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欧洲?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杰克·戈德斯通  译者:关永强  
Tag标签:无  

前言

就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言,中文与外文(主要为英文)学术圈各自相对独立,尽管现在信息交流与人员往来已经较为频繁,两个学术圈有所交叉,但主体部分仍是明显分离的。相互之间对彼此的学术动态可能有所了解,但知之不详,如蜻蜓点水,缺乏实质性的深度交流,中外学者在这方面都颇有感触。而西方世界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相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更为有限。关于海外中国研究、外国人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制度经济学等,由于相关译丛的努力,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中国学术界。由于欧美、日本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史、社会史等研究曰趋成熟,其前沿性成果更需要我们及时获知,以把握当前社会经济史的学术动态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研究中国产生了兴趣,一则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一则因为如果不了解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度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类发展,他们希望与中国学术界有更多的交流。就有关中国的史料与数据而言,中国学者对英文的原始史料涉猎有所局限,遑论荷兰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等,这些语种中有关华人与中国的记载,是在中文正史与野史中几乎看不到的世界。而这些史料,在中西方的比较研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历史社会学家杰克·戈德斯通对为什么欧洲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工业化进行了解答。他指出,在工业化以前,中国比欧洲更富有,而印度和伊斯兰国家的科学也更发达,欧洲的工业化也并非源于其自身的任何优越性;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东西方各国都是十分相似的。    要解释为什么欧洲率先发展了工业技术,应当关注工程师和企业家这两个重要社会群体:工程师把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新机器和新工艺的研发中,从而带来了生产率和产量的爆炸性增长;而企业家则通过与工程师的合作和应用其研发的新机器,提高了生产、运输、计时和能源利用的水平。正是当工程师和企业家走到一起,并自由从事革新以后,新的产业和生产工艺才得以兴起并造就了现代经济增长。而这一合作的实现又有赖于几个条件的共同作用:政府支持而不是压制创新活动,宗教领袖允许对自然进行新的理解而不是严格固守传统的观念,手工艺者和商人相信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力量能够持续提高生产效率,科学家主要通过仪器实验的方法而不是依赖逻辑和日常观察来增进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    只有18世纪的英国才史无前例地把这几个条件结合到了一起,从而形成了工程师和企业家的合作,实现了向工业社会的飞跃,进而引领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杰克·戈德斯通,哈佛大学博士,现任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的John T & Virginia E.Hazel,Jr.讲座教授和美国市场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他曾任教于西北大学和加州大学,并在剑桥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任访问学者。他的Revolution and Rebellion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一书获1993年度美国社会学会杰出学术著作奖;截至目前,戈德斯通教授在政治学、经济学和长时段的社会变迁等领域还著有另外八本专著和百余篇论文,他主编的《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亦有中译本)曾获CHOICE杰出学术专著奖。他还曾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澳洲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职,获得过麦克阿瑟基金和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的奖金资助,以及历史学会的Arnoldo Momigliano多笔,并为Phi Beta Kappa学会2010~2011年度的访问学者。他关于历史学和社会变迁的著作已经被翻译成法文、意大利文、韩文、葡萄牙文、德文和中文等多国文字。

书籍目录

引言地球:一个全球化的视角第一章  1500年前后的世界:财富集中在东方第二章  世界历史的变革模式第三章  主要宗教与社会变迁第四章  贸易与征服第五章  家庭生活与生活水平第六章  政府、法律、税收与革命第七章  改变变革的步伐:真的发生过一场工业革命吗?第八章  亚洲与欧洲的科学发展轨迹结论  西方的崛起:只是暂时性的吗?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1500年前后的世界:财富集中在东方本章引 1500年的欧洲并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虽然欧洲人已经掌握了一些技术,并从其他地区学习到了另一些技术(包括钟表、火药武器以及航海船只的制造),但当他们来到其他文明中心的时候——包括中东、南亚和东亚,甚至是新大陆——他们仍会惊叹于当地的财富、商业以及生产技能。在当时,亚洲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都优于欧洲,能够提供很多种欧洲人喜爱的商品,如丝织品和棉织品、瓷器、咖啡、茶叶、香料等。哥伦布和其他航海家的发现之旅——尽管部分是由于冒险精神的驱动和宗教的狂热——主要目的也是帮助欧洲人找到富饶的印度和中国。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西班牙启程横跨大西洋并于次年返航,从而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也进行了一次类似的远航,他先是向西进入了大西洋,然后折向南绕过非洲的最南端,之后到达印度并从印度返航。这些航行为欧洲人找到了大西洋这个可以到达亚洲和美洲的通道,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越来越致密的商业、传教和殖民活动的网络。

