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Ⅱ

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韩】白善烨  页数:341  字数:304000  译者:金勇  
Tag标签:无  

前言

推荐序乔良空军少将、军事评论家、中国著名军旅作家从对手的角度看自己的战史作为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军人的后代,韩国军史上第一位上将所著的关于那场战争的回忆录,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今天,距离那场战事结束已经整整60 年。60 年,即使在硝烟散去时出生的孩子,现在也成了花甲之人,而那场曾经牵动整个世界神经的战争,却从未在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半个多世纪来,描述那场在朝鲜半岛上展开血腥厮杀的著述,即或不能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起码也可以说难以数计。想想看,连我和我的合作者王湘穗先生也写过一本探究那场战争的小书《割裂世纪的战争》,便可知那场打了三年的战争,对于每个真正的军人及战史爱好者来说,有着怎样磁石般的吸力。战争的迷雾总是要比战场的硝烟散去慢得多。人们对某场战争的认识,也只有在迷雾褪去时,才会逐渐厘清它的轮廓。而厘清的办法,除了等待双方战史档案的解密,就是战争的亲历者们留下的文字。这些生动鲜活的文字往往比呆板的作战计划和战场总结更让人着迷。与我所钟爱的朱可夫元帅的《回忆与思考》,艾森豪威尔将军的《远征欧陆》,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前进!》,蒙哥马利的《元帅回忆录》比起来,白善烨将军的这部《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似乎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当你读完全书后,你不得不承认,这部韩国将军朝鲜战争回忆录的不可替代性。作为三年战争的全程经历者,白将军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而这是我过去在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及前苏联人的关于朝鲜战争的著述中,不曾获得过的视角。战争是人类整体的不幸,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军人的幸事。因为它能为他们提供功成名就的舞台。尽管绝大部分军人都没有这份运气,但每场战争终会有幸运儿脱颖而出,如有神助般地避开子弹和炮火的追击,并在弥漫的硝烟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才能,直到最后登上成功者的领奖台,一次次演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喜剧。白将军从朝鲜战争之始担任师长,然后在三年时间内由师长到军长,到军团司令,再到陆军参谋长,直至官拜上将,也再次映证了这个道理。这么说,丝毫不影响历史对白将军在那场战争中的评价,孰功孰过,自有公论,因为历史从不会偏心。尽管在阅读全书时,读者会时不时地感觉到,白将军对于韩军以及他本人在与中国志愿军交手时遭遇的失败,常常轻笔带过(这是许多战争回忆录的通病),但即便如此,你也必须承认,白将军是个诚实的人,起码他既不讳言遭遇的失败,也不回避自己在这些失败中应负的责任,这是应该让人敬重的。何况正是从白将军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我们令人骄傲的父辈是多么的顽强和英勇,正是他们让从未尝过败绩的美军包括威名赫赫的麦克阿瑟将军蒙羞。因此,我在这里向这位没有刻意掩饰或歪曲这段历史的白将军表达我真诚的致意。近些年来,人们对朝鲜战争的关注和探究已逐渐超出了战争本身,而把它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去观察,人们逐渐地把这场战争与中国的崛起联系起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美国也许不会对中国军人有半个世纪之久的敬畏之心,而同样,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许不会四十年后才真正启动。是耶?非耶?谁能说清?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每个国家都有她自己的历史宿命。中国如此,韩国亦如此。这两个国家在经历了那场战争之后,最终都创造出了经济腾飞的奇迹,这,也是历史宿命。是为白将军大作序。中国•空军少将 乔良2012年11月10日

内容概要

  不可逾越的三八线 难以逃脱的宿命
  曾经对金日成顶礼膜拜的白善烨为何会效忠李承晚?
  “战神”麦克阿瑟为何会惨淡退出历史舞台?
  身先士卒的李奇微是如何在朝鲜战场上运筹帷幄?
  晚年的李承晚又是如何在韩国政坛作垂死挣扎?
  朝鲜战争结束60多年后的今天,三八线上依然硝烟弥漫,作为战争中“最应该”的主角韩国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命运之痛时,又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呢?
  朝鲜战争不仅直接导致了今天朝鲜半岛上两个国家的对立,而且由于中国、美国、苏联等大国的介入,这场厮杀的主角已悄然易手。虽已过去60多年,但在近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似乎中国才是这场战争的领衔主演。然而,朝鲜战争的真相,真就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吗?
  洛东江战役的死里逃生,多富洞大捷的欣喜若狂,进驻平壤的意气风发,兵败汉城的绝望无奈,停战谈判中的现实无助,创建韩军的踌躇满志…..
作为韩国第一位全程参与朝鲜战争及战后重建的陆军上将,韩国人到底如何解读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韩国第一猛将白善烨将在这本酝酿60年之久的回忆录中给出最权威的答案。
  生动的战史记录 全面的战争反思

