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学的100个故事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瑜颖  页数:28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音乐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一种思想。本书精选了100个关于音乐学的故事,带您进入音乐学领域,增进生活与心灵对美的感受!     认识音符背后所蕴藏更本质的东西,接近生活中隐含在心灵深处的艺术规律。提升生活的知性品味,丰富心灵对美德渴望。   音乐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一种思想。它是把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从音乐的角度来认识音乐自身的规律、人和音乐的关系、音乐和社会的关系以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殊价值和作用的学科。    本书主要向你介绍了有关音乐体裁、音乐常识、音乐历史、华夏音乐以及音乐研究五方面内容,供青少年朋友们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音乐体裁  饿出来的音乐天才罗西尼——序曲  海顿的海上风暴——小夜曲  不畏权贵的李斯特——狂想曲  小魔法师米奇——诙谐曲  土豆烧牛肉换来的世界名曲——摇篮曲  钢琴师的命运——叙事曲  热情奏鸣曲的愤怒——奏鸣曲  罗西尼的《圣母悼歌》——弥撒曲  精神的永恒爱恋——随想曲  双赢的伟大对决——回旋曲  奇妙的莫扎特效应——协奏曲  价值100金路易——变奏曲  风行全球的《义勇军进行曲》——进行曲  “诀别交响乐”——交响曲  永远的《西贡小姐》——歌剧  史特劳斯的头发——幽默音乐剧  “此恨绵绵无绝期”——清唱剧  临刑前的歌唱——咏叹调  海顿弹不出的曲子——赋格  威尼斯运河上的吟唱——贡多拉船歌  爵士乐拯救的爱情——爵士乐  祸起冰淇淋——芭蕾舞第二章  音乐常识  找不到故乡的“鸽子”——音符  溜溜的情歌,溜溜的调——节奏和节拍  睡梦中捉住的旋律——乐音体系  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音乐的语言要素  即兴的《月光奏鸣曲》——五线谱  永恒的《卡门》——音色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人声组合  滥竽充数——呼吸技巧  舒伯特与歌德的交会——读词谱曲  委顿于爱情的绝唱——歌唱  音乐的对决——旋律  “马车夫的音乐”——不同的旋律发展  《晴朗的一天》——调性感知  《牧童短笛》——曲式结构  爱因斯坦的特殊教育法——音乐欣赏  “叛逆者”巴赫——复调音乐  “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歌词的魅力  献给布拉姆斯的友谊之乐——弦乐四重奏  坚持个性的苟伯格——十二音技法  闭着眼睛的演出——音乐语言的欣赏  瓦尔特的指挥——交响乐团  谁动了我的钢琴——钢琴  生命的演奏——大提琴  玛耳绪阿斯的悲鸣——乐徽里拉琴  150%的努力——吉他  抚慰心灵的礼物——手风琴  唱片改变生活——音乐器材第三章  音乐历史  大自然的馈赠——音乐起源模仿说  祭祀之歌舞——音乐起源巫术说  《哈利路亚》——中世纪宗教音乐  “音乐之父”巴赫——巴洛克音乐  斗气斗出来的歌剧——古典主义  “复古”的雷格——维也纳古典乐派  求爱的柏辽兹——浪漫主义时代  爱中的肖邦——浪漫派音乐特点  《牧神的午后》——印象主义音乐  “快速配器法”——20世纪的音乐  “歌魂”比奥莱塔——拉丁美洲音乐  十个印第安小男孩——印第安音乐  永远的喀秋莎——俄罗斯民族乐派  乡村小路带我回家——乡村音乐分类第四章  华夏音乐  青铜器上的历史——夏商周音乐  蔡邕制焦尾琴——古代乐器分类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打击乐器  桓伊吹笛谏主——民族吹奏乐器  可怜飞燕倚新妆——古代宫廷音乐  一弦琴——民族音乐  伯牙学琴——丝竹乐  猛养江畔爱的哭调——葫芦丝  《西厢记》天下夺魁——中国古代戏曲  “从来唱曲,要先打板”——昆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民歌  永远的邓丽君——通俗演唱方法  叶佳修的澎湖湾——校园民歌  《梅花三弄》——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三月不知肉味”——音乐通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的音乐观  无声之乐,无法之法——禅乐艺术上的“不表达”哲学第五章  音乐研究  贝多芬的速度——音乐节奏的统一性  挑剔的卡拉扬——指挥法  爱情带来的灵感——管弦乐曲  先锋派布列兹——2 0世纪音乐的发展  “面目全非”的音乐——传统音乐文本的颠覆  被扼杀的爱情——莫扎特音乐的特点  一声何满子,便是断肠声——性别主义音乐研究  平安夜——音乐传播的文化及社会意义  《我的太阳》——音乐的象征意义  周景王铸“无射”钟——音乐分析和音乐学分析  纣王亡国之曲——音乐的存在方式  西贝流士的《芬兰颂》——和声学  孔子学琴——音乐哲学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民族音乐学  “鳄鱼”的眼泪——音乐社会学  “魔鬼的邀请书”——音乐心理学  莫扎特的回答——音乐教育学  《摇篮曲》背后的故事——应用音乐学  玄鹤起舞——音乐美学  音乐——人类永远的知音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音乐体裁  海顿的海上风暴——小夜曲  小夜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它是一种常见的特性乐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他于1732年出生于奥地利罗劳村。