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小波 编  页数:217  字数:9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几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急流涌来,急流涌过。世界的变化在加速,中国犹然。谁还记得从白石桥到中关村的那条破路,偶或有辆机动车从浓密的树荫下开过,树荫下一个老太太坐在蝉声下面,坐在两个大保温瓶后卖三分根的冰棍?1971年,取水路从苏州到杭州,客船转在连绵不断的芦苇荡里,那景象更像唐宋人笔下的画卷,离开三十几年后的两岸楼房灯光却非常非常遥远了。现在的少年青年,听说“文革”,听说1976……影影绰绰,像是听玄宗的故事。说起这些,连我们自己也难免有隔世之感。生活流水般逝去,一些镜头抓住我们,仿佛我们要通过它们抓住生活。眼前的这套书借助比我们自己更广淘的视野,更具穿透力的视线,把这些镜头摆到我们眼前。  照相机镜头未必从不撒谎(想想“大跃进”时期那张新立村人民公社两个村姑坐在亩产可达12万斤的稻子上的照片),但它在纪实方面确有优势。纪实,当然不是照抄现实——从来没有照抄现实那回事。纪实摄影师通过纪实手法,展现他们对现实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展现他们自己的心灵;一如真正的艺术摄影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世界和心灵的另一面真实。眼前的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它们同时是对现实的独特理解。  这十位摄影师都是研究者,他们的摄影作品、他们的生活历程,无不表明这一点。他们在借助相机进行研究,研究并不只是学院知识分子的专长。实际上,由于远离现实生活,尤其由于丧失真切的关怀,学院研究越来越接近于语词的癌变,只在叽叽喳喳的研讨会上才适合生存。而这十位研究者,无论风格和题材多么不同,各个都执著于真切的关怀,关注一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一群人……他们对某片断现实的关注引发我们的关注,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启发我们的思考。  一个山村是一个世界。世界之为世界,不在于涵盖的面积广大,你可以从北京飞到巴黎,从巴黎飞到圣保罗,可你出出入入的,只不过是个会场,你听的说的,还是上次会议说过听过的那些话。这里也许有全球化,但没有世界。世界是我们取食于此、欢笑于此、相濡以沫于此、丧葬于此的生活整体。这套摄影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世界。  一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着一些普通人,甚至底层人。纪实摄影师把镜头对准百姓,这该不是偶然的。这里才有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实实在在的影像。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那么绚烂,但由于紧接地气而实实在在。今天,满街广告上,满电视荧屏上,都是靓丽的罩乡像。它们都像从工艺品厂新出炉的工艺品,没有土地,没有历史;漂亮,然后空空如也。当年我们满眼看到的是空洞的政治宣传品,在心智健全的人眼里,理想 旦流于空洞就不再是理想,只是令人厌恶的欺骗;我猜想今天心智健全的青年看到那些空洞的青见丽,也早觉得厌倦甚至厌恶了吧。  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影像却并不缺少美。我是个外行,无力从形象配置、采光滤光、抽象质感来谈论这些作品。但你翻开每一本书,你怎会不知道这是幅出色的艺术作品呢?我不懂怎样计照片产生质感,我猜想仅仅计照片产生质感是不够的,那背后更需要生活的质感。我,像很多日子过得不错的城里人一样,习惯了浮光掠影。在这些照片中,生活的质感存顽强呈现,它们在纪实的同时,似平也在召唤,把我们大家唤向较为质朴的生活。  陈嘉映:哲学家  2007年8月9日写于北京

内容概要

如果说胡武功在影像上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平和朴实,那么他在思想理论的探索上则像一位执著热情的战士,他以不懈追求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影像革命。20年前,他和他的同道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40年来的《艰巨历程》,20年后,他又为呼唤《中国人本》而殚精竭虑。胡武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摄影文化的反思与呐喊。这一切与他的影像一起奠定了他在摄影界的地位。30多年来,胡武功用诚实的方式专心致志于记录关中乡村的生活演变,记录堪称历史性告别的生活画面。这些画面为社会学家、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了解两个世纪更迭之时的民间关中提供了一幅幅最可信赖的原生资料。在他那些朴实无华的画面后面,寄托着他对现实状态入木三分的揭示,饱含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作者简介

