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或跃在渊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前言

大辽,这个契丹人建立的国家留给中华民族的印象并不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只是中原王朝众多敌人中的一个。人们通常只是在评书《杨家将》中,听着杨六郎是如何率领着宋兵杀死辽国人,再杀死辽国人,杀死更多的辽国人;或者翻《水浒》的时候,到了最后几页,哀叹一下好汉们“破辽国徒劳无功”。很少会有人去追寻一下契丹人在历史中远去的足迹,看看这个曾经雄踞中国北方的庞大帝国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壮大起来的。对他的灭亡,很多人也只是从历史课本上了解到:辽,亡于金宋。实际上,无论是辽国崛起或灭亡的具体过程,连很多对历史有兴趣的人都未必能说得清楚。这也难怪,这个民族韬光养晦,由弱变强于安禄山造反之后。建立帝国的时期正值残唐五代,咱们现在形容混乱经常说“乱成一锅粥”,可五代时的中原要说只是“一锅粥”,实在是太对不起当时乱的那个德行了。好容易等到赵匡胤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干了踢寡妇门的缺德事,搞陈桥兵变,让部下给自己披了黄马甲,把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宗训踹下龙椅,自己一屁股塞了进去,中原大地才算是清静了一点点。可这时候,忙活了半天自相残杀的中原人抬起头来往北一看,呦嗬,北边儿这位爷的个头儿可是已经不小了。在辽之前,塞北是没有出现过国家政权的,所有游牧民族政权都是他们南下中原以后建立的。无论草原部落多么勇猛善战,部落也还只是部落而已。契丹既然建立了第一个塞北帝国,那就不可避免地会觊觎南方汉人的富饶疆土。同时,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中原北方的门户落入了他们手中,刚刚统一中原的北宋政权也希望能够收回这一地区,双方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生存空间之争,当然也就是不可调和的。既然不能调解,又没有法院能判得服他们两家,那双方就只好挽起袖子开练了。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掐架活动,辽国和北宋互相把对方打胖过不止一次,谁也没占着太多便宜,各自吃亏不小。双方一边偷着舔伤一边对着骂街,可心里都明白,想整死对方难度太大,到头来也只好捏着鼻子假惺惺地拉拉手做好朋友——“约为兄弟”。此后百来年,在中国北方又演了一出宋、辽、夏三国演义。当时的形势基本上是宋、辽两国谁也折腾不服谁,想起对方来都心有余悸,只好大体保持和平状态。西夏人则躲一边瞅冷子飞板儿砖占便宜。这种局面曾一度非常稳定,非常和谐,几乎让人感觉世界就会这样延续上几百年。可到了公元12世纪初,毫无征兆地,大辽这个庞然大物突然之间扑通一声头朝下栽倒,就此气绝身亡,盛极一时的帝国从全盛到崩溃,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对于漫长的历史来说,差不多就是喝两口小酒以后打个酒嗝的工夫,大辽就这么完了。这个故事本来足够让历史大书特书一气,让老百姓聊天吹牛摆龙门阵时拿出来好好嗟叹一番的,可几乎就在大辽灭亡的同时,南边北宋王朝发生的故事也差不多同样乱七八糟到不亦乐乎,同样吸引眼球。于是,就好像日军奇袭马尼拉的胜利被珍珠港事件掩盖、被公众淡忘掉一样,辽国灭亡的故事被很多人无意当中忽视了。事实上,历史的这个薄薄的断层中一样饱含着无数极品倒霉蛋和各种不靠谱的故事,讲来足够给大家消磨一下漫漫长夜。公元8世纪初,抢了自己儿媳妇当贵妃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大唐帝国如日中天,还灭掉了盛极一时的草原霸主突厥汗国。此时的契丹人本来只是墙头草般随风倒的小绺子,可就在安大胖子造反之前,大唐钢牙犹在的时候,他们竟敢砍了唐朝公主高举反旗。他们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吗?公元10世纪初,北方草原上崛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谁是这个帝国的奠基者,他的奋斗史是怎样的,英雄的结局又是如何?公元11世纪初,辽宋两个强大的帝国碰撞、摩擦,最后又暂时相安无事之间经过多少阴谋阳谋?公元12世纪初,北宋大举进兵西夏,西夏国主李乾顺的军队多次被击败,求和不成的情况下向辽国求援。公元1105年,辽主天祚帝将族女封为公主,嫁给李乾顺,并以此为由逼迫宋夏和解。这时的辽国还有能力压服宋国,退一万步讲也可以说余威犹在。仅仅十五年之后,公元1120年,辽国五京之中地位最高的上京就已经被金国攻克了。金国皇族——女真完颜部在这以前十年还不过是个只有几千部众的小部落,搜罗全族也只凑得出一千多兵马。这十来年中到底发生过什么?是什么让一个能靠军事力量压服大宋的强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一蹶不振,进而风吹云散的呢?时至今日,契丹人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上留下了自己重重的一笔,但放眼全球,除了在中国的少数地方还有人声称自己是契丹人后裔外,公认的、延续契丹人血脉、使用契丹文字、保持契丹传统的契丹人已经没有了。这个盛极一时的民族究竟又归于何处了呢?如蒙大家不弃,就请大家花上点儿时间,跟俺一起回到那个追风骏马、如月弯弓的时代,听俺讲讲契丹和大辽国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吧。

