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云南人民  作者:卿卿  页数:324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最初的名字叫《丑崽子》,初稿写于一九八○年,两万多字写满了小叔叔留给我的记忆。但看着那两万字,怎么都不够表达对他的歉意与愧疚。三十年的锲而不舍,是,至今我再也没有感受到世界上还有人如他那般的对我。直到死,小叔叔依旧在傻傻地等待,他至死坚信我会回去栗山岭带他到昆明。
二十五岁那年,小叔叔像往常一样到资江放纸船,只因那纸船是我教他折的,并对他说过,纸船能顺着河流漂到昆明,只要看到纸船就知道我他想我了。然而,小叔叔癫痫病发,掉进资江,乘上我教他折的纸船去了天堂。
故去的人生活在自己想象的美好之中,活着的人一生追悔不已,我能做的就是为小叔叔写一本书,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小叔叔永生,曾有一个叫卿汉禾的人来过、爱过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卿卿,本名卿玉清,1960年生。中国作协会员,2007年鲁迅文学院毕业。著有长篇小说《女人情感》、《香香饭店》、《不留余地》,文集《纸月亮》。短篇小说、散文常见于《人民文学》、《大家》、《滇池》等刊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0条)

 
 

  •   我几乎就和这本让我毫不犹豫打下五颗星的书错过了,因为我一直讨厌读“文革”时期的书,自己都说不上为什么,所以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我甚至没有读过那么多人叫好的《平凡的世界》——只是因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是一部“知青小说”。这是毫无理由的爱憎,偏偏一直让我无法摆脱。

    所以,看到“一个八岁女孩的文革记忆”这样一个宣传语的时候,我对此书兴趣尽失,可是阴差阳错,书还是到我手上来了,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真的随手给了同事。也正因为此,我和《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没有真正地错过。

    我不知道这样的宣传语会为它带来多少读者又会使它失去多少读者,总之,这本书在我的眼里,或许对文革有了最直接和最生动的描写叙述,最典型的就是那个上台控诉地主的老太太眨眼成了现行反革命的事情,还有大字报、忆苦饭以及大姐二姐的种种“奇怪”行径……不能否认,这本书对“文革”是有着很全面也极客观的观察及记录的,但是她不是以一种严肃批判以及伤痛悲哀的语气来写的,而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笔触来真实记录所发生的所有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所以它更能起到比血淋淋的批判文字更为尖锐和痛楚的阅读体验。

    我之所以会对我一向唯恐避之不及的这样一个时期的故事推崇备至,因为整本书中文革并非重点——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文革在这儿只是一个任何一个小说都需要的“背景”,它没被刻意渲染,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讲述“我”和“小叔叔”的故事——那才是最动人的所在。

    “我”因为父亲被关进“牛棚”,所以同妈妈、姐姐、哥哥、妹妹回到了老家,在老家看到那么多可爱的、可憎的人;经历了那么多可笑的、可恨的事。卿卿用自己最细腻的笔将这些一一记录,从1980到2011,卿卿用了30年的时间来完成,其目的就是如卿卿所说:“故去的人生活在自己想象的美好之中,活着的人一生追悔不已,我能做的就是为小叔叔写一本书,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小叔叔永生,曾有一个叫卿汉禾的人来过、爱过这个世界。”如果你也读完了这本书,那么在读卿卿这段话的时候大概也会如我一样让泪水模糊了眼睛吧?

    在那样一个疯狂而变态的社会,明枪暗箭甚至小孩子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从卿卿父亲被关押后伙伴儿们对她的态度就可以完全了解了。而在这样可怕冷酷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显得尤其可贵,看到大姐对爸爸充满怨言或者我们会认为大姐不懂事,但是那根本就是一个被社会硬生生逼迫着成长的少女,她有自己爱憎立场,而对于家人他们并不如想象地那样坚强和无情,尤其是在我眼里如“地主婆”一般的二姐竟然是为了让弟弟妹妹们吃饱,自己生生饿成了“胃萎缩”、还有“堂哥”、“缨”、“伯娘”等等等等,那么多的人给了卿卿那么多的爱。在这些人中间,卿汉禾,也就是“我”的小叔叔,给“我”的是最无私、最简单、最直接、最沉重的爱,他用白米饭换我的糙米,他把“二奶奶”煮给他的鸡蛋全部拿给“我”,他看到“我”受欺负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我”所有喜欢的东西他都给“我”……而“我”却一直因为嫌他太丑太笨始终对他不好……

    “小叔叔”一直在等“我”的照片,等“我”来接他去昆明,最终,他因为往资江里放纸船(之因为卿卿对他说过,小纸船能顺着资江水漂流到昆明)时癫痫发作淹死在江水中……卿卿忘了自己对“小叔叔”的诺言,直到小叔叔死去,从此她只能永远生活在追悔之中,而《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全书其实都充满了这样一种情绪,所以,卿卿最后接了卿汉禾的女儿莲莲,却因为最终无法改变什么而泣不成声……
  •   看到《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最后几页的时候,我哭了。不是默默流泪,而是有些泣不成声。很长时间没为一本小说如此动情了。小叔叔卿汉禾死了,死之前因为癫痫病发作烧坏了下半身,勉强捡回一条命,自己都不知道以后怎么生活呢,还一心记挂着"我"。卿汉禾最后送给"我"的东西是鸡蛋和红薯干,都是"我"当年最爱吃的东西。富翁的一掷千金和穷人的最后一个铜板哪个更珍贵?当然是后者。因为富翁付出的也许只是身家的万分之一,而穷人付出的却是自己的全部。卿汉禾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为“我”付出全部的人。且不说小时候送"我"各种好吃的东西和为了保护"我"而吃的苦头,只说他自己病的那样严重还不忘到资江边放纸船,想让船飘到昆明去找"我"。为了一段没有承诺的感情,为了一段深埋于心底的倾慕与期盼,小叔叔卿汉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把自己年轻的心付与了资江水,随着纸船流入了"我"的记忆中,成为了"我"一生的悔恨与心痛。

    本书的作者就是那个长大了的"我"。如果不是因为文革,如果不是因为爸爸的历史问题东窗事发,如果不是因为我家被疏散下放到湖南老家栗山岭,我也许一辈子都会好好的生活在昆明,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认识卿汉禾、堂哥、缨、伯娘……如果没有这些如果,也许我的人生中会少了很多灰色的不幸的记忆。但事实就是事实,谁也无法抹去自己的经历,无论它们是快乐的,还是苦涩的。作者通过一个八岁女孩纯洁无邪的视角去审视文革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显得是那样的真实和直抵人心。

    文革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最重要的是精神上挥之不去的伤痛。无论是当年被迫害的人,还是因为青春懵懂去迫害别人的人,在他们的内心,那个被撕开的裂口是很难愈合的。现在不少影视作品、图书都以文革为题材,着力表现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面对的世界,所承受的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指责,其目的就是要以史为鉴。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记住历史,记住曾经刻骨的伤痛。这样,我们前进的道路才能走得更稳当,走得更长远。
  •   “故去的人生活在自己想象的美好之中,活着的人一生追悔不已。记住的人上了天堂,永远生活在美好的想象之中。忘了的人下了地狱,从此陷入无边的黑暗,永远生活在追悔之中。”这是书中卿卿回首往事的感悟。
    看完这本《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合上书的最后几页,自己早已是泪流满面,为着书中人物最后的悲惨结局,止不住地想抱头痛哭一场。。。。。。
    对于今天80后,90后的人来说,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是个非常陌生而遥远的名词,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人人自危的非常年代,一切都变得莫名其妙,太多不可思议又毫无人性的事,披着所谓革命的外衣每天都在上演。人们不管是否认同,都身不由己地被那股革命狂流推搡着、挟持着不断向前,向前,没有退路也容不得你思考,唯有盲目的举手振臂,高呼万岁!
    卿卿当年是个8岁的小女孩,生性活泼直率,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浓浓的好奇心,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一家兄妹五个和父母本来在昆明生活的好好的,文革中,只因正直的父亲看不下混乱疯狂的世事,忍不住站起来说了几句大实话,从此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关进牛棚,每天脸上被涂上油漆,上街非人地批斗游行。全家人的生活也从此大变样,全部被遣送回湖南老家务农。
    在老家农村,物质生活极为艰苦,人们省吃俭用,一不小心就有断粮的危险。然而这样偏僻的小山村,也依然逃离不了文革的阴影。上学第一天,卿卿因记不住妈妈交代的家庭成份,被妈妈狠狠教训了一顿。天真单纯的卿卿,因为自己好奇率性的言语,在那样的环境下不时说出一些冒天下之大不惟的话。本来只是小孩子的本性使然,但在那个扭曲的社会,正常的变为不正常,不正常的却被奉为圣旨,人人都唯恐说错一句话而招来弥天大祸,可笑又可悲的年代!这其中,以一个小女孩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所说出的话,很多叫人忍俊不禁,泪中带笑,苦中有乐。
    卿卿的小叔叔和她岁数差不多,虽然在外人看来又丑又傻,但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给了卿卿无比真挚的友谊。在卿卿最无助的时候,他无私地关心她、保护她、帮助她,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她,代她受过,为她分忧。多年后,卿卿才明白,小叔叔是这个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然而当年的自己年少无知,却浑然不觉,任性地利用他,伤害他,丝毫不顾小叔叔的感受。也许这个世界上这样的遗憾总是太多,这样的痛悔总是伴随一生,当自己某一天惊觉当年的无知与任性,一切都已追悔莫及。
    书中让人心伤的还有卿卿的堂哥和缨的故事,美丽的缨和风华正茂的堂哥情投意合,两情相悦,本来一切都这样完美,谁知长辈的一句命相不合,那样纯真美好的一段恋情,从此被画上句号。堂哥郁郁寡欢,缨最后无奈被许配给一个老头。愚昧与世俗的凶悍终究战胜了一切。
    而卿卿的大姐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书中的一个亮点。虽然她自身的条件不好,家庭又多灾多难,但凭着自己坚定的革命信仰,任劳任怨,从不放弃,竟然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下都干得风生水起,不管做什么都无所顾忌,勇往直前。靠自己的努力,被特招进入工厂,最后当上了一个大厂的党委书记。可说是书中人物结局较好的一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疯狂而特殊的年代似乎早已淡出人们的脑海,然而它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给人们所带来的创伤与难以愈合的痛楚,却是难以估量,不容忽视的。那些潜移默化的事件,那些刻骨铭心的伤害,那些欲哭无泪的悲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令人无法忘记的!淡出的是那个啼笑皆非的年代,越来越清晰的却是那个无理无序的社会混乱所带给人们的反思。
  •   真没想到这本讲述文革时期故事滴书可以写滴这么好!一个不谙世事滴八岁小孩儿,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妹妹。小说开始是一家人在昆明时滴生活场景,大人们都在搞政治运动,卿卿滴爸爸就是因为说了几句大实话,结果被认定是对社会不满,是历史反革命,很快就被抓走,戴高帽游街,挨批斗。爸爸滴言行,对两个姐姐滴政治前途带来了很多麻烦。大姐、二姐都是那个时期滴革命青年,特别是大姐还是‘炮兵团’滴副司令,终于争取到去首都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为了与有问题滴家庭划清界限,大姐义无反顾滴到遥远滴少数民族山村插队,接受再教育。爸爸因为历史问题被关进牛棚,妈妈领着五个孩子疏散到湖南老家栗山岭,回老家这一年卿卿只有八岁,整天盘算着家务事做多了吃亏,嫉妒妹妹最小可以不做家务,总想着以后妈妈再生孩子一定要让妹妹先出生,通过她所见所闻所想所为,那个时代滴往事活灵活现滴跃然于纸上,真实自然,生动滴人物形象通过很淳朴滴文字描绘出来,令人印象深刻,堂哥和缨,既是同桌的你、又是卿卿小叔叔滴卿汉禾,伯娘伯伯,卿卿滴爸爸妈妈,还有她滴大姐二姐哥哥妹妹,毛小六,还有那个总是说‘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滴宫家宝……老家虽然封闭落后,缺医少药,保持有很多习俗、迷信一类滴东东,当然更免不了小农意识,困难时期缺衣少穿,少不得会有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小小年纪滴卿卿虽然可爱,但毕竟少不更事,常常说些犯忌讳滴话,做出一些不招人待见滴事情,家里人对她多有反感;妈妈更是提心吊胆,担心她在外面胡言乱语,给家里招灾惹祸。那个年月,很多话是不能乱说滴,比如:本来学校里找了一个老太太忆苦思甜,结果老太太还没有下台,转眼就成了现行反革命,被推进地主富农等一帮被批斗滴人里。朴实憨厚滴卿汉禾,是爹妈唯一滴儿子,年龄和卿卿相仿,辈分却高,虽然和卿卿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对卿卿言听计从,有求必应,什么好吃滴、好东西都一门心思要先给卿卿,总是一副‘先卿卿之忧而忧、后卿卿之乐而乐’滴憨厚忠诚,把卿卿当做仙女、女神一般供奉。这么心地善良滴一个人,真是令人叹息。为啥总是要好人不长命,而偏偏祸害一千年呢?原本美丽滴、原生态滴栗山岭,也被污染滴无以复加,病魔横行。啥时候这个世界成为这幅模样了?!
  •    当一段历史染上尘埃,当一段记忆渐渐失去颜色,当此间艰难穿行的人们渐渐老去,当苦难跋涉中的八岁小女孩渐渐长大,于是四十年关于文革的回忆越发显得清脆又厚重而执地有声。绿色的希望,红色的花朵,这是那个原本黑白灰的无彩世界里最亮丽的一笔,这也是支撑一个八岁小女孩一生最浓烈的色彩。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原本是一个倍受折磨崩溃了的疯子之语,却一针见血扣问当下人们对于文革的记忆。在作者卿卿线性而碎片式的细描刻画里美丑,悲喜,笑骂,幸福和残酷都呈现出极其浓烈的反差性。一个人人自危,父子相仇,母女反目的时代里,却还有这样的小孩子在苦中寻得一点点乐,在难里发现一点点真,在险里悟出一点点生。尽管全文诙谐而幽默,以一个孩童的视角,从小事件的零零杂杂里展现那段特殊又特别的回忆,有种童言无忌的率直,又有种世事难料的违和,粘染着红色恐怖和苦难的回忆再怎么美化也总种铁锈的涩,而这个孩子的真实和细密,却缓慢地让人从骨子里痛,很痛,阅读这样的文字,心是钝的,又是无力的。
      
