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良心说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宏甲  页数:297  字数:3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二十多年前,文艺理论家冯牧先生在《关于(无极之路>》一文中写道:“我认为,这部作品的出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正在出现的一个标志。”    随着王宏甲一系列作品问世,不少评论家从不同角度论及宏甲作品出现了新的风格、新的表现方式。雷达说:“王宏甲已经建立了他在中国报告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独特风格。”张炯说,从宏甲作品中“感到一种新的文体在作家的创造中如何走上文坛”。崔道怡说:“王宏甲是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科技等学科熔于一炉,把叙事、抒情、思考编织在一处,从而形成一种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崭新文体。”梁鸿鹰写道:“王宏甲是当代作家中一个标杆式人物”,“他的所有作品均具有可反复欣赏的特点。”    我们发现最突出的特点是:王宏甲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科技、经济、教育在社会中运行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并以文学将其融会贯通,这是具有信息时代典型特征的文学作品,也是这个信息时代特别需要的读本。它对于培养当今文理科学生都需要的通识能力,殊为难得。不仅成年人读之有重大认识价值,而且在“教育”的意义上,对于青少年认识人生和社会,认识中国和世界,均具有独特的启迪和引领意义。    “当世界再一次变成需要重新认识的对象,人生也会成为一个陌生的难题。”这是王宏甲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句话。那时他从闽北来到北京上学,“忽感不认识祖国,遑论世界”。日后他写出,当乔布斯推出的苹果机已经为全球的台式电脑“定调”时,比尔·盖茨的软件在不断更新,一个改变世界的新经济时代已经由一批美国青年拉开序幕,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王宏甲渴望认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界,这几乎是我们解读他一系列作品的一把钥匙。    可以从哪里开始?他想身为中国人首先要认识中国,而中国有占人口80%的农民,若不认识农村,恐难说认识中国。于是决定先去了解农村,三年后写出《无极之路》。    “此后想去认识工业。”王宏甲写下:“二十世纪,机器改变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要认识一个齿轮同市民的关系,却很不容易。”又历七年他写出《现在出发》,这是宏甲作品中又一个可以称之为“重要的起点”的书,初名的含义便是表达一种新的开始。本次修订版易名为《现代社会》,则是更准确地标识出本书的内涵。试想,迄今,一个在校生,可知自己所学的知识怎样才能变成产品,产品要经历怎样的艰辛才能变成社会化的商品?若不知,是很难避免走出校门就茫然的。王宏甲把知识、科研、产业、市场联系起来考察,一个现代社会的运行状态就在我们眼前生动起来。宏甲是在“很多大学生与千百万下岗职工一道寻找饭碗”的时期写的这本书,揭示出一个世界性的新技术新经济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冲击,书中充满着人的命运。一个学生读之,仅因为了解到自己正在学的知识将会以怎样的方式融入社会,则在学时就大不一样了。    他接着写出《智慧风暴》,这是中国第一部报告了世界正从传统工业时代向计算机时代全面转型的文学著作,描述了计算机时代萌起于美国进而风暴般席卷全球的来龙去脉,在这大背景下史诗般地描绘了中国知识经济在中关村的诞生与崛起。对读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场世界性的变迁会怎样深刻地影响每一个人。《智慧风暴》更加显示出王宏甲作品具有启迪读者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的双重功能。评论家吴秉杰说:“这是一本认识时代与自己的书,一种启示录似的书。”评论家李炳银说:“《智慧风暴》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对人们的思想、精神、行为方式都会有重大的影响。”    《新教育风暴》使王宏甲成为中国第一位向国民郑重报告“中国亟需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人。他把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教育分为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和计算机时代的教育,指出每当生产力发生革命性进步,引起经济社会迁变,教育必发生重大转型。并指出每次重大教育转型,都是从变革课程开始的;中国从新世纪初开始的课程改革,就是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突破口和发轫工程。这是一千多万教师率领着三亿学生从工业化的教育时代向创建信息化的新教育时代浩浩荡荡的伟大迁徙。没有哪个学生和教师可以游离其外。王宏甲提出的“新教育”概念便筑基于此。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说:“宏甲以一个作家独特的视野,把当前教育改革领域一个非常重大的主题,作如此深刻的表述,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刘坚说:“据我所知,这一次参与课程改革的很多专家,得到这本书后,这书成为他们的案头之书,他们也表示非常的敬佩。”中国社科院评论家白烨说:“宏甲是通过新教育说到了大教育,对我们有很多观念的撞击,其影响会超出教育。”在中国作协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本书“是在时代转型的坐标上,撰写划时代的人才培养工程”。宏甲提供了一个不仅值得师生阅读,也值得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者阅读的生动读本。这部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三十集同名电视片,对创建中国新世纪的新教育产生着深远影响。    王宏甲接着写出《贫穷致富与执政》,本次修订版易名为《民生大事》。作品描写了一群与贫穷搏斗的平民的生活,并通过城乡调查指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可是散落在穷乡僻壤的很多“村”却人口太少。没有足够多的人口聚居,就不可能有商场、医院、银行和企业,也不可能有较大的学校,这些村就永远无法走出贫困。村是农业时代的产物,信息时代到来,人类越来越需要通过资源共享创造能够互利互惠的生活。因而组织小村农民迁出山沟,并入较大的村,使人口集聚向小镇发展,这是一项政府应发挥作为的工程。或靠农村青年自己走出来。王宏甲说,去远方打工并不是农村青年的唯一出路,新兴的小镇里百业待兴,青年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文化创造出新的就业点,你们会成为一个新兴小镇的祖先。王宏甲还指出,中国沿海一批城镇正处在千古难逢的城市升格良机,能不能像历史上的佛罗伦萨、威尼斯那样把自己变成举世闻名的城市,不在于有没有经济实力,而是要有大力发展文化的头脑和激情。我们认为,这部书中坦示着当今很多农村青年的前途。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买这本书送给他的博士生每人一本,还要他们交读书心得,并在两岸EMBA高峰论坛上把这本书同《论语》((孙子兵法》《商务圣经》一起推荐给大家。文学评论家缪俊杰说:“这个作品表现得最突出的是,以史论结合的叙事方式,强烈呼唤提升民族文化。”文学评论家阎纲指出,作品中的相关思索“纵横驰骋,画龙点睛,把文化的震撼力,以及创建新文化与和谐文化的迫切性、严重性提到惊人的历史高度,文采飞扬,十分精当。”    人类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王宏甲如此有意识地描述了这三大时代社会生活的运行状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揭示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在万种信息激烈碰撞的时代看清自己的位置,选择前途,有切实的认识价值。更可贵的是,他是通过人物命运去写出时代和社会,无论书中人物的得与失,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包括理想、情感、励志、精神与人格的熏陶。文学评论家包明德指出,宏甲作品“有一种健全的精神纬度,一种健康的灵魂,一种健康的精神的叙事”,并称之“体现着文学的想象和魅力,体现了思想的启迪和震撼,也有一种精神的开掘和引领”。    冯牧先生在评论《无极之路》中还曾写道:“我从来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这就是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境界。这可能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的长处。”冯牧当年只读过《无极之路》。如今我们看到,王宏甲作品还有《灾难时期》《世界需要良知》《教育良心说》等等,其作品都鲜明地体现出冯牧所评价的“最大的长处”。宏甲本人亦认识到:“精神境界,是一种从万千沧桑、无限坎坷中升华起来的可以震撼心灵,也可以抚慰灵魂、启迪心智、激励志向的东西。倘能写出境界,那是一种超越了认识的高妙之境,将不因时代和人物的局限而具有久远的欣赏意义。”文学评论家张守仁说:“王宏甲是用心写作。”这句评价很中肯,因为深刻的真实与高妙的境界都来自于坦诚的心。    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直是哲学追问的命题。我们认为,王宏甲这一系列作品都在做这样的追思,所达到的广度、深度和精神境界,均独到而可贵。这些作品所获奖项包括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等。而且,重要的不仅是宏甲写了什么,而是他的观察和追思方式具有开人心智的功能。所以我们认为,这些作品是很好的课外阅读选本。    借用评论家何西来写在评《新教育风暴》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来说:“感谢王宏甲交给了我们一把开启观察和思考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是超越内容和时代的。    以上就是我们郑重出版这套书的原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 2年5月1日