内容概要

  契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游牧民族东胡和后来的鲜卑,长期依附于塞北或中原的各路霸主,直到大唐安史之乱之后,契丹人开始独立发展,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帝国。倾心中原文化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太宗耶律德光一直梦想着征服中原,尽管未成功,这个塞北第一国家政权依然有着他的传奇。白话正说契丹史,从契丹人起源到大辽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作者在本书中回顾契丹人是如何从一个仅有几万人的小部落成长为庞大帝国,在争夺中原霸主的斗争中是如何成功,又是如何失败的。

作者简介

  或跃在渊,本名张斌,自号老熊。70后生人,自小爱好历史,在从事过诸多行业之后,决定发挥业余爱好,投入历史通俗读物的写作。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百战立国
第一章 往事并不如烟,里边有很多血
最早的马甲是东胡
青牛美女和白马帅哥的传奇
不打不相识,打了才老实
大唐松漠都督府
应该感谢武则天的契丹人
可突于坑爹事件中诞生的遥辇氏可汗
相互成就的安禄山和耶律氏(上)
相互成就的安禄山和耶律氏(下)
闷声发大财的契丹人
第二章 闪亮登场的迭剌部阿保机
英雄们一般都曾有悲惨的人生经历
柴册礼上的惨剧和闹剧
在别人制造的混乱中步步高升的大块头
草原义务收割队和刘守光坑爹事件
想当英雄必须雪洗自己的耻辱
为祸天下的英雄不喜欢选举制
诸弟之乱(上)
诸弟之乱(中)
诸弟之乱(下)
盐池之会和新生的契丹帝国
第三章 契丹帝国的征服史
汉奸才是中原最大的敌人
好大的一座城
走有契丹特色的汉化道路
创立文字可没那么容易
真的只是因为一场大雪吗?
老子不玩了
塞北还是可以横着走的
老子射死过一条龙
你是来吞并渤海的,还是来分裂契丹的
第四章 天皇帝留下的梦想
选举神 马的都是浮云
给你只手吧
坑你没商量的秃馁
讨厌的中原人,你们这不是坑爹吗
燕云十六州
谁也不会待见叛徒
当孙子是没办法
皇帝能有几个
腊肉皇帝