后记

随着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日益发现,在很多日常小事的背后都可能会引申出国际化的联系,我们也越来越难以离开全球化而继续孤立生存了。由此,越来越多的读者也开始对全球史发生了兴趣,希望能够通过对全球化进程前因后果的了解来给自己定位、掌控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在全球史当中,最为令人瞩目的事件就是最近几百年来西方的崛起了,事实上,也正是西方的崛起才真正地把原本处在一个平面上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全球体系而这也就是本书所关注的中心内容。本书作者戈德斯通教授是著名的政治史和社会史学者,现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和全球政策中心主任,他对于全球史有着多年的研究和深厚的功底,因而把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既适合那些对全球历史和近代西方崛起历程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也可以作为专业研究者的参考读物。

编辑推荐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社会经济史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为什么是欧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5条)

 
 

  •   如果说《枪炮、病菌和钢铁》主要是解释为什么某些大陆上的民族没能更好地发展起来并被其他大陆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征服的话,本书就是解释为什么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在起点处于落后位置的西方国家(民族)反倒在后段赶超、引领并迫使东方世界进入新的时代。两书依次读完,感觉相互契合,让人对历史的完整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全书篇幅不长,内容精炼。作者在每一章节基本上都会列述学界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然后逐一论证、否定或批判,感觉收获很大。
  •   很棒的历史书,提供了一个解读欧洲崛起的角度。
  •   对欧洲的发展原因的分析,普及类作品
  •   一直的思考,中国和西欧的差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是从遥远的古希腊,也许是从较近18世纪,也许是从极其遥远的亚欧旧大陆产生的那天起。历史认识的不可验证性,真是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与诠释的空间的。但是我们不因此而陷入相对主义,不可认识论,我们坚信会有着终极的真理,我们矢志不渝追求更好的解释。本书,从一个中西对比的角度,让我们来深思这种差异,而且材料翔实,论述严密,不失是一本不错的对中西差异的解释之书。
  •   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对了解今天西方为何创造出如此高度的物质文明很有帮助!
  •   替同事家小孩购买。
  •   历史老师喜欢,说货很正
  •   论据丰富,全面。虽然语言可能稍嫌啰嗦,但不失为一部好书!
  •   从大v处得知此书,在学习中。
  •   朋友推荐的,据说还不错,刚看了一章,有收获。
  •   chulue fan fan hen bucuo
  •   看看别人,也许会更多地知道自己的未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专业研究者必备之作
  •   质量很好,好评,书的内容也很好
  •   老师推荐的书,地理讲得多,我没什么耐心看,不过涵盖内容很多
  •   为什么是欧洲走上工业化道路,为什么不是中国?这个命题出来已经很久了,但是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幸运的是国外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成果。该著作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只有薄薄的一百多页,但是足以让我们这些迷惑多年的人,一窥其中的秘密。
  •   为什么是欧洲?看清楚了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加走好自己的路
  •   历史老师要求的了解欧洲历史的必读书,还不错,就是有点学术。。
  •   主要反对了西方中心论 写给西方人看的
    里面很多东西如果身处亚洲的很容易理解
    比如说在工业革命之前白银主要还是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流通(初中历史啊)
  •   还没看,但包装很好,真快!
  •   深入浅出,既是学术专著,也可当科普读物来看,非常好!
  •   建议爱好历史的人儿们购买,书中有图有真相
  •   写的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觉得不是很符合事实
  •   说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 充其量算个综合
  •   书纸质粗糙,内容还过的去
  •   书是好书,近期连续三次买书,每次都出现问题,当当你怎么了?看来我只能和当当说永别了!
  •   其实这本书是我高考复习卷子上一道材料题的出处 那道材料论述题就是从序言里面摘出来的 讲有的史学家认为1500年以前西方各种落后啊完全比不上东方 然后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西方的崛起虽然只是作为高中生 但是觉得非常有意思 很有价值的一本书 观点新颖论述明确缜密 挺不错的 非常开拓视野只是小小一本书封面还被压了个印子有点心疼啊。。。然后觉得稍微贵了一点就是 不过买了还是不会后悔的~
  •   很历史、很数据、很有说服力
  •   误以为是 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的中译本。搜索时出来第一条就是,没细看就下单了,收到才发现不对。学术性两者各有千秋,但这本书明显猎奇性不够(一开始我还奇诡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竟然有中译本?)两本书以前在国外我都有英文版。why europe这本书论述的史料都是从小就知道的事实,而Why the west rules里面的史料几乎颠覆了我们中学课本上的中国近代史教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之类的)。还是去香港淘吧。
  •   了解欧洲和英国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历史非常全面的一份“文件”,非常有启示!
  •   收到书打开一看,封面开始的3、4页右下角都折起来了,而且摊开后纸又比书大。希望以后发货时检查下。
  •   边角压坏了一点,但是书的内容很受启发
  •   内容易懂,读起来没有障碍和理解困难。这是学术方面的参考书,是面向大学生的读物,因此作者用很直白的语言将历史精炼地概括描述,推荐给感兴趣的学生阅读。
  •   这是本好书,看过很多人推荐了。只是还没看完,嘿嘿~
  •   是老师推荐的 很喜欢】
  •   好书,值得一读,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     读毕《为什么是欧洲》一书,最大的感想是16世纪到19世纪期间发生的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作者通过对比历史上东西方在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发展,宗教信仰,民众生活等多方面的差异,否定了传统上关于西方崛起的解释。作者认为,16世纪甚至到18世纪,欧洲在很多方面比中国,印度,伊斯兰国家都存在差距。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崛起是由于创新精神,宗教的开放性,实验主义方法论的盛行,科学家,手工业者和企业家的结合推进了科技发明的繁荣和在生产中的应用等因素结合在一起造成的。看毕此书,顿觉1215年大宪章到1689年宽容法案,再到19世纪的英国崛起,冥冥之中,这都是历史的必然。没有贵族个体意识的崛起,当然这更多是源自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就没有大宪章对皇权的限制,也就没有对人权和自由的孕育。只有自由的土壤才能长出炫彩的奇葩。
      