  陈小波,新华社高级编辑、摄影评论家。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 陈小波从事报道摄影编辑工作长达20余年,与合作者在中国所有边远的地方工作和游历。编辑了数十万张图片,用图文并茂的报道形式为海外图片社和媒体提供关于中国的故事。被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报道摄影编辑,被业内杰出的摄影家们引为同道。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摄影领域广泛的写作、策展、授课并把研究当代视觉艺术现状作为兴趣。研究方向为中国纪实、新闻摄影中的个案。担任多个摄影节和专业杂志的学术委员;在平遥、连州、桂林等国际摄影节上连续策展;作为一名摄影类书籍的编辑,十几年来,帮助数十位摄影家编辑图书。

书籍目录

走近胡武功 纪实是一种秉性 见证人性 “会说话的孩子”说了什么? 民间关中 清点20世纪末西安的面目 孤独之声 影像革命 行者武功 人道主义的同情与抗争 从胡武功的照片不够残酷说起 与一座城的亲密关系  影像中的人文中国 战士重温经典 胡武功摄影作品 胡武功摄影历程图 胡武功年谱 编后记

章节摘录

  完善的人性是真实的根本  我是一个人本主义者,我柜信人的本性将决定人生的主要轨迹。武功祖籍陕西蓝田;一 个距离西安30多公里的山地小县。这里曾经是蓝田猿人的栖息地,也是蓝田美玉的藏匿处。父亲刚直、勤奋而不张扬;母亲善良、极明事理。武功从小就勤快、懂事、聪明。他上小学时,每次放学回家怀里都抱着路边拾的柴草;每天站在小板凳上把面条擀好,然后做作业等父母下班回来:每天一边拉风箱烧火一边读书……这些勤奋务实的习惯,决定了武功 生的作为。应该说,勤于实做将使人的脑细胞得到最充分激活、发动,易成大事:而拒绝操作生活事务、只留意大事的人,最终都会因为诸多细节失误而一事无成。而且,勤于实做还培养出 种对父母辛劳的感悟和知恩图报的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成全了武功完善的人格,更开启了他对人性之爱关注的闸门。比如《孝子》那幅照片,儿子高举着打点滴的吊瓶,小心地服侍着步履蹒跚的病中父亲。由于武功的心灵在生活中长期积累而达到丰富,从而决定了当他面对现买生活时,产生了丰富、生动、真实和完整的感悟。这对于纪实摄影家来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带有决定意义的素质。纪实摄影并不是每个人宣布立场之后就能做到的,“纪实”应该是 种人的秉性中所包含的素养,它要求拥有熟知人生命过程的基本情节的功力,具备操纵生活情节和细节的能力。“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人生哲学大师老子提出这一惊人结论,想必他老人家很是熟知厨房里的操作规律和奥妙,治国都如此,纪实摄影能绕得过去吗?  近两年出现 种特别时鲜的“新纪实”,即把生活分为“新、旧”,凭借摄影者脑子里的一些想法,寻找真人去扮演,很像荒诞剧照。胡武功认为不妥:“如果不是‘纪实’也罢,却偏偏打着‘真实’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去做。”尊重被拍摄者,尊重生活本身,而不要根据自己的意念来图解生活是纪实摄影所应该坚持和追求的。  摄影人不得不承认,除了功利心的浮躁和对历史认识的缺失之外,在正常人性的对立面,还有着变异的心态存在。这些变异心态所表现的共同点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到恐惧,对凡俗生活抱有蔑视,对充满人性的鲜活形象反应迟钝。它需要虚假、夸张、过火、强烈刺激来弥补内心世界的扭曲和变异。  胡武功认为,自然而真实的东西,拨动人心弦的东西,人性表现生动的东西,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它们会鼓舞起社会昂扬的正气;而虚妄地图解生活,以变异的心态审视现实生活,将会导致根本无法把握鲜活、流动、一瞬即逝的真实生活,将会远离纪实千里,甚至陷入对纪实的反动。  痛苦磨练出秉性  人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追求真实人性的表现,应该是从事纪实摄影固守的心灵底线。但对于相当 部分摄影人来说,经常会出现对鲜活人性现象感应缺失的情况。这种异常现象有点儿像“色盲”,虽然可视,但不能完全感知。纪实摄影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准确而敏锐地感知人性的真实。对于每个人而言,这种感知程度的差异相当大,有的人极其敏感而丰富,有的人竟然会毫无知觉。  胡武功是一位对人性真实极其敏感的纪实摄影家。这种功力,一方面来自遗传,一方面得益于生活的痛苦积累和岁月的磨练。痛苦这个词儿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胡武功五六岁的时候,因为弟妹相继出生父母亲无力照顾,把他送到蓝田老家外婆的身边。外婆看他聪慧过人,就送他到村里小学堂接受启蒙教育。谁知这一启蒙便不得了,6岁的武功竟然比那些年长他好几岁的同学表现得还要出色,很快《三字经》、《千字文》能朗朗背诵,还能用拓影格写出工整的毛笔字。同班位10多岁的楞头青实在难以忍受老师时常以武功的出色来比照他的愚钝,有一日竞一把抓起桌上的铜墨盒,猛砸在武功的天灵盖上,顿时让武功血流满面。这一击,犹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使他在懵懂中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是”和“不是”。应该说是痛苦逼迫他感受到人性恶的另一面。  虽然事后那学生遭到老师家长的责罚,但6岁的武功心中的愤怒难平,竟然找到那同学家的麦草垛划一根火柴给点着了,多亏大人发现得早才没燃起大火。外婆为此事教训武功,“他人虽恶,但不能以恶报恶”,他又明白了善恶之间还需要种公理来调整。