作者简介

  韩国军史上最年轻的陆军上将 最权威、最客观的朝鲜战争“活化石”
  白善烨,韩国历史上第一位陆军上将。他全程参与了朝鲜战争及韩国的战后重建,并在朝鲜战争时期担任韩国国军师长、军长等要职,战功显赫。同时,通过战场上的领军作战及与各国高层领导人深入接触,他对朝鲜战争的历程了若指掌。作为韩国军队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2009年6月,他被国会授封为韩国建国以来唯一一位名誉元帅。
  白善烨于1920年11月23日出生于平安南道江西郡德兴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任韩军第1步兵师师长;1951年晋升为少将,并任第1军军长,同年7月作为韩方代表参加停战谈判;1952年1月晋升为中将,同年7月任陆军总参谋长兼戒严司令;1953年年仅33岁的白善烨晋升为韩国史上最年轻的上将,1954年2月任新创建的第1野战军司令;1957年,再次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1959年退役。现为韩国
“6?25战争”(即朝鲜战争)60周年纪念事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与国防部军史编纂研究所顾问委员长。
  此书为其私人回忆录,2009年出版后,以其客观性、真实性赢得各界读者好评,韩国权威媒体《中央日报》于2010年全年连载。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从对手的角度看自己的战史
第1 章 序幕拉开 三八线上燃起战火
 1950 年6 月25 日拂晓,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袭击,4
小时内,朝鲜的坦克和步兵突破韩军防线,朝鲜战争爆发。当时,我正和妻子及两岁的女儿在一起。接到金德俊少校的战事紧急电话后,我匆忙从家里冲了出去,直奔位于龙山三角地的陆军司令部。
 1. 凌晨急报:开城陷落
 2. 一溃千里的汶山防线
 3. 木筏上的渡江战役
第2章 决战洛东江 300公里大撤退
 开战之后,朝鲜军队势如破竹,相继占领了汉城、晋州。我们只好从汉江南岸开始后撤。经过300
公里的长征后,我们来到了洛东江边。战况已十分危急。就在这时,美军进入朝鲜半岛,与在洛东江防线坚守多日的韩军展开了绝地反击,局势开始发生逆转……
 4 . 7 月拉锯战
 5. 兵临“最后的防线”
 6. 死守洛东江
 7. 多富洞大捷
 8. 绝地反击:歼敌三个师
第3章 北进!北进! 遭遇中国志愿军奇袭
 就在第1
师成功占领平壤继续北进的时候,云山却突然传来韩美联军遭到中国志愿军埋伏并被炮袭的急电。就在我们为形势突然恶化而感到震惊之时,战场外传来了另一个更加令韩军焦虑不安的消息——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直奔朝鲜而来……
 9. 沿着后退的路线打回去
 10. 巧施“巴顿战术”,进军平壤
 11. 平壤入城,人生巅峰
 12. 平壤教堂敲响了钟声
 13. 落入中国志愿军的圈套
 14. 血流成河的秋夜
第4章 再次后撤 北进平壤成泡影
 麦克阿瑟的独断专行使得韩军遭受了重大损失,我们不得不开始惨淡的大撤退。当然,中国志愿军的“人海战术”给我们带来的伤亡也是惨重的。随着整个军队的撤退,近在眼前的统一也只能化为泡影。
 15. 立石整军待命
 16. “圣诞节攻势”带来的灾难
 17. 惨淡的“1?4”大撤退
 18. 中部防线攻防战
第5章 重返三八线 生死线上的角逐
 李奇微身先士卒,重整旗鼓后的联合国军将目标锁定在了三八线。同以往一样,中国志愿军依旧选择了相对脆弱的韩军防线发起进攻,但他们的战略意图早已被识破。就在中国志愿军集中兵力进攻东线之时,韩军出其不意地在西线发起了反攻……
 19. 波谲云诡的汉江
 20. 挥泪告别第1师
 21. 决战还是后退?
 22. 大关岭之生死战
 23. 临阵磨枪
第6章 战争得失 停战谈判的艺术
 停战谈判的一天还是来了,交战各方迫于各自的压力走到了谈判桌前。此次的停战谈判在世界战争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双方为了争取谈判的筹码,在后方战场展开了鏖战。但此时的美军已经无意再战,毕竟朝鲜半岛是否能够统一与他们没有丝毫的关系。
 24. 我的停战谈判生涯
 25. 从僵局到破局:边打边谈
 26. 准备与游击队的战争
 27. 智异山作战
 28. 新生韩军的象征:创建第2军
第7章 狼烟再起 释放战俘事件
 停战协议基本达成,但李承晚不愿意放弃“北进统一”。为了抵制停战和谈,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制造了释放反共战俘事件,这使联合国军和共产主义阵营陷入大混乱,朝韩双方狼烟再起。美军对李承晚彻底失望,战后非但对他在“4?19”革命中被赶下台冷眼旁观,甚至打算除掉他
 29. 在压力重重下就任总参谋长
 30. 处理军队堆积如山的问题
 31. 打破“四星上将只能是国王”的铁律
 32. 达成韩美共同防御共识
 33. 释放战俘震惊天下
 34. 重陷危机的半岛局势
第8章 签订协议 战争终于结束了
 停战协定终于签订,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这个无法改变的结果。然而1 127
天的漫长战争,使这个国家变成一片废墟,国库早已掏空,人民食不果腹,士兵甚至饿到顾不得军纪,连司令的爱犬也偷偷炖了吃。所幸,在美军的援助下,堆积如山的重建工作都开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
 35.进现代化军队面世
 36.加快战后重建步伐
 37.被饥饿、死亡阴影笼罩的人们
第9章 战后回顾 美军与韩国的前世今生
 38. 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
 39. 战争爆发前军队左右派的血腥对抗
 40. 建军以来最严重的违纪事件
 41. “4?19”革命的前兆
 42. “4?19”革命与李承晚政府的倒台
 译后记
 军事术语

