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卷)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春时主编  页数:113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套装上下册)》打破了按照时间排列的传统的文学史叙述方式,而是以文学思潮为基本单元展开叙述,从而首先在共时性维度上展开了文学史。而后,在具体的文学思潮框架内,文学现象才历时性地展开。在这个基础上,在更为宏观的历史层面上,各种文学思潮的彼此消长,又构成了文学的大历史。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完整地把握特定文学思潮的性质、特征和历史。  本书作为中国文学史的新的叙述,力求前沿性与科学性、思想性与学术性、逻辑性与历史性、清晰性与丰富性的统一。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现代性与文学思潮  第二章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第一编  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  第一章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滥觞  第二章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萌芽  第三章  革命古典主义的萌芽  第四章  审美主义的初澜  第五章  现代通俗文学的发生第二编  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上编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六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发生的历史条件  第七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八章  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第九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  第十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意义  下编  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  第十一章  现代性和启蒙主义的回归  第十二章  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十三章  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  第十四章  新时期文学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第三编  中国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上编  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古典主义  第十五章  中国革命与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第十六章  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  第十七章  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古典主义文学的叙事主题  第十八章  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  下编  20世纪下半叶的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第十九章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古典主义的演变  第二十章  “文革”与革命古典主义思潮的极端化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古典主义的创作实践  第二十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第四编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上编  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第二十三章  中国浪漫主义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十四章  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的发展状况  第二十五章  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  第二十六章  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中编  40年代的都市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第二十七章  40年代浪漫主义发生的社会环境与思想根源  第二十八章  40年代浪漫主义的发展状况  第二十九章  40年代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  第三十章  40年代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下编  八九十年代浪漫主义的复兴  第三十一章  改革开放与浪漫主义的重生  第三十二章  八九十年代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家  第三十三章  八九十年代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  第三十四章  八九十年代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第五编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上编  二三十年代的前期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十五章  前期现实主义发生的社会条件  第三十六章  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三十七章  二三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  第三十八童  二三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与历史意义  中编  40年代的后期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十九章  后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十章  张爱玲的现实主义写作  第四十一章  钱锺书的现实主义写作  下编  八九十年代现实主义的回归  第四十二章  新写实小说  第四十三章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第四十四章  打工文学第六编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上编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主义  第四十五章  中国现代主义的发生  第四十六章  中国现代主义的基本形态  第四十七章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性  下编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第四十八章  八九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概述  第四十九章  八九十年代现代主义的性质、特性、意义第七编  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第五十章  中国后现代主义概述  第五十一章  个体欲望化写作  第五十二章  新历史小说  第五十三章  后现代主义诗歌后记

章节摘录

  这些思想反映在文学上,无论在诗文还是小说戏曲方面,都主张要直接揭露封建专制的弊端,宣扬发动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19031915年,革命派人士发表了大量文章阐述文学的这一功用问题,在诗文理论方面,以柳亚子的《复报发刊辞》、陈去病的《大汉报发刊词》、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为代表;在小说理论方面,以金松岑的《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新小说》第17号,1905)、《中国小说大家施耐庵传》(《新世界小说社报》第8期,1907)、《学堂宜推广以小说为教书》(老棣《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18期,1908)等为代表;在戏曲剧本理论方面,以陈佩忍的《论戏剧之有益》、失名的《观戏记》等为代表。这些文章大都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文学要积极配合反清反帝的任务,批判封建落后思想及其制度,一切的文学都要有益于振起国民的爱国精神,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革命精神。如荣骥生在《瑞西独立史序》中解释他翻译《瑞西独立史》的目的是“用以输入自由独立之精神,以激醒我民心,以振足我民气,吾知四万万同胞,必将感动奋发,投袂而起”。白葭认为《十五小豪杰序》是为了“吸彼欧美之灵魂,淬我国民之心……有不病魔退舍,睡狮勃醒者乎?”晚清的改良主义人士也要求文学去批判封建思想及其制度,但是改良主义的目的是引进现代性的理性思想改造国民素质,而革命派却是要唤起民众的民族革命意识,所谓“华夷之辨既明,报复之谋斯起,其影响捷矣”。  为了确立这些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主张,革命派人士还与封建主义的文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晚清民初的文坛,为封建王朝(晚清王朝及袁世凯等的复辟王朝)粉饰太平、装点门面、以文学压制革命的,有以陈三立、陈宝琛、郑孝胥为代表的同光体派,以林纾、严复为辩护士的桐城…湘乡派,以易顺鼎、樊增祥为首的晚唐派,以王阎运为头的汉魏派,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  ……

编辑推荐

杨春时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打破了按照时间排列的传统的文学史叙述方式,而是以文学思潮为基本单元展开叙述,从而首先在共时性维度上展开了文学史。而后,在具体的文学思潮框架内,文学现象才历时性地展开。在这个基础上,在更为宏观的历史层面上,各种文学思潮的彼此消长,又构成了文学的大历史。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完整地把握特定文学思潮的性质、特征和历史。    本书作为中国文学史的新的叙述,力求前沿性与科学性、思想性与学术性、逻辑性与历史性、清晰性与丰富性的统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