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新玲  页数:216  字数:17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学校教育模式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在家上学”是一种具有边缘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实验,也是对我国“家塾”教育传统的现代化回归。
  本书作者以新闻工作者客观的立场、敏锐的目光、简约的笔触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目前的“在家上学”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叙述、介绍、分析和思考,不仅为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真切的资料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更激发了人们对我国教育现状的关注和思考。
  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以极富现场感的文字引出了目前国内极具特色和感召力的“在家上学”案例,介绍案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记录实践者甘苦自知的心路历程;第二章本着理性、客观的态度分析了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其中既有对社会各方观点的整合,亦有作者的辨析与沉思;第三章立足传统的学校教育现状和“在家上学”的客观发展境遇,发出“在家上学”向何处走的追问,引人深思;第四章则将视野推及全球,以丰富而详实的资讯向读者呈现了“在家上学”在世界范围的状貌。

作者简介

  李新玲,中国青年报记者。大学4年工科训练,后弃理从文,获法学硕士学位。新闻从业15年,长期关注教育、科技、青年成长,累计有近二三百万字新闻作品见报,译著《赛伯族状态——因特网对政治、经济影响》,连续4年参与《教育蓝皮书》撰写。钟爱并享受自己的职业,希望能够通过观察、记录、思考、写作,推进社会的一点点进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在家上学”现象纪实
“为了探寻理想的教育  为了获得诗意的栖居  为了让生命和灵性归真返璞  我们选择了反叛  我们决定远离  叛离……”
于是,他们以梦为马,胸怀笃定的信念,带领孩子叛离学校教育,走上“在家上学”的漫漫长路。
 一、苍山学堂:逃离北京,办起中国夏山学校
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的苍山学堂宛若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淙淙的流水缓缓穿过学堂的院落;新雨唤醒了淘气的野菌子,成群结队地探出了头;深林里的呼吸竟有些奢华,因为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孩子们徜徉在自然、知识、艺术、生活的海洋里,觉察、聆听、感悟……
这里——苍山学堂,栖息着陈阵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的教育梦想。
  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到山上采蘑菇是学生的必修课
  “九月,我们约定学习呼吸,学习吃饭,学习做家务,学会不抱怨”
  世事难料,“中国夏山”转向全球游学
  附:陈阵的教育设想
 二、六月小学堂:“现代孟母”做成小学堂
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做营养丰富的爱心早餐,领孩子到自然中寻找“夏天的音乐家”,让孩子们在宜家家居利用尺子认知长宽高,打好时间差,让孩子们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场所,享受社会教育资源……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在独立创办的六月小学堂,被誉为“城市游牧民族”的叶万红在教学中践行着这些教育思想。
  为了孩子的教育,当起“城市里的游牧民族”
  陪伴孩子成长 开办小学堂
  “在家上学”为孩子提供可口的饭菜
  打好时间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附:感恩,因为我是妈妈!(叶万红)
  附:孩子们的作品
 三、“小先生”袁小逸:“在家上学”的成长之路
袁鸿林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高校教了一段书后转而下海经商。自从有了女儿袁小逸,他萌生了自己培养孩子的念头。在他独特的培养模式下,袁小逸才智过人,从4岁起给别的孩子讲课,被媒体追捧为“神童”、小师爷”,10岁时写了《私塾女孩袁小逸》。
如今,袁鸿林的现代私塾办得风生水起,12岁的袁小逸一方面到高校“体验式地旁听”,一边在网校给小学生教新概念英语,为出国留学做着全方位的准备……
  成熟自若的“小先生”
  “私塾女孩”想去国外读书
  “在家上学只是一种途径”
  附:大理之旅:关于“在家上学”的一次重要会议(袁小逸)
  附:小逸12岁随想(袁鸿林)
  附:袁小逸模式总体教学方案简介
 四、日日新学堂:绿草地上的“真”教育
“日日新”学堂的名字语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堂的课程设计是对“新”的具体阐释:课程每天不一样,有书法(软笔)、经典诵读、语文、数学、体育;生命教育、儿童文学欣赏、美术、戏剧表演、音乐一周一次;科学和手工一周两次,综合实践每周一次。此外,还开设了围棋、武术这些浓缩传统文化精粹的课程……