章节摘录

第1章 序幕拉开三八线上燃起战火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袭击,4小时内,朝鲜的坦克和步兵突破韩军防线,朝鲜战争爆发。当时,我正和妻子及两岁的女儿在一起。接到金德俊少校的战事紧急电话后,我匆忙从家里冲了出去,直奔位于龙山三角地的陆军司令部。1凌晨急报:开城陷落“师长,朝鲜军队突然在前方发起了全面进攻,开城一片混乱,好像……已经丢了!”1950年6月25日早上7点,师作战处长金德俊少校惊慌失措地打来了电话,这是我在“6•25”战争中接到的第一个战报。我当时是陆军上校,任韩军第1师师长。第1师是驻防三八线的韩军4个师中的一个,主要负责从黄海道青丹、延安、白川至京畿道开城、长湍、高浪浦和积城一带全长90公里的正面防线。美国的布莱德利将军(时任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曾说过,“6•25”战争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对我来说,这更是一场发生在错误时间的战争。因为就在战争爆发前两个月的4月22日,我刚刚从驻守光州的第5师师长位置上调第1师师长,而就在10天前,我甚至仓促到连第1师的情况还尚未了解清楚,就又被派到始兴步兵学校的“高级干部培训班”开始为期3个月的学习。冲突时有发生。从1949年开始,大大小小的冲突在三八线附近就没有停止过。1950年6月中旬,陆军司令部情报局局长张都暎上校在主要指挥官会议上就曾警告说:“朝鲜目前的军队调动情况不太正常,随时都有发动进攻的可能。”[1]“6•25”战争爆发时,我和妻子及两岁的女儿生活在汉城(汉城,韩国首都,自2005年1月18日后中文名称统一为首尔。下同。——译者注)的新堂洞。在接到金德俊少校的电话后,我匆忙从家里冲出去,这时恰好有一辆军用吉普经过,我当即拦下来,随后直奔位于龙山三角地的陆军司令部。在那个汽车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能这么快找到辆汽车真是太幸运了!我向车窗外望去,外面同往常一样沉浸在周末的宁静之中,远处还传来了教堂和平的钟声。到达陆军司令部后,我便直奔参谋长办公室。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想尽快了解当前的战况;二是由于我当时还是步兵学校的学员,我必须确认自己是否可以返回第1师指挥战斗。已经有七八名军官聚集在参谋长办公室里,表情严肃地讨论着战况,气氛十分紧张。当我问及我是否该返回第1师指挥战斗时,蔡秉德参谋长厉声喝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问这种问题,你马上给我回到第1师的位置上去!”现在最重要的是弄到一辆汽车,于是我立马想到去找第1师的美军首席军事顾问洛克威尔中校。他就住在陆军司令部的旁边,虽然他好像对发生了什么事情还不太清楚,但他的军用吉普正好停在那里。在我向他通报完战况后,洛克威尔中校二话没说,立刻就发动了汽车带我直奔位于南大门的崔庆禄上校的家。第11团团长崔庆禄上校在我培训期间代理第1师的日常工作。当我们到达他家门口时,他恰好刚接到战报从家里出来。于是我们三人一同驾车向京畿道水色的师部驶去。去师部的途中,街道上还和往日一样平静,只是来来往往急驶的军车在暗示人们发生了突发事件。上午9点,我们抵达了位于水色的师部。这时,炮兵营长卢载铉少校、作战处长金德俊少校和通信连长董弘旭上尉正在师部门口等我们。我们来不及进入师部,就站在门口听取了目前部队的情况介绍。由于开城已经陷落,我们与驻扎在那里的第12团(团长全盛镐上校)失去了联系,不再抱任何希望了。驻守汶山的第13团(团长金益烈上校)正在与朝鲜军队交战。而驻水色的第11团,正在整合兵力准备投入到前沿阵地上去。从报告中得知,由于开战的前一天(6月24日)是星期六,许多官兵都在外出休假中,因而现在只有一半的兵力留守。其实,进入6月以来,第1师一直处于战备执勤状态,外出和在外留宿是绝对禁止的,陆军司令部也是刚刚才解除禁令而已。由于在外学习,十多天不在部队,现在我的脑子有点儿乱,只是潜意识里预感到要出大事儿。我们几个人分别乘坐军用吉普和三轮军用摩托风驰电掣地奔向位于坡州小学的师前沿指挥部。坡州小学前面有座小山,天气晴好的时候在山顶上能看到整个开城。考虑到战时的需要,我把师前沿指挥部设在了坡州小学内。随后我们登上了坡州小学前的山头,看到前方到处弥漫着硝烟并不断传来隆隆的炮声。我心里担忧的仍旧是第1师左翼的安全,还有负责以开城为中心正面防御的第12团还剩下多少兵力,以及他们什么时候能撤过临津江铁桥,因为这是他们后撤的唯一通道。此外,负责驻守右翼——高浪浦南侧坡平山阵地的第13团能坚守多长时间;如果外出的官兵能及时归队的话,作为预备队的第11团又能否迅速地投入到第1师正面汶山一带呢……这些问题不断萦绕在我的心头。当初在调任第1师师长后,我曾借巡视之机视察了师前线防御阵地,当场更正了沿三八线一字排开部署兵力的做法,并沿临津江一带构筑了战时阻击线。当时有人反对说,这是弃帅保车的做法,根本没有考虑开城这个重要城市的安危。但我认为,30公里才是一个师的兵力所能承受的战斗强度,所以必须压缩90公里长的防御阵地。好在我事先将驻扎在仁川的第11团调到了水色,这多少让我感到庆幸。师属各团如果贻误战机,没有及时进入临津江防御阵地,那么汉城将面临极大的压力,我师的退路也将被切断,这样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在最困难的问题是无法掌握前方战况,特别是位于东线的第7师的情况,由于通信不畅,我们与第7师一直无法取得联系。