      游街,批斗,武战,反革命,牛鬼蛇神,阶级斗争,黑五类,上山下乡,大饥荒等等,那个时代的印痕,纠缠着每一个大大小小的人的命运。这个世界其实我们不曾忘记,我们缺少的便是直面惨淡的勇气。一个大多数过来人并不愿回想的年代,一个让人从潜意识里从根底里抗拒和恐惧的年代,却有作者赋予的清醒的笔墨书写,这种勇气不由让人心生敬意,这一字一句一定是含着泪从心底一点呕出。
      
      在这本书里,作者卿卿也并没有构建宏大场面,标新立异或高屋建瓴地披露或揭示时代的疯子病,她所作的只是从这个历史长河里截取一个片断,从一朵普通又平凡的小花朵里观望一个世,而一个似傻实痴的实在人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的口头约定最终凝成几十年守望的牵引线。“那个故事原本是两个人编的,结果一个人记得另一个人忘了。记住故事的人上了天堂,永远生活在美好的想象中,忘了故事的人下了地狱,从此陷入了无边的黑暗,永远生活在追悔之中。”于是,栗山岭的红叶子树的倒下的姿势越发彰示这疯狂又闭塞的世界,于是,流淌不息的资江水泪眼婆挲,孩子间能找得到的隐忍欢笑的小小快乐,永远停留在梦也梦不到故乡,而当记忆跨过时间和空间,终会回到那个曾经想忘也不忘不掉有着鲜亮纯真和美好的世界里。
  •   在你们心中,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真实的世界又究竟如何?我想很多人都说不清楚,他们不是忘却了这个世界,而是压根没有认清这个世界,有的人不愿意认清,有的人认不清……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是作者卿卿历时近四十年呕心撰写的故事,故事通过一个八岁女孩天真的视角,讲述了那个年代这个世界扭曲了的点点滴滴。从头戴钢盔冲进家门的妈妈开始,一切就已经不一样了。一家人谈论的话题不再是温馨自然的家庭琐事,而是“八二三”和“炮兵团”之间的恩恩怨怨;同学间的友谊也不再是单纯的玩玩乐乐,而是组织起来开斗争大会,实有些可笑又可悲。当父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喊出“反动”口号的时候,卿卿一家也就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父亲被关了起来,哥哥姐姐们受到牵连前途受阻,母亲决定带着一家回老家“避难”。那个拥有红叶子树的栗山岭成为卿卿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她度过了一个艰苦却又颇具趣味的童年。

    穿插在卿卿童年回忆中的是那些不忍回忆却又震撼人心的往事,那些往事在卿卿这个孩子的眼中是有趣滑稽的,而在我们读者看来确实震撼人心的,当看到全村忆苦思甜大会上阿婆回忆过的最苦的时光,当听到村口疯子那一声声的“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当看到站在村口数百年的老树轰然倒下,内心五味杂陈,无法言说。我们不能也不敢太深刻,却不忍也不愿再回到那段旧时光。不去仔细剖析书中各个寓意,只为了保护这么好的文字在世间流传。

    小说是以主人公卿卿的情感为主线进行叙述的,让我们抛却那些不快的回忆,看看卿汉禾这个人物的刻画。憨憨傻傻的远方二叔卿汉禾与卿卿的感情极为深厚,起初卿卿自视甚高,不屑与卿汉禾玩耍,但慢慢的汉禾无微不至的关照渗透进卿卿的内心,两人成为无话不谈、并肩作战的玩伴。天真无邪的卿卿将汉禾的好当做理所应当,酣畅淋漓的享受着友谊带给她的甜蜜和美好,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热情和关注在汉禾身上,哪怕是面对分离,她也只顾得上分享回城的喜悦,忽略了汉禾哀伤的离别之情。直到多年后得知真相的她,才追悔莫及。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已经没有了对历史的批判,对现实的感慨,全部的笔墨都用在了诠释那段纯纯之情,炙热无比,令人动容。
  •   人生曲线的妙笔

    偷爱警/文

    分享是在为孤独,释放着生的活力。直抒胸怀的讲述,使得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拉的很近,坦诚的语言,真切的体会到瞬间的激动。或许那是一份难以亲历的感动。楼宇与乡村,见证了昨日的痛,也在见证着希望的伤。

    红叶子树栗山岭的旧地标,碱厂烟囱栗山岭的新地标,新旧的过去,除了被看做远眺的标识,再无其他意义,再也找不回珍存的影迹。作者潜藏的记忆裂隙,渐渐清晰起来。是对记忆的不舍,是对身边故人的重提。

    乡社里的亲属朋友,都没有忘记当初那个霸气的小四,向日葵、猪草地、红薯地、资江畔,留下了小四姑娘的脚印。回到从前的旧念里,物是人非,太多的泪,深埋在心底。汉禾的痴心,懵懂中的思恋,一心只想着学童时代的小四,无论是蜜蜂的针刺,还是头上的疮疤,亦或是为了她“强出头”。汉禾一遍遍用身体语言,完成美与丑的深层转化。其中的含义,仅仅为了情谊的长存。纸船带着汉禾去遥远的昆明找小四,只因曾许诺,汉禾始终存有幻想的一抹禁区。嘲笑也罢,非议也罢,笑对人生的汉禾,用生命的节律,弥补着身体的缺憾,他知道,这一切无法挽回,无法改变,只为心中对爱的理解和解析,无悔的付出,心中的火花,照亮着丑崽的心。

    文革是中国政治的拐点,也使得许多人,开始对新社会有了更多的认识,新社会群体下的政治局面,由不得个人建议左右主观势力,自由是要代价和牺牲来换取的,想当然不是出路,安分守己的眯着,像是猫儿一样,会是一个人,一个无反革命意识体,最好的回答。亲和派口吻所要做的事,不要寻讯滋事,惹是生非,息事宁人,才是听话人所要做的事情。等待社会分配的公论,等候属于你的那个评论芥蒂。

    “你忘了这个世界吗?”没有人会忘记伤痛的血。只有入土为安的人,无暇关注,曾经社会里的政治信息。文革是一道锁,锁住了人心的放,收住了人心的狂,人开始变得软弱屈从。这个社会,是在用生命革命,人的恐惧心理和私有心理,唆使着压抑,自己的生命,不能因为无谓的革命,而戛然于次日的黎明。这个世界变了,只要一个人戴上反革命的帽子,整个家族都要牵连受批,时代造物的成就,没有批斗,没有逃离,没有这个家庭的乡下之旅,或是,只是这个家庭的苦旅修行,也许是整个人生曲线的妙笔。开始发觉,社会的多样与周遭,社会不是一贯平静的,也不是一如既往的美丽漂亮。许多你看都未看,想都不敢想的喜怒哀乐,等着你去接力,那才是这个世界的另一番体会,是这个世界的另一种享受。没有苦的甜是涩,没有泪的咸是酸。

    百味人生的态度与经历,在这部书流淌而过,资江的水,从涨水鱼岸到下江抓鱼,最后到黑水鱼亡的画面,不经意间,能够感受到民与家、生与死的河岸就在脚下,如此近,又如此远。
  •   有一份情你永远也不会忘——读《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二十岁的时候看了不少小说,虽然这些年看得没有以前的多了,不过每年也会看个二三十本的。我把小说分成两类,一类是那种批量生产,或者说是那种专业码字的作家,编出来的,速度很快产量很高,一年能弄出来两三部长篇,而且这样量产化的作家,一般都写得还不错。不然如果没人买他的书,他也就不写了。还有一类作家,他们不擅长虚构,只是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这样的作家和老实的农民一样,不会使用机械不会上农药化肥,产量不高,往往写十年二十年,甚至写一辈子,就写出来一部长篇。可是那是怎样的小说啊!凡是遇到这样的书,你马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心灵的跳动,那是作者用心用血来写出的文字啊。可惜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打开这本书,我就被作者的风格吸引了,这不活脱又是一个桑格格吗。随着故事,一步一步向前走,你会发现作者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多么精彩的世界。虽然贫穷,虽然饥饿,虽然那些事情也许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过一千次一万次,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因为作者的描述,因为作者那种敏锐的观察,特别是惊人的记忆力,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升华成一个美丽的世界。当然这是一本小说,里面很多细节都是虚构的,很多心理描写都是想象出来的,可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童年时代敏锐的观察,和对那段历史细节惊人的记忆,你怎么能相信,这些都完全出自一个人的想象?     在读的过程中,我一次一次被里面的小故事所打动,笑出了声音,然后在女儿的追问下,不得不讲给她听,她也跟着我一起开心大笑。于是我就以为这是一本小说体的《小时候》,而且一路下去直到结尾。可是万没想到,在距离书的最后几页的时候,故事完全改变了。而且因为这个转折,让你感觉到原来在你一次次开心的笑声中,作者原来讲述的竟然是一个非常苦涩的爱情故事!那种结尾让你目瞪口呆。其实这本书和宣传中的文革没有太多的联系,只是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更震撼人心的是故事中那个八岁的小女孩卿卿和丑崽卿汉禾的故事,好像中国版的《巴黎圣母院》。漂亮的城市女孩卿卿,怎么能够看上农村的丑崽呢?可是你却无法阻止敲钟人一样的卿汉禾,用自己的全部,甚至生命去爱自己心目中的仙女卿卿。卿汉禾才多大啊!也不过就是八九岁的年龄。甚至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都有点亵渎了他们最纯洁的感情。卿汉禾对卿卿有的很难说就是成年人的爱情,那只能算是一个山里淳朴的孩子,对美的向往和膜拜。     在故事的最后,红叶子树没有了,青山秃了,河水黑了,那个神奇的世界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你们真的忘了那个世界了吗?是的,很多人忘记了,但是作者永远也不会忘记,忘记不了那个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和自己不到相处一年的八九岁的小男孩。那是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啊!忘不了的还有和那个男孩永远都在一起的那个世界。     一切故事结束了,当你看到故事的最后,你会发现几行字:1980年初稿(中篇)2007年初稿(长篇)2011年定稿(长篇),这是多少年的跨越?三十年,用自己青春的三十年写就的一本书,值得你看很多很多遍。
  •   光是这个书名,看到的时候就让我想了很多。我们每天置身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纷纷扰扰,花落花开,为了工作和生活,我们离开家园,东奔西走,一生忙碌,从此不停歇,但是我们真的了解这个世界吗?我们真的能感知到这个世界吗?等我们年迈的时候,或许一回首,才发现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陌生,以至于几乎忘却。

    无论放在什么年代,周遭是什么样的环境,我们似乎都更应该关心、关注、关爱我们的世界,它是如此之近,近得唾手可得。它又是这么遥远,很多人穷尽一生也没能领会和琢磨出其中的深意。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所以这样一本以特殊年代为背景、以儿时记忆为题材的书非常适合我的胃口。我喜欢小时候,喜欢院里的那颗高高的椿树,那是我们村的象征,后来长大了,不晓得什么时候那颗椿树也被砍下卖了钱,从此我也开始了常年的求学远离家乡路。现如今,每每想起,总是怀念那个小时候的世界。所以我说,每个人心中都一个世界,与别人不同,那里尽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别人打扰不得,靠近不得。

    文革时期的题材应该说还是想到敏感的,一不小心就会“犯错”,但作者聪明之处是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将看到的世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更多的是让那些走过那个年代的人体会到一种真实,那时一个曾经属于他们的世界,那个世界只有一个,永远都会留在心底,但也永远不会再来。只是想起的时候如同线串珠子一样把一切与那个世界有关的一切都随之带起,有伤感,有欣慰,更多的是不解和难忘。

    如果把“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放入那个特定的时代,便具有了另一番深刻的内涵。尤其这话从一个疯子的口中说出。究竟是这个世界把人逼疯了,还是人把这个世界逼疯了,或许这是小时候的卿卿的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些她认为的好人最后的下场总是不能让人满意?而那些被那个世界定性为好人的人却被百姓看成强盗?这个时候颠倒了吗?被人遗忘了吗?卿卿只以一个思想怪异的女孩独有的方式向我们还原和描述着多年前的那个世界,告诉我们那个世界的人们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夹缝中求生存的恐慌。有人死亡,有人埋怨,有人不满,有人疯狂,有人离开,有人心伤。

    那时候的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生存的世界,不是因为记不住,而是主动选择了忘记,因为那个世界首先忘记了他们。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过着饥肠辘辘、担惊受怕的日子,这是一个冷漠的世界,有人选择了忘却,有人选择了疯狂的讽刺,有人选择了适应。丑崽卿汉禾一开始总是努力去适应那样一个世界,童年过的潇洒,可晚景凄凉。这样的童年之所难以忘却,无法释怀,不是因为有多少五彩斑斓的故事和神奇美妙的回忆,而是那里充满了悲伤。当那颗象征童年美好的红叶子树倒下去的时候就预示着一切的苦难离别已经悄悄拉开序幕。这与我的经历很像,很多事情,在发生以前往往对会有什么不同往常的事情发生,如同那临死的人的回光返照。很多事情我们努力记住却记不住,很多事情我们想要忘记却也忘不掉。我们不是去回忆悲伤的过去,那样只能一次次舔舐自己的伤口,我们只是缅怀,缅怀生在那个世界,活在那个世界的某些人、某些事和某些被埋葬的死不瞑目。

