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出版时间:2007-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洪子诚  页数:40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评述了20世纪50—9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涉及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当代文学的分期和时期特征;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的状况;当代文学主要作品的评述等。本书最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

作者简介

洪子诚,1939年4月生,广东揭阳人。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文学史》、《1956:百花时代》、《问

书籍目录

修订版序前言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 “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 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 对规范的质疑    四 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 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 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 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 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 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 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 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 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 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 革命历史小说    二 “史诗性”的追求    三 《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 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 《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 被压抑的小说    二 寻求新的替代    三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 《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 “非主流文学”    二 最初的“异端”    三 “百花文学”    四 象征性的叙述    五 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 散文    一 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 散文的“复兴”    三 主要散文作家    四 杂文的命运    五 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 话剧    一 话剧创作概况    二 老舍的《茶馆》    三 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 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一 1958年的文学运动    二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 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 “文革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 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 “革命样板戏”    三 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 “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 公开的诗界    二 小说创作情况    三 “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 “天安门诗歌”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 “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二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三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四 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五 文学著译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 80年代文学过程    二 “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三 文学历史的“重写”    四 文学诸样式概况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一 “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二 “归来者”的诗    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 《今天》与朦胧诗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二 三部中篇小说    三 “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四 “知青小说”的演变    五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 文学的“寻根”    二 “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三 风俗乡土小说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一 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二 “先锋小说”的实验    三 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一 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二 女作家的小说(一)    三 女作家的小说(二)  第二十四章 散文    一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二 老作家的散文    三 抒情、艺术散文    四 学者的散文随笔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一 90年代的文学环境    二 文学界的分化    三 文学的总体状况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一 90年代诗歌概况    二 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三 几位诗人的创作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一 长篇小说的兴盛    二 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三 90年代的小说家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初版后记

章节摘录

  在40年代后期,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在文学一政治格局中,由于他们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绩和影响,是包括左翼文学在内的各种文学力量都难以忽视的存在。被列入这一名项之下的作家,他们的主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主张文学的“自主性”上,在对文学与商业、与政治结缘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上,则持相近的立场。文学不应成为政治、宗教的奴隶,作家应忠于艺术,坚持“独立的识见”,创作出“受得住岁月陶冶的优秀作品”,这是他们文学主张的基本点。不过,这些作家虽然竭力反对文学对政治的依附,主张文学与政治分离,但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们也难以从现实政治的“旋涡”中脱身。一般有着“英美文化”背景的这些作家,虽说大多并没有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与当时政坛上的“第三条道路”也不能简单等同。不过,在政治倾向和主张上,大都倾向于“英美民主政治”的理想,而从“思想自由”的立场出发,对内战的双方,都持批评、谴责的姿态。1946年6月,创刊于1937年初的《文学杂志》复刊。主编朱光潜在《复刊卷首语》中,重申他们的“目标”,是“采取充分自由的严肃的态度,集合全国作者和读者的力量,来培养一个较合理底文学刊物,藉此在一般民众中树立一个健康底纯正底文学风气”。但是由于左翼文学力量已成为“强势”的力量,提倡“健康”,主张“纯正”,反对政治力量对文艺的干预,显然是指向左翼文学力量追求、推动的“文艺新方向”。朱光潜认为,“以为文艺走某一方向便合他们的主张或利益,于是硬要它朝那个方向走,尽箍制和奸污之能事,结果文艺确是受了害,而他们自己也未见得就得了益。”1946年沈从文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担任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主编,还参与编辑《经世报》、《大公报》等的文艺副刊。同年,萧乾从国外回到上海,除任《大公报》社评委员外,还负责该报“文艺”副刊。他撰写的《中国文艺往哪里走?》的社评,批评文艺上的“集团主义”,提出“应革除只准一种作品存在的观念”。这和沈从文批评“政府的裁判”之外的“另一种‘一尊独占’”,当然都是指向左翼文学。“自由主义作家”在战后相当活跃,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建设负有重要使命的自我意识。他们力图“匡正”当时文学的强烈意识形态化走向,雄心勃勃地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40年代后期的文学界,虽然存在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和作家群,。存在不同的文学力量,但是,有着明确目标,并有力量决定文学界走向,对文学的状况实施“规范”的,却只有由中共领导和影响下的左翼文学①。在中国文学总体格局中,左翼文学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派别,在30年代就已开始。到了40年代后期,更成了左右当时文学局势的文学派别。这个期间,左翼文学界的领导者和重要作家清楚地认识到:文学方向的选择应与社会政治的转折同步。他们在抗战之后的主要工作,是致力于传播延安文艺整风确立的“文艺新方向”,并随着政治、军事斗争的展开,促成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以达到理想的文学形态的“一体化”的实现。  ……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物流 书的质量
  •   不错 的啊
  •   中国当代文学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