这时,一同赶来坡州小学的洛克威尔中校突然跑来对我说,美军事顾问团(KMAG)[2]发来撤退命令,让他速回汉城。“不是说好来帮助我们的吗?现在情况对你们不利了,就急着撤走?”我对美军的期待瞬间变成了绝望,只好强忍着泪水,同洛克尔中校握手话别。当时,韩军的大部分后勤装备依靠美国顾问团供给。如果美国顾问团撤走的话,这不是等于让我们赤手空拳和对手作战吗?不行,我现在需要直接掌握战况。想到这儿,我便立即动身前往对手坦克在临津江最可能实施渡河作战的高浪浦。第13团打得不错,位于最前沿的一个营挡住了朝鲜军队的进攻,且战且退。这个营在战争爆发时恰好在临津江南岸训练,一接到命令就直接进入了坡平山阵地了。休假外出的官兵陆续赶了回来,第1师右翼所受的压力减轻了不少;而位于左翼的第11团在整合完归队的官兵后,强化了以铁桥为中心的“汶山突出部”(此地位于汶山邑,是临津江边西北朝向突出的一个半岛型的地区,属于从开城经汶山到汉城的必经之地,临津江铁桥就架在这里)的防御。在占领临津江南岸阵地后,我们又遇到了何时炸掉临津江铁桥这个棘手的问题。正午刚过,工兵营营长张治殷少校便急匆匆地赶来向我报告:“爆破铁桥的准备工作完毕,请师长指示爆破时间。”我回道:“再等一会儿,等第12团主力撤过来以后再说。”下午3点左右,我终于看到第12团的全盛镐上校带着30~40名余部乘三轮摩托车通过了铁桥。全上校面部受伤,流了很多血,我连忙派人把他护送到后方。我们又等了一个多小时。在这期间,不断有撤退归来的士兵三三两两地通过铁桥。这时,铁桥北端的警备部队突然报告:“敌军从后面追上来了!”我连忙下令炸掉铁桥,却一直都没有听到爆炸声。过了一会儿,工兵营营长才黑着脸来向我报告说,由于线路故障,爆破失败。就在这时,朝鲜军队已经冲上了铁桥。一瞬间,双方陷入激战,子弹在我的身旁乱飞。眼看铁桥这一战略要地几乎落入朝鲜军队手中,万幸的是,朝鲜军队的坦克部队选择高浪浦为主攻方向,借以向坡平山和汶山一带推进。也许他们当初判断临津江铁桥一定会被我们炸掉,才没有选择在这里渡江。下午晚些时候,俞海濬上校和金东斌中校率领陆军士官学校教导大队和步兵学校教导大队乘火车赶来增援我们。他们的到来,对于已经丢掉一个团兵力的我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而在另一边,负责坡平山以北防御的第13团与已渡过临津江的朝鲜军队坦克部队展开了血战。第13团虽然编有一个反坦克连,但他们装备的57mm反坦克炮和2.36英寸巴祖卡火箭筒根本不能穿透对方T-34坦克厚实的装甲。最要命的是,反坦克连从没有配备过大威力的穿甲弹,而且士兵们几乎没有见过坦克,更不用说受过最基本的反坦克训练了。开战第一天,士兵们就患上了所谓的“坦克恐惧症”——一听到坦克的轰鸣,就魂飞魄散,斗志全失。但第13团的士兵们还是非常勇敢的。特别是他们自告奋勇地组成敢死队,当看到一个个身上绑着炸药和手榴弹的敢死队员冲出战壕与对方坦克同归于尽时,无人不为之动容。他们用血肉之躯迫使朝鲜军队在进攻的头一天没能通过坡平山,这为位于汶山的我师预备队赢得了时间。太阳落山时,我回到位于坡州小学的指挥部。当时,通信部队已经抢通了部分通信线路,我们因此得以迅速地掌握了前线的战况。就在这时,电讯官送来一份电报,是驻守在熊津半岛的陆军司令部直属第17团团长、我的弟弟白仁烨上校发来的。电文如下:请转告第1师师长:前方官兵们正在奋勇抵抗,但战况对我方非常不利。这也许是最后一次发报了。白仁烨看过电报之后,我极力控制住了情绪,因为在这个时候,这种感情在士兵们面前是绝对不可以流露出来的。“一万余名士兵的生命握在我这个既年轻又缺乏实战经验的人手中,我该如何应对这场战争?”一想到这里,我肩上的担子便似有千万斤重。虽然表面上未动声色,但那一整天我都处于神经紧绷与内心慌乱之中。我总是感到口渴,几乎喝了一天的凉水。炮声彻夜未停,我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随着太阳西沉,我和战友们艰难地熬过了这场即将历时3年零1个月2天17小时的战争的第一天。夏夜是短暂的,天马上就要亮了。注释[1]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43-46.在当时美国情报部门获悉的关于虎视眈眈的南北双方的报告中,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消息证明某些事件即将发生或者根本不会发生,因此一些迹象很容易从情报人员的眼皮底下溜走。但是,美国人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些不祥之兆。一位年轻的前美国战略情报局(OSS,中央情报局的前身)驻华官员杰克•辛格劳布当时正在培训一批韩国特工去寻找一些能够证明平壤方面不再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的证据。随后,他派遣这些人越境潜伏。这些人都是新手,而且他们的训练也没有达到最高水平,因此这些特工的任务就是搜寻那些最简单的信息:首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边境地区有无疏散或者撤离当地居民的行动,因为这是战争准备进行的信号,而共产党当局对此会极力掩饰;其二,他们有没有对一些小型桥梁进行拓宽或者加固;其三,有没有人从事任何有可能重新开通南北铁路的活动。辛格劳布的手下都很年轻,但是他认为有些人相当优秀。到了春末,他已经搜集到不少非常有价值的情报。这些情报显示,朝鲜正在向边境地区派遣精锐部队,同时悄悄撤离当地平民。此外,他还得知有些桥梁正在被加固,而每到夜间,边境地区就有人加紧修复铁路。因此,辛格劳布相信,边境地区反馈回来的信息足以证明,这里必将有大事发生。