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黄卫平//陈雨露//周业安  页数:181  
Tag标签:无  

前言

  经济危机是人类进入17世纪后所无法回避的宿命,它频发地以不同的形式侵扰着我们,几乎每十年就会有一次或大或小的危机发生。  然而,对于经济危机的存在和影响,您也许许久或者从来就没有深刻地感受过。但这一次,起源于美国华尔街次债风波的危机波及四方,蔓延全球,您应该感受到了或许正在深刻地感受着它所带来的影响。“金融危机”、“金融风暴”、“金融海啸”等等字眼充斥了我们的视野,惊惶和恐惧散布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其影响之深、波及之广,连一向谨慎的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他所见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也评价说:这场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类似。  面对着这样一次大危机,我们似乎了解得并不多。当美国次贷危机扣动这次金融危机的扳机时,我们似乎对次贷这一新的金融衍生品是什么还不是很清楚;当雷曼兄弟申请破产,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等知名投资银行深陷次债泥潭时,我们才发现,发生在华尔街的次债风波并不是聪明的金融投资家们为圆一个“穷人能买得起房子住”的美国梦而给我们开的一个简单玩笑;当美欧各国政府先后宣布以亿万资金输血救市时,恐慌其实已经蔓延开了,问题已不只是美国的问题,危机也不只是美国的危机……  时至今日,人们对由美国次债风波触发的这次金融危机依然迷惑不解和深感茫然。因为谁也说不清危机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虽然各国政府纷纷使出各种招数来救市,但是,政府的救助靠得住吗?在现在看来,危机似乎没有缓和的迹象,相反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种情势面前,人们不知道危机将会持续多久,它会如何演化……  而当危机遇到中国,危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和多大程度的影响和危害?这更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和了解的问题。尽管中国的金融领域还没有类似美国这样的危机,但是,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同样也无法回避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其实,这种危害和影响已经波及中国的实体经济,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中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对此,人们不禁会问:作为一个日益融入全球化大潮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能否在危机中独善其身,或者像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那样逆风飞扬?还是中国经济真的也要跟着过冬?  人们的这些困惑、不解、疑虑和担忧在让人看不懂的金融危机蔓延和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不断地滋长着惊慌和恐惧。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大多表现为不知所措或者惊慌失措,或者被动地接受着这一切,而危机正是这样颠覆着我们的世界。  诚然,危机是无可阻挡,但是危机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而必须重拾信心,冷静面对,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除了要摆脱恐慌和重拾信心,我们是否应该还需要做些什么?尽管我们无法具体地知道下一次经济景气将会发生在什么时候,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为下一次经济景气的到来做一些准备。当然,其中首先要准备的是,我们需要更清楚全面地了解这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根源,理解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化,洞悉它将会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挖掘出危机中潜藏的发展机遇,等等。  我们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们来打造这本《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正是基于满足这种需求这一出发点。我们希望这本《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能为处在变幻莫测的让人看不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的读者提供多维视角和理性思维,使其摆脱非理性的诅咒,能够静心梳理如今所发生的一切并泰然处之。书中每个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次危机进行了探讨,每一个角度,代表着一份理性,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理性分析来帮助读者理解这次让人捉摸不透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内容概要

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们来打造的这本《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全面、深刻地解读了这次“金融海啸”,剖析了它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它能为处在变幻莫测的让人看不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的读者提供多维视角和理性思维,使其摆脱非理性的诅咒,能够静心梳理如今所发生的一切并泰然处之。书中每个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次危机进行了探讨,每一个角度,代表着一份理性,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理性分析来帮助读者理解这次让人捉摸不透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2位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帮助你全面解读这次“金融海啸”,剖析它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在本书中你可以了解到:危机的缘起:为什么人人有房住的美国梦难圆? 危机的根源:是人性的贪婪?是金本位的缺失?抑或还是…… 危机的蔓延:一国的金融困境为何会演变为全球性灾难,造成全球性恐慌? 危机的“机”:在萧条时期,免费的午餐有吗?能给你带来财富的闲置资源有吗?如何化“危”为“机”? 危机的治理:在全球性灾难面前如何自救又救人?危机的治理:在全球性灾难面前如何自救又救人?

