界在大萧条时期经济管理的失败引发了集权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兴盛,世界经济开始崩溃。如布伦顿所说:“如果灯在1914年灭了,如果窗帘在1939年落下,那么在1929年以后灯就慢慢地暗淡了。”(Brendon,2000)大萧条等于“经济上世界末日的善恶大决战”和“自黑死病以来摧残人性的最严重的和平危机”。资本主义的危机使民主和旧自由主义秩序不再让人信任,导致许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自由放任引起混乱,那么独裁主义将强加秩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大灾难有助于墨索里尼(Muss—dini)在意大利上台,给希特勒(Hitler)在1933年1月赢得德国政权的机会,把日本推向“经济萧条、政治混乱和军事竞争”的年代。到1939年,也就是西班牙内战三年以后,佛朗哥(Franco)在西欧也建立了一个法西斯独裁政权。1929年著名的华尔街破产在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经济史上预示着一个最戏剧性的和灾难性的时期。从10月23日到29日的一周里,伴随着“垂直”价格在“黑色星期四”(10月24日)和“黑色星期二(10月29日)”的下降,道一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29.5%。对股票市场破产的起因和它在随后的经济活动中与大萧条的联系存在着争议(见Snowdon,2002a中对伯南克和罗默的采访)。重要的是记住:20年代,不像许多欧洲国家的经济,美国的经济正享受着“怒吼的20年代”的增长繁荣。罗斯托的“高度大众消费的年代”(Brendon,2000)好像就在眼前。整个20年代中后期,股票市场一片乐观,这可以在1928年11月赫伯特?胡佛(Herbet‘t-IIoover)在斯坦福大学对听众所作的演讲中看到。在接受共和党总统提名时,他说了以下“著名的结语”:在今天的美国比在以前任何的地方,我们更接近彻底地战胜贫困。破旧的房子正从我们中间消失。我们还没有达到目标,但过去八年的政策提供了前进的良机,不久我们就会在上帝的帮助下,迎来贫困从我们国家消失的日子。(见Heibroner,1998)在胡佛讲话之后的十年中,美国(与其他主要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一道)经历了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危机,并且达到了令许多人都怀疑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能否生存下去的程度。在美国经济中,经济活动的周期性高峰出现于在1929年8月;在股票市场的崩溃结束了20年代行情看涨的市场时,GDP已开始下降。由于崩溃出现在日益临近的衰退的顶端,因此在1929—1930年间发生生产的严重收缩就不可避免了。但从以往经济周期的情形来看,收缩的初期是好的。收缩的第二阶段,通常被认为是1931年初期到1933年3月之间,小萧条变成了“大”萧条(DOrnbusch et al,2004)。因此,引起经济学家研究兴趣的问题是:“1929—1930年严重的衰退是如何变成1931—1933年的大萧条的?”绝大部分经济学家现在认为:1930年以后,产出和就业的灾难性崩溃主要是由许多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财政和货币管理当局出现的一系列政策失误引起的,在美国,经济活动的减少比其他地方更甚(见Bernanke,2000,以及本书第二章)。萧条程度之深可从表1.1所包含的数据中得到证实。表1.1记录了主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1929年和1933年之间工业生产崩溃的时间和程度。最严重的下降发生在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6.8%,GDP下降了28%。尽管1933年后出现了快速增长(1938年除外),大约直到1942年,产出才真正达到正常水平以上。在美国,失业状况在这个时期与GDP的运动相一致。美国1929年的失业率是3.2%,1933年上升到25.2%,3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是18%,直到1941年才低于10%(Gordon,2000a)。经济下滑到生产能力之下(由于技术的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这种能力在继续扩张),以至尽管在1933年和1937年之间产出增加了47%,失业率仍没有低于9%,并且紧随着1938年衰退的冲击,在美国于1941年12月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其失业率仍接近10%(见Lee and Passell,1979;C Romer,1992)。欧洲的情况也是灾难性的,并且和美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除美国外,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衰退最严重,英国和日本所受影响小些。伴随着经济活动下降的是失业率的惊人上升,以及商品价格和批发价格的崩溃(见Ald—croft.1993)。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杰作不似大多数教科书那样视野狭窄,引领读者徜徉于宽广的理论疆域中。  ——托马斯·迈耶(美国加州大学)学习宏观经济学有两个步骤:其一,看它的现状;其二,了解宏观经济学发展至今的过程。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挫折,了解那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假设、那些得到证实的观点,以及事实与观点间的相互作用。唯其如此,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宏观经济学。本书展现的是第二个步骤。它非常出色:正文明白顺畅,采访令人回味。你一定会喜欢,也一定会走进宏观经济学的世界。  ——奥利弗·布兰查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40年的宏观经济学教学生涯中,年复一年,我所选用的教科书始终是《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那部令人钦佩的著作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们: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它以恰如其分的现代模型,避免了过度简化对宏观经济学的扭曲。那本书如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宏观世界在不断前行。因此,我们有理由欢迎斯诺登和文为我们献上的新版。  ——阿克塞尔·莱琼霍夫德(意大利特伦托大学)

编辑推荐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以恰如其分的现代模型,避免了过度简化对宏观经济学的扭曲。《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遵循着一个有结构的方向,展现历史视野中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的轨迹。还在一些篇章后收录了对在各自研究领域堪称专家的知名经济学家的采访。 这部杰作不似大多数教科书那样视野狭窄,引领读者徜徉于宽广的理论疆域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宏观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没有参考文献索引,许多概念名称不专业,翻译不清。不过该书很全面的反映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现状和发展,总体来说很不错。希望下一版本能够纠正上述的缺点。
  •   早期的商务印书馆的版本买不到了。旧书都难淘。只好买了这本。这本书居然还把早年的与经济学大师对话的一些给加进去了。有点汗,这不是骗钱吗?!
  •   翻译还行 但是最最郁闷的是竟然把参考文献给拿掉了简直是买椟还珠世人太浮躁了出版社太没有眼光了
  •   内容不错。但作为一本学术性的著作,出版时删去了参考文献是极为让人遗憾的。
  •   按照流派分目录,别具一格。可以对照着正统教材看。
  •   书很好,515-530页缺失。
  •   这本书翻译得特别特别烂,原文的意思表达不好,逻辑也非常混乱。建议大家看英文版,遇到比较难以直观理解的模型再借助中文版作参照。——一名对经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
  •   不错!应该算是是现代指南的新版,翻译有点蹩脚,不过还是好书!
  •   纸质一般吧,不过字清楚,也不会有异味
  •   还不错,对这本书还比较满意
  •   物有所值,值得收藏,
  •   翻译的水平有点低端,和原来小开本的商务印书馆的那个系列 不太能比较了
  •   起源发展与现状
  •   很经典的经济学类畅销书。
  •   了解一下宏观学派
  •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必备经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