2一溃千里的汶山防线面对偷袭,第1师可谓损失惨重。但是6月26日一大早,士兵们又不顾疲倦,与在兵力和火力上占尽优势并有坦克支援的朝鲜军队展开鏖战。由于我军熟悉地形,并事先在重要地点构筑了完善的防御工事,对方军队在这里受到顽强的抵抗。而且当我们从第一天被偷袭的噩梦中镇定下来后,发现对方军队的战斗力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从早上开始,坡平山就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第13团的士兵们比我预想中的情况要好。与此同时,攻占了临津江铁桥的朝鲜军队在昨晚趁着夜色又占领了周边的高地,这使得汶山直接暴露在朝鲜军队面前。如果汶山丢了,那么第13团的退路也就被完全切断了。我急命第11团迅速出击,收复“汶山突出部”,因为一味的防守只会被打得疲于奔命,并且时刻陷于惶恐之中。对方的炮火非常猛烈。我在带着副官金判圭上尉和汽车兵检查各部队防务时,几乎是被炮弹追着跑的。说实话,如果说我当时不害怕,那肯定是假的。尽管那一天我累得两腿发颤,但一想到自己是在指挥着一万多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作战时,沉重的责任感又让我瞬间战胜了恐惧。我在那一刻根本顾不上生死。同时,作为一师之长,我是万万不可将恐惧表现在脸上的。公路上,向北奔赴前线的士兵与向南逃难的人群混杂在一起。当时,能用的兵力几乎全都投入到前线去了。在第11团和教导大队都被投入到汶山前线后,我这个师长手中已经没有一兵一卒的预备队可用了。于是我请示陆军司令部速派部队增援,并立即派人接替已在后方接受治疗的第12团团长。电话里,我推荐了陆军司令部情报局的金点坤中校来接替这个职务(金点坤曾在我任陆军司令部情报局局长时与我共事)。正午时分,第11团和教导大队在师属第6炮兵营的火力支援下,发起了反攻。由于教导大队平时要给军官和军校士官生进行战术示范,所以在这次战斗中显得训练极为有素。但是,由于高地暂时掌握在朝鲜军队手中,而且对方火力比我军强大,所以我们遭到顽强的抵抗。我军射程只有8公里的105mm榴弹炮在对方的大口径火炮面前显得极其脆弱。虽然个别部队冒着枪林弹雨几乎把朝鲜军队逼退到了临津江边,但迫于对方的凶猛火力,我们最终还是被压了回来。我为丧失了反攻的最佳时机而自责不已。因为,如果我们早一点发动反攻的话,还有可能把失去的阵地夺回来,但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却是对方加固过的防御工事了。傍晚时分,朝鲜坦克部队终于突破了位于坡平山的第13团防御阵地,登陆到临津江南岸并进入汶山。第13团虽然集中反坦克火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穿甲弹在击中T-34坦克厚实的装甲后,也只不过暂缓坦克的行进速度,而坦克本身毫发无损。第13团的炮兵营在这次战争中表现神勇。在只有15门野炮的情况下,他们坚持到了最后。他们不仅对对方主力进行了强有力的炮击,甚至延缓了对方坦克部队的进攻速度,而这是连反坦克连和敢死队都没有做到的。虽然第13团的反坦克火力、敢死队及炮兵的精准射击让朝鲜坦克部队夺取汶山用了两天的时间,但汶山最终还是落入对方的手中。第11团的退路被切断了,第13团也在来势汹汹的朝鲜军队面前且战且退,坡平山—汶山防线开始瓦解。傍晚时,天下起了小雨,我不得不命令部队放弃防御阵地向后方撤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驻守在我师右侧东豆川防线的第7师防御失利,因而被迫提前向议政府方向撤退。我师在后方重新集结,地点是位于三八线与汉城之间的从苇田里奉日川到金村的防线。那是我被任命为第1师师长后修筑的防御工事,用来作为战时确保汉城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京义线铁路与汉城至开城的国道(现称为统一路)在那里呈S形交汇,防线两侧是连绵的丘陵山地。当时我一眼就断定这里是修建防御阵地的最佳地点。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第12团的美军顾问多诺万少校来到我师指挥部。他说:“美军顾问团已经取消了撤退的命令,韩国陆军司令部很快会派6个团增援议政府一线,并准备反攻。因此,现在第1师能否守住奉日川的阵地非常重要!”在发出后撤命令时,我再也无法掩饰住自己焦虑、惶恐的心情,但同时又告诉自己:“一定要死守奉日川。”但现在我面临的问题堆积如山:前线一片混乱,后撤命令是否能传达到各部队?第11团能否绕过朝鲜军队撤出来?防线已被突破的第13团能否冲出包围安全撤出?趁黑夜撤退时,重装备和重武器能不能带得出来?第1师东侧的议政府防线能否支撑得住?……师部的作战参谋们在忙着联系各团的作战参谋,让他们务必将撤退命令传达到各所属部队。说实话,当时我内心的悲壮真是无以言表。我皮鞋的后跟也不知何时跑掉了,露出来的鞋钉把我的脚后跟扎得鲜血直流,结果把整只鞋都浸透了,但我也顾不上处理一下。当天晚上,我把师部从坡州转移到奉日川小学,并逐个确认每支部队的撤出情况。朝鲜军队虽在6月26日夜里发起了新的攻势,但我师各部队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后撤。虽然仍有个别部队没有接到后撤命令,但到6月27日早晨时,各部队已经基本都按命令进入了奉日川防御阵地,没有出现大的疏漏,这多少减轻了我最初的担忧。6月26日深夜,两个营的增援部队乘火车经龙山赶过来。他们是原驻守在全罗南道的第5师第15团的一个营和第20团的一个营,而第5师的主力则都投入到议政府方向。