他的音乐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相反,充满了艰辛和困苦。海顿从小生活在农村,家庭贫寒,他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以修造马车为生,母亲是个厨娘,为人做饭谋生。单从他们的生活状况来看,似乎与音乐毫无关联,但庆幸的是,虽然海顿的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得海顿从小便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为了学习音乐,海顿6岁时就离开父母到了维也纳。  凭着超人的音乐才华,海顿8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儿童合唱团的团员。不巧的是,随着年龄增长,海顿的嗓子发生变声,结果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海顿流落街头,为求生存尝尽世间的艰难困苦。这是他一生当中最为艰苦的时期,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热爱音乐的信念始终未曾动摇,依旧努力学习音乐,不肯丝毫懈怠。  当时,年少的海顿在维也纳街头拉小提琴谋生,并且开始自己创作乐曲。有一天,海顿的几个年轻朋友打听到著名丑角伯纳登?柯茨的住处,决定在他的窗前演奏小夜曲,要海顿写个曲子。海顿很快谱写了一首曲子,交给朋友们一起去演奏。演奏时,柯茨恰好在家,他被迷人的曲调打动了,非常高兴,走到阳台上大声问道:“是谁写的这样优美的曲子?”  “我写的。”海顿站在窗下回答。  “你写的!那就请上楼来,”柯茨说,“我有句话对你说。”  海顿心情激动,他急忙攀上楼梯,走向柯茨的房间。当他走进去时,柯茨满面笑容地迎接了他,并递给他一些诗稿,请他写一个歌剧。  看着诗稿,海顿有些担心地说:“我从未写过这样的乐曲。”说完,他抬起眼睛,看到柯茨信任的目光,顿觉有了勇气,接着说,“我可以试试。”  于是,他开始创作柯茨交给他的歌剧。当写到海上风暴那节时,问题出现了。海顿从来没有见过大海,无论如何也难以把海上风暴的壮观场景写进乐曲之中。为此,他非常苦恼,不得不去找柯茨,希望他能给予些帮助。可是,柯茨不会创作,也帮不上忙。  两人面面相觑,无计可施。无奈之下,海顿走到钢琴旁边,开始试着用各种曲调来表现海上风暴,但次次都不成功,最后他失去了信心,两手猛地向钢琴一砸、喊道:“见鬼去吧!风暴。”钢琴发出剧烈的震动声。  “就是它!就是它!”柯茨一下子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喊道:“这就是海上风暴,就这样弹下去。”  就这样,海顿创作了一首著名的小夜曲,他也由此受到了音乐界的关注。  就算后来成为了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就算已经为许多歌剧谱写过美妙的乐曲,但海顿始终忘不了自己在第一个歌剧里创作的海上风暴。  正是小夜曲为海顿开启了迈向音乐殿堂的大门。那么,小夜曲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乐曲呢?  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流传很广。最早的时候,小夜曲是青年男子在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的曲子,他们向情人倾诉爱情,所以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在吉他或者曼陀林的伴奏下,充满浪漫气息。  作为一种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小夜曲是常见的特性乐曲。所谓特性乐曲,指的是为特定目的创作,或者在特定的场合演出,具有鲜明的不同于其它乐曲特征的乐曲。诸如狂想曲、摇篮曲、随想曲等等,都属于特性乐曲。这种乐曲大多是器乐曲,有乐器演奏,但也有些体裁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歌唱与器乐演奏同时进行。  不管是器乐小夜曲,还是声乐小夜曲,都是由一个歌唱性的主旋律构成,伴有模仿拨弦乐器的伴奏部分,效果非常动人。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就是一首典型的器乐小夜曲,整个四重奏也因此有“小夜曲四重奏”的称号。  在音乐史上,有不少作曲家为著名的诗歌谱写小夜曲,从而成为流传不衰的名曲。比如,法国作曲家古诺就曾经为雨果的诗作过一首小夜曲,这首曲子轻柔,曲调流畅,和谐动人。  不畏权贵的李斯特——狂想曲  狂想曲的名称源于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用轩昂的语调朗诵的一段史诗。19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指一种感情奔放的幻想曲,常常取材于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调。  在19世纪的西欧乐坛,活跃着一位东欧作曲家的身影,他曾以烈火般的激情、雷电般的气势震慑了整个音乐世界,留下至今不灭的光辉。这位作曲家就是李斯特。  12岁时,李斯特准备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就读,他全家人为此特意从匈牙利移居到巴黎,可是,音乐学院院长凯鲁比尼拒收外国学生。李斯特无法进入这座伟大的音乐殿堂接受教育,他只好投靠到作曲家帕耶尔门下,继续自己的音乐之梦。16岁时,李斯特的父亲去世,失去了生活来源,李斯特只好靠演奏、教课谋生,坚持着自己的音乐之路。  