    我们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世界,它就停留在我们心中某个被荒弃的角落,杂草丛生,野狼出没,我们不敢靠近,但又不忍抛弃,只有任它生长着,只是没有了章法。某一日,现实世界的压力和我们心中独有的那份不舍,让我们又大胆地走向了它,这一次,纵是粉身碎骨也不怕,只因这是个我们并没有忘却世界。
  •   生于此刻,历经着一段相对平和又高速发展的时期。彼时的记忆,除了从书本之中,老一辈人的回忆之中,却无法真实的感受到。或许,我们的父母,经历过,但是那时他们还小。记得妈妈和我说:那时候天天期盼着见毛主席,就跟着人群跑来跑去。或许因为姥姥姥爷成分良好,也因为爷爷奶奶在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偏僻村落里,所以从他们那里传承下来的,并没有批斗、游行的记忆。或许可以说,他们只是成为了看客。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是卿卿描写的一段关于儿时的记忆——就像我同龄人的父辈的一段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人们常常在说童言无忌,或许我们在这本书中就能找到真实的原型。孩子是不懂得人情世故的——或许是因为那个单纯又火热的年代,也或许是那个挣扎而又激进的年代,所有的真实与正义,都被掩埋。而是小女孩的卿卿却一直用一双无辜而又不被掩盖的眼睛,看着这个混乱的时代。真相,对于那个时期的人们已经不重要,所以卿卿的描述在这里更加显现的残酷与辛酸。

    从平和开始,始于家里对于“信仰”“派别”的不同。人民内部的矛盾,也是家庭矛盾的初始。书中并没有激烈的碰撞,似乎只是在简单平白的描述,但是恰恰是这种看似淡然的字眼,更加显得那时的荒谬。的确,我们不会了解,是什么让人们如此的狂热。“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世界本是什么摸样?那时候的人们或许忘了,在人们眼里,谁是疯子?或许疯子眼里的疯子吧?书中描述着各式各样的人群,比如“我的大姐”一个忠实的信徒,比如“我的母亲”想要明哲保身等等,这是在一个家庭之中——在那个时期,也许有太多的家庭成员之间举报的例子。我们抛弃了最本质的伦理、单纯、是非之心,去决绝的与旧世界划分。

    从疯子的口中一直到小叔叔的口中念叨。究竟是他们的迷失,还是全体的迷失?或许,是那段记忆太过的痛彻心扉,我们已经不想去触碰那段连着肌肤、血管、肌肉、骨头的伤口。所以我们开始用冠冕堂皇的“错误”去掩盖。不快的记忆、痛楚的回忆等等,最后就连“我”也迷失了吧?“我”们从城市逃到了乡村,想去享受那份“乃不知有汉,无伦魏晋”的桃源。而这如同不去呼吸空气一样的困难。

    当然,这并非一本苦难记忆的自传小说,更多的笔墨是在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毕竟我那时未经世事的历练,在我眼中,那些混乱也不曾明白,我有着令人惊奇的愈合能力,摒除能力。而伴随着其中的不开心,小仇恨也不过是一种小坎坷,隔天或许就淡忘了。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能力,也许反映了我对小叔叔的愧疚之情。

    “我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嗯,忘了。被什么蒙蔽了双眼,忘记了宝贵的纯真与美好。但是却在内心之中,深深的扎入了一片永远空白的段落,让我们时刻能够记起。
  •   文/落潇

    这是一段红色历史中的黑色往事,这是对至今情难以堪的童年故事的回眸,这更是对过往人生的一种反思。有过害怕,有过惊喜,有过伤心,有过悔恨,所有的感觉都融入到一部小说中来述说。在作品《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中,这句在精神错乱之下的肺腑之言,如何能表达对乱世的控诉,唯有能表达语言的苍白。然而,黑暗之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那么多彰显灵性的生机,我们仍然能够感触到人性的怜悯和温暖,我们仍然能够创造相互关爱的美好片段,黑暗之中的美好之花总不忘记悄然绽放。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是一部展示文革往事的作品,作者卿卿,她将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融入到一部小说之中,让小说的主人翁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作品以时间为主线,围绕家庭主要人物构造故事情节,故事的地点从大城市昆明开始,因为文革中父亲被诬陷为反革命而不得转移到老家栗山岭,随着文革慢慢退出历史,故事的地点再次转移到昆明。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文革初期的昆明,惊心动魄,也许第一天你还在吃着团圆饭,第二天就已经进入牛棚,遭到他人的唾弃和批斗;远离大城市的栗山岭,本来一个仅仅满足生活的穷乡僻壤,却也悄无声息的进入文革之中,在这里,发生了许多悲惨的往事,却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再次回到昆明的我,已经淡忘了曾经发生的苦楚,但一件对小表叔的承诺却也成为终生之憾。

    众多往事,匆然而逝,留下的莫过于脑海中不时的回忆。黑暗中,我们没有停止生命的呼吸;苦楚中,我们没有放弃创造美好的生活;回首中,我们还在思索曾经内心的想法。只要我们有一份坚持和忍耐,再加上些许的盼望,黑暗之中,仍然会绽放美好,憧憬希望。在没有父亲的栗山岭,卿卿在学堂经常遭受同学的欺侮,而小表叔卿汉禾的敢作敢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没有了父亲对家庭的经济支持,而父亲的朋友宫建民在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的困境中,仍然暗中雪中送炭,为卿卿的家庭送来了肉和粮食;在贫穷的乡下生活中,卿卿反而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怀和呵护,没有了哥哥姐姐那样的冷眼相待,迎面的却是堂哥和堂嫂纓的热情相待;离别栗山岭的时候,曾经的敌人毛小六更是让卿卿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已经成为朋友。

    人是富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正是我们常常对往事赋予深刻的回忆,才让我们在未知的未来生活中,充满信心,充满希望。无论我们的前面是黑暗,是困境,我们都要相信:黑暗之中依然绽放美好。


    落潇 2011-5-20晚
  •   当我合上书坐在电脑前的时候,指尖却还麻木,脸上的泪还未干,起伏的情绪还未平。好久不曾如此静心又专注投入的看一本书,初读时总是不自觉的想起《平凡的世界》。感慨很多,而一时间却不知道该怎么来表述,关于这个时代的伤痛,关于这个世界的反问。

    关于文革的记忆,不堪回首,关于文革的书,也一直是写作者不轻易涉足的,除了时代的敏感特殊性,更多的是在揭开这个“伤疤”的过程中是很难把握一个合适的度的,此前曾出过的一些书也多是进行了经历的再现,更或者不恰当的说是在“忆苦思甜”,尽管同样会吸引人,也会引发曾身居其中的人们的共鸣,但实际上只是因为戳到的是人们的软肋并勾起了好奇的欲望,而并没有在这段历史中表明什么立场,或者有任何突破式的表述。这本书不同,它用一个八岁女孩的“文革”记忆的单纯方式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用童真的语言和思维给残酷现实下了一剂猛药,用最温柔的方式往伤口上洒下一把重口味的盐,婉转的表述恰是直白的叩问。1980年、2007年、2011年,三易其稿,经过历时30年的沉淀和修改,这本书其实已经没有夹杂进太多的个人情感色彩,孩子的天真无邪表现得很淋漓,让在文革中受迫害的人们更显得无辜,其间“我”的家庭的悲惨境遇和颠沛流离,其他家庭在时代观念中的被迷失,小叔叔的死,都让人时感阵痛。看这本书会觉得很撕心,又很痛苦,不免要赞叹一下作品历久弥香的深意,反过来想,如若不是在这样一个开放又言论高度自由时代,这样一本在描写特定时代的独有的好书,或将永远沉溺,不得面世。所以在痛惜那个时代悲惨的同时,还免不了要感谢一下当今时代。

    可以说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面对如此应该感伤的年代我都不曾有太多的伤感,甚至在“我”这个孩子的语言对话和观念中看到更多的是妙趣横生,让人笑得很舒心,是活宝也是奇才,只是到最后才嗅到了无尽的悲哀,尽管最终被解放回到了云南的城市中,但还有无尽的面对现实的无奈。走进这样一个伤痕累累到无尽疼痛,又少人问津的时代,身为读者很容易沉浸其中,无知觉中外界因素已不能侵扰,没有比这样的阅读体验更稀缺和美妙的了。作为人生已接近退潮的一代,或许你的记忆就是这个“8岁的她”,身为年轻一族,对比下自己的8岁时光,都留下了什么?这份不同就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

    每一个时代都会存在一种病态,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带给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但总会或多或少的被影响。刚刚看过正在走热的朱德庸漫画《大家都有病》,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用犀利独到的观点来讲述了生活在现代都市人群中的病症和个例,而这本《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则是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入手,着重讲述了时代对于个人的深远影响,看过这本书,你不会再怀疑书名是否有内容有关联性,只这几个字的出现,已然频频牵动人的神经。

    看完这本书,五味杂陈,关于这个时代,我们都想说,忘了吧。但这个世界,真的能忘了吗?其实,你应该记得的,关于这个时代,这个世界,还有那些个他。这段过往是不能忘却的纪念,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病,在大时代中的小我面对命运总显得无能为力,尤其在这个物欲充斥信仰渐逝的年代,如何在好和坏的时代中努力的好好活着?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最后有点不成熟的疑问,事关“我”及家人被下放到的老家山区县城,这样一个连电都没有只靠煤油灯过日的学校,居住在如“洞”一般的屋子里,学校会是楼房吗?而且时间要倒退到30年以前。
  •   拿到书,看着嫩绿色的封面上,用犹如儿童画的笔触,画着一棵漂亮灿烂的红叶子树,树下是一个小小的穿着花棉袄红裤子红鞋子的女孩子,那么可爱漂亮的封面,让我差点误以为这是一本轻松的儿童文学作品。

    但是封面的话,提醒了我:“30年前,我们因梦想迷失了自我。30年后,我们因物欲丧失了信仰。”“时代的盲目即是我们的盲目。”因此我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书。

    8岁小女孩卿卿,相当于我们现在小学2、3年级的孩子,正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时候。然而,所处时代的不同,卿卿的童年和我们现在孩子的童年,完全没有一点可比性,反而具有强烈的对比。从孩子眼中看到的那个世界,充满了许多的荒诞和恐怖。卿卿的父亲因为说真话而被批斗;姐姐们对妈妈年轻时的照片而对妈妈大肆批判;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会孤立甚至群殴“所谓反动派”的孩子;亲姐妹之间会因为斗嘴而想着用手榴弹惩罚对方;原本深深相爱的年青恋人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而被迫分开;有家不能待却要举家回农村……现在看来是那么荒诞无理光怪陆离的种种现象,却真真实实地上演过。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看到真相的小孩子那样,卿卿写下了那段岁月的回忆。

    掩上书,看着封底,嫩绿色的仿佛草地的背景色,画着那棵只能在脑海里回想的漂亮到极点的红叶子树,嘿!我看到了树上娉娉婷婷地停了一只可爱的红色小鸟。然而,此刻,看完了书的我,却觉得这样的充满天真童趣的封面,和书中沉重的内容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强烈对比!让掩卷沉思的我,只有无尽的沉重和无声的叹息。想说的话太多太多,然后最后能够说出来的,又能够有什么呢?在如此沉重的回忆之前,我们这些后辈,无论什么言语都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不,卿卿没有忘记,她一直没有忘记。
    所以她写下了她的记忆。
    所以,现在我们都知道了那个世界,那个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的世界。
    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个不能忘记的世界。
    又有谁人知,我们的后辈子孙,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呢?
  •   开始以为会跟其他一些关于二战小女孩的那种令人沉重压抑绝望的日记体历史记忆,但是拿到书后,感觉到一本文革题材的书为何做得如此清新。