内容概要

  2004年,《新教育风暴》首版就揭示和预言着中国教育波澜起伏的曲折历程。近10年虽有改革者披肝沥胆的努,迄今为何沉疴更甚?
  作者以《教育良心说》继续发出追问。他条分缕析应试教育对孩子心灵的戕害,素质教育改革的屡屡受阻;他一如既往实地考察,亲睹山村教学点的困窘无奈;他回眸几千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俯仰考试之演变,探究教育的本源;他观照发达国家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他山之石来攻玉。在大开大阖、张弛有度中道尽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和窘迫困境。也写出大山深处教育人的坚守,以及民办教育不容忽视的伟大意义。
  《教育良心说(第2版·插图版)》深刻揭示“自私教育”对孩子对民族的深远戕害,指出关怀精神有如阳光与空气那么重要。他以历历在目的现实诉说“成人比成才重要”。反之则会陷入一个尔虞我诈、相欺相残的世界。当一个社会争先恐后地致力于成才而非成人,就无法避免道德底线陷落,当道德陷落,还有谁可凭金钱与权力独享尊贵和幸福?一向用语温和的王宏甲在本书中严词峻厉,实以其社会责任感诉说情怀。教育是哺育良心启迪良知的崇高事业,他期望以中国教育和社会正蒙受的损失,唤起整个社会和教育的良心。