日日新学堂掌门人王晓峰的教育理想是——努力实践将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东方的感悟式智慧结合在一起,实现一种“真”教育。
  为解决孩子上学,四个家庭办“真”教育
  学堂发展超预期 日日新办起幼儿园
  在严肃而理性的环境里自由成长
  “不以知识为主,但考试没有问题”
  附:日日新赞(日日新校歌)
 五、“在家上学”联盟:在家上学者的网上联合体
徐雪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因为不满于现行学校教育现状萌生了自主办学的念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对此,徐雪金深以为是,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付诸实践。
徐雪金笃信“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所以,他让孩子买菜,让他们在买菜过程中了解钱的种类、数量、换算、重量等概念;他遵从孩子的兴趣和天分,钢琴、画画、舞蹈,想学什么学什么……
  对教育不满意,萌生办学念头
  办起网站,集中“在家上学”资源
  附:网友寻找同盟军
 六、蔬菜超人妈妈:在生态社区建起家庭学校
蔬菜超人妈妈本是一家制造企业的高管,不忍看着孩子在学校教育制度下日渐枯萎便和女儿一起“出逃”,来到大理并创办起了“超人蔬菜馆”。在她看来,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光合作用,爱、自然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这里,她正满怀欣喜地看着孩子们和蔬菜一起茁壮成长。
“蔬菜宝宝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不禁让人联想到童话中的“蓝精灵”。他们沐浴着充足的阳光、呼吸着洁净的空气,鲜活、自由、健康、愉快……
  蔬菜超人们的“共生”生活
  共生社区建起家庭学校
  我们就是要给孩子自由的教育
  附:全新的我们——欧洲生态村与生态社区
 七、星光学堂:一位教师的在家教育实践
姚泳光曾“亲历应试教育18年”。90年代初,姚泳光在语文课上教学生背《三字经》,曾被认为是“封建残余”而遭到强烈反对;他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1996年开始,他不再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仅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并当堂完成,但这种做法被称为“懒人教学”,受到质疑。
“必须进行激烈的改革才能改变现在的教育状况。”于是,姚泳光决心自己创办学校,进行一场教育实验……
  追求公办学校无法实现的教育理想
  求学路远,开始让孩子“在家上学”
  不走灰色地带,争取“在家上学”的权利
  附:星光学堂办学特别许可申请书
 八、那些在家上学“毕业”的孩子们
郑亚旗、陆宏志、张炘炀、辛蕴甜、蓉榕……昔日在家上学的孩子们慢慢长大,陆续从家塾中“毕业”。如今,他们或在各自热衷的领域充分挥发着自己的才智努力工作,或在作别“在家教育”后进入高精尖的科研机构,继续深造、研究。
时光荏苒,挥 之不去的是那些“在家上学”岁月里的点滴记忆……
  郑渊洁带郑亚旗在家上学
  “没有束缚的童年”造就创新型女博士
  16岁读博士的张炘炀
  从“在家上学”到海归硕士
第二章 什么样的孩子“在家上学”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教育是一种选择,选择学校教育还是“在家上学”?最应该听取的是孩子的声音;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在家上学”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
 一、“疯狂妈妈”们的选择——“在家上学”
中国母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教育孩子上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体力、金钱和感情。尤其是在城市中,可以说基础教育已经被女性所掌控。决定孩子读什么书的是母亲,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到各种名校的是母亲,费尽心思搬家租房以便于孩子学习的还是母亲。
她们是“现代孟母”、 都市游牧民族”,她们被称为“疯狂妈妈”。
  被优秀人才“刺激”的人事干部,让孩子半天“在家上学”
为了孩子优秀 一周上十种课外班
妈妈“优秀”不离口 引起其他家长反感
半天学校上课,半天在家上学
  情愿退出学校竞争的妈妈
想方设法进入名牌小学
孩子人缘好 妈妈苦经营
 二、父亲为什么高举“在家上学”大旗
在全国各地“在家上学”公认的几位“领袖式”人物,都是父亲。这些父亲勇毅、自信,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反叛精神,所以敢于蔑视权威,蔑视规则,蔑视学校整齐划一的教育。
有的希望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不遭遇天性泯灭的厄运,有的希望通过孩子实现自己的教育和人生梦想。于是,父亲们毅然举起了“在家上学”的大旗。
  理性、客观、坚韧,父亲决定孩子回家读书
  拯救男孩,男性更多体会到学校教育的压制
  看清教育的问题,自己在家破解
 三、“在家上学”的孩子出自哪些家庭?