    作者将自己还原成八岁时候的境地。所有语言心理都是一个孩子在没有任何世俗制约的情况下真实呈现。
    我们看着孩子的故事,我们在笑孩子的无知,刻薄,也会心疼孩子的聪明,敏感和脆弱,还会同情孩子因为饥饿而晕倒,甚至还怀念过去那种乡野中无拘无束的自在野性。这一切都在书里找到了,也看到了红色恐怖渗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但,作者与所有其他写这段时期作品不一样,她没有做任何评论,也没有做任何立场上的批判与反思,可能有人会说作者写的很肤浅,而我认为这才是作者不同于其他作者的高明之处。
    当她是个孩子的时候,当她身边全是阶级斗争与暴力的时候,她肯定不能判断这是一个错误,她会是暴力的围观者,甚至的暴力的游戏者,如同余华说过,他说曾经看到一排人被枪毙,一排人就这么倒下死去,当时孩子们跑很远跟着去围观,他们只是看热闹。长大后才知道,长大后才会思考。
    读者是已经站在了他们的肩膀上的,我们都知道过去的沉痛,作者把对历史的判断与选择、思考留给了读者,留给了后来人。
    黑暗,错误,恐怖,残害是永远存在吗?是的,不仅在过去,现在也是。那么人性的美好呢,生活的希望呢?这些也都是永远存在且需要的。
    作者的高明在于,给予我们看到历史的真实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如此美好的感情,有如此美好的爱情,这些 是普世的,是永恒的,是我们人性的光辉。
    我们要看到痛苦,懂得痛苦得根源,但是我们更应该要超越痛苦,活出自己的人生,永远记得世界上存有美好。
  •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文化大革命,发生在我们父母那一辈的时代,与我们相隔甚远。时常听父母谈起那段时光下的种种艰辛,即使从未亲身经历,也能体会到那段岁月中的疯狂与无奈。
    批斗,那是一种变相的人格打击,乳臭未干的孩童们,自认为有能力分辨出所谓的左派右派,擅自将那些无辜的人们抓街批斗,让那些知识分子,让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跪地、低头,遭受非人的对待。多少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就是被这批斗深度打击了自尊心。
    牛棚,听父母们回忆,这是专门关押那些被批斗之人的地方,那里关押着不少知识分子,不少被认为是反动派的人们,那里闷热无比,环境邋遢,还伴随着恐惧与绝望。据说可以和重庆渣滓洞相比了,酷刑,折磨,这是牛棚的家常便饭。有不少人就是在牛棚被折磨至死,更有不少人,在牛棚中因绝望而自尽。对当时的人来说,那是一个人人谈之色变的地方。
    虽然,那段黑暗的岁月早已过去,然而,那种阴影对许多人造成了一生的影响。《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这本书的作者也许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一个八岁的孩童来说,本该有美好快乐的童年,然而,她却生在了那样一个年代,才八岁,便要遭遇父亲被关牛棚,被伙伴疏远,举家迁移的种种。我们无法体会她当年的境遇,却能看懂这书中淡淡的悲哀。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谈起文化大革命,我的心中是比较愤慨的,那个年代,人人自危,睡不安稳,活不安生,即使祖宗十八代的过错也会被扣在如今的子孙身上,不合理的评判标准,不合理的对待方式。那个年代,道德沦丧,人性不复存在,有学生将老师折磨至死的,有子女将父母送进牛棚的,更有子女自认为自己的正确而无视父母被折磨,这种种的有违道德之事,就在那个年代日复一日地上演着。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这句话出自一个疯子口中,却透着深深饱含那个时代的情感。大概,除了亲身经历过的那些人,如今的我们早已对那个年代彻底忘怀。从丧失自我,道德沦陷的年代,跨越至丧失信仰的年代,三十年的演变,流失的除了时间,还有对世界和社会的热忱,文革时代,悲哀如斯,却从未失去过那份热忱之心,或许也正是那份热诚之心的过于激烈而演变出了那样的时代,人们,吸取了教训,明白了根源,却从此彻底放弃热忱,究竟失落的世界中,我们找回的到底是什么?
  •   最近对于文革的故事很感兴趣 这次的这个主要就是讲的小女孩全家回到老家后的一系列故事 对于卿卿这样可爱的小女孩 在那个时候的童年很有趣也很艰苦 总的来说比较温馨 特别是最后小舅舅的死 也能打动人的 但是结尾感觉不太好
  •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看的书了,要不是朋友推荐,我不会来买文革题材的书,但是这本书一旦拿起就很难放下,作者把文革写得很真实,可能因为是孩子的体验吧,写得非常有趣,让人看了,经常是刚才还笑得要死,一下子又会难过的要哭。
  •   对文革有了最直接和最生动的描写叙述,最典型的就是那个上台控诉地主的老太太眨眼成了现行反革命的事情,还有大字报、忆苦饭以及大姐二姐的种种“奇怪”行径……不能否认,这本书对“文革”是有着很全面也极客观的观察及记录的,但是她不是以一种严肃批判以及伤痛悲哀的语气来写的,而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笔触来真实记录所发生的所有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所以它更能起到比血淋淋的批判文字更为尖锐和痛楚的阅读体验。
  •   一部打破文革禁锢,有别于一般文革题材的好书,真实的情感、童趣十足、诙谐幽默,让人捧腹不已,又令人无限伤感。
  •   如果我有钱的话,我一定要把它拍成电视剧。它是一段不允许被忘记的历史,这段历史里有太多的折翅天使和无处投递的灵魂。
  •   作者很棒,小孩的心理和语言拿捏的太到位了,而且非常有深度,国内没有人这么来写文化大革命的,很客观。
  •   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也许不会明白 但是通过那个小孩子 我们看到了父辈原来的艰辛 请疼爱我们身边的父母亲人
  •   忘了忘了。可我不会忘。
  •   革命,是为了革国家的命运,而,不是为了革人民无辜的生命。我们,曾经的曾经,为了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一切代价。换来的,是什么?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却未得到自己想要的,并且,让无辜的人民的心这样备受摧残……
  •   又看到了人性的纯真!挺不错的一本书。文革真是要命啊。
  •   想了解那段历史的话就买来看吧!
    就是字太小了!看着有点累
  •   寓意十分深刻,结局并不完美,依旧充满了凄凉。。。真实地为读者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代印象。
  •   这本书很不错,写的动情但是不恶心。适合过了青春期的朋友怀旧。

    但是如果是很年轻的朋友看,千万不要以为是发生的实事。故事就是故事啦。和现实是两码事。
  •   整个书从孩子的眼光来看那个时期的故事,显得可爱又真实。很喜欢,一口气读完,觉得结局有些短而伤感,意犹未尽。
  •   爸爸很喜欢悲喜交集他的年代相似的记忆值得一读
  •   很有内容的一本书,需要慢慢领会的。对于这个敏感的时代敏感的问题,作者很巧妙的忽略了“敏感”这两个字。
  •   我个人喜欢看文革的故事,内容不错,一口气看完
  •   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节选的一段,就喜欢上了。今天终于看到全部了,喜欢!
  •   作者最后想讲神马?感受不到什么。
  •   这本书我一直很喜欢,质量不错,价格也适中
  •   内容应该算深刻,不过描写不是很细腻
  •   温故历史,是为了呼唤人性的爱。
  •   觉得这本书很好看,莫名地被感动
  •   可以看看,到最后还是蛮感人的。
  •   书很好看,里面的内容一看就有一种年代感
  •   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   以前看过,但很久了,现在买来再看,对那段历史,又有了重温的机会。
  •   叙述角度很独特,很感人!
  •   二十岁的时候看了不少小说,虽然这些年看得没有以前的多了,不过每年也会看个二三十本的。我把小说分成两类,一类是那种批量生产,或者说是那种专业码字的作家,编出来的,速度很快产量很高,一年能弄出来两三部长篇,而且这样量产化的作家,一般都写得还不错。不然如果没人买他的书,他也就不写了。还有一类作家,他们不擅长虚构,只是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这样的作家和老实的农民一样,不会使用机械不会上农药化肥,产量不高,往往写十年二十年,甚至写一辈子,就写出来一部长篇。可是那是怎样的小说啊!凡是遇到这样的书,你马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心灵的跳动,那是作者用心用血来写出的文字啊。可惜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打开这本书,我就被作者的风格吸引了,这不活脱又是一个桑格格吗。随着故事,一步一步向前走,你会发现作者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多么精彩的世界。虽然贫穷,虽然饥饿,虽然那些事情也许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过一千次一万次,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因为作者的描述,因为作者那种敏锐的观察,特别是惊人的记忆力,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升华成一个美丽的世界。当然这是一本小说,里面很多细节都是虚构的,很多心理描写都是想象出来的,可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童年时代敏锐的观察,和对那段历史细节惊人的记忆,你怎么能相信,这些都完全出自一个人的想象?

    在读的过程中,我一次一次被里面的小故事所打动,笑出了声音,然后在女儿的追问下,不得不讲给她听,她也跟着我一起开心大笑。于是我就以为这是一本小说体的《小时候》,而且一路下去直到结尾。可是万没想到,在距离书的最后几页的时候,故事完全改变了。而且因为这个转折,让你感觉到原来在你一次次开心的笑声中,作者原来讲述的竟然是一个非常苦涩的爱情故事!那种结尾让你目瞪口呆。其实这本书和宣传中的文革没有太多的联系,只是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更震撼人心的是故事中那个八岁的小女孩卿卿和丑崽卿汉禾的故事,好像中国版的《巴黎圣母院》。漂亮的城市女孩卿卿,怎么能够看上农村的丑崽呢?可是你却无法阻止敲钟人一样的卿汉禾,用自己的全部,甚至生命去爱自己心目中的仙女卿卿。卿汉禾才多大啊!也不过就是八九岁的年龄。甚至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都有点亵渎了他们最纯洁的感情。卿汉禾对卿卿有的很难说就是成年人的爱情,那只能算是一个山里淳朴的孩子,对美的向往和膜拜。

    在故事的最后,红叶子树没有了,青山秃了,河水黑了,那个神奇的世界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你们真的忘了那个世界了吗?是的,很多人忘记了,但是作者永远也不会忘记,忘记不了那个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和自己不到相处一年的八九岁的小男孩。那是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啊!忘不了的还有和那个男孩永远都在一起的那个世界。

    一切故事结束了,当你看到故事的最后,你会发现几行字:1980年初稿(中篇)2007年初稿(长篇)2011年定稿(长篇),这是多少年的跨越?三十年,用自己青春的三十年写就的一本书,值得你看很多很多遍。
  •   书很好,快递很快,包装不错
  •   还在看...
  •   文革,可能是许多人的梦魇,也有可能是一些人的愧疚。有多少人终身不愿提起,还有人终身不敢提起。就算是我们刻意地回避关于那个年代的话题,但是,那个混乱的时代就像是一块鲜红的血迹,深深地印在历史的册页里,任谁也擦拭不去。这时,我听到了一个细细的声音:“你们忘了这个世界了吗?”这是一个疯子常说的一句话,被小女孩卿卿记在了心里,穿过近四十年的时光,在我们耳边呐喊:“你们忘了这个世界了吗?”这一段沉重的历史啊,忘记了,是背叛,不忘记,悲痛难承。

    那是一九六八年的一个下午,一个普通的家庭,几个孩子望眼欲穿地盼着妈妈回来,一起吃晚饭,一趟趟地出去张望,连妈妈的影子都没看见,实在饿了,只有先吃。刚端起饭碗,一个头戴钢盔的人冲了进来,吓得孩子差点儿钻了桌子,还以为日本鬼子来了呢,没想到却是妈妈。原来,妈妈所在的“八三二团”与公路管理局的炮兵团要开仗,妈妈回来是要把孩子们安置好,让他们打地铺,让他们别开灯,并且把门窗用棉被封上。这就是这个八岁的女孩对文革的记忆,动乱、恐怖。仗没有打成,日子却更加不太平,爸爸出事了,就因为说了一句大实话“……学生不上课,工人不上班,农民不种地,我们国家怎么发展?你们天天喊革命,请问是革谁的命?天天喊口号,天上会掉馅饼下来?”于是,爸爸被关进了牛棚,妈妈带着五个孩子下放回了原籍,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那个年代,中国似乎没有什么世外桃源,这个在地图上都找不着的小山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虽不像昆明那样硝烟弥漫,但是,成份却无例外地是一个敏感问题。于是,在上学之前,妈妈就是打,也要让孩子记住佃中农的出身。连日来的事件让这个八岁的孩子卿卿如惊弓之鸟,就连学校出现了“反动标语”,她都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别人会怀疑到自己。让读者欣慰的是,这个八岁的孩子在乡下的生活也并不总是如履薄冰,村子里一个与她同龄的男孩子卿汉禾,按辈份该是她的叔叔,对她却是非常的好。小叔叔虽然长得丑,成绩也不好,曾一度,卿卿很不愿意与他在一块儿,觉得很没面子。可是,这位小叔叔却一点也不计较,为她去打枣子、帮她扯猪草,在她受男生欺负时,出面为她打架,就是头破血流也无所谓。在那个动乱的、处处暴露出人性丑恶的年代,竟有这样的纯真与美好,读完掩卷暗想,大概只有像卿汉河这样在人们眼中看起来不怎么聪明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的纯朴的心灵吧?这样朴实的情意,就像是严冬里一抹温暖的阳光。这样单纯而温馨的关爱,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竟然会暂时忘记了这是一段发生在文革时期的故事。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了吗?”小叔叔汉禾从卿卿那里学会了这句话,时不时地,他会念叨起这句话,在汉禾的念叨中,我忽然觉得,在那个年代,原来疯子比正常人正常。

    文革后,卿卿一家回到城里,然而,故事却没有完结,卿卿对汉禾的一句充满童稚的话,让汉禾记了一辈子,:“折一只纸船放入江中,江水会带着它飘到昆明,卿卿会从许多只船中认出哪 一只是汉禾的船。”因着这句话,汉禾常常去江边放纸般,某一天,病发,掉进江边溺亡。死者已矣,生者长悲。故事终了最让人难以释怀的不仅仅汉禾的早逝,还有汉禾唯一的女儿---莲莲的命运,我真的想知道,莲莲现在怎样了?
  •   曾经与人在网上谈起对文革的反思,对方大言不惭道:文革官方已经否定了,伤痕文学也反思过了,所以现在也就不需要再去揭老底了。换言之,该批判也批判过,该反思也反思过,不必旧事重提。然而事实是否真是如此?“文革”对于我们来说,是否已经是一段与现实再无关系,只在历史书之中的尘封往事?在本书之中,也许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反映文革时代的作品,之前也看过一些,但是这本书却与以往看过的作品有明显不同,那便是通篇以一个8岁孩子的视角来记叙那个特殊时代。这就和那些一开始就带有强烈受害者心态,或是批判意识的文字有所不同。我们经常说,孩子的眼睛是天真无邪的,不预设任何立场对错。所以,8岁女孩卿卿这一视角的可贵,就在于她用一种虽然局限于个人所见,但无比真实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

    本书其实是作者的回忆体,可称得上准自传。除了叙述角度跟随卿卿的经历外,叙事风格也保持了儿童的不谙世事和懵懵懂懂。但就是这种蒙昧之中,却让我们领略了那个疯狂年代的窒息气氛:城市里各方剑拔弩张,真刀真枪的武斗随时可能上演;真正忧心国家的父亲因为仗义执言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全心投入革命事业的大姐罔顾亲情,还认为父亲拖累了自己;势单力孤的母亲不得不带着4个孩子回老家暂避。即使疏散下乡,回到栗山岭的老家,也一样无法逃离文革的阴影:卿卿因为背不出“佃中农”的家庭出身而遭到母亲狠打;一条墙上“打倒林彪”的标语,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忆苦思甜大会上因为说错话当场变成“反革命”的老农;以及模仿大人,将自己的同学揪上讲台“批斗”的孩子们……作者的笔调平淡,稚嫩中还透着一份儿童的朴拙,然而却更加令人感到触目惊心。身处暴风眼中心的孩子,对这一切倒是习以为常,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该的”,他们只是被动的经历者。然而他们的命运却无疑被大环境所改变。爸爸被关牛棚,妈妈生病住院,丢下几个未成年的孩子苦苦支撑这个家。卿卿自己常常被哥哥姐姐骂好吃懒做,偷懒耍滑,她似乎也自承如此。然而不要忘了,那只是一个8岁的孩子!想想我们自己8岁时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唯有对生活压在卿卿身上的重担感到痛惜和悲叹。