正在步兵学校学习的第5师15团团长崔荣喜上校在龙山与增援部队会合后一起来向我报到。而接手第12团团长职务的金点坤中校正忙着把从开城撤下来的余部进行再次整编。经过一夜的痛苦煎熬后,我终于逐渐地摸清了正面朝鲜军队的基本情况:将近两个整编师,并配有坦克支援。这天夜里,师属工兵营副营长金永锡少校带着21名士兵组成敢死队,以防夜袭。他们出发前都写好遗书,随后躲在汶山南麓道路两侧的散兵坑里,等待对方军队坦克的到来。他们的武器是绑着手雷的TNT炸药,只要朝鲜军队坦克一来,他们就会拔出手雷上的卡销,冲出战壕与其同归于尽。但那天晚上朝鲜军队并没有出动坦克,反倒是敢死队的战士们偷袭了对方的一支先头部队,并缴获了十几支枪,随后大家都平安返回了。由于临津江大桥爆破失败,工兵营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他们总想找机会挽回面子,因此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得非常英勇。第二天天刚亮,隐蔽在苇田里北侧树丛中的朝鲜军队在25辆坦克掩护下,沿国道向南推进。经过一天的炮火洗礼的我师所属各部已经重新找回了自信,士兵们集中反坦克火力对付对方的坦克,同时,炮兵营对对方坦克前进的道路进行了炮击,这有效地延缓了朝鲜军队的进攻。前一天夜里赶来增援的第15团官兵也组成了敢死队,他们身上绑着炸药,与朝鲜军队的坦克同归于尽。那壮烈的场面无人不为之动容。经过一天的胶着战事,防线丝毫没有动摇。当天下午,作为陆军司令部派遣的战略指导组组长,金弘一少将和闵机植上校来到位于奉日川小学的第1师师部。听完我的汇报后,52岁的金将军称赞道:“没想到第1师会打得这么好!议政府方面可能不行了,没希望了。”他接着说道:“现在放弃阵地,撤到汉江以南,你认为怎么样?”我回应道:“我也是这么考虑的,但我不能随意下令撤退。”我建议金将军赶紧回到陆军司令部请求蔡秉德参谋长下达后撤命令。金将军同意我的建议,随后火速向陆军司令部赶去。但在当天晚上,陆军司令部的一名军官乘吉普车带来了参谋长的手令,上面写着四个字:死守阵地一纸命令,让第1师撤到汉江以南的希望成为泡影。我们只能战斗到最后一刻,期待着战局能出现奇迹。后来我才知道,金弘一将军回到陆军司令部后,就强烈要求蔡参谋长下令第1师后撤,但蔡参谋长一直犹豫不决,金将军甚至急得拿起电话听筒恳求他下命令,但最终还是被拒绝了。蔡参谋长这么做当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听说美军即将参战,因此想以此表明韩军要御敌于汉江以北的决心。战争结束后,有人说我当时没有接受金将军将第1师后撤的建议,而决心要死守奉日川防线。很多人批评我说,作为师长,即使上级没有下令后撤,我也应该带着第1师撤到汉江南岸才对。要知道在战时,听信作战参谋的建议行事而出现的失误数不胜数。但违抗军令,临阵脱逃,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要枪毙的。话说回来,如果当时下达了后撤命令,第1师保存着整体实力撤到汉江以南防御的话,韩军也许不会那么快地就被打到洛东江一线,也许那段历史会被改写。但这只是战场上千万个“如果”中的一个,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6月27日这天,我第一次审问了俘虏。这个朝鲜俘虏年龄不大,20岁左右,身材瘦弱,好像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告诉你们,我们很快就要占领汉城了!真他妈的倒霉,居然让你们这帮废物给抓住了……”从那以后,我一直保持了亲自审问俘虏的习惯。这不仅是为了要从俘虏嘴里获得所需的情报,也是为了了解对方军队的精神状态。6月28日,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后,我军仍坚守着奉日川防线。虽说是让我们死守阵地,但我觉得不能只是一味的防守,我还要考虑组织反攻。6月28日凌晨,我命令作战参谋拟定反攻计划,并下达给各师属部队。就在当天凌晨3点,韩军炸断了汉江铁桥,陆军司令部撤到了水原。朝鲜军队穿过弥阿里占领了汉城。而我对此却浑然不知,正忙着准备与朝鲜军队进行决战。6月28日中午时分,护送伤员的救护车中途返回,去富平一带接受弹药补给的军需参谋朴暻远中校也带着空车跑了回来,他们带来了汉城陷落的消息。朴暻远中校带车到达碌磻里时,发现朝鲜军队已攻入汉城。而且听说汉江铁桥已被炸,西大门监狱的犯人都被放了出来,正在大街上挥舞着对方军队的旗帜欢迎朝鲜军队入城。于是朴中校立即掉头返回。雪上加霜的是,卢载炫少校这时跑来报告说炮弹都打光了。刹那间,我感到全身虚脱,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我紧紧地抱住卢载炫少校,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不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说,奉日川小学东侧不远处的山坡上出现了朝鲜骑兵,约有50多匹蒙古马,有的马上骑着人,有的马上驮着机枪和迫击炮。没过多久,学校周围就响起了机枪声和迫击炮弹的爆炸声。看来,第1师的东侧暴露了。反攻计划夭折在襁褓中。我急命部队停止反攻,慌忙带着师部人员撤到离奉日川小学几百米的曲陵川大桥旁的大堤上。恰巧这时美军的轰炸机从西边飞过来,却误炸了我们第1师的左翼部队。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天不助我,今日吾命休矣。