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孩子“在家上学”?这些孩子背后的家庭状况又如何?其实,在家上学的孩子没有特殊之处,与在公办学校的孩子们区别不大,但是与家
长的教育背景、视野、职业、家庭收入,甚至是宗教信仰有关系。
  “在家上学”是富人的游戏吗?
  不做“虎妈”、 狼爸” 不专制不凶猛
  全职妈妈带孩子“在家上学”
  逃离批量生产,走个性化成长之路
第三章 “在家上学”向何处走?
越来越多的人对目前主流的学校教育表示不满:愚蠢的考试、无止境的作业、个性的泯灭、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人格与尊严的被忽略、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扼杀……
学校考试制度既然如此,那么作为教育主体、对象、方式、效果都与学校教育大相径庭,试图避免学校教育弊端的“在家上学”又将走向何处呢?
 一、发达网络为“在家上学”带来便利
早在1987年,英国计算机安全专家内尔  巴雷特曾在专著里用专门章节对网络所起到的教育作用以及对教育的影响进行论述,互联网形成了它自己的教育功能,反过来,互联网也导致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互联网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教育,提高每一种教育的效果。”
日益发达和普及的网络为“在家上学”提供了种种便利,搜集资料、交流经验、师生对话……
  “在家上学”实践者网上聚集找资源
  网络时代与“颠倒的教室”
 附: 在家上学——海阔天空”介绍如何在网上为孩子选择Homeschool和课程
 二、在家上学还需要什么支撑?
纵观中国历史,私塾、家塾承担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家学渊源”是对这种教育方式最佳的赞誉。然而,在学校教育一支独大的今天,在家上学”却成了鲜有人选择的“教育蹊径”,并游走于“灰色地带”。
家庭、社会、资源、法规……在家上学还需要什么支撑?
  教育应该多样化,让“在家上学”成为新方式
  升学之路越来越宽,“在家上学”成才不必挤独木桥
  “在家上学”缺乏社会支撑
  家庭差异大,“在家上学”要慎重
第四章 “在家上学”遍布世界各地
“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一词诞生于1977年,最早出现在美国教育家、作家约翰  霍特的《非学校化教育》杂志中。如今,在家上学”之花在世界各地竞相开放。
在美国等家庭教育体系高度系统化的国家,在家上学”已实现合法化,成了义务教育系统的补充;在有些国家却完全非法;而在某些国家,在家上学”虽未受法律限制,但并不为社会认可或欢迎,或者根本不存在……
 一、大多数国家允许“在家上学”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家上学”在美国大多数州曾被认为是一件违法的事情,经过家长们的不懈抗争,目前“在家上学”得到了全美50个州的法律认可;英国目前并没有针对“在家上学”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不过父母为其子女选择“在家上学”,拥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在法国,申请“在家上学”或到世界各地游学相当简单,只要在每年开学前,向市政府提出请求即可;在德国、在澳大利亚、在加拿大……
  美国:从家长抗争到蓬勃发展
  英国: 在家上学”有充分法律依据
  法国: 在家上学”学生成绩普遍偏高
  德国: 在家上学”促进公立学校改革
  澳大利亚:许多家庭“秘密”在家上学
  加拿大: 在家上学”学生主观幸福感偏高
  瑞典:允许公民兴办自由学校
  印度尼西亚:法制规定“在家上学”合法
 二、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在家上学”情况迥异
在台湾,在家上学”于1982年获得法律认可,并于1997年被规定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目前,台湾在家上学有多种形态,每一种都有独特的教育理念。
在香港,6岁到15岁的学生须在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父母若不送孩子去学校可处以3个月监禁和10000港币的罚金。
  台湾:法律不断修改,中低收入家庭申请“在家上学”者逐年增多
  香港: 在家上学”非法,父母要被处监禁并罚金
  与“在家上学”相关的网络资源
部分参考资料
后记:写作速度赶不上实践者出现的速度
教育专家对本书的推荐
第一章 “在家上学”现象纪实
“为了探寻理想的教育  为了获得诗意的栖居  为了让生命和灵性归真返璞  我们选择了反叛  我们决定远离  叛离……”
于是,他们以梦为马,胸怀笃定的信念,带领孩子叛离学校教育,走上“在家上学”的漫漫长路。
 一、苍山学堂:逃离北京,办起中国夏山学校