    当然,生活也并非全是疯狂和苦难,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依然有美好的回忆存留。二姐虽然总是骂她好吃懒做,但为了照顾几个弟妹,自己生生饿出了胃病;哥哥貌似只会说风凉话,但妹妹被人欺负了,还是会义无反顾地给她出头。还有她有着青涩好感的毛小六,她十分喜欢的堂哥,以及那个始终保护她,安慰她,照顾她,却总是被她无视乃至厌恶的小叔叔卿汉禾。尤其是后者,最后成了卿卿一生的悔恨,一辈子的痛。本篇小说的最初目的,也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小叔叔。正是对一份曾经美好纯真感情的羁绊,让作者得以留下一份难以磨灭的回忆。然而,其他人呢?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也许可以解答为何今日的我们对文革的态度那么冷淡。毛小六,毛新国们的文革记忆是如何的?那些参与武斗,或是把自己的长辈押上斗鬼台批斗的“革命小将”们的记忆又是如何的?只怕是恨不得深埋心底永不想起吧。正如为本书作序的解玺璋所说,我们对文革的影响,是远远低估的。“四人帮”的倒台,只是标志政治领域的风波结束,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文革的余波却远未平息。曾经陷入疯狂的人们,在醒来之后,是否真能把经历过的一切当做一场噩梦忘却?书名“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来自书中一个疯子的话,然而他和那些“善于遗忘”的“正常人”相比,谁才是真正的疯狂?也许,遗忘是一种本能的自卫,因为不遗忘过去犯下的罪,那么多数人都无法生存下去。但是有些东西,却是无法忘却的。像卿卿这样的孩子,经历文革时正是价值观初步建立的时期,然而他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价值体系崩溃,举国若狂,各种荒谬行为不断上演的现实,这会给他们的心灵投下如何的阴影?这种影响很可能伴随他们一生而挥之不去。卿卿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小叔叔,为她守护住了一份美好。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于是,曾经的理想与信仰破灭,只留下明哲保身的圆滑和狡狯的处世哲学;犯过的罪不曾清算,不曾忏悔,只是被匆匆掩埋,于是我们迎来了一个是非不分的时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斗争哲学”的普遍传播,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得如今的人们彼此冷漠,互相猜忌提防;“大放卫星”的风气带来的便是难以根除的虚假作风和形式主义……文革所造成的影响,远没有随着文革的结束而消失,它就如同书中那个修建在栗山岭的碱厂,对环境和人的毒害要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显现出来,不仅影响经历者,也一样影响他们的后代。我们今天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遍布流毒的世界:曾经美丽的红叶子树只留存在了记忆里,曾经清澈见底的资江已成了浑浊的黑水,曾经的一份美好也如同卿汉禾一般逝去……面对这样的情景,那个疯子的话似乎又回响在了耳边——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我多么想对他说:不,我们并不曾忘记,永远都不应忘记!可是,真的能如此吗?又谈何容易……
  •   文革对于那一代经历过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无法释怀的,大人们不能忘记,而小孩更记忆深刻,因为他们不能理解那个疯狂的时代和岁月,更不能了解他们的父辈们为何都充满热情,疯狂,血腥和动荡,他们的眼中只有红色和混乱,但小孩们用他们的眼睛记录下了看到的一切和用心灵埋藏了记忆中的那段时刻。
    据介绍本书作者以一个孩子天真无邪的视角,一种类似喜剧的手法写了一个沉重的时代故事。作者从动笔到最终成稿,足足三十年,不是回忆困难,也不是故事难写,而是作者要还原当时的真实状貌,去掉成长后的意识与判断。如果说是一个人对“文革”时期的童年回忆,那它更是一则观照当下的寓言。
    其实,我没经历过文革,但从很多小说和传记中了解了大概的文革模样,对于文革的评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评价和认识,两派人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对于“文化大革命”的种种现象与本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己见,难以形成公论。
    卿卿在本书中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她眼中的所见之事,记录内心所想,并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小事的叙述,使得每个人物的面貌和性格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恰是这些零碎的小事在文革那段特殊的年代中决定了各人的命运。
    本书震撼人心的是故事中那个八岁的小女孩卿卿和丑崽卿汉禾的故事。漂亮的城市女孩卿卿,怎么能够看上农村的丑崽呢?可是你却无法阻止敲钟人一样的卿汉禾,用自己的全部,甚至生命去爱自己心目中的仙女卿卿。卿汉禾才多大啊!也不过就是八九岁的年龄。甚至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都有点亵渎了他们最纯洁的感情。卿汉禾对卿卿有的很难说就是成年人的爱情,那只能算是一个山里淳朴的孩子,对美的向往和膜拜。
    在小说的最后,红叶子树没有了,青山秃了,河水黑了,那个神奇的世界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你们真的忘了那个世界了吗?是的,很多人忘记了,但是作者永远也不会忘记,忘记不了那个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和自己不到相处一年的八九岁的小男孩。那是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啊!忘不了的还有和那个男孩永远都在一起的那个世界。
    本书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文革那个年代,似乎和文革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其实却是和文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没有文革的混乱和动乱,卿卿和丑崽很可能会有另一个故事和结局。今天,我们早已告别了“文革”的梦魇,年轻一代已经不知道几十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的这幕悲剧究竟是怎么回事。有时候,遗忘也许是需要的,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革”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巴金说,没有私心才不怕受骗**,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谎言。只有牢记“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
  •   文革渐行渐远,已经逐渐模糊,比如我,文革之后出生,没有文革的生活经历,但我听长辈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人上街买姜,姜青了点。那人就不买,说着姜太青了。就因为这句话,被认为是污蔑江青,于是被抓进去坐了几年牢。疯狂丧失理智的时代不应该被遗忘。因为文革是中华民族苦难的十年,悲剧的十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10年。一些人没能熬过那黑暗的10年:疯掉或者死掉,没有抗过去,也有一些人因为那个时代的环境和“革命”要求,变成了另外的性格,走出了另外的人生轨迹。蛮干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小老百姓也逃脱不了大时代的命运。可怕的10年。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是卿卿的文革记忆。一个虽家长从昆明下放到农村栗山岭。在这个偏僻的村子里,同样有着“革命”的斗争。这本带有准自传性质的书,比较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年的生活。文革对人性的扭曲是相当严重的。比如,两个单位的宣战,还真的弄来了机枪,这种武斗是真要出人命的。再比如,谁是书写反革命大字报的人,红卫兵之类的人的思维是相当的简单,任意的猜测,你保不准这个祸会落在谁的身上。带胸罩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堂哥就因为被怀疑而抓了进去。因为处处是假想的敌人,处处不惮以最坏的心思去揣测别人。一方面人人自危,一不小心就可能倒大霉,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祸害。作者就细腻的刻画了当时还是小孩子的自己的心理,恐惧、担忧。另一方面,一些人又去“革命”别人,到处寻找反动的人和事,放纵人性的恶。一个时代就给了一个时代人们的思维特点,简单,除暴,上纲上线。你有收音机,就怀疑你偷听地台。毛家湾的老太婆老眼昏花,就应为说了几句不合“革命者”的话,在忆苦思甜大会上就被打倒为现行反革命。一个老太婆,你说,能干出点什么坏事来?大姐可谓积极“革命者”,组建铁姑娘队,拼命种好试验田,认真被毛主席语录。过度的热情中迷失了人的本性。可悲的时代。在疯狂的年代,就看谁更疯狂。我和妹妹透了蛟仙家的向日葵,被抓现行。蛟仙婆到我家问罪,我一口咬定没有偷,蛟仙婆口拙。反被蛟仙大嘴巴抽。现在看来,为两棵向日葵至于那么折腾吗?

    文中卿汉禾暗恋着“我”,这段感情真挚而感人,但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文革终于过去了,“我”回到了城里,和他的差距就越来越遥远了。外表丑陋的禾崽在一片人性的假恶丑中,显出一片真诚来。

    八岁少女的文革记忆,告诉我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记住是为了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   对于构成中国历史诟病之大部分的文化大革命,无论是以历史的视角,还是以平民的认知来看,都无外乎是一个异乎癫狂的年代,这种史无前例抑或绝无仅有的癫狂也注定了要颠覆一个时代和同时代中那些沉沉浮浮的人们(这其中包括伟人、甚或是普通人)。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用我们的双手触摸关于一个时代的品质,不过幸好我们还有记忆,还有让这记忆被合理葆有的情感需求。

    我们知道历史的记忆是笼统的,是掺杂了某个时代某些政治需要的概念,而个人的记忆才更加符合时代,符合现实。于是我甚至固执地认为公共的个人记忆往往高于历史记忆,因为在千差万别的(当然也包含了无限个人色彩的)个人记忆中,其每一个细枝末节之中都珍存了不同且相同的历史痕迹。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就是一个抛却了历史记忆而惟独以个人记忆轻易完成回眸时代、祭奠历史、抚慰心灵的传记式文本。同以往的伤痕文学不同,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8岁的孩子眼中对那个扭曲的动荡不堪的时代的不解或解,是那些无法泯灭的少年不谙世事的喜悦与悲伤,是父母姐妹亲人间的关于信仰与主义的可笑又可悲的阶级斗争,是自己和小叔叔之间天真纯洁两小无猜的少年情怀……以及情爱、以及伤痛、以及那么多的难以忘怀和追悔莫及……就这样,我循着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循着这毫无修饰的拙朴的文字,潜入她眼中的那个世界,遇见那个时代中艰难地活着的人们,开始体味他们的精彩与无奈。

    这是一个具备了一定质地和厚度的故事文本。作家用三十年的时间,用三十年的热度来叙述和保留一个发生在自己生命中的关于爱的故事,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段扭曲岁月中的被普遍质疑的纯净与真挚,小叔叔对卿卿至死不移的信任令我心惊,那是一个怎样癫狂的时代,亲人、师长……人与人之间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我不敢奢望还有什么信任,哪怕是乘着高度文明高度发展之快车突飞猛进的当下,利益面前人与人之间又有多少信任可谈?

    其实在选择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多少有点踌躇的,那就是对于那些带有文革色彩的作品势必都拥有或伤痕或针砭的主题文本我开始莫名其妙地抗拒,《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并没有令我失望,读着读着我反而被作者的呈现方式与细腻文字所打动。很显然,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反砭文革对错的作品,这只是忠直公正地还原了一个孩子抑或是千万个文革中“共渡时艰”的孩子们眼中的世界,还原了它们曾经的美丽或者丑陋,还原了生活与真实。

    对于作者来说,忘记也许比记住更难。显然这段岁月已然成为了她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刻骨铭心的所有记忆已然成为未来岁月中更多的纠结于心的结。这个结将伴随她一生直到老去,就像忘记比记住更难一样,我们不可能忘记那个世界,只是我们又记住了什么呢?也许它们已经被历史尘封,可是它们应该被得到记忆。

    一段往事,几点感伤……告诉我们由情感深处自由生发的还原也让我们有机会把那个即将被喧嚣湮灭的世界和那些美丽与丑陋——祭奠。
  •   The fact is that the world is out of everyone's expectation. But some learn to forget, but others insist. --- 事实上,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人可以学会遗忘,有人却坚持。——唯美英语


    对于从农村生长、奔波营生于城市的我来说,自是懂得成长中的那份艰辛和执着意味着什么,也深深了解小叔叔卿汉禾那种笃定的信任与细微的向往带着怎样的质朴与羞涩。

    就像封面上那行小字说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好的时代,也没有绝对坏的时代”,所以,无须抱怨什么,我们甚至还应该感谢有这样的一个时代,给予我们一种在时代的好坏中穿梭的经验。

    纠纠结结三十年,才恍悟:三十年前,迷失了自我;三十年后,丧失了信仰。于是,便有感叹——时代的盲点就是我们的盲点。那么,到底要怎样的一个时代才不会有盲点呢?从而,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自己也不再有盲点?——这个问题,不容易作答,所以才会有类似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历史争论。

    我想,我们大概没有搞明白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在找寻什么,是一个时代,还是我们自己?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我最喜欢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事物,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景象自然大不相同。当然,这只是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果再加上时间沿革,必然又是另一番情景。

    其实,除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纬度在变,观看的那双眼睛也一直在变。因为我们的眼睛一直在向往看,自身必然就成了一个盲点。我们忽视了我们自己、也懈怠了自己,我们忽视了给予与回报,我们懈怠了对生活和生存应有的虔敬。所以,没有什么对不起我们,只有我们对不起我们自己。

    遵守与实践一个诺言,没有那么难。只要你没有忘记,只要你一直在努力,老天自然会给你时间和空间的。就说作者对小叔叔许下的那张照片吧,穿不上红色灯芯绒,可以是一张普通照片啊,再退一步,没有照片,可以写信吧。结果是她懈怠和忽略了这份承诺,老天才会惩罚她,不在给小叔叔也不再给她机会。

    人生能有几个风华正茂的三十年,而三十年之于时代、之于历史,都显得琐屑而又渺小。所以,没有人会在乎我们,如果我们都不在乎自己的话。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遵循天然的心,努力活着”!
  •   一直对描写文革的书很赶兴趣,之前看过印象最深的是余华的《兄弟》。而这本书以一个八岁女孩的视角描写了在文革中与家人下放回乡的生活,大概正因为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和视角去看待事物,让那么艰难,混沌的世界也变的容易了,清澈了。所有磨难和艰辛都以孩子式的小心思淡化了,一切看上去都很生活。正当我以一种轻松的阅读感体会着卿卿的喜怒哀乐,孩子间的情谊,以为这本书就要这样结束时,却在最后一章被深深击中了。泪水顿时就涌了出来,而卿汉禾这个名字也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底。那是一种怎样的爱,你又怎么能让一个用生命爱着你的人那样活着和死去!四星,只为这个残忍而凄美的结局。
  •   
    这个世界是谁的世界?在政治家架构下我们似乎无法选择,特别在文革下的人们,似乎世界与人生并不是自已能掌握的,这就是世界本是每一个人的自我的,在一个组织中的人如何把自已与组织分开,即不互相干扰又发挥组织作用,这点我想是人类学家永远值得探索的。本书是一个八岁小女孩在文革时用自已的思考来面对这个无理的世界,里面充满着童真稚趣,让里面的悲哀变得更悲哀,不是吗,八岁正是太阳升起的年龄,却又得糟受着最严重的打击,这就是社会的悲哀与残酷。

    本书是卿卿用自已亲身经历的记忆与想像进行书写而成的,里面充满了对那个年代的所思所想,更有趣的是以当时八岁的纯洁眼光来阅读着这个世界,本书的书名出自故事中的一个疯子的疯言疯语。但是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想想这句话“你们忘记这个世界了吗”?这句话其它在拷打着人心,拷打着人性,无论是当时的文革年代还是现在一个以高度物质丰富的年代都是一种拷问。作为现在一个高度特质文明的时代,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这个世界是谁的世界吗?