后记

译后记2010年是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这一年,我第一次有机会拜读了白善烨将军的回忆录。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如饥似渴地用最快速度把它读完。白善烨将军这本书的最可贵之处,是从亲历者的视角向我们诠释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作者亲身参与了开战之初的大撤退、洛东江防御战、仁川登陆后的大反攻、攻占平壤、志愿军入朝参战导致的“1•4”大撤退、五次战役、停战谈判、胶着战,以及停战谈判后的换俘工作等事件。全书以作者个人经历为主线,让读者非常明了地对朝鲜战争有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今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两国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60年前的那场战争,一直是妨碍两国人民加强彼此间了解和互信的障碍之一。两国经过20年的交往,虽已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两国人民间的隔阂就始终无法消融。本书恰恰为读者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以此为出发点,坚定了我要把这本书译成中文并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决心。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末这一年内,我利用休息时间,终于将该书翻译完成。借此前言,我想感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过宝贵支持的几位老前辈。他们是:前国会议员、未来韩国财团理事长、陆军准将许和平先生,前韩国第2军军长、陆军中将金吉夫将军;还有我的恩师、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前副院长崔成德教授。特别是白善烨将军作为韩军界中元老级的人物,翻译此书须获得他的认可。为了让白将军同意我作为他这部著作的翻译人,崔成德教授、许和平前国会议员以及金吉夫将军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再次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在本书出版之际,我真诚地希望通过它的面市,能够增强读者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珍视中韩间来之不易的友好交往关系,增进两国百姓之间的相互了解,共同为东亚的持久和平贡献自己一份力量。金勇

媒体关注与评论

军事专家戴旭作为事实上的配角之一,韩国人对于朝鲜战争的感觉,也是作为主角之一的中国人需要了解的。难得白善烨上将相对客观、全面的叙述,给中国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空军少将乔良作为三年战争的全程经历者,白将军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而这是我过去在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及前苏联人的回忆文章中,不曾获得过的视角。资深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朝鲜战争是一场众说纷纭的战争。本书站在韩国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或许对中国人来讲是一次难得“兼听则明”的机会。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朱克奇白善烨可谓朝鲜战争中韩国“第一名将”,他的这本战争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韩国视角,其中不乏充满血肉之感的细节,也使我脑海中的朝鲜战争图景更为丰富、更为整体。军旅作家贾松禅韩国历史上的首位上将白善烨将军的这本回忆录价值巨大,同时这本书也为这段令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添上了更详细的注解。时任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司令、美国四星上将马克?克拉克韩国国军能够发展,可以归功于曾经带领韩国国军在休战会谈上签字、领导过16个师的年轻指挥官白善烨。他的正直、勇气和卓越的能力都让我深感敬佩。韩国知名记者、作家郑飞石一本记录了朝鲜战争老兵白善烨将军为祖国和同胞奉献一生的历史性文献。日本前文化厅厅长、知名作家三浦朱门一位名将诞生了,他就是指挥过朝鲜战争的白善烨将军。军事技术可以在学校里学到,但是名将只可能绽放于战场之上。

编辑推荐

《最寒冷的冬天2: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编辑推荐:韩国年度社科畅销书、韩国权威媒体《中央日报》全年连载,韩国最高战地指挥官白善烨亲笔著述,丰富的历史图片、生动的战史记录、全面的战争反思,全程再现60年前朝鲜半岛的真实战争场景。军事专家戴旭、空军少将乔良、资深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朱克奇、军旅作家贾松禅倾力推荐!