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的苍山学堂宛若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淙淙的流水缓缓穿过学堂的院落;新雨唤醒了淘气的野菌子,成群结队地探出了头;深林里的呼吸竟有些奢华,因为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孩子们徜徉在自然、知识、艺术、生活的海洋里,觉察、聆听、感悟……
这里——苍山学堂,栖息着陈阵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的教育梦想。
  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到山上采蘑菇是学生的必修课
  “九月,我们约定学习呼吸,学习吃饭,学习做家务,学会不抱怨”
  世事难料,“中国夏山”转向全球游学
  附:陈阵的教育设想
 二、六月小学堂:“现代孟母”做成小学堂
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做营养丰富的爱心早餐,领孩子到自然中寻找“夏天的音乐家”,让孩子们在宜家家居利用尺子认知长宽高,打好时间差,让孩子们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场所,享受社会教育资源……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在独立创办的六月小学堂,被誉为“城市游牧民族”的叶万红在教学中践行着这些教育思想。
  为了孩子的教育,当起“城市里的游牧民族”
  陪伴孩子成长 开办小学堂
  “在家上学”为孩子提供可口的饭菜
  打好时间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附:感恩,因为我是妈妈!(叶万红)
  附:孩子们的作品
 三、“小先生”袁小逸:“在家上学”的成长之路
袁鸿林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高校教了一段书后转而下海经商。自从有了女儿袁小逸,他萌生了自己培养孩子的念头。在他独特的培养模式下,袁小逸才智过人,从4岁起给别的孩子讲课,被媒体追捧为“神童”、小师爷”,10岁时写了《私塾女孩袁小逸》。
如今,袁鸿林的现代私塾办得风生水起,12岁的袁小逸一方面到高校“体验式地旁听”,一边在网校给小学生教新概念英语,为出国留学做着全方位的准备……
  成熟自若的“小先生”
  “私塾女孩”想去国外读书
  “在家上学只是一种途径”
  附:大理之旅:关于“在家上学”的一次重要会议(袁小逸)
  附:小逸12岁随想(袁鸿林)
  附:袁小逸模式总体教学方案简介
 四、日日新学堂:绿草地上的“真”教育
“日日新”学堂的名字语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堂的课程设计是对“新”的具体阐释:课程每天不一样,有书法(软笔)、经典诵读、语文、数学、体育;生命教育、儿童文学欣赏、美术、戏剧表演、音乐一周一次;科学和手工一周两次,综合实践每周一次。此外,还开设了围棋、武术这些浓缩传统文化精粹的课程……
日日新学堂掌门人王晓峰的教育理想是——努力实践将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东方的感悟式智慧结合在一起,实现一种“真”教育。
  为解决孩子上学,四个家庭办“真”教育
  学堂发展超预期 日日新办起幼儿园
  在严肃而理性的环境里自由成长
  “不以知识为主,但考试没有问题”
  附:日日新赞(日日新校歌)
 五、“在家上学”联盟:在家上学者的网上联合体
徐雪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因为不满于现行学校教育现状萌生了自主办学的念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对此,徐雪金深以为是,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付诸实践。
徐雪金笃信“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所以,他让孩子买菜,让他们在买菜过程中了解钱的种类、数量、换算、重量等概念;他遵从孩子的兴趣和天分,钢琴、画画、舞蹈,想学什么学什么……
  对教育不满意,萌生办学念头
  办起网站,集中“在家上学”资源
  附:网友寻找同盟军
 六、蔬菜超人妈妈:在生态社区建起家庭学校
蔬菜超人妈妈本是一家制造企业的高管,不忍看着孩子在学校教育制度下日渐枯萎便和女儿一起“出逃”,来到大理并创办起了“超人蔬菜馆”。在她看来,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光合作用,爱、自然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这里,她正满怀欣喜地看着孩子们和蔬菜一起茁壮成长。
“蔬菜宝宝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不禁让人联想到童话中的“蓝精灵”。他们沐浴着充足的阳光、呼吸着洁净的空气,鲜活、自由、健康、愉快……
  蔬菜超人们的“共生”生活
  共生社区建起家庭学校
  我们就是要给孩子自由的教育
  附:全新的我们——欧洲生态村与生态社区
 七、星光学堂:一位教师的在家教育实践