      我想,农业经济的盛极而终,海洋时代带来的探索精神的兴盛,君权神授的结束,人民个体意识的崛起,宗教信仰里的重商主义,英美法系对权力的限制,宽容的宗教政策,科学实验主义和观察方法的兴盛,科学家和企业主及手工业者的深度合作等等,这些都是推动19世纪英国乃至欧洲崛起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因素大抵都难以离开人民的创新意识和所能获得的自由保障,以及政府的权力观点和统治态度。显然,保守的政治环境,排他的权威信仰,固化的正统观念,严苛的发展环境都不利于培养创新的土壤,不利于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
      
      1500年以来在欧洲发生的这个关于崛起的故事还在演绎着。而今,对于我们来说,能否从欧洲崛起的历史中再汲取些养分也显得仍有必要。近期,在财富论坛上,美国某专家在谈到中国的投资环境时指出,现在在北京要开家企业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等需要30多天,而在新加坡只需要5天。同时,近期大黄鸭也成了国人竞相山寨的对象。这些事件无不反映出我们当下发展环境的不济和创新精神的缺失。这至少说明我们在制度建设和改革上的不完善,对支持创新上的不给力和保护知识产权上的不重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释放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远远没有达到崛起的程度。回望几百年前欧洲的崛起,再看战后日本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我们乐观的相信,中国的崛起也在不远的历史深处。但我们应自省看到,崛起之路绝不是脑海中的意淫,不是口头上的自捧,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是有没有自由的土壤来孕育创新的力量。这要靠政府的改革来推动,靠制度的完善来保障,靠公众的创新来完成,而这些已远非经济领域改革所释放的活力所能胜任的。
      
      未来,崛起的站点不远,改革的道路很长。
  •      全球贸易体系一直都存在,并不是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传统观点认为欧洲在贸易和征服中取得全世界,然而真相复杂的许多。
       葡萄牙。葡萄牙的贸易额占亚洲地区贸易额的百分比很少,与其说它在于亚洲人进行竞争,不如说它的主要对手是欧洲人。葡萄牙人征服依靠的是在土著地寻找同盟,且不能深入内地。因此说,它是进入世界贸易体系。
       欧洲人只能用白银交换亚洲产品,胡椒贸易从来没有超过10%。
       白银换货物的发展形式。开始仿制亚洲商品,从事转口贸易,调配商品生产地吗,深入内地,控制原料生产基地。欧洲人只能在土著地权力控制薄弱地区进行征服。(1800年之前)
       从奴隶经济中取得的利润并没有超过因为奴隶制而耗费的成本。新大陆的棉花种植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首先离不了技术进步。奴隶制并不能解释西方经济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国家并不是以来奴隶制。
       类似的推论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也无法解释被殖民地区的落后,其实这是一个西方的崛起和其他地区衰落的过程,西方的作用力比较有限。
      
       关于欧洲在历史上取得优势的各种说法
      
       欧洲的真正的发展始于1800年,物价工资出现了革命性增长。中世纪英国的人口并不比罗马时代更多,城市规模也没有更大。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的变革模式在长时段视角下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全世界几乎没有地区能够摆脱三四百年人口下降的周期。欧洲的发展史14世纪一个衰落(黑死病),17世纪一次衰落(新的瘟疫和三十年战争)。基本规律是人口增加、城市扩张、物价上涨,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或其他因素,人口下降,带来贸易萎缩以及恶性循环。
      
       1800年之前的技术变革散布于世界各地,其总的特点是偶然性。
       关于英格兰农业的变化,其实是另一种的循环而不是一场革命,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可以从事手工业,然而农业产出却很难提高,一旦人口增加,农业就不足以提供足够的食物了。中国人口在明清出现增长说明农业上也出现了进步(多季轮作等方法)
       中印棉纺织业发达,西方国家只是在追赶
       两国的技术都取得进步,但是并未走出长周期
      