    当我们人类出现时,因最初的环境恶劣,需要人与人结成小团体来共同对付各种灾害。这个小团体小到几个人,大到几十个,选一个共同所信任的人来带领着大家面对困难。随着时间发展与文明程度提高,就开形成氏族、国家这样的大的组织。无论大组织小组织也好,对于是领导者的监督或者领导者的制约却总是有限的,这也是政治上面对的问题,而且如何来保证平民的最基本的权利,这些都是团体或者组织都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因为这个世界不仅是组织、团体的世界,也同样是个人的世界。

    本书试图把我们拉回到当时的年代,用一个小女孩的干净视角来平视着整个世界,有她认识的有趣,也有她认识的荒谬,更有她独特的感情经历三十年后再来回首文革,试图以一个诚恳的、现实的态度来对待着历史,我想这是对自已负责,也更是对于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负责的的态度。书中虽然以八岁女孩的视角来平视文革,但是书中难免有现在的思想态度倾注其中,但仍不失为一本好书。
  •   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总会在记忆中有挥之不去的惊恐、酸楚、麻木或感怀。
    其实不想给妈妈读的,但她却对那段经历念念不忘。有过痛有过伤,但还是想再通过文字回去看看。一种个很微妙的心理,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吧。
  •   把我这个生活在幸福年代的90后带到一个新的世界,但对于父辈却是痛苦童年的时代。
  •   书封是在疯狂的红色中仍旧保持干净的绿色,很清新。书很好,也很好看,看到最后的后记就真的十分感动,不知道前面七十几章的内容是为后记埋下的铺垫,还是后记是前面七十几个章节的点睛之笔。透过一个普通家庭看文革,感触很真实很深。很好看 很感动,极力推荐!!
  •   关于文革的书我看的比较少 这本书很好 从平民视角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那个时代之下成长的故事
  •   确实带来的很多儿时的回忆。

    这本书我是看到五星才买的,但是没想象当中好。
    跟另一本文革时期的书一起买的,感觉这本就是流水账。。。。
  •   书挺好的,快递也比较快,就是书有点折
  •   以一本8岁女孩的眼光看那段岁月。很真实,客观反映当时的现状。
  •   这本书是因为从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才买来看到,挺好的
  •   我还没看,想找到多种角度来认识那个特殊的时期。
  •     儿童的文笔,以外的结局!感动!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卿禾汉的痴情很难想象,或许是因为他把卿卿当作自己唯一的朋友吧。这种心结难解开就抑郁成疾。
      故事关于文革的叙述很少,更多的是关于童年记忆。把卿卿的小女孩心理刻画得很细致,忽然的一瞬间长大,也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需要成长!
  •      看完全书后发现其实与文革无关,只是作者怀念的那个人,是在文革时相遇,相知,相识!
       因为在作者与小叔叔分开后文革并没有停止,但作者却没有在写下去!
       虽然说作者说是为了怀念小叔叔特意撰写的,但却打着文革内容的旗帜,连开头以小叔叔绰号取的书名《丑崽》都换成了看着无论与文革还是小叔叔都毫无关系的《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但这句话却取自被文革逼疯的知识分子之口,实实在在与文革有着脱不开的关系,而这句话也与小叔叔丑崽有着浅浅的联系,是小叔叔经常学说的一句话。。。。。。也是作者为数不多可以念想他的一句话吧!
       在作者描写的幼时记忆中也确实惟妙惟肖的以8岁小女孩逗趣的思维讲述了一个年代的悲剧,偏僻农村的无知,善良与艰苦不易,
       其实作者对小叔叔这个人物并没有过多描写,相较书中其他人物也许只有少而没有多,作者仅仅只是沿着幼时的记忆一点一点的还原!
       但即使对小叔叔的描写少之又少,在读完全书后记忆深刻的除了对那个年代的唏嘘,对农村的无知怜悯,对兄弟姐妹,父母,亲戚之间无声的爱感动,以及结尾处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毁灭性环境破坏使得人们个个身染绝症而死!感到愤怒,在书中众多人物中只对小叔叔这一人物黯然泪下。
       在小叔叔身上人们常说的相由心生,没有出现,善有善报,没有出现!
       伴随其一生的美好似乎除了对作者的记忆以外再也挑不出其它的了,剩下的只有与其善良不相符的厄运与悲惨!
       所幸他那厚重真挚用生命作代价的感情终于漂江过河到达了他想念从不曾忘记的人的心里!
  •     无意中看到的这本书,很是喜欢,特意来赞一下,,,书名有点大了,,还有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那个小女孩,太逗了
  •     我真想冲到书里抽卿卿好几个嘴巴,这孩子是他妈的没心没肺么?
      
      让人等了那么多年,最后眼巴巴的想念远方的人,你说是爱情,还只是儿时懵懂的情感?
      
      可是再仔细想想,谁在童年没有过这样的约定,约好一辈子的事儿,长大了要么一个人记得一个人忘记,要么双双都忘记,等到中年的一天才想起来,我们曾经在一个季节的某一天,稚嫩地看着一个人,跟他有过一个恒久的约定。只是年少的时间太轻薄,承受不起岁月的重量。我们慢慢的行走,慢慢的遗忘,最后又慢慢的想起,结局总是伤感与无助。
      
      你们忘了这世界吗?
      
      起码你小叔叔的世界里始终有你,而你的世界里,他不过是一个记忆而已。于是他把世界都给了你,你最终要愧疚地承受比自己生命更多一份的重量。
      
      总会记起,即使再想忘记。
      生命原本如此无情,你本就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都知道来到这儿的结局终是悲哀。可是总是活着活着就会以为幸福,最温暖的时候,我们都不记得那些眼泪和难过。
      
      若这个时候,有人揪着我们的耳朵大喊一句: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是不是,我们能清醒下来,不会再爱任何人,也拒绝任何人的爱。按照原本就应该悲惨的人生走下去。自己迎接孤独,自己创造苦难。
      
      可是谁在清醒。
      这个世界永远现实,我们为它叹气,也为它愤怒。
      
      我们都忘了吧。
      小叔叔,你也忘了吧。
      终归要伤心。
  •     一個八歲孩子的視角,真實到可以說是坦誠的講述了她的記憶。對於一個孩子,有飯吃就是幸福的,姐姐不給吃飯所以是壞人。豬要吃草,草要自己一個人割所以希望它們得病。小叔叔難看成績差所以討厭他……可也正是孩子,姐姐離開了一段時間所有的仇都沒了,滿滿的都是姐姐的好。豬被殺了恨不得一輩子再也不吃豬肉了。念起兩個人的約定,只有一個人記得,滿心都是淚水。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那些痛苦仇恨是過眼的雲烟,一顆糖就能把苦化甜。反而那些做錯的事說錯的話會記憶猶新時時鞭打著。
      佛說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有些事有些人都是等不起的。伯娘終是沒能等到卿卿回去看她,小叔叔的紙船也還來不及漂到昆明……
  •     拿到书,看着嫩绿色的封面上,用犹如儿童画的笔触,画着一棵漂亮灿烂的红叶子树,树下是一个小小的穿着花棉袄红裤子红鞋子的女孩子,那么可爱漂亮的封面,让我差点误以为这是一本轻松的儿童文学作品。
      
      但是封面的话,提醒了我:“30年前,我们因梦想迷失了自我。30年后,我们因物欲丧失了信仰。”“时代的盲目即是我们的盲目。”因此我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书。
      
      8岁小女孩卿卿,相当于我们现在小学2、3年级的孩子,正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时候。然而,所处时代的不同,卿卿的童年和我们现在孩子的童年,完全没有一点可比性,反而具有强烈的对比。从孩子眼中看到的那个世界,充满了许多的荒诞和恐怖。卿卿的父亲因为说真话而被批斗;姐姐们对妈妈年轻时的照片而对妈妈大肆批判;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会孤立甚至群殴“所谓反动派”的孩子;亲姐妹之间会因为斗嘴而想着用手榴弹惩罚对方;原本深深相爱的年青恋人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而被迫分开;有家不能待却要举家回农村……现在看来是那么荒诞无理光怪陆离的种种现象,却真真实实地上演过。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看到真相的小孩子那样,卿卿写下了那段岁月的回忆。
      
      掩上书,看着封底,嫩绿色的仿佛草地的背景色,画着那棵只能在脑海里回想的漂亮到极点的红叶子树,嘿!我看到了树上娉娉婷婷地停了一只可爱的红色小鸟。然而,此刻,看完了书的我,却觉得这样的充满天真童趣的封面,和书中沉重的内容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强烈对比!让掩卷沉思的我,只有无尽的沉重和无声的叹息。想说的话太多太多,然后最后能够说出来的,又能够有什么呢?在如此沉重的回忆之前,我们这些后辈,无论什么言语都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不,卿卿没有忘记,她一直没有忘记。
      所以她写下了她的记忆。
      所以,现在我们都知道了那个世界,那个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的世界。
      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个不能忘记的世界。
      又有谁人知,我们的后辈子孙,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呢?
      
  •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文化大革命,发生在我们父母那一辈的时代,与我们相隔甚远。时常听父母谈起那段时光下的种种艰辛,即使从未亲身经历,也能体会到那段岁月中的疯狂与无奈。
      批斗,那是一种变相的人格打击,乳臭未干的孩童们,自认为有能力分辨出所谓的左派右派,擅自将那些无辜的人们抓街批斗,让那些知识分子,让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跪地、低头,遭受非人的对待。多少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就是被这批斗深度打击了自尊心。
      牛棚,听父母们回忆,这是专门关押那些被批斗之人的地方,那里关押着不少知识分子,不少被认为是反动派的人们,那里闷热无比,环境邋遢,还伴随着恐惧与绝望。据说可以和重庆渣滓洞相比了,酷刑,折磨,这是牛棚的家常便饭。有不少人就是在牛棚被折磨至死,更有不少人,在牛棚中因绝望而自尽。对当时的人来说,那是一个人人谈之色变的地方。
      虽然,那段黑暗的岁月早已过去,然而,那种阴影对许多人造成了一生的影响。《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这本书的作者也许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一个八岁的孩童来说,本该有美好快乐的童年,然而,她却生在了那样一个年代,才八岁,便要遭遇父亲被关牛棚,被伙伴疏远,举家迁移的种种。我们无法体会她当年的境遇,却能看懂这书中淡淡的悲哀。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谈起文化大革命,我的心中是比较愤慨的,那个年代,人人自危,睡不安稳,活不安生,即使祖宗十八代的过错也会被扣在如今的子孙身上,不合理的评判标准,不合理的对待方式。那个年代,道德沦丧,人性不复存在,有学生将老师折磨至死的,有子女将父母送进牛棚的,更有子女自认为自己的正确而无视父母被折磨,这种种的有违道德之事,就在那个年代日复一日地上演着。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这句话出自一个疯子口中,却透着深深饱含那个时代的情感。大概,除了亲身经历过的那些人,如今的我们早已对那个年代彻底忘怀。从丧失自我,道德沦陷的年代,跨越至丧失信仰的年代,三十年的演变,流失的除了时间,还有对世界和社会的热忱,文革时代,悲哀如斯,却从未失去过那份热忱之心,或许也正是那份热诚之心的过于激烈而演变出了那样的时代,人们,吸取了教训,明白了根源,却从此彻底放弃热忱,究竟失落的世界中,我们找回的到底是什么?
  •     有一份情你永远也不会忘——读《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二十岁的时候看了不少小说,虽然这些年看得没有以前的多了,不过每年也会看个二三十本的。我把小说分成两类,一类是那种批量生产,或者说是那种专业码字的作家,编出来的,速度很快产量很高,一年能弄出来两三部长篇,而且这样量产化的作家,一般都写得还不错。不然如果没人买他的书,他也就不写了。还有一类作家,他们不擅长虚构,只是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这样的作家和老实的农民一样,不会使用机械不会上农药化肥,产量不高,往往写十年二十年,甚至写一辈子,就写出来一部长篇。可是那是怎样的小说啊!凡是遇到这样的书,你马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心灵的跳动,那是作者用心用血来写出的文字啊。可惜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打开这本书,我就被作者的风格吸引了,这不活脱又是一个桑格格吗。随着故事,一步一步向前走,你会发现作者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多么精彩的世界。虽然贫穷,虽然饥饿,虽然那些事情也许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过一千次一万次,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因为作者的描述,因为作者那种敏锐的观察,特别是惊人的记忆力,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升华成一个美丽的世界。当然这是一本小说,里面很多细节都是虚构的,很多心理描写都是想象出来的,可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童年时代敏锐的观察,和对那段历史细节惊人的记忆,你怎么能相信,这些都完全出自一个人的想象?
      