10年之后,李斯特将舒伯特的圆舞曲改编成钢琴曲《维也纳黄昏》,引起了著名作曲家舒曼的关注。当时,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发表文章评论李斯特:“他幻想般的外貌也掩不住内心如喷火般的情感,从其内部爆发出来的音响,有如巨大废墟中的火焰,有落雷般的威力。”从此,李斯特的名声步步提高,成为西欧乐坛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随着名声渐起,李斯特地位提高,收入增加,但他不爱钱财,不慕权贵,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许多尚未成名的音乐家。从1 848年至1859年,他在魏玛担任宫廷乐长期间,曾先后帮助瓦格纳上演了歌剧新作《汤豪塞》和《罗恩格林》;又上演了柏辽兹的《本韦努托?切利尼》,还在音乐会上上演了柏辽兹的全部作品。在他的帮助下,这些音乐家一个个走向成功。  。 同时,李斯特依然忘我地进行着创作,先后创作了12首交响诗,《浮士德》、《但丁》两部交响曲以琢《匈牙利狂想曲》的前15首。尽管如此,李斯特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他常常说:“即使我自己一生没有写出过任何好音乐,但只要能从别人那里认识到和欣赏到伟大的作品,我也会同样深深感到真诚的愉快:”  视音乐为生命的李斯特,特别厌恶那些貌似高雅,不懂音乐却要以音乐博取名声的权贵。为此,还曾发生过一件很有影响的故事。  有一年,李斯特在旅行中,接到俄国沙皇的邀请函,请他去皇宫演奏。当时,对音乐家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李斯特考虑以后,接受了邀请。可是当他开始为沙皇演奏时,沙皇居然漫不经心地躺在沙发上,毫无顾忌地与他人嬉笑聊天,似乎没有注意到李斯特的演奏。  李斯特非常不满,他故意略停片刻,以期引起沙皇注意,但沙皇并没有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尊重李斯特的演奏。  一怒之下,李斯特中止了演奏。演奏嘎然而止,沙皇这才转过脸,看着李斯特吃惊地问道:“先生,怎’么不弹了?”  李斯特勉强笑着说:“陛下与他人说话,不便用音乐打扰,我想我应该保持安静。”  一向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沙皇目瞪口呆,一时间无言以对。  李斯特这种以音乐为重,藐视权贵的精神,正是他人格的鲜明体现。同时,这种精神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那热情奔放、不拘一格的《匈牙利狂想曲》,就以匈牙利民族歌舞为基础,体现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由精神。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这里,我们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为例,来进一步认识一下狂想曲这种音乐体裁。这部作品共有19章,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整部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时运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一是城市说唱音乐。乐曲形式变化多样,为听者展现了一幅幅鲜明而质朴的音乐形象,体现着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由于作品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因此人们习惯于将之与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认为此乐曲表现了作曲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必胜的坚强信念。  狂想曲的名称源于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用轩昂的语调朗诵的一段史诗。狂想曲是始于19世纪初的一种史诗性器乐曲,指一种感情奔放的幻想曲,它一般直接采用民间曲调,或取材于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调。如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19首、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格什温的《蓝色狂想卣》等。德彪西、巴尔托克也都作有同类乐曲。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关于音乐学的100个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这本书的内容很好有些音乐故事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可以看看
  •   看了前几小节,关于音乐体裁的,其中包含了每种音乐体裁最早由哪个音乐家创造,涨姿势了!
  •   每个故事都引人入胜,不知不觉的深入音乐、了解音乐在我看来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   本来想买了讲故事给孩子听的,发现还是深了点,大人看还行,不算枯燥,是学习古典音乐知识的好书。
  •   基本知识,浅显易懂
  •   这本书不怎么样,音乐故事讲的不够引人入胜,孩子不喜欢。
  •   真心觉得买贵了
  •   很无趣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