章节摘录

第一部 百战立国第一章 往事并不如烟,里边有很多血东汉末年,乌桓人眼看中原大乱想南下占点儿小便宜,谁承想东汉王朝自己虽然整得不明不白,收拾他们却还绰绰有余。乌桓人先被公孙瓒收拾了一通,又被曹操彻底打零碎了,退出历史舞台,空留下乌桓铁骑的名声而已。最早的马甲是东胡契丹这个词毫无疑问是音译,是契丹人的自称,这个词在契丹语里是“镔铁”的意思。有人说,契丹人给自己起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像钢铁一样坚硬,是草原民族刚烈性格的体现。老熊不太同意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要是成立,那历史上岂不是会出很多铁皮族、铁板族、铁柱子族乃至大铁球族?又或者说,希望自己民族能当草原老大的民族,岂不是要集体给自己的民族起名为“老大”、“No.1”之类的?其实呢,北方草原上生活不容易,小部落就更加艰难,大家忙着搞生产养家糊口,谁也没闲工夫给自己吹牛皮,称呼一般都不是自己给自己定的,往往是别人看着这个部落的特点叫,就像起外号一样,一来二去叫开了也就延续下来了。像契丹人自称“镔铁”这还算是好的,要是势力弱小的时候被人家扣了个阿猫阿狗的名头,等到哪天混壮了,名字也已经定下来了,最多只能想办法往回补。五胡乱华时前秦的皇族苻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苻是双音字,一个音念“符”,还有一个念“蒲”。其实苻家的姓最早就被写成蒲,究其原因,据说是最早他们家的部落所在地有个水塘,塘里长满了蒲草,别人提起他们家来就说“门口有蒲草的那家”,后来慢慢简化,就变成了蒲家。等到蒲家人进入中原混壮了,壮到觉得给东晋朝廷打工没劲,想自立为王的时候,就嫌弃这个姓从草里边来,太柔弱,不够给力,想另换一个。改姓这件事说到底也是个大事,草率不得,蒲家人就找了策划师(当然,在那个时代一般由神棍兼职)给自己家搞包装,号称是祭天的时候得了个谶文叫做“草付应王”。又说自己家刚生的一个孩子背上的胎记似乎、也许、没准、大概……有可能是个草书的苻字,于是就给自己家改为苻姓。还有一个例子是鲜卑人中的慕容氏,他们家的这个姓要是按照他们自己给自己吹的牛来解释,那叫“慕两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够拽、够给力吧?可实际上,这个姓氏的来历是他们家有位名叫莫护跋的先祖,在跟司马懿一起讨伐公孙渊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喜欢上了中原书生戴的步摇冠,自己也弄了一顶戴上,死活就是不肯摘。回到草原以后,别人看他脑袋上顶了个没扇面儿的扇子骨,都觉得好笑,问他:“你脑袋上顶的是个啥啊?”莫护跋非常拽地告诉他们:“你们这些土包子,这个都不认得,这是读书人的象征,叫'步摇'。”不知道是他口音不清楚,还是在草原上这俩音本来就差不多,别人就听成了“慕容”,从此大家都叫莫护跋为“慕容”,他们家的姓就是这么来的。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后来怎么编,怎么改,最开始的时候,这个“镔铁”未必是契丹人自己给自己吹牛,而是有所指的。是什么呢?这个老熊没有搞清楚。不过,从契丹人这个民族在公元4世纪末就已经见诸于文字,可直到9世纪晚期他们才开始自己炼铁这个事实来看,也许这个自称只是出自他们对铁制工具、武器的憧憬吧。契丹人不是孙猴子,不能直接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他们也是有出处的。基本上现在公认,他们跟汉代以后中国北方许多游牧民族有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东胡人。东胡人再往上就远了去了,谁也说不清,咱就从东胡这段开始讲吧。在中原地区忙着闹战国、大家打来打去的时候,北方的草原上兴起了两个大部落,一个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匈奴,另一个就是东胡。当年这两家都是草原上的大绺子,据说中间还隔着老大一片无人区,双方虽然也有往来,但基本上相安无事。这种和谐的局面一直保持到公元前2世纪,才被匈奴人的冒顿单于打破。当然,破坏和平的责任人不是冒顿,而是东胡人,现在看似乎是因为他们太蠢了,可实际上老熊觉得是他们太鸡贼了,总觉得世人都不如他们聪明。据说冒顿单于刚刚即位不久,东胡人听说冒顿是宰了老子才上台的,猜想他大概屁股没坐稳,就想从他手里捞好处。可下手前总得探探对手虚实是不是?聪明的东胡王想了个辙,向冒顿索要骏马,大概是计划好了,一颗黑心,两手准备,冒顿要是不给那也就算了,要是认了把宝马双手奉上,那说不定还要想辙,从这个好欺负的小子手里再捞点儿别的实惠。冒顿是什么人啊?当初他爹头曼单于想立他弟弟当下一任,看他不顺眼,把他派到西边的大月氏国当使者。他前脚到大月氏,他爹后脚就发兵偷袭人家,打定了主意要借大月氏人的手除了他。不知道大月氏人是不是真犯傻,莫名其妙地竟然让他逃脱了,冒顿弄了匹马跑回去见他爹。为人父的,既然干不出亲手杀自己儿子这码高难度的事,那就说明对儿子多少还是有点儿感情的,眼看他没死回来了,头曼老头儿也挺高兴,高兴之余又觉得心里有愧,就给冒顿升了职,让他带兵。头曼是想跟儿子和解了,可冒顿心里却系了死疙瘩,觉得凡事有一就有二,怕自己老爹哪天再动杀机。思来想去,认为与其你杀我,不如我杀你,决意要宰自己亲爹而自立。手里有了兵权更加方便他行事,为了能完成自己的宰爹大业,冒顿制作了一批响箭,跟手下人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对什么东西,我的响箭射到哪儿,你们立马就得跟着我射。”