       在读的过程中,我一次一次被里面的小故事所打动,笑出了声音,然后在女儿的追问下,不得不讲给她听,她也跟着我一起开心大笑。于是我就以为这是一本小说体的《小时候》,而且一路下去直到结尾。可是万没想到,在距离书的最后几页的时候,故事完全改变了。而且因为这个转折,让你感觉到原来在你一次次开心的笑声中,作者原来讲述的竟然是一个非常苦涩的爱情故事!那种结尾让你目瞪口呆。其实这本书和宣传中的文革没有太多的联系,只是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更震撼人心的是故事中那个八岁的小女孩卿卿和丑崽卿汉禾的故事,好像中国版的《巴黎圣母院》。漂亮的城市女孩卿卿,怎么能够看上农村的丑崽呢?可是你却无法阻止敲钟人一样的卿汉禾,用自己的全部,甚至生命去爱自己心目中的仙女卿卿。卿汉禾才多大啊!也不过就是八九岁的年龄。甚至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都有点亵渎了他们最纯洁的感情。卿汉禾对卿卿有的很难说就是成年人的爱情,那只能算是一个山里淳朴的孩子,对美的向往和膜拜。
      
       在故事的最后,红叶子树没有了,青山秃了,河水黑了,那个神奇的世界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你们真的忘了那个世界了吗?是的,很多人忘记了,但是作者永远也不会忘记,忘记不了那个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和自己不到相处一年的八九岁的小男孩。那是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啊!忘不了的还有和那个男孩永远都在一起的那个世界。
      
       一切故事结束了,当你看到故事的最后,你会发现几行字:1980年初稿(中篇)2007年初稿(长篇)2011年定稿(长篇),这是多少年的跨越?三十年,用自己青春的三十年写就的一本书,值得你看很多很多遍。
      
      
  •     清晨,被雀鸟甜美的歌鸣从梦中唤醒,我信手拿起《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渐渐地,竟被其中的讲述所吸引。美女作家卿卿自传式的新作,让我追随着一位八岁女孩的经历和感受,重温了四十多年前那场史无前例噩梦般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书中的大姐近似疯狂地满怀激情投身于由伟大领袖亲自发动的政治运动中,从红卫兵“炮兵团”的副司令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先进人物,典型地刻划出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特征,充满着政治热情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一句抵万句的号召下演绎出一代人的狂热与悲哀。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疯狂的世人中,独持清醒的父亲因一句善意的忠告而关进牛棚,饱受折磨和摧残。卿卿一家也因为父亲的缘故被下放到老家栗山岭,由多病的妈妈拖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地生活在农村。
      让我感动的是栗山岭那位其貌不扬有点丑笨,但真诚善良、质朴执着的小叔叔卿汉禾。他悄悄地捧上了姐妹俩垂涎欲滴却无法摘到的红枣,憨厚地对从未谋面更不相识的昆明来的小姑娘说:“你呷喽,蛮好呷咧。”同桌时,他手肘收得紧紧的,一不小心越过了卿卿刻在桌子上的“三八线“,立马遭到无情的铅笔侍伺,就是疼得呲牙裂嘴他也不记恨。为了保护卿卿,他不顾一切地与欺负她的人干仗,就是被打得头破血流也无半点悔意。最后,竟为卿卿一句孩子间的许诺命丧资江,付出了他的全部。
      读卿卿的书,是要慢慢地品味的,她的书就像一杯绿茶,清香中有着浓浓的乡土味,苦涩里透着丝丝的甜美,捧腹大笑近后又让人久久地久久地回味那缕缕的凄美和悲凉。
      祈愿那场摧毁了人性最底线的浩劫不要再发生,也请不要忘了那个世界!
      
  •      光是这个书名,看到的时候就让我想了很多。我们每天置身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纷纷扰扰,花落花开,为了工作和生活,我们离开家园,东奔西走,一生忙碌,从此不停歇,但是我们真的了解这个世界吗?我们真的能感知到这个世界吗?等我们年迈的时候,或许一回首,才发现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陌生,以至于几乎忘却。
       无论放在什么年代,周遭是什么样的环境,我们似乎都更应该关心、关注、关爱我们的世界,它是如此之近,近得唾手可得。它又是这么遥远,很多人穷尽一生也没能领会和琢磨出其中的深意。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所以这样一本以特殊年代为背景、以儿时记忆为题材的书非常适合我的胃口。我喜欢小时候,喜欢院里的那颗高高的椿树,那是我们村的象征,后来长大了,不晓得什么时候那颗椿树也被砍下卖了钱,从此我也开始了常年的求学远离家乡路。现如今,每每想起,总是怀念那个小时候的世界。所以我说,每个人心中都一个世界,与别人不同,那里尽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别人打扰不得,靠近不得。
       文革时期的题材应该说还是想到敏感的,一不小心就会“犯错”,但作者聪明之处是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将看到的世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更多的是让那些走过那个年代的人体会到一种真实,那时一个曾经属于他们的世界,那个世界只有一个,永远都会留在心底,但也永远不会再来。只是想起的时候如同线串珠子一样把一切与那个世界有关的一切都随之带起,有伤感,有欣慰,更多的是不解和难忘。
       如果把“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放入那个特定的时代,便具有了另一番深刻的内涵。尤其这话从一个疯子的口中说出。究竟是这个世界把人逼疯了,还是人把这个世界逼疯了,或许这是小时候的卿卿的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些她认为的好人最后的下场总是不能让人满意?而那些被那个世界定性为好人的人却被百姓看成强盗?这个时候颠倒了吗?被人遗忘了吗?卿卿只以一个思想怪异的女孩独有的方式向我们还原和描述着多年前的那个世界,告诉我们那个世界的人们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夹缝中求生存的恐慌。有人死亡,有人埋怨,有人不满,有人疯狂,有人离开,有人心伤。
       那时候的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生存的世界,不是因为记不住,而是主动选择了忘记,因为那个世界首先忘记了他们。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过着饥肠辘辘、担惊受怕的日子,这是一个冷漠的世界,有人选择了忘却,有人选择了疯狂的讽刺,有人选择了适应。丑崽卿汉禾一开始总是努力去适应那样一个世界,童年过的潇洒,可晚景凄凉。这样的童年之所难以忘却,无法释怀,不是因为有多少五彩斑斓的故事和神奇美妙的回忆,而是那里充满了悲伤。当那颗象征童年美好的红叶子树倒下去的时候就预示着一切的苦难离别已经悄悄拉开序幕。这与我的经历很像,很多事情,在发生以前往往对会有什么不同往常的事情发生,如同那临死的人的回光返照。很多事情我们努力记住却记不住,很多事情我们想要忘记却也忘不掉。我们不是去回忆悲伤的过去,那样只能一次次舔舐自己的伤口,我们只是缅怀,缅怀生在那个世界,活在那个世界的某些人、某些事和某些被埋葬的死不瞑目。
       我们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世界,它就停留在我们心中某个被荒弃的角落,杂草丛生,野狼出没,我们不敢靠近,但又不忍抛弃,只有任它生长着,只是没有了章法。某一日,现实世界的压力和我们心中独有的那份不舍,让我们又大胆地走向了它,这一次,纵是粉身碎骨也不怕,只因这是个我们并没有忘却世界。
  •     有些食物,即便只吃过一次,也仍然回味无穷;有些地方,即便只短暂停留,也仍然最美好;而有些人,即便当初无比厌恶,也仍然最为怀念。
      在逐渐长大成熟的过程中,我们会渐渐遗忘很多东西,比如最初的梦想,比如本真的自我,比如原始的信仰。所以,当你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停下脚步,不得不叩问一句,《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这是一个8岁女孩的“文革”记忆,那里有很多我们陌生的词汇:游街、反革命、牛鬼蛇神、阶级斗争、饥饿……这些在我们看来略显恐怖的时代印记,在这个女孩的成长阶段,却是所有天真孩童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在那个非常时期,人性的真善美被无限扭曲,而盲目崇拜和狂热信仰却被无限放大。然而有那么一个人,用生命告诉了这个女孩,善良和真实是多么需要勇气。
      
      打开尘封的记忆,回到过去那个贫瘠之地。那时候,我们都只是天真的孩童,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合理都有着自己的解释和想象。我们也会虚荣,也会说大话,但编织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总是任自己的思绪自由发挥,从不考虑由此可能带来的恶果,就连家人都对我的习性深恶痛绝。而你却对我的话深信不疑,细心体贴地关爱着我的每一处细节,日复一日地实践着当初的诺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世界在不断改变,时代有时候盲目得让人发晕,我们总是迷茫得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对人际关系也充满了失望。但在这个物欲横流、人性凉薄的现世,总会有那么点事、那么个人让你看到微弱的亮光,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地保持自我的本真,遵循着我们内心的声音,努力生活。
      
      
  •     当一段历史染上尘埃,当一段记忆渐渐失去颜色,当此间艰难穿行的人们渐渐老去,当苦难跋涉中的八岁小女孩渐渐长大,于是四十年关于文革的回忆越发显得清脆又厚重而执地有声。绿色的希望,红色的花朵,这是那个原本黑白灰的无彩世界里最亮丽的一笔,这也是支撑一个八岁小女孩一生最浓烈的色彩。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原本是一个倍受折磨崩溃了的疯子之语,却一针见血扣问当下人们对于文革的记忆。在作者卿卿线性而碎片式的细描刻画里美丑,悲喜,笑骂,幸福和残酷都呈现出极其浓烈的反差性。一个人人自危,父子相仇,母女反目的时代里,却还有这样的小孩子在苦中寻得一点点乐,在难里发现一点点真,在险里悟出一点点生。尽管全文诙谐而幽默,以一个孩童的视角,从小事件的零零杂杂里展现那段特殊又特别的回忆,有种童言无忌的率直,又有种世事难料的违和,粘染着红色恐怖和苦难的回忆再怎么美化也总种铁锈的涩,而这个孩子的真实和细密,却缓慢地让人从骨子里痛,很痛,阅读这样的文字,心是钝的,又是无力的。
      
      游街,批斗,武战,反革命,牛鬼蛇神,阶级斗争,黑五类,上山下乡,大饥荒等等,那个时代的印痕,纠缠着每一个大大小小的人的命运。这个世界其实我们不曾忘记,我们缺少的便是直面惨淡的勇气。一个大多数过来人并不愿回想的年代,一个让人从潜意识里从根底里抗拒和恐惧的年代,却有作者赋予的清醒的笔墨书写,这种勇气不由让人心生敬意,这一字一句一定是含着泪从心底一点呕出。
      
      在这本书里,作者卿卿也并没有构建宏大场面,标新立异或高屋建瓴地披露或揭示时代的疯子病,她所作的只是从这个历史长河里截取一个片断,从一朵普通又平凡的小花朵里观望一个世,而一个似傻实痴的实在人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的口头约定最终凝成几十年守望的牵引线。“那个故事原本是两个人编的,结果一个人记得另一个人忘了。记住故事的人上了天堂,永远生活在美好的想象中,忘了故事的人下了地狱,从此陷入了无边的黑暗,永远生活在追悔之中。”于是,栗山岭的红叶子树的倒下的姿势越发彰示这疯狂又闭塞的世界,于是,流淌不息的资江水泪眼婆挲,孩子间能找得到的隐忍欢笑的小小快乐,永远停留在梦也梦不到故乡,而当记忆跨过时间和空间,终会回到那个曾经想忘也不忘不掉有着鲜亮纯真和美好的世界里。
  •      真没想到这本讲述文革时期故事滴书可以写滴这么好!一个不谙世事滴八岁小孩儿,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妹妹。小说开始是一家人在昆明时滴生活场景,大人们都在搞政治运动,卿卿滴爸爸就是因为说了几句大实话,结果被认定是对社会不满,是历史反革命,很快就被抓走,戴高帽游街,挨批斗。爸爸滴言行,对两个姐姐滴政治前途带来了很多麻烦。大姐、二姐都是那个时期滴革命青年,特别是大姐还是‘炮兵团’滴副司令,终于争取到去首都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为了与有问题滴家庭划清界限,大姐义无反顾滴到遥远滴少数民族山村插队,接受再教育。爸爸因为历史问题被关进牛棚,妈妈领着五个孩子疏散到湖南老家栗山岭,回老家这一年卿卿只有八岁,整天盘算着家务事做多了吃亏,嫉妒妹妹最小可以不做家务,总想着以后妈妈再生孩子一定要让妹妹先出生,通过她所见所闻所想所为,那个时代滴往事活灵活现滴跃然于纸上,真实自然,生动滴人物形象通过很淳朴滴文字描绘出来,令人印象深刻,堂哥和缨,既是同桌的你、又是卿卿小叔叔滴卿汉禾,伯娘伯伯,卿卿滴爸爸妈妈,还有她滴大姐二姐哥哥妹妹,毛小六,还有那个总是说‘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滴宫家宝……老家虽然封闭落后,缺医少药,保持有很多习俗、迷信一类滴东东,当然更免不了小农意识,困难时期缺衣少穿,少不得会有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小小年纪滴卿卿虽然可爱,但毕竟少不更事,常常说些犯忌讳滴话,做出一些不招人待见滴事情,家里人对她多有反感;妈妈更是提心吊胆,担心她在外面胡言乱语,给家里招灾惹祸。那个年月,很多话是不能乱说滴,比如:本来学校里找了一个老太太忆苦思甜,结果老太太还没有下台,转眼就成了现行反革命,被推进地主富农等一帮被批斗滴人里。朴实憨厚滴卿汉禾,是爹妈唯一滴儿子,年龄和卿卿相仿,辈分却高,虽然和卿卿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对卿卿言听计从,有求必应,什么好吃滴、好东西都一门心思要先给卿卿,总是一副‘先卿卿之忧而忧、后卿卿之乐而乐’滴憨厚忠诚,把卿卿当做仙女、女神一般供奉。这么心地善良滴一个人,真是令人叹息。为啥总是要好人不长命,而偏偏祸害一千年呢?原本美丽滴、原生态滴栗山岭,也被污染滴无以复加,病魔横行。啥时候这个世界成为这幅模样了?!
      
  •     
      对于构成中国历史诟病之大部分的文化大革命,无论是以历史的视角,还是以平民的认知来看,都无外乎是一个异乎癫狂的年代,这种史无前例抑或绝无仅有的癫狂也注定了要颠覆一个时代和同时代中那些沉沉浮浮的人们(这其中包括伟人、甚或是普通人)。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用我们的双手触摸关于一个时代的品质,不过幸好我们还有记忆,还有让这记忆被合理葆有的情感需求。
      
      我们知道历史的记忆是笼统的,是掺杂了某个时代某些政治需要的概念,而个人的记忆才更加符合时代,符合现实。于是我甚至固执地认为公共的个人记忆往往高于历史记忆,因为在千差万别的(当然也包含了无限个人色彩的)个人记忆中,其每一个细枝末节之中都珍存了不同且相同的历史痕迹。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就是一个抛却了历史记忆而惟独以个人记忆轻易完成回眸时代、祭奠历史、抚慰心灵的传记式文本。同以往的伤痕文学不同,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8岁的孩子眼中对那个扭曲的动荡不堪的时代的不解或解,是那些无法泯灭的少年不谙世事的喜悦与悲伤,是父母姐妹亲人间的关于信仰与主义的可笑又可悲的阶级斗争,是自己和小叔叔之间天真纯洁两小无猜的少年情怀……以及情爱、以及伤痛、以及那么多的难以忘怀和追悔莫及……就这样,我循着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循着这毫无修饰的拙朴的文字,潜入她眼中的那个世界,遇见那个时代中艰难地活着的人们,开始体味他们的精彩与无奈。
      
      这是一个具备了一定质地和厚度的故事文本。作家用三十年的时间,用三十年的热度来叙述和保留一个发生在自己生命中的关于爱的故事,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段扭曲岁月中的被普遍质疑的纯净与真挚,小叔叔对卿卿至死不移的信任令我心惊,那是一个怎样癫狂的时代,亲人、师长……人与人之间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我不敢奢望还有什么信任,哪怕是乘着高度文明高度发展之快车突飞猛进的当下,利益面前人与人之间又有多少信任可谈?
      