作者简介

  王宏甲,福建建阳人,当代文学家。
  文艺理论家冯牧先生曾评价,王宏甲《无极之路》的出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正在出现的一个标志”。在人类全部的文字作品中,记言、记事、记人的作品具有最悠久的历史,王宏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信息时代非虚构文学的一个崭新风格,这种风格奔放着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多学科智识融会贯通的交响,情感与思想并臻,叙事与论述交融,从而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创造出一个独特的阅读世界,唤起人们对阅读新的兴趣和愉悦。
  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鲁迅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广播文艺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多种全国性大奖。《智慧风暴》与《新教育风暴》被认为是作者最具前瞻性的代表作。后者被中央电视台拍成30集电视片,对中国新世纪的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曾赴韩国出席首届韩日中文学论坛,做《我的中华文明观》演讲;赴法国参加首届中法文学论坛,做《世界需要良知——兼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演讲。

书籍目录

致读者呼延华
出版前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阅读王宏甲
引 言
第1章:考试!考试!
第2章:应试教育回潮
第3章:阳光下最崇高的事业
第4章:中小城市学生的拼搏
第5章:生命的意义
第6章:三千年前的读书考试指挥棒
第7章:比长城更有保障力的文化平台
第8章:黑暗时代促使科举制横空出世
第9章:八股文的沉痛教训
第10章:外国的教育指挥棒
第11章:德国教育的指挥棒
第12章:要爱差生
第13章:总有些人令我们感动不已
第14章:民办教育的远大前途
第15章:成人比成才重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文化大革命”后,国家在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只有4.7%。渴望上大学的人太多,录取名额少。从那以后,加强应试能力的训练,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1985年在广东开始实验,第二年在其他省市扩大实验。1989年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至此,高考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教育走。 在那之前和之后,我国教育界都有志士在探索克服应试之弊的良策,由此提出素质教育和探索课程改革。直到2001年教育部发动全国性的课程改革实验,就是要改变传统工业时代“同口径、同规格、标准化,如同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那样生产学生”的教育方式,从而创建信息时代的新教育,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大的举措。 但是,事关一个民族的重大教育转型,事关我国一千二三百万教师需要率领我国三亿学生,从工业化教育的时代向信息化的新教育时代迁徙,2001年发动的这场意义深远的重大教育变革,在出征之时和之后,都缺乏在全国教育系统进行足够深入和普及的宣传推广,在社会上的声音就更加不够。 当“高考之痛”的讨论在南京出现时,不少慷慨激昂的声音是似是而非的,包括有的从事高等教育的教授的文章,包括有些专家的文章,一些记者对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便是不奇怪的。可他们有媒体的“话语权”,信息时代的话语比从前更没有疆界。南京“高考之痛”的讨论持续一个多月,其影响则远远超出了南京和江苏范围。 这场讨论使南京成为“素质教育失败的典型”。 各地屡屡拿南京的例子教育学校、教育老师、教育家长,声称:在这个“考试的功利时代”,不扎扎实实地抓考试是不行的,你们看看南京,南京就是例子,南京搞素质教育失败了,还得走回头路。 9 全国课程改革遭遇巨大阻力 按教育部的既定部署,2005年秋季,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起始年级有90%左右的学生进入课程改革,这意味着课程改革正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可在这时,上年的“南京高考之痛”成为无数学校引以为戒的“前车之鉴”,全国的课程改革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编辑推荐