       宗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新教信仰并不能解释西方经济的兴起,这只是19世纪西方学者的看法,为自己的霸权寻找解释。
       17世纪以来,整个世界范围内宗教宽容的氛围被大大破坏了,然而英格兰、丹麦和普鲁士保持了很好的宗教自由原则。
      
       欧洲和亚洲都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几十个国家政权
       欧洲和亚洲的政治变动都可以说的上是比较大的,亚洲的政治变动往往被人所忽视,传统观点一般认为亚洲的政治变动没有改变上层和精英。欧洲早期的革命只要求少数群体的自由,广泛的自由是在现代工业建立后普通工人经济力量增长后才得以实现的。清朝取代明朝后,统治者遣散大土地所有者,使农业经济的主导者成为家庭规模的所有者。17世纪叛乱后,奥斯曼帝国权力移交地方精英。
       相比于大陆法,英国采用普通法和陪审制度。英国的税收是很高的,不过是用于国防事业而非王室奢侈消费。欧洲的海外贸易公司和伦敦银行家们并未在国内工业发展中进行投资,公司法可能带来商业上的成功但不一定带来工业化的进步。
       英国的法律系统保障不同信仰
      
       1850年前后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是数千百发明形成的合力,不能从过去社会中寻找原因,也不能单单归于几项发明。
      
       各国科学发展有各自的轨迹,欧洲科学的新方向来自英国经验主义
      
      
  •      作者是公共政策学教授,算是历史社会学家。这本书逻辑严密,层层盘剥下来讲述为什么欧洲“突然”一下就超越中国、印度、奥斯曼帝国等强盛多年的文明,摆出一些常见的观点,例如耕作方式等变革、宗教差异、贸易抢掠,摆出事实一一否定,于是引领读者更深入地去思考,那到底是为什么嗫。在这个探寻过程中,把东西方进行了个全方位的对比,从地理条件到生活方式,从信仰传统到历史事件,很宏大,又很精妙。我的大脑就像放幻灯片一般,涌出许许多多画面(多半从电影里来的....)和历史八卦。当回顾历史或放眼全球(这本书同时在做这两件事)时,总是会让我觉得心潮澎湃,个人早就被这些洪流冲散了,心灵的愉悦和充实不言而喻。什么叫精神食粮,不读书的人真是不会晓得。
       我在读书笔记中摘了最后一章中总结六个关键因素的话。那真的是简版,建议还是读全文来理解,除非你对东西方的各方面都了如指掌。中间的分析才是最有意思的。
      
      
      
      
  •      此书号称在中文英文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圈内,横向对比研究了1800年以来的欧洲以及亚洲的社会变化,试图从而总结出欧洲崛起的原因。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史实,提出的观点也相当有价值,给我们这种从传统历史书上学习历史的人提出一个新的角度。
       在西方文明史中,“西方崛起”的历史可以简略为起源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美国对全球的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如果照这中论述来看,本书主要在描述大航海时代以及之后的50-100年的时间。
       但事实上,本书绝大部分的篇幅都在1500年-1800的时间里,也就是欧洲的工业革命之前。作者看起来太想反驳持其他各种西方崛起原因的人了,以至于本书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描绘1800年以前,欧洲不但不先进于亚洲,反而是整个世界发展的相对边缘地带,其文明和各项成就相对于亚洲的中国,印度乃至于伊斯兰文明来说都相对落后,并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欧洲糟糕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使得人们需要更艰辛的获取食物并很难有剩余可以供养社会的精英阶层进行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作者的思路很清晰,他认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因为这可以反映各国国内生产力的差异,围绕居民实际收入这一指标的研究显示1500-1800年这长达300年的时间里,欧洲和亚洲居民的实际收入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一直呈现周期性波动的趋势,这和人口数量的变化所呈现的周期性变化非常类似,而欧洲,特别是英国这两个指标都于1800年后结束了周期性变化而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也就被成为西方崛起。
       作者在举例说明了技术,环境,社会变革以及人口增长模式等原因均不是产生东西方,甚至是英国和欧洲大陆产生大分流的主因后,将着眼点放在了法律,税收等方面。我们发现英国的议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相对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优势在于,英国的普通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英美法系)并非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对塑造和保护个体自由方面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而议会则对政府税收有了监管以保证国家收入被用于支付皇家海军开支等而不是被皇室挥霍。但反过来讲这些并没有使国家税负减轻,而且这也只能说明欧洲在外贸航运方面获得支持。并不能作为产生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和证据。
       去除了以上所有因素后,作者认为要解释“西方崛起”关键在于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广泛存在的对创新的渴望和能力。结论便是新的思想。而新的思想的产生则正如我的标题,需要宽容的环境和开放的思想。
       总体而言,《why Europe》可算是一本在探讨欧洲工业革命起因方面很不错的书,书中列举大量史实对其他各种观点提出一一评论,并通过对其他观点的批评引出自己对该问题的思考,吸引读者跟着一起往下看。本书对欧洲各方各面问题的讨论也颇为到位,基本没有放过各种可能因素,对工业革命前以及革命中的各种学说和发明也做了广泛的联系和思考,并对各个单个的现象建立关键并提起总结。对于想要了解欧洲崛起的原因的人来说,算是一本好书。
      