媒体关注与评论

  视照片为“会说话的小孩”,无异于视照片为充满表情的文本,而没有一个文本缺乏作者——不要以为文本自己不需要被人书写。摄影家如同作家,他们的拍摄,如同作家的书写,他们二样要赋予作为符号的文本特定的意义。胡武功将一系列照片排列在一个带文字的篇章内,以照片为最耀眼的符号给我们展现了关中历代帝陵的风貌。  人类学学者 王铭铭  看胡武功的作品,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他的画面处理是随意的,手法是极其写实的,主题是平凡的,而形象和空间呼应却很强烈,鲜活而真实的瞬间特征总是凸显。这是一种直接切入生活的拍摄方法,它是以人生体验为后盾的。  摄影家、艺术评论家 石宝琇  在长时期与僵化、唯美势力的较量中,胡武功既是一位用自己的照片去抗衡对手的实践者,又是一位理论并行的思想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活动组织者。  摄影家 潘科  胡武功不仅是敏锐而先觉的摄影家,更是一位富于历史眼光和人文意识的思想者。  作家 陈忠实  武功与他们不同的是,把目光放在了人上,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记得10多年前,武功就明确提出过关注事件中的人,可以说这种追求是从年轻时就开始的,一直到现在。  作家 贾平凹  胡武功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历史的意识来看待他镜头下的一切的。对于他来说,摄影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以一定的历史跨度,以自己的人生体验来完成的。  作家、记者王朝阳

编辑推荐

  《胡武功:民间记忆》试图通过中国摄影家的眼睛看中国社会的发展,通过摄影作品看中国摄影家的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胡武功:民间记忆》为《中国摄影家的眼睛》丛书之一,摄影作品出自胡武功之手。  林少忠问胡武功为什么总关心农民,他回答,我想这大概是一种天性,忠诚待他们就是忠诚待自己,忠诚记录他们就是忠诚记录自己,通过摄影,我要让人们看到一个个上帝初造的自在而拙朴的人。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选取了当代中国十位杰出的纪实摄影家。他们不仅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带出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吴家林、朱宪民、胡武功、侯登科、贺延光、王文澜、于德水、姜健、王征、黑明,他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着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他们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也深深地吸引了国外摄影界同行和海外读者对中国的关注。 本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当代重要纪实摄影家研究丛书。书中荟萃了国内外学术界、摄影界的专家学者的精彩文字,每个摄影家提供了150幅左右的经典作品以及几十幅生活照、工作照,全面梳理了摄影家的成长历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间记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印刷质量是报纸级的。胡在中国的摄影史上应该是有较大的作用,主要是从政治摄影回归到真实的摄影。真正喜欢摄影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书架上有这么一本,偶尔翻翻。
  •     看的这套书的第三本,总是会先选择与自己生活有关有认同感的书来看,比如说先看侯登科,胡武功,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四方城。
      
      喜欢这种有很多文字的摄影类图书,因为太多的事情是需要通过文字来让大众更好的了解拍摄者的想法与经历,如果单纯看照片,那种认同感、代入感总不会如此强烈。
      
      因为生活在同一片辽阔的关中平原,他照片的种种我都熟悉,相信基督的农村、丧嫁、社火、环城公园的人们。感谢他又把我带到了那个古朴的西安。
      
      我没电力,就写这么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