没过两天,冒顿突然摘弓搭箭射自己的马。手下脑子比较活泛的一看目标是老大的马,心里一犹豫箭就没射出去,剩下一帮脑子慢的只知道跟着起哄,一通乱箭把冒顿的马射死了。结果冒顿让人把脑子快的这帮人推出去砍了,理由是拿他的话当下三路出的气。再过几天,冒顿瞅冷子又用响箭射了自己老婆团中一个比较得宠的,这时候他手下剩的脑子都已经比较慢了,可还是有几个想着这个小妞是老大的心头肉,琢磨这一箭是不是老大射偏了?结果不用说,当然也被冒顿给砍了,理由同前。有了这两次经验,无论冒顿再射什么,手下人都不敢不跟着一起射了,冒顿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某个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的日子,头曼领着一群手下出去打猎,其中就有冒顿。就着这个机会,冒顿摘硬弓搭响箭射了自己老子一箭,这回问题解决了,他当上了匈奴人的单于。您想想,这么个主儿,能是好欺负的人吗?别人不来惹他,他都得想辙算计别人呢。东胡王错把小老虎当成了大老猫,必然是要倒霉了。眼看东胡人来要马,冒顿当即心生一计,这一计名叫“将计就计”。虽然手下小弟们对东胡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冒顿却很大度地表示:“东胡人是咱好兄弟,人生在世,别的好找,兄弟难找啊。马,我有的是,怎么能为马得罪兄弟呢?几匹马给了就是。”眼看第一次伸手成功,东胡王贪心更盛,不过他也有点儿怕自己错把老虎当小猫,决定再挑战一次底线,又对冒顿提出:“我看你老婆不错,借我玩儿两天吧。”对任何男人来说,别人伸手要你老婆,基本上都可以看做是被人骑在脖子上拉屎。听到这个要求以后,冒顿手下的小弟们全都当场狂化,要跟东胡玩儿命。但冒顿却仍然很大方地表示:“反正我老婆多,不在乎这一个两个,给他们就是了。”经过这两次挑衅,东胡王对冒顿彻底放松了警惕,认为这小子虽然长得像老虎,可最多也就是个大个儿的Hello Kitty,于是第三次提出要求说:“咱俩中间那块无人区,反正你也用不着,以后就归我得了。”冒顿手下的小弟们接连两次浪费了感情,心都凉透了。这次听说对方要块荒地,觉得自己家老大连老婆都舍得,这块没主儿的地更不会在乎,大家一起提议给了算了。冒顿却拍案而起,说:“地是老子用来养活人的,他们占走了,咱以后喝西北风能喝饱肚子吗?少废话,打他娘的。”东胡王骑着匈奴人的宝马,抱着冒顿单于的老婆,正等着匈奴人再一次屈服于自己的淫威把土地双手奉上,谁想到送地的使者没等来,却等来了匈奴人的利箭,一仗下来就被打得晕头转向,自己也被匈奴人给宰了。剩下的残部眼看自己部落把喜剧拍成了悲剧,害怕悲剧变成惨剧,惨剧再变成连续剧,撒丫子一路往东跑,跑到了咱们今天的大兴安岭一带,才敢停下来歇口气。歇过气来的东胡人发现匈奴人没追上来,而且自己歇脚的这块地方风景、水土都不错,就决定留下来不走了。此后东胡人分成两部,一部居住在乌桓山,后来成了乌桓族;另一部居住在鲜卑山,后来成了鲜卑族。今天有不少考证派,对乌桓、鲜卑二山具体在何处,吵得不亦乐乎。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乌桓山就是现在山西省的罕山,而鲜卑山则是大兴安岭。但除了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大兴安岭南麓发现的一个洞中有部分遗迹能证明此地跟鲜卑人有关系外,其他的直接考古证据基本没有,大家也只能从各种史书上的只言片语里推断这两座山的方位。有人甚至认为这两座山只存在于传说当中,并不是真山。考证山在哪儿,还是得回头考虑东胡当时有多少人。东胡最强盛的时候号称“控弦十万”,也就是上得战场、拉得动弓的战士有十万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只要是男丁,拿起弓来就是战士,动员能力比农耕民族强得多。很多人分析游牧民族的兵力和人口关系,都会参照后金的八旗牛录制,因为史书对这个制度的描述比较清楚,咱们也比照着这个制度分析一下吧。后金的牛录制是三丁抽一甲,丁的概念从十六岁到六十岁,努尔哈赤划定旗分的时候八旗一共二百多个牛录,每个牛录三百丁,有例外的但不多,算下来有八万余丁,能上战场的甲兵将近三万,同时核算下来,全族人口大概二十万上下。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东胡全族上下估计也就六七十万人。还有呢,冷兵器战争中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拼人头儿,质量差不多的时候,数量决定一切,大家为了吓唬对手都有在人数上吹牛的倾向,这个“控弦十万”说不定也是个吹出来的虚数。那整个东胡部落的总人口就更少,说不定根本不到五十万。再加上打了败仗,死了一大票,被匈奴人抓走一大批,剩下的残部可能只有几万十几万,再对半一分,人口就更少了。所以这乌桓、鲜卑二山,很可能只是东胡余部聚居地附近稍微高一点的两个山头而已,未必是什么大地方。言归正传,此后东胡就换了马甲,改叫乌桓的那部分人恢复能力比较强,百多年以后觉得自己恢复得不错了,再次跟匈奴人和中原人搅在一起折腾。刚开始,他们跟匈奴人一起打劫中原王朝,后来匈奴内乱,他们又跑去抢匈奴人。东汉末年,乌桓人眼看中原大乱想南下占点儿小便宜,谁承想东汉王朝自己虽然整得不明不白,收拾他们还有富余。乌桓人先被公孙瓒收拾了一通,又被曹操彻底打零碎了,退出历史舞台,空留下乌桓铁骑的名声而已。剩下的鲜卑人,就是契丹人的祖先了。