  •     如果说《枪炮、病菌和钢铁》主要是解释为什么某些大陆上的民族没能更好地发展起来并被其他大陆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征服的话,本书就是解释为什么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在起点处于落后位置的西方国家(民族)反倒在后段赶超、引领并迫使东方世界进入新的时代。两书依次读完,感觉相互契合,让人对历史的完整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全书篇幅不长,内容精炼。作者在每一章节基本上都会列述学界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然后逐一论证、否定或批判,感觉收获很大。
  •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牢固确立了其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各领域对全球的主导权,而非西方国家除日本之外,迄今没有一个跻身发达工业国家行列。但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实是:谁也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何工业革命偏偏率先在欧洲(具体说是英国)发生,为何恰好是在那个年代,为何不是其他国家(例如中国)先获得成功?
      
      有一种说法认为,那是由于西方文明在制度和科技方面最适合孕育工业革命,这种永恒的积极性与东方的消极性相对应,因此几乎在几千年前古希腊时代的文化基因上就已经决定了工业革命只可能在西方爆发,而在东方则绝无可能自动演化出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倒也说得通,正如在相互隔绝的状况下,西方医学恐怕也没有可能自动演化出中医理论来,但这种观点很容易发展为一种西方中心主义,在现代西方学界看来,无论如何是令人遗憾和头脑简单的。与之相应的则是“加州学派”提出的一系列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东西方实际上直到1850年才出现“大分流”。
      
      杰克•戈德斯通本人就是加州学派的一员,他写这本书倒不是为了提供某个确定无疑的答案(这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而不如说是了为了进一步激发开放的讨论和思考。重要的是回到那个尚未分流的年代去,重新考察一系列初始条件和东西方差异,以获得一个更清晰的认知。这种严谨但开放的态度是尤其重要的,因为这个问题恐怕再讨论几百年也不会有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答案,现在不是下结论的时候。
      
      这个问题已困扰学界很久,甚至一度演变为政治问题和中国人的全民焦虑。所谓“李约瑟”难题和当年史学五朵金花之一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中国?”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原本也有这样的萌芽,只不过被内外部因素所扼杀了,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科技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爆发其实倒是不奇怪的,奇怪的倒是欧洲居然发展出来了,因此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是欧洲”。
      
      引人注目的事件往往难以追索其原因。直到今天仍无人能解释为何是罗马这个山丘上的小村庄统一了地中海世界,而对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则更是众说纷纭,据统计有230种之多。在这类解释中,最能吸引人、但也经常是最有误导性的就是单一因素论——例如,有一种说法认为罗马帝国衰亡的真正原因是:罗马人喜欢洗澡而水流经铅制水管,结果导致慢性铅中毒,而这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恐怕既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也不是全部原因。
      
      原因之所以难以追索,是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是系统效应的结果,并非只有某个单独变量在起作用;而它在历史中又只能发生一次,你无法通过反复做实验的方法来确定其中哪个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变量,其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将发生在之前的事视为原因——就像原始人看到鸡鸣之后太阳升起,就以为正是鸡使得太阳升起。每个婴儿出生时长得都差不多,但过了十年二十年,人与人之间却可能演变出悬殊的差异,此时如果有人想解释这种差异,他也会找一系列原因:例如甲的成功是因为他很勤奋、智商高、父母给的学习环境好、甚至他家的风水好,或干脆就是因为他运气好,而乙则不具备这些;他甚至还可能断言:由于甲具备一些特殊的内在特质,乙永远也不可能超越他,乙如果想成功,只有全盘向甲学习才行。
      
      不难看出,这些推断与其说是科学研究,倒不如说反映了推论者自身的立场。认为他自身特质导致成功的“内归因”强调了甲的主动性,而认为他运气好才成功的“外归因”则倾向于贬低甲本身的才能。而且这类归纳往往引发一个令人困惑的效果:当乙拼命照着甲的成功经验来自我改造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复制甲的成功。在关于工业革命为何在欧洲而非中国兴起的争论中,这些观点和实践也是随处可见的。
      
      工业革命的发生当然有更复杂的系统效应,我们甚至不可能穷尽其所有因果链条,因为那需要多次重复那段历史,而这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做到的。此外,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还会发生复杂的反应,正如Arnold Wolfers所言:“国家就像台球,它们的行为并不决定于内部构造,而是决定于彼此间的作用力。”牛顿的“内部构造”无可置疑,但他如果早几百年出生,或生在俄国,没有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与他人的交流,他的行为无疑也会全然不同。
      