姚泳光曾“亲历应试教育18年”。90年代初,姚泳光在语文课上教学生背《三字经》,曾被认为是“封建残余”而遭到强烈反对;他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1996年开始,他不再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仅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并当堂完成,但这种做法被称为“懒人教学”,受到质疑。
“必须进行激烈的改革才能改变现在的教育状况。”于是,姚泳光决心自己创办学校,进行一场教育实验……
  追求公办学校无法实现的教育理想
  求学路远,开始让孩子“在家上学”
  不走灰色地带,争取“在家上学”的权利
  附:星光学堂办学特别许可申请书
 八、那些在家上学“毕业”的孩子们
郑亚旗、陆宏志、张炘炀、辛蕴甜、蓉榕……昔日在家上学的孩子们慢慢长大,陆续从家塾中“毕业”。如今,他们或在各自热衷的领域充分挥发着自己的才智努力工作,或在作别“在家教育”后进入高精尖的科研机构,继续深造、研究。
时光荏苒,挥 之不去的是那些“在家上学”岁月里的点滴记忆……
  郑渊洁带郑亚旗在家上学
  “没有束缚的童年”造就创新型女博士
  16岁读博士的张炘炀
  从“在家上学”到海归硕士
第二章 什么样的孩子“在家上学”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教育是一种选择,选择学校教育还是“在家上学”?最应该听取的是孩子的声音;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在家上学”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
 一、“疯狂妈妈”们的选择——“在家上学”
中国母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教育孩子上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体力、金钱和感情。尤其是在城市中,可以说基础教育已经被女性所掌控。决定孩子读什么书的是母亲,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到各种名校的是母亲,费尽心思搬家租房以便于孩子学习的还是母亲。
她们是“现代孟母”、 都市游牧民族”,她们被称为“疯狂妈妈”。
  被优秀人才“刺激”的人事干部,让孩子半天“在家上学”
为了孩子优秀 一周上十种课外班
妈妈“优秀”不离口 引起其他家长反感
半天学校上课,半天在家上学
  情愿退出学校竞争的妈妈
想方设法进入名牌小学
孩子人缘好 妈妈苦经营
 二、父亲为什么高举“在家上学”大旗
在全国各地“在家上学”公认的几位“领袖式”人物,都是父亲。这些父亲勇毅、自信,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反叛精神,所以敢于蔑视权威,蔑视规则,蔑视学校整齐划一的教育。
有的希望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不遭遇天性泯灭的厄运,有的希望通过孩子实现自己的教育和人生梦想。于是,父亲们毅然举起了“在家上学”的大旗。
  理性、客观、坚韧,父亲决定孩子回家读书
  拯救男孩,男性更多体会到学校教育的压制
  看清教育的问题,自己在家破解
 三、“在家上学”的孩子出自哪些家庭?
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孩子“在家上学”?这些孩子背后的家庭状况又如何?其实,在家上学的孩子没有特殊之处,与在公办学校的孩子们区别不大,但是与家
长的教育背景、视野、职业、家庭收入,甚至是宗教信仰有关系。
  “在家上学”是富人的游戏吗?
  不做“虎妈”、 狼爸” 不专制不凶猛
  全职妈妈带孩子“在家上学”
  逃离批量生产,走个性化成长之路
第三章 “在家上学”向何处走?
越来越多的人对目前主流的学校教育表示不满:愚蠢的考试、无止境的作业、个性的泯灭、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人格与尊严的被忽略、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扼杀……
学校考试制度既然如此,那么作为教育主体、对象、方式、效果都与学校教育大相径庭,试图避免学校教育弊端的“在家上学”又将走向何处呢?
 一、发达网络为“在家上学”带来便利
早在1987年,英国计算机安全专家内尔  巴雷特曾在专著里用专门章节对网络所起到的教育作用以及对教育的影响进行论述,互联网形成了它自己的教育功能,反过来,互联网也导致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互联网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教育,提高每一种教育的效果。”
日益发达和普及的网络为“在家上学”提供了种种便利,搜集资料、交流经验、师生对话……
  “在家上学”实践者网上聚集找资源
  网络时代与“颠倒的教室”
 附: 在家上学——海阔天空”介绍如何在网上为孩子选择Homeschool和课程
 二、在家上学还需要什么支撑?