名人推荐

作为三年战争的全程经历者,白将军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而这是我过去在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及前苏联人的回忆文章中,不曾获得过的视角。——空军少将 乔良作为事实上的配角之一,韩国人对于朝鲜战争的感觉,也是作为主角之一的中国人需要了解的。难得白善烨上将相对客观、全面的叙述,给中国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军事专家 戴旭朝鲜战争是一场众说纷纭的战争。究竟谁挑衅,谁到底做了什么事,现在已不太重要。既然是众说纷纭,不妨多听听其他人,尤其是韩国人是如何解读这场战争,本书或许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就是一次难得“兼听则明”的机会。——资深军事评论员 宋忠平对于62 年前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战争,历史提供的视角更多地集中在中、美两方。白善烨可谓朝鲜战争中韩国“第一名将”,他的这本战争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韩国视角,其中不乏充满血肉之感的细节,也使我脑海中的朝鲜战争图景更为丰富、更为整体。——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 朱克奇关于朝鲜战争,我们所能看到与听到的著作或声音大多来自中国和美国。唯独这场战争中最理所应当的“当事人”却被大家忽略和遗忘了。韩国历史上的首位上将白善烨将军的这本回忆录价值巨大,同时这本书也为这段令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添上了更详细的注解。——知名军旅作家 贾松禅韩军能够发展,可以归功于曾经带领韩军在休战会谈上签字、领导过16 个师的年轻指挥官白善烨。他的正直、勇气和卓越的能力都让我深感敬佩。——时任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司令、美国四星上将 马克•克拉克一本记录了朝鲜战争老兵白善烨将军为祖国和同胞奉献一生的历史性文献。——韩国知名记者、作家 郑飞石一位名将诞生了,他就是指挥过朝鲜战争的白善烨将军。军事技术可以在学校里学到,但是名将只可能绽放于战场之上。——日本前文化厅厅长、知名作家 三浦朱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最寒冷的冬天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刚看了白某的中文版序言,传媒公司印了太多的广告语,应先扣1分。
  •   关于朝鲜战争的书很多,而韩国人写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书籍却很少见到。《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为韩国首位全程参与朝鲜战争的上将亲笔著述。其中最吸引我的,当属白将军站在韩国人的角度对参展各方最客观的描写,对朝鲜战争中各个战争场景最真实的记录。例如书中对中国志愿军的描写,白将军并没有对我国军队进行诋毁,而对于战争中不堪一击的韩国国军,白将军也进行了非常客观的评价。一代名将麦克阿瑟为何败走麦城,身先士卒的李奇微如何在朝鲜战场上的运筹帷幄,不堪一击的韩国军队怎样在朝鲜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看过本书后,我对朝鲜战争参战各方的军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很少韩国的角度吧,看这个也知道事实是怎样。感慨中国和韩国,发展的太不同了。
  •   朋友推荐,买了来看看,发现这本书的确相当不错~~
  •   先大概看了下,还可以!
  •   看过这一系列,角度独特,很好
  •   这本书一套三册都看完了,相对而言,第一第二部都是属于外部视野,在当代流氓国家横行的时代,能让我们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朝鲜,在六十多年前,这场战争远比我们了解到的残酷,而中国的参战动机远没有我们想象的正义。如果没有中国的参战,真的会像宣传中的那样被资本主义世界威胁,但是历史的发展谁知道呢?如果世界上没有朝鲜这个流氓,与我们接壤的是一个文明、富强、经济文化物质精神都很发达的民族,岂不是更好?
  •   从对手的角度来更加全面全方位地了解这场战争。快递速度快,书的质量好。
  •   白善烨将军的回忆,很有参考价值!他嘴里的志愿军是我一直想要知道的
  •   难得看见一韩国人的视角写的朝鲜战争,几十年前发生在Korean peninsula上的影响了几个国家命运的大战
  •   凡是看了此书感觉很不爽的读者,只能说明一点——被洗脑洗过头了!身为韩国第一上将在自传类书中承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韩国总共3个军,被我大天朝一下子打掉了2个军的番号(先是第2军后是第3军直接打崩了,打到没有编制),还想让人家怎么样?让人家把敌对的志愿军供奉为神吗?貌似我们的友军朝鲜也做不到这点!从书看出这位韩国第一“名将”对我志愿军还是表现出相当的尊重!还引用我志... 阅读更多
  •   如果你想了解朝鲜战争,当然要听听对方的见解啦,读过之后,觉得很有帮助
  •   很好,长见识了,值得收藏。
  •   另外一个角度看朝鲜战争。不错。
  •   从敌人的角度看待这场战争,观点上有些不能接受,总体上40%比较客观
  •   没有那么好看,一般啊。
  •   用不同的角度读一读,值得推荐
  •   噱头大于实质,爱此类题材的同学可以绕过了
  •   朝鲜战争值得研究一下
  •   价格合理,建议购买。
  •   最寒冷的冬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