      戈德斯通尝试从几个剖面来切入到这个复杂系统中去:宗教与社会变迁、贸易与征服、生活、政府及法律等一系列制度、科技、教育——之所以讨论这些,是因为这些经常被认为是西方兴起的重要因素。马克斯•韦伯认为是新教伦理导致了资本主义兴起,麦克尼尔认为军工复合体及战争推动了西方竞逐富强,制度学派则强调西方制度的重要性,而陈方正等学者则认为是现代科技助力了工业革命。戈德斯通在此采取了一种排除法:一一讨论这些因素,然后再一一指出它们可能既非必要、也非充分条件。
      
      在使用这类方法时当然也须谨慎,尤其不可有预设立场。中研院院长、数学家吴大猷极不喜欢儒家思想,曾问“儒家对经济发展是不是必要条件?”如果是必要条件,美国、欧洲都不可能发展,因为他们都没有儒家思想;那么是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因为如果是的话宋代、清代都发展,但事实是没有。于是他总结儒家思想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没有条件,那么它是荒谬的。——实际上如果我们把“新教伦理”来替换这里“儒家思想”,差不多也能得出一样的答案。
      
      尽管作者尽力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工业革命赖以诞生的前提条件,但他也没能将所有因素纳入考虑,而事实上有一些可能也是极为关键的:近代以来的组织化趋向、负债经营的理念、西方文明的断裂为爆发性进步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行为体的规模(威尼斯、荷兰、英国等都因比较小而易于管理)、英国极其安全的地理位置使它可以不必负担一支常备陆军、欧洲的分裂使得没有一个单一的政治指令结构能将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此等等。
      
      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同样有待商榷——他不认为多元竞争的国家体系使欧洲更富于创造性,理由是亚洲诸帝国也存在竞争,但这忽视了关键的一点:像清帝国这样的大国,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必要整体性地参与长期竞争。此外,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工业革命早期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常常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教育水平的普及提高在世界各国通常都晚于其现代工业的起步。在发生工业革命时,英国人的受教育水平并不比日本更高,虽然它的对相应创新的社会条件调适确实更好。
      
      在面对工业革命这样极其复杂的历史现象时,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我们决不能只做一件事。系统的复杂结构形成的多元和网状的因果,改变系统中的一个变量,就可能导致复杂的系统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伟大的设计师也不可能预见和计算出所有可能引发的因果链条,更何况有许多至关重要的效应是滞后和间接的,许多结果甚至是非故意的、偶然的、不可控的。在此,有必要对那种“只要……就能……”或“只有……才能……”的论述保持警惕,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仅仅单一因素的效仿不可能带来完全的成功,同样的原因可能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而各种不同的原因却可能产生相同的结果。
      
      [美]杰克•戈德斯通 著:《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关永强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34.00元。
      
      校译:p.138:瑞典的查尔斯十一世:通译“卡尔十一世”。
      P.149:英国各经济部门的产出量:“棉织品”一栏的数字与下面的“产出指数”一样,疑有误。
      