作者简介

黄卫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一场避免不了的危机  谁制造了次贷危机?  借梯上房,穷人圆了美国梦  美国房地产泡沫崩塌,次贷危机发生  梦醒时分,一枕黄粱  转嫁危机,美国转嫁风险给世界  次贷危机在考验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远未结束,更大风暴正在到来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  金融危机:无可回避的宿命?!  请别嘲笑费雪!  心理非理性:无法摆脱的诅咒!  宿命式规律:无可回避,并将继续演绎次贷危机:金融体系中的黑洞  次贷危机:黑洞是如何撕裂金融体系的  危机未来走向:黑洞还可能吞噬谁  危机根源:对症才能拯救  次贷危机与中国:危与机的权衡全面衰退的经济长周期才刚刚开始  资本哪里去了?  都是金本位缺失惹的祸  上一次大萧条,教训依旧在  新一轮大萧条,可美国还是美国  全面衰退的经济长周期才刚刚开始这个冬天有点冷:金融海啸之忧思  金融海啸腥味十足  根繁叶茂的衍生金融产品:潘多拉的魔盒?  过度风险承担的“道德危机”  脆弱的次贷证券化业务流程:不能承受之轻  金融体系跨越国界的“传染效应”  金融海啸之后全球实体经济拐点隐现  中国经济真的要过冬了吗?政府救助和强势美元是靠不住的  紫禁之巅,月圆之夜:次贷危机的黄金分割  一种惜贷,两处缘由:次贷震中的风险模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政策游戏的昂贵代价  若要救入,必先自救:试错之后的顿然醒悟  叛逆无罪,另类有理:美元走强的强盗逻辑  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走下神坛的美元宿命  乱世积因,盛世结果:货币体系的未来之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宏观政策评说  “你不好,我也不好”  转向的宏观调控政策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  “跛脚马”更“跛脚”?  注意“前车之鉴”  受重创的公信力与执行力  “从长远看,我们都会死”?次贷危机及其终结:我们应该站在哪里  形势正在起变化!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两大阵营  我们应当站在哪里:中国未来发展的三个选择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真正可怕的冬天还在往后  中国增长奇迹,能否独善其身呢?  虚弱的宏观政策  应对危机,我们还能走得更远吗?金融海啸袭来,中国经济能否逆风飞扬  次贷危机并未终结  中国宏观经济如何逆风飞扬  如何降低中国外汇储备在危机中的损失如何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政策选择  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独善其身?  是什么挑战了西方的救市政策?  国内的政策空间有多大?  政策要回到十年前吗?  结构性调整的动力在哪里?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危”与“机”  危机袭来,中国经济整体走势如何?  银行、股市、国债、房地产,投资如何选择?  确保就业,重中之重  增加收入,扩大内需  刺激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齐上阵

章节摘录

  但是,一旦流动性枯竭,这些名义货币政策工具将丧失其大部分的功效。如果没有人愿意贷款,降低资金的成本对资金短缺者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向银行注人流动性也是这样,即便银行有大量资金,但如果惮于信贷风险而仅仅是将大把大把的钱放在银行的地下室也于事无补。“你可以把牛拉到水边,但是无法强迫它饮水。”这几乎是所有货币政策的共同难题,央行出手化解流动性危机也是一样。  美利坚合众国在其崛起的初期,长期将孤立主义奉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佳姿态。在被称为美国世纪的20世纪中,美国已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世界的每个缝隙。其结果是,美国打喷嚏,世界就会感冒。而当21世纪到来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时代过去了,新兴国家自身已经培育起了相当的免疫力。许多观察家急切地将新世纪以新兴国家冠名。诸如“中国的世纪”、“印度的世纪”的说法不胫而走,另一种更为谨慎的预言是将未来近百年时间称之为“金砖四国的世纪”。金砖四国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发展中大国英文首字母缩写即BRIC的中文直译。  那么,美国出现乱子,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国家是否不再步履蹒跚了呢?这次美国次级债券危机提供了一个检验新兴国家经济对美国依赖程度的最新机会。当前的次贷危机带有明显的“美国制造(Made in U.S.A)”的标志。时至今日,次贷危机已逐步演变成一场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  解决发达国家流动性困难的根本性挑战还在于,西方央行巨头们现已不是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这一背景很少被人提及。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信贷市场的泡沫急剧扩张,各种资产价格也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纵容下大幅上涨,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巨大的流动性注入了金融市场。很多经济学家将流动性过剩归咎于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期间,将利率维持得过低,时间也过长。格林斯潘已在美国国会承认错误。在2000-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崩溃之后,美联储在2003年一次性将基准利率降为1%。欧洲和日本央行也将利率降到极低水平,使得整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点。  许多投资银行和国际组织的经济学家们仍然错误地认为,全球货币供应状况由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左右。然而,事实是,2006年世界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中的四分之三是由新型国家提供的。有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较前一年上升了20%,俄罗斯的货币供应增长甚至达到了51%,而印度为24 9/6。实际上,新兴国家的广义货币供应在2006年平均增加了21%,这至少是发达国家的三倍。这个速度是惊人的。其结果是,整个全球的货币供应处于近几十年来的最快通道中。并且,其主要推动力不是来自发达经济体,而是来自新兴经济体。  因而,尽管可以找到这样那样的解释因素,但在我看来,流动性危机之所以在发达国家爆发与世界货币供应角色的转换不无联系。如果事实如此,那么,流动性在全球的配置格局有望让危机扩散的步伐止于新兴国家的市场之外。就中国而言,虽然,持有美国次级债券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遭受一定损失,但不会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一举扭转为流动性短缺。  时移事异。世界金融环境的悄然变迁,已把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推向了前台。过去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扩张,其影响几乎走不出国门。但是随着跨境金融联系的加强,新兴国家央行的影响力已举足轻重。帮助全球走出流动性危机,新兴国家或是关键先生。  美国金融市场的紊乱也有助于新兴经济体恢复对其金融体制的信心。目前,反思亚洲金融危机的潮流尚未完全消退,却出现了另一个更值得反思的案例,即次贷危机。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饱受诟病,然而,眼前的事实表明,美国市场中存在类似的弊端。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美国的消费者和银行肆无忌惮地扩张信贷信用,资金管理机构也对高风险债券趋之若鹜,而监管者并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这些情况与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十分相似。从这个角度来说,亚洲已无需再为自己曾经让全球经济遭受风暴而羞愧,并且有理由发展具有亚洲特征的金融系统。现在,大家都是学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来看到书薄薄一本,读后发现确实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了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