编辑推荐

《契丹人》编辑推荐:作者或跃在渊以说书人的语气讲述了历史上契丹人建立的曾盛极一时的大辽国由弱至强、由强至衰的离奇历程,用极其无厘头的语言解读和调侃那些历史重大事件以及建立丰功伟绩的君王明主,使我们在会心一笑之时,看透古代帝王将相之间的各种阴谋和阳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契丹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很网络化、很诙谐的大辽历史书。契丹史和西夏历史一样很神秘,很吸引人。希望能够及时出第二部。
  •   我国的少数民族史本身就乱成一锅粥,把它理清楚可真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作者老熊却举重若轻,简洁流畅而清晰地一步步给我们勾勒出了契丹民族的兴衰史,让我们了解了在苍茫的草原之中,也有个民族与我们华夏一样,都历经了沧桑、荣辱、坎坷与辉煌,淡香的口味,让人觉得肥而不腻,确实有嚼头!
  •   我很想看契丹人的历史书籍 终于找到了
  •   通俗历史读物很少有专写契丹民族,值得一览。
  •   小得时候听评书知道大辽国,现在补补历史了。
  •   文笔优美,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   应该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   岁岁内蒙行,次次遇未知,欲求深了解,广种薄收书本中。慢慢看吧,总会有收获的。
  •   实在是太有啃头了!意犹未尽啊
  •   帮同学买的,说还可以,但貌似不止一部
  •   看看当年的草原民族是如何崛起、强大的
  •   没啥可说的了
  •   期待着看第二部,真的很好。
  •   书如其评
  •   能长知识
  •   内容不错不错
  •   语言诙谐幽默,让人一看就能懂。
  •   很好,似乎还未结束,期待第二部。
  •   读了一半!写的还行!好像有续集吧?
  •   商品不错,帮长者买的,反应还可以。
  •   出来
  •   可以了解一下契丹人和辽国的历史,与宋同列,比北宋在军事上要强大得多啊
  •   只能说还行了~!
  •   还算不错,语言上有点太贫而已。
  •   退了,电子书看看还好,真书就不好看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