《王宏甲作品:教育良心说(第2版•插图版)》编辑推荐:一种举国统一的考试,是国之重器,也是利器,它可以使一个民族兴,也可以使一个民族衰。而中国教育的痼疾,为何迁延不愈?王宏甲继《新教育风暴》在社会掀起狂风浪潮后,携带着《教育的良心》给出了我们一个关乎良心的答案。教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今天没有人不知道应该教育改革,没有人不知道应试教育不好、素质教育好,但为什么依旧这么做?《王宏甲作品:教育良心说(第2版•插图版)》告诉我们:教育它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它是一个良心问题,到底成人重要还是成才重要?他以一个文学家的犀利笔触直捣教育问题的核心,给教育沉疴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因为他深知“中国有差不多半个亿的差生得不到关爱,最后成为社会的负担,这也是教育失去良心之后引发的恶果。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全社会公民的热情。我们的教育,需要回归到育人的本质,需要回归到崇高的地位。我们的教育,需要教育的良心!”一句话,你要爱孩子的生命,不要爱孩子的考试分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良心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王宏甲不惮以新教育布道者的角色,去做一个并非文学家使命的努力,他既有读万卷书的渊博,又有行万里路的游历,也有精耕书斋的淡然。。。。。。插图部分的文字清澈而具有散文化的诗意。内容有对教育现状的踏访也有教育问题的沉重思索,尤其是作者对老师陈美熙的回忆文字更是让人感慨,他说老师不教他写作,但我无疑是她很早就开始雕塑的作品,而我的作品只是她的作品的作品…… 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老在全班同学面念作文的我的老师,那无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肯定,现在想起来内心还是很温暖。
  •   刚开始读,觉得书名起得很好,教育呼唤良心啊,当今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太功利了,这也许是如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吧,这种自私的功利的教育对孩子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都百害而无一利,领导们,老师们,家长们,拿出你们的良心,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啊!
  •   这本是插图版,做的比较精致。配图说明也很好。《致读者》写得真不错,很有内涵。书中既有真实事例,又有深度思考。古今中外的内容都有涉及,还是比较全面的,提及的有些问题很有启发性。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可在高考制度下,在分数至上的年头,真正注重心灵和灵魂的滋养和培育,是势在必行也是很艰难的,总之这项哺育良心的职业任重而道远,努力吧。
  •   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也存在着很多的无奈,更存在着很多的良心。作者踏千山涉万水,深入一线,所写的话语不是泛泛而谈,不是空洞的理论,是切实的感受和思考。其实不需要我说什么,书中、网络中有很多关于此书的评论,有很多关于作者的评价,这些评价代表着这本书的层次,更代表着教育的良心。
  •   刚拿到书,翻了几页彩插已经被深深打动,看看乡村留守女孩脸上的泪珠,山区孩子用化肥袋制作的书包……教育的公平,教育的良心何在啊!作者的观点很对,教育不应该是选拔人才,不应该是一群人打败另一群人,教育应该让所有孩子所有家庭得到好处!而现实是倾家荡产供孩子上学,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工作工资勉强糊口,无法承担养家的责任,悲哀
  •   字里行间充满着良心,也通篇警醒着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心”。难得的教育类作品,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该读的著作,如同书中名家们的评语一样,想做好教育者,想在教育上有所成就的人,想改变自己的人,必读之!在书中你会看到作者思想的碰撞,更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现实,看到未来。
  •   这本书深沉博大,呼唤教育改革,回归理性科学教育,回归本质教育,是我们在这个盲目以考试和分数为追求的时代应该反思和探究的一件事
  •   教育的话题很多人都有话题可说,从我们一路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点都有点感触,毕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说起来话也很多,教育不公平啊,高考难考啊。一方面是我们为学业所累,整天想着逃脱,可是另一方面却有多少人无书可读,我们的教育陷入了这样的怪圈。所以看完这本书,心情是很沉重的,里面有很多方面,可是就光是这条,没有书读的孩子和学习压力太大而结束自己生命的孩子,就够我们深思的。
  •   告诉你作为一个教育者,什么样的行为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   很多中国教育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值得一读。。
  •   王有良心,教师也有良心,决策者更应有良心,我们这一代没法挽回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急!急!!急!!!
  •   对中国现行的考试制度一直存在各种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看了这本书,实在是很受启发,文字间深沉的情感,是作者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真切地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着想的问题。
  •   和《新教育风暴》一起买的,这本书的名气似乎没有《新教育风暴》大,但是看到有这个组合就下单了。没有失望,书中内容依然精彩!
  •   作者实地探访写出的书,很震撼的图片和很真实的事例,感动、愤怒……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像作者致敬!
  •   很值得人们反思的一本书
  •   书是正版,包装也很完整,没有发现缺页漏页情况。书内容很好,详细读来深有感触体会,对未来工作很有帮助
  •   有良心有师德才谈得上教育。。
  •   正在看,搞教育的尤其应该看。
  •   好书,这个作家的书我全都买了,都是好书,很有启发,很有思想。
  •   朋友是老师,书单上必买的一本。
  •   看过之后,觉得很沉重,教育真的是“哺育良心”的事业,可是现状太令人担忧……
  •   教育现状很悲哀,有没钱上学无书可读的孩子,也有被书本作业压力压的喘不过气而结束生命的孩子,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很沉重,不论是哪里的孩子,他们都需要受到关注,物质上的关注,心灵上的关注,如果家长和老师,教育部门对他们的关注能多些,也不会有那么多悲剧的童年和早熟的心灵。
  •   不要让上课,考试,分数吞没孩子原本色彩斑斓的头脑,摧毁孩子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老师们家长们,救救孩子吧!
  •   看了书,心情很沉重,教育不仅需要教育者的用心,更需要教育者的良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