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张执浩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魏天无  页数:211  

前言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在互联网上写作,或通过互联网发表、传播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有人说,这种在互联网上写作,或通过互联网发表、传播的文学,将要取代传统的、在纸面写作和通过纸质的媒介发表、传播的文学。这样,网络上的文学(简称网络文学)或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逐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相形之下,传统的纸面的文学,或以纸质的媒介为载体的文学,也便退居到了边缘地带。随之而来的是,在网上写作的作者或日网络文学作者,一旦登台,无论好孬,皆受热捧,而那些依旧默默地在纸面生存的作者,除已有文名者外,则难得青睐,甚而备遭冷落。以至于有些年轻的读者,谈及当今文学,但知有网络写手,却不知尚有“网”外作家。然则,这种新兴的以网络或其他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由当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按指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如今的“梨花”(按指“梨花体”诗歌)盛开,已阅十余春秋寒暑,又似乎未见有公认的足以代表当今文学水平的精品力作问世,相反,却大都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端的没个了结。  我无意贬低在网络上的文学写作,和以各种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或许在艺术和技术上,如同传统的在纸面的文学写作,和以纸质的媒介为载体的文学一样,它也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它会创造出无愧于人类科学智慧和文学智慧的精品力作。但是,就目前的状况看,似乎还没有这种迹象,甚而也没有这种可能。而且,即使是在这种以网络和其他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领域,出现了真正的精品力作,那也是文学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既有的文学形态的历史延续。既然如此,历史地评价当今中国文学的成败得失,瞻望中国文学的发展前途,就不能单单以网络等电子媒体上的文学为标准,而要把眼光转向由媒体营造的表面的文学繁华背后,在网络虚拟的梦幻的文学空间之下,向纸海深处、翰墨林中去寻找为我们向来所熟悉的文学样态。因为只有在这种样态的文学中,我们才能接通历史,识别新旧,评价优劣,我们才能把得住文学跳动的脉搏,跟得上文学行进的步伐。尤其是那些常常被我们称之为“新秀”的文学作者,在他们身上,既沉淀了文学的过去,又负载着文学的未来。当我们把眼光投向他们的作品,我们的心灵会从喧嚣中平静下来,我们会从困惑中看到希望,从迷茫中辨知未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感受,我们编写了这套“当代文学新秀解读丛书”。  在阅读这些文学“新秀”作品的过程中,我经验了近三十多年来所未曾有过的一种蜕变的愉悦和欢乐。也许他们的年龄会参差不齐,经历也判然有别,不符合当今流行的某种文学的代际分类法,但在他们身上,却有一个共同的值得我们庆幸的东西,是他们的观念和创作,既不像三十年前那样,受制于传统的路数和诸多文学教条,又不像近三十年来的某些时候那样,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后面学步,而是择取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从一己的当下的经验出发,又以适应一己的当下的经验为完美的艺术表达,并不特别顾及各种规范和讲究。所以他们的作品,无论题材的新旧,主题的深浅,艺术的雅俗,思想的丰啬,都是源于他们的生命和血肉,与诸多的主义和潮流无涉。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近十余年来,有这样多的新作家“秀”出于文学之林,却无需以派别、代际、潮流、主义之名名之。唯其无名,有道是存,在他们当中,正蕴含着中国文学无限的发展前景和可能。  本丛书的写法,杂糅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不独采用文字材料,兼取与作者的对话、访谈。是所谓知人论世,物我齐一,取其切近也。文字也力求浅白随和,不作高头讲章式的论评,重在作者的阅读感受,故日“我读”,取其平易也。总之,都是为读者着想,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在结识这些文学“新秀”的同时,庶几也增加一点对于中国文学的感情和信心。

内容概要

  《我读张执浩:叙事的诗意》作者试图用一种新的批评方式,即倚重于作者本人对张执浩的生活与写作的长时间的了解,以“知情人”的身份进入张执浩的诗歌和小说之中,揭示“这一个”诗人小说家的写作之于时代、之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读者对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爱好者。

书籍目录

引子:迎面遭遇诗人小说家上篇 诗歌中的实在一 《糖纸》:背对生活偷享的甜蜜二 《内心的工地》:直面生活的痛苦磨折三 《美声》:“还原常识”与“回到内心”四 《美声》之后:“在人群中如入无人之境”五 余论:张执浩与当代诗歌写作中的几个问题1.诗与生活2.诗与个人3.诗与隐喻访谈:心中有美,苦于赞美(李以亮)下篇 小说中的虚幻一 “新知青”:城市蟹居者的变态生活1.“知识改变命运”: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者的悲喜剧2.“没有生活”:都市丛林中的惊弓之鸟3.“替我生活”:虚无主义者的自虐和虐人二 似水年华:成长的诗意与残酷1.诗意:在飘逸与沉重之间2.残酷:在欲望与死亡之间3.“毛病”:在束缚与自我解脱之间三 都市人群:爱的虚无与婚姻的虚与委蛇1.当真爱不存在2.当婚姻成为“智齿”3.当家庭沦为苦难的渊薮四 追问时光:历史与现实的交错闪现1.历史:“在时光中装聋作哑”2.现实:“一路抖下去”五 长篇小说:摇摆不定的叙事1.《试图与生活和解》:试图与小说“规范”和解2.《天堂施工队》:与傻瓜携手的诗人3.《水穷处》:都市+悬疑+情感=“迷人的小说”六 余论:不可比较的比较:诗歌与小说1.“诗意小说”与“观念写作”2.现代小说的隐喻性与寓言性3.“故事情结”与“有限写作”访谈:“写作是抵抗心灵钝化的武器”结语:“撞身取暖”与“玉石俱焚”后记

章节摘录

  上篇 诗歌中的实在:  张执浩是一位诗人。  初次见到他的人会这样说。一头飘逸的长发,宽广的额头,略显大一号的眼镜,稀疏的髭须,温情的笑,个头不高,疾速走路时一只手插在裤兜,一只手快速摆动,低着头像是寻找,又像是对生活“认罪”……这符合并且由于符合而强化了人们对于今天的诗人形象的想像。  熟悉他的人也会这样说。除了外表看上去就“像”一位诗人,他的性格、气质更是一位纯粹诗人的写照:有激情,爱冲动,喜欢把事物和情感推向极端,然后在那里细察人生和人心的极限。他的语言飘逸,但总是峰回路转,把你带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让你驻足思索。他是他自己的“魔头”,却能看穿你我心中形形色色的“小魔障”。  通过小说认识他的批评家同样会下此判语。他们在小说中看到了诗性语言,深度隐喻,充沛的想像力,在时光的碎片中执著地探询现代人废墟般的生存图景和晦暗的精神领域,无望而又怀抱希望,冷酷而又濡染温情。有时候我们不免会有这样的疑虑:他是不是由于小说,才使更多的人确认了他是一位诗人?  至于张执浩本人,在持续不断的对混杂在“诗人”和“诗歌”中的多余的成分进行淘洗的过程中,从来就没有也不会否认自己是诗人:“我始终是个诗人,我一再这样说。”①这一身份最初把他从人群中分离出来;现在,他重新回到了人群中,而又把自己从无以计数的“诗人”中分离出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读张执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