      其实在选择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多少有点踌躇的,那就是对于那些带有文革色彩的作品势必都拥有或伤痕或针砭的主题文本我开始莫名其妙地抗拒,《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并没有令我失望,读着读着我反而被作者的呈现方式与细腻文字所打动。很显然,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反砭文革对错的作品,这只是忠直公正地还原了一个孩子抑或是千万个文革中“共渡时艰”的孩子们眼中的世界,还原了它们曾经的美丽或者丑陋,还原了生活与真实。
      
      对于作者来说,忘记也许比记住更难。显然这段岁月已然成为了她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刻骨铭心的所有记忆已然成为未来岁月中更多的纠结于心的结。这个结将伴随她一生直到老去,就像忘记比记住更难一样,我们不可能忘记那个世界,只是我们又记住了什么呢?也许它们已经被历史尘封,可是它们应该被得到记忆。
      
      一段往事,几点感伤……告诉我们由情感深处自由生发的还原也让我们有机会把那个即将被喧嚣湮灭的世界和那些美丽与丑陋——祭奠。
      
      
  •     一段红色的回忆
      
      在回忆录式的小说中描写人物是容易的,因为他们就曾经活生生地围在身边,只要一点记忆和稍许修饰就能变成纸面上的角色。但在此类小说中塑造人物又很难,对于作者来说,他们的外貌、声音、气味不需要描摹,只要一回想都都从记忆底层涌出,但是这种感觉要传达给读者就很难,毕竟是非虚构的人物,而且沾亲带故,褒贬都无法随心。
      卿卿在《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里巧妙地绕开了这个难题,她用一个孩子的视角直写所见之事,记录童心所想,虽然一众亲戚的面貌并不算清晰,但通过一件件小事的记录,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展示,而恰是这些零碎的小事在文革那段特殊的年代中决定了各人的命运。
      作为一个大人眼中不知禁忌的古怪孩子,卿卿用专属于她自己的方式给疯狂的时代画像,她痛地真切又愈合迅速,既敏感又不羁,她可以怨恨一直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跳上宣传车发布“反动言论”的愚蠢行为,也可以对政治觉悟和活动能力超高的大姐以及重病回城的母亲冷眼旁观,她更关心的是个人的生活,无论在昆明还是偏远的栗山岭,她一直在充满恐怖和苦难的空气中挤着自己的一点快乐。
      我偷翻过与书中的哥哥姐姐大致同年的父母的“红色日记”,真情实感很少,基本上被一种充斥着语录的昂扬向上的颓废感占据。其实他们的相识相恋相爱应该恰好就在那个年代,在集体的阴影下必然隐藏着许多私家记忆,然而他们不愿说也不肯写,我就只好认为那个时代的红色就像湿重的泥土一样填塞着一切,包括人的心灵与思想,四十年过去了,经历者仍不愿挖掘。因此卿卿切入回忆的方式事实上并不轻松,她需要一种支撑。
      
      一个假痴不癫的人
      
      支撑卿卿的不是曾经作为栗山岭象征的红叶子树,它虽然生得壮烈红火,但被砍倒后心竟已全空,呜咽着诅咒和冤屈,它的命运倒很像对那个疯狂时代的总结。
      卿卿用三十年二十万字怀念了一个人。
      这个人不聪明也不富裕,不漂亮也不会说漂亮的话语,他与她同龄却偏要长她一辈,并且总是用一些蠢得让人牙疼的脏办法妄图讨得她的欢心。她时时受着他食物与游玩上的恩惠,又时时与他保持着距离,她一直把这个又丑又笨的小叔叔当作在穷困闭塞乡下的一件玩物。在他们之间的距离渐渐缩小时,她随全家返回了大城市,悲伤是有一点,但当她真正在意起自己欠他的约定,真正故地重游的时候,他疯癫破烂半身溃烂的尸体已经在黄土下化成了枯骨。他淹死在给她放纸船的江边浅滩,淹死在痴恋她的疯梦里。卿卿没有赞美他什么,她用三十年二十万字重绘了人们忘了的那个世界,他就永远生活在那里,只傻笑不告白。
      小时候的梦想,从来就不曾遗忘,长大找个最美的新娘;
      陪你到地久天长,爱你到地老天荒,用我温柔的心带你一起飞翔。
      谨以小时候把自己哼的很伤感的一段注定实现不了的歌词纪念这个叫卿汉禾的疯汉。
      
      一本绿色的书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的封面正好是我最喜欢的浅绿色,这是唯一能够在疯狂的红中保持干净的颜色。
      远避偏僻的栗山岭在八岁的卿卿眼里是痛苦的,然而与城市中如山的尸骨冤魂相比她又是何其幸运。全书对疯狂时代的疯狂人事只是简单记录,而对山野江河的广阔天地却是不吝笔墨。这不是执笔者对于回忆的修正与美化,而是一种对最微小幸福感的最大忠诚。
      母亲曾经对我说过她虽然经历过饥荒,然而对饥饿的印象并不深刻,因为幼小的她被送到了乡下,那里就像书中写的,似乎到处都有能吃的东西。她的回忆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对生活在无土无晴的城市中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害怕有一日会像失去觅食能力的瞎鸟般饿毙在冷硬的森林。书末卿卿回访栗山岭时,这个偏僻的乡村已经被工业侵蚀得山毒水墨,人们绝望地等待着索命的病魔。我忧虑的末日似乎正在提前到来。
      我们用了二十年摆脱了无物可吃的饥饿,又用了二十年再将自己逼入无物敢吃的绝境。我和卿卿一样,蜗居在浓烟滚滚的城市中,向往着像《小房子》中的人们那样回归乡野,回归在最坏的时光中也可以拥有的最难忘童年。
      
      
      
      
      题外话
      
      就像不喜欢有人找枪手打五星一样,我很不喜欢作序者贬低同背景近题材的《山楂树之恋》,其一此书本身素质不错似无必要用此种手段抬高,其二虽然本人对《山》的故事也持暧昧态度,但绝不会如此文中武断认定其中的恋爱和下乡情节均为编造,就凭作序者对那个时代自以为是的了解?看过此书我反倒认为,虽然一切规则全被打破,但疯狂时代的角落仍残存着常情常理。
      
  •     曾经与人在网上谈起对文革的反思,对方大言不惭道:文革官方已经否定了,伤痕文学也反思过了,所以现在也就不需要再去揭老底了。换言之,该批判也批判过,该反思也反思过,不必旧事重提。然而事实是否真是如此?“文革”对于我们来说,是否已经是一段与现实再无关系,只在历史书之中的尘封往事?在本书之中,也许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反映文革时代的作品,之前也看过一些,但是这本书却与以往看过的作品有明显不同,那便是通篇以一个8岁孩子的视角来记叙那个特殊时代。这就和那些一开始就带有强烈受害者心态,或是批判意识的文字有所不同。我们经常说,孩子的眼睛是天真无邪的,不预设任何立场对错。所以,8岁女孩卿卿这一视角的可贵,就在于她用一种虽然局限于个人所见,但无比真实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
      
      本书其实是作者的回忆体,可称得上准自传。除了叙述角度跟随卿卿的经历外,叙事风格也保持了儿童的不谙世事和懵懵懂懂。但就是这种蒙昧之中,却让我们领略了那个疯狂年代的窒息气氛:城市里各方剑拔弩张,真刀真枪的武斗随时可能上演;真正忧心国家的父亲因为仗义执言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全心投入革命事业的大姐罔顾亲情,还认为父亲拖累了自己;势单力孤的母亲不得不带着4个孩子回老家暂避。即使疏散下乡,回到栗山岭的老家,也一样无法逃离文革的阴影:卿卿因为背不出“佃中农”的家庭出身而遭到母亲狠打;一条墙上“打倒林彪”的标语,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忆苦思甜大会上因为说错话当场变成“反革命”的老农;以及模仿大人,将自己的同学揪上讲台“批斗”的孩子们……作者的笔调平淡,稚嫩中还透着一份儿童的朴拙,然而却更加令人感到触目惊心。身处暴风眼中心的孩子,对这一切倒是习以为常,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该的”,他们只是被动的经历者。然而他们的命运却无疑被大环境所改变。爸爸被关牛棚,妈妈生病住院,丢下几个未成年的孩子苦苦支撑这个家。卿卿自己常常被哥哥姐姐骂好吃懒做,偷懒耍滑,她似乎也自承如此。然而不要忘了,那只是一个8岁的孩子!想想我们自己8岁时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唯有对生活压在卿卿身上的重担感到痛惜和悲叹。
      
      当然,生活也并非全是疯狂和苦难,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依然有美好的回忆存留。二姐虽然总是骂她好吃懒做,但为了照顾几个弟妹,自己生生饿出了胃病;哥哥貌似只会说风凉话,但妹妹被人欺负了,还是会义无反顾地给她出头。还有她有着青涩好感的毛小六,她十分喜欢的堂哥,以及那个始终保护她,安慰她,照顾她,却总是被她无视乃至厌恶的小叔叔卿汉禾。尤其是后者,最后成了卿卿一生的悔恨,一辈子的痛。本篇小说的最初目的,也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小叔叔。正是对一份曾经美好纯真感情的羁绊,让作者得以留下一份难以磨灭的回忆。然而,其他人呢?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也许可以解答为何今日的我们对文革的态度那么冷淡。毛小六,毛新国们的文革记忆是如何的?那些参与武斗,或是把自己的长辈押上斗鬼台批斗的“革命小将”们的记忆又是如何的?只怕是恨不得深埋心底永不想起吧。正如为本书作序的解玺璋所说,我们对文革的影响,是远远低估的。“四人帮”的倒台,只是标志政治领域的风波结束,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文革的余波却远未平息。曾经陷入疯狂的人们,在醒来之后,是否真能把经历过的一切当做一场噩梦忘却?书名“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来自书中一个疯子的话,然而他和那些“善于遗忘”的“正常人”相比,谁才是真正的疯狂?也许,遗忘是一种本能的自卫,因为不遗忘过去犯下的罪,那么多数人都无法生存下去。但是有些东西,却是无法忘却的。像卿卿这样的孩子,经历文革时正是价值观初步建立的时期,然而他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价值体系崩溃,举国若狂,各种荒谬行为不断上演的现实,这会给他们的心灵投下如何的阴影?这种影响很可能伴随他们一生而挥之不去。卿卿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小叔叔,为她守护住了一份美好。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于是,曾经的理想与信仰破灭,只留下明哲保身的圆滑和狡狯的处世哲学;犯过的罪不曾清算,不曾忏悔,只是被匆匆掩埋,于是我们迎来了一个是非不分的时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斗争哲学”的普遍传播,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得如今的人们彼此冷漠,互相猜忌提防;“大放卫星”的风气带来的便是难以根除的虚假作风和形式主义……文革所造成的影响,远没有随着文革的结束而消失,它就如同书中那个修建在栗山岭的碱厂,对环境和人的毒害要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显现出来,不仅影响经历者,也一样影响他们的后代。我们今天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遍布流毒的世界:曾经美丽的红叶子树只留存在了记忆里,曾经清澈见底的资江已成了浑浊的黑水,曾经的一份美好也如同卿汉禾一般逝去……面对这样的情景,那个疯子的话似乎又回响在了耳边——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我多么想对他说:不,我们并不曾忘记,永远都不应忘记!可是,真的能如此吗?又谈何容易……
  •   我觉得小主人公非常不可爱,讨厌至极。
  •   我也觉得卿卿太不懂事了,太没心没肺了但是回想我小的时候不也这样吗?只能说,人总是在不断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为以前忽视的和错过的而痛心后悔。卿汉禾,真的是一个很善良很善良的人,真正的善良不仅仅是处于顺境中的单纯,而是在遇到那么多苦难和遗忘的时候,还记挂着卿卿,还相信卿卿会回来,在这个世上,有多少人会守着年少时候的一个承诺等待那么多年。要是卿汉禾知道卿卿这么怀念他,他在天上肯定也会笑得很开心的,希望他来世能过得好一点,也希望好人有好报。唉,看完这本书,泪奔了几次了。
  •   这个封面让红绿色盲情何以堪阿!
  •   青椒炒肉和尖椒炒肉的区别而已……
  •   绿色是最安全的颜色。。。
    青椒和尖椒有区别嘛亲
  •   好像一个辣一个不辣……
  •   之前在想这书是否值得买。现在看来,去买一本。
  •   干脆寄给你看呗……
  •   真是好书,喜欢得不得了~
    一开始觉得很好玩,很好笑,沉重的东西被一个孩子精灵般的视角“四两拨千斤”了,但那千金之重,还是在三十万字里浮动躲藏,读到卿卿最后喊出”小叔叔“,眼泪就止不住了,没想到还有个“后记”,更是哭得稀里哗啦的,前面笑了那么久,原来都是给后面的哭做铺垫的。
  •   千金之重……
  •   其实我一直都是不喜欢关于文革的书的
    感觉太沉重了
    那种经历 我不曾遇到
    往往读到最后 只是一味的怨恨制造文革和愚昧推行的人
    这本书 有很多情节都戳到了我的笑点
    简单的快乐
    堂哥和缨没能在一起 是一个遗憾 是一个悲剧
    卿汉禾的结局 也是一个悲剧
    粟山岭被污染 很失落
    我希望卿汉禾能幸福
    在粟山岭一直生活下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