      本文刊于【读品】100辑
                                            
      【免费】订阅 点击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333223.html
  •     文化、教育、政治、传统,完全印证了中国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领跑未来。这个事实,即使中国成为了第一大经济体,也不会改变。
  •     
      第一,其言“对于专业的研究者而言,本书一方面广泛地涉及了全球史上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宗教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中的重要学术问题都进行了提示,是研究全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其又言“本书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由专业学者写给大众阅读的书”,试问: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是专业的,还是大众的?如果是本大众书,那么专业的研究人难道连基本大众之了解都不若?若为专业研究人用,那何来大众?
      第二,其又言“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扫除了以往诸多对西方崛起所作出的错误解释”,什么是一般读者?对于现在的正统历史流,作为学术或者政治之用,弄清历史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责无旁贷。而一般读者呢?或许是兴趣所使,或许是个人研究之因,或许是解一时排遣寂寞之用。。。而对于过往历史之种种,欲究竟者不得不说:鲜也。
      最后,我个人建议阁下诸者,欲做事,先立人(这里之“立人”,是专指完善个人,包括言辞基本技能)。
  •      随着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日益发现,在很多日常小事的背后都可能会引申出国际化的联系,我们也越来越难以离开全球化而继续孤立生存了。由此,越来越多的读者也开始对全球史发生了兴趣,希望能够通过对全球化进程前因后果的了解来给自己定位、掌控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在全球史当中,最为令人瞩目的事件就是最近几百年来西方的崛起了,事实上,也正是西方的崛起才真正地把原本处在一个平面上的世界(World)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全球体系(Global System),而这也就是本书所关注的中心内容。
       本书作者戈德斯通教授是著名的政治史和社会史学者,现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和全球政策中心主任,他对于全球史有着多年的研究和深厚的功底,因而可以把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既适合那些对全球历史和近代西方崛起历程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也可以作为专业研究者的参考读物。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扫除了以往诸多对西方崛起所作出的错误解释,展示出了关于西方崛起的一幅清晰而可信的图景,让读者们清楚地认识到其实直到1500年时,欧洲仍然在众多方面的都落后于亚洲尤其是中国;而以西欧为代表的欧洲崛起并全面超越亚洲尤其是中国则是1800年以后才真正实现了的。对于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本书进行了多方面地介绍,但还不是最完整的,读者们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阅读彭慕兰、贡德•弗兰克和詹姆斯•布劳特等学者的相关著作,与本书相结合,可以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西方崛起的原因和过程。
       对于专业的研究者而言,本书一方面广泛地涉及了全球史上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宗教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中的重要学术问题都进行了提示,是研究全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但另一方面由于本书所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有一些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展开,而作者作为一位美国学者,也有着他的局限之处,关于这些方面我想读者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所体会的。例如,本书第四章中对于欧洲的殖民主义、奴隶贸易进行了批评,但低估了这些因素对西方崛起的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也有可以商榷之处,这些是需要读者们自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
       另外,本书对很多欧洲中心论的陈词滥调进行了批驳,其中也包括制度主义,但作者在批评制度主义之后又突出强调了英国议会和法律的重要性,这在实质上就又回到了制度主义的立场上。然而制度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以经济发展为考察的对象,那么政治、社会结构、文化就成了制度,然而直到今天,西方也没有在这些方面超过中国,我们很难想象这些自身并不优于东方的制度能够促使西方的科技和经济超越东方,因此,对于这一问题,读者也应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还有,作者在最后提出了“现代军事-工业社会的兴起”这个表达方式,但是并没有来得及对这一点进行展开论述,但是熟悉这一历史的研究者们一定知道,近代以来,西方领先东方最多的就是工业和军事这两个领域,而从第一次的煤铁工业革命,到第二次的化学工业革命,再到第三次的信息产业革命,无一不是脱胎于军工业;同时,除了书中所说的战争为贸易开拓通路以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现代工业还是以大规模和标准化生产为基础的,而军队和战争正为这种大规模、标准化和高精度的生产提供了需求和市场,因此,军事对于工业发展和欧洲崛起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关于这一问题,还需要专业研究者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无论如何,本书都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由专业学者写给大众阅读的书,它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解释历史,更在于让我们通过理解历史来掌握现在和未来,在本书的结论中,作者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需要避免的问题,包括注重技术教育、推行开放型的文化和宗教政策、促进社会不同阶层间的交往和流动以及为专业人员开放自主创业的机会等等,大都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译者于南开大学
       2010年4月16日
  •     方萌按:这本小册子面向大学生读者,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它主要介绍了“加州学派”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我们熟悉的彭慕兰(《大分流》)、弗兰克(《白银资本》)、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和李中清(《人类的四分之一》)。作者Jack Goldstone是加州学派的领军人物,“加州学派”一词就是他于十几年前提出的。
      为了避免行文生涩,我没有采取逐字逐句的译法,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改写。小弟正在联系此书在国内的出版事宜。对于熟悉林达和薛涌作品的读者而言,它的中译本将是颠覆性的。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历史上的西方崛起(1500-1850)
      
      作者:杰克-A-高德斯通 Jack A. Goldstone
      译者:田方萌
      
      
      序言
      
      变迁是历史永恒的主题。二十年前,世界政治聚焦于两种政治体制的冲突。随着共产主义在苏东垮台,这场冲突于九十年代初大体结束。在今天的高中生和大学生眼里,它看上去像是遥远的记忆。
      当前,人们的思忧为三种新趋势所左右:伊斯兰作为鼓动势力而崛起,中印两国成为新的经济驱动力量,以及世界气候和多样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巨变。
      史学研究也已经改变。在上两个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学子们通过西方文明了解世界历史,他们听到的尽是“西方崛起”的故事。这故事从民主和哲学初现在希腊罗马讲起,接着是欧洲皇帝和骑士在中世纪的统治;继而转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探险活动;最后终结于西欧和北美民族在军事、经济和政治领域称霸世界。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家或殖民者的场合,西方教科书才会提到亚非拉地区的人民——他们的“历史”始于欧洲人的接触和征服。
      然而,最近半个世纪,世界史研究已经将更多目光投向欧洲以外的世界,投向全球所有文明长达数世纪的交换与互动模式。希腊人的政治和哲学创新对现代世界贡献良多,这么说当然不错。可下述事实也同样正确,即现代世界从亚洲和北非获得了它的宗教、数字和计数体系、大部分数学和化学原理,以及最常用的日用品(棉纺布、瓷器、纸张、印刷本)。今天的政治家为文明的冲突忧心忡忡,而历史学者正在更深入地理解现代世界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建立在众多文明的贡献之上的。他们也致力于理解人们如何在各自的时空内决定了历史走向,而这一切往往是各民族对当地气候和环境的不同反应所造成的。最后,宗教史、法律史和科技史——曾经多少被看作专门的研究领域——现在都被认为是理解世界通史的关键知识。
      过去十二年间,一群年轻的经济史和社会史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世界历史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听上去离经叛道——他们不再把西方崛起看成欧洲步步高升,其他地区原地踏步的宏大史诗,而是把故事颠倒过来讲了。他们会告诉你,公元1500年左右,在经济、科技、航运、贸易和探险等诸多领域,亚洲和中东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领袖。当欧罗巴从中世纪浮现,进入文艺复兴之时,她大大落后于其他几个发达文明,直到1800年前后才追上和超过曾经领先的亚细亚。所以说,西方崛起只是一次晚近的突发性变革,很大程度上仰仗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依赖于欧洲自家的产物。这些学者中有几位认为,就经济增长而言,其他社会正在赶上甚至超过欧美社会,西方崛起可能只是短期和暂时的现象。
      这本小册子介绍了研究世界历史的新方法。关于西方以外的文明,它们与西方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现代世界产生的重要性,本书介绍了学术界最新的发现和最近的观点。它同时道出了欧洲文明的特别之处,也探讨了欧美过去两个世纪获得主导地位的众多因素。
      在今天这个时代,世界各族人民都在为其多元文明的成长和繁荣寻求答案,看待往昔的新眼光将为未来提供某些有益的洞见。
      