纵观中国历史,私塾、家塾承担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家学渊源”是对这种教育方式最佳的赞誉。然而,在学校教育一支独大的今天,在家上学”却成了鲜有人选择的“教育蹊径”,并游走于“灰色地带”。
家庭、社会、资源、法规……在家上学还需要什么支撑?
  教育应该多样化,让“在家上学”成为新方式
  升学之路越来越宽,“在家上学”成才不必挤独木桥
  “在家上学”缺乏社会支撑
  家庭差异大,“在家上学”要慎重
第四章 “在家上学”遍布世界各地
“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一词诞生于1977年,最早出现在美国教育家、作家约翰  霍特的《非学校化教育》杂志中。如今,在家上学”之花在世界各地竞相开放。
在美国等家庭教育体系高度系统化的国家,在家上学”已实现合法化,成了义务教育系统的补充;在有些国家却完全非法;而在某些国家,在家上学”虽未受法律限制,但并不为社会认可或欢迎,或者根本不存在……
 一、大多数国家允许“在家上学”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家上学”在美国大多数州曾被认为是一件违法的事情,经过家长们的不懈抗争,目前“在家上学”得到了全美50个州的法律认可;英国目前并没有针对“在家上学”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不过父母为其子女选择“在家上学”,拥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在法国,申请“在家上学”或到世界各地游学相当简单,只要在每年开学前,向市政府提出请求即可;在德国、在澳大利亚、在加拿大……
  美国:从家长抗争到蓬勃发展
  英国: 在家上学”有充分法律依据
  法国: 在家上学”学生成绩普遍偏高
  德国: 在家上学”促进公立学校改革
  澳大利亚:许多家庭“秘密”在家上学
  加拿大: 在家上学”学生主观幸福感偏高
  瑞典:允许公民兴办自由学校
  印度尼西亚:法制规定“在家上学”合法
 二、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在家上学”情况迥异
在台湾,在家上学”于1982年获得法律认可,并于1997年被规定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目前,台湾在家上学有多种形态,每一种都有独特的教育理念。
在香港,6岁到15岁的学生须在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父母若不送孩子去学校可处以3个月监禁和10000港币的罚金。
  台湾:法律不断修改,中低收入家庭申请“在家上学”者逐年增多
  香港: 在家上学”非法,父母要被处监禁并罚金
  与“在家上学”相关的网络资源
部分参考资料
后记:写作速度赶不上实践者出现的速度
教育专家对本书的推荐

章节摘录

  若读懂了这首诗,并能在为孩子营造的环境中时时保持觉察,带着觉察不断实践,那么我想那就是理想的教育状态了。但若真读懂了这首诗,也就明了了这样的环境要我们这些“旧A”来营造,其难度有多大!每一时刻都要找准自已是“弓”的位置,弓是不能决定“箭”的方向的。现在我们就在做这样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创办这样一所陪伴新人成长的学校。我们自身要努力接近新人的状态,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但这也是我们自身生命的选择,是所有关心教育的人的选择,也是应了新人们生命力量的召唤。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在找一种状态,是完全开放的,但又是极其清晰的。  我们接受所有对办这样一所新人成长的学校有利的信息,却不会在不清晰的状态下去模仿或借鉴任何教育理念或教育模式,我们的实践过程要让一切都是新鲜的、真实的,就像卢安克不说自己是华德福的老师一样。任何教育模式或教育理念的可取之处都是真正符合人性的那部分,所以教育的方式可以有很多,而我们会以“以人为本”的方式去探索,我们不想让自己本身又成为某种模式,这也是我们迟迟没有确定、没有分享运作模式的原因。可以确定的是这里的每个陪伴孩子的成人都要有真实的人的状态,是真正理解自由、懂得生命的人。虽然找到这样的成人很难,但我们坚信他们一定可以按时到来。  在这里,我们谦卑地面对自然,谦卑地面对孩子,谦卑地面对生活。  在这里,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新玲的新书,对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傲了生动的全景扫描,介绍了这一探索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演进,为我们认识“在家上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借鉴。  ——扬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文科学部主任委员,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    “在家上学”作为在学校上学的延伸、补充、强化和拓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家上学、在校上学和在社会上学,恰是人生教育的一幅完美图景,不必互相取代,只求共同完美。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    本书讲述了一些“在家上学”的故事,展示了一些有勇气的家长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和作为,其成败得失可以给其他家长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一书生动而详尽地介绍了“在家上学”的一些典型案例,对我们观察、思考和分析教育现状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周弘(赏识教育首倡者,全球热爱生命奖得主,中央教科所特聘家庭教育专家,被誉为“赏识老爸”。)    时下出现的“在家上学”现象,与其说是创新,还不如说是回归。本书敏锐地捕捉到这种现象,并以丰富鲜活的案例,记录了一批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也展示了中国教育处于大变革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触发我们去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孩子的?传统与现代究竟如何结合?  ——王丽(教育学者,参与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民国教育有深入研究,曾著有《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家上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在家上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因为现在的学校教育的确有很多缺陷。
  •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孩子学知识的途径其实有很多种,只是书中对很多问题的探讨还有待深入,希望中国的在家教育逐渐发展壮大
  •   在家教育 已经越来越流行,需要全面了解,这书刚好提供了一个了解的窗口!!
  •   正在为孩子作上学的准备,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努力上所谓的好学校。这本书给出了另一个视角,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还有这样一条路。值得一读。
  •   学校教育并非适合所有的孩子,所以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孩子被学校教育给毁了。
  •   不错,提供了另一种思维
  •   主要阐述的还是家境比较好的家庭的选择
  •   值得一看,让人受益
  •   我比较喜欢这本
  •   挺好的书,很有节俭意义
  •   内容不错,正在慢慢阅读
  •   还在看,应该还不错!
  •   很受启发的书
  •   另类的学习,另类的教育,也有另类的成就与艰辛。
  •   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好书。
  •   学习如何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好的结合。
  •   说实话,这本书确实很不错,给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指明了一条道路,我觉得很好,对我自己很有帮助。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更是关系着孩子一生命运的大事。《在家上学》这本书是我喜欢的
  •   偶然通过微博得知有这么一本书即将问世。期待了很久,终于拿到手了。
    杨东平、尹建莉、周弘都是自己欣赏和钦佩的几位教育专家,由他们联袂推荐的书的确值得。
    感觉这是一本“多合一”的书。纪实部分的文字生动精彩求;分析、追问部分客观、冷静;对个人而言,觉得最后的附文部分非常实用,值得慢慢推敲研究。
  •   关注这个话题很久了,看了一些资料和视频,也仔细研究了一些本书提到的案例,确实,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一般体制内学校是提供不了的。那些实践者是伟大的,可敬的,我们吸取了书中案例的经验,体会他们所总结出来的精华的理念,使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我始终认为,我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老师以分数来评判孩子聪明与否,排出名次,是极不公平的。大胆一些的可以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育,保险一点的,可以用书中所介绍的理念来调整孩子的学习方向。感谢作者,感谢出版社,及时地推出这本书,使我和我孩子有了另一种选择的可能。
  •   这本书系统的列举了现在国内外在家上学的案例,介绍了很多课程内容和模式,值得参考,其实我感觉目的应该不是抨击学校教育或者是鼓励在家上学的私塾学堂,而是针对孩子教育应该达到什么结果、目标的思考,对目前的教育体系进行促进,让中华民族教育的提升。如果只是过渡的抨击学校教育,只能是哗众取宠了。此书的精华内容有,需要进度提炼:1、学习课程内容2、上课模式——互动自学
  •   从这本书看到了教育也可以多元化。单一的教育形式应该改变,不应该认为一种教育形式都适合所有的孩子。学校教育有学校教育的好处,孩子能有更多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游戏。同学在一起的快乐欢乐,一个孩子在家是得不到的。在家上学也只能适合自制能力强的孩子。不会适合所有的孩子。还有国家教育部门也要有相应的规定,在家上学怎么测试学习水平,国家教育部门怎么认可。都是需要有一套相应的制度规范。
  •   不同的孩子应有不同的教育,孔子曰:因材施教吗?干嘛非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按照统一模式教育。悲哀的现代教育。
  •   家庭学校是体制学校的一个补充
  •   这方面不好书,也许是一种思路
  •   曾想过让孩子在家上学,但没有能力实现,看看已经在做的家长是怎么做的?
  •   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在家里。
  •   可以了解中国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引起反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