      
      引言 地球:一种全局观
      
      从外太空观望,地球就像一颗灿烂的宝石,在黑色的天鹅绒幕布上闪现出耀眼的蓝绿光芒。拉近一点距离,你会看到,波光鳞鳞的海洋和几块形态不规则的陆地覆盖了这个星球的绝大部分面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副太空景观数百万年来就没有改变过,即使在有文字记载的以往五千年也是如此。可在最近一百年,这一景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有种特殊的仪器能够测量每个地区产生的发电量,如果我们它来观测地球,就会看到几块大陆的明显反差。事实上,我们若用地图绘出世界各地产生的全部电能,将会发现一副令人困惑的景象。
      地球上有些地区产生的能量远多于其他地区。比如,美国和加拿大产生的电能是拉丁美洲的四倍;尽管非洲比欧洲半岛大得多,后者产生的电能几乎是前者的七倍。
      作为从太空观望地球的星际探险家,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一奇景?你可能会想,某地居住的人口越多,产生和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大。通过测算世界各地人口,我们可以检验这一猜想。结果让你大吃一惊,因为地球上大部分能量产生于人口稀少的地区。5.21亿人居住的欧洲半岛年产3.3万亿千瓦小时电能,而有着8.69亿人的非洲一年只产能4800亿千瓦小时。放眼美洲大陆,那里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美墨边境以南,可这条边境以北的地带产出了整个美洲80%的电能。再举个例子,住在日本的1.2亿人每年产生的电能十倍于住在印尼的2.2亿人。
      在本世纪初,太空观察家会注意到地球上这一对比鲜明的事实:一小部分地球人生产和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电能。简单说来,就是生活在特定地区的少数人富有,相比于他们,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多数人贫穷。
      我们的太空观察家对此现象该作何解释?像今天大多数人一样,他可能会以为富人掠夺了穷人的资源,或者阻止穷人获取资源。可是,这一观点不太正确——贫穷地区实际上拥有更多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那里的人们或是自愿用这些资源交换其他物品(汽车、电影、收音机、机器)或是白白浪费它们(许多国家烧掉天然气,尚未利用其水力发电诸量,或是闲置在地面种植、开采或泵吸而来的资源)。
      观察家也许会猜测,富裕地区的人们心更灵手更巧,因此掌握了生产能量的技术手段。这一猜想也不正确——贫穷地区的众多民族长期拥有高度文明,如精湛的技艺、深奥的哲学和光耀千秋的文学作品。
      可能富裕地区碰巧撞上了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他教给他们先进知识,使他们能够生产和利用这些能源,而别的地区却与此无缘。即使这一猜想也不完全正确——书本、教育和电子通讯将知识传播到了整个世界,只不过某些地区看上去比其他地区更懂得利用这些信息罢了。
      为了解决这一疑难,最好的办法是降落到地球上,了解住地上面的人类,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社会,也了解他们之间长久以来的相互交往。当然,我们可怜的观察者刚刚有所发现,就被搞得头昏脑涨,因为几千年来最早的文明和最发达的社会恰恰位于今天的贫穷地区,而它们偏偏不是本世纪初主要的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就是说,过去几千年间,地球上最富有和最发达的先进文明,都落在了北非、东亚、南亚和拉美地区。这也就意味着,在较晚近的时代发生了某种剧烈的变革,它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强烈反差,并改变了原有的经济地理格局。
      本书考查了观点迥异的历史学说。这些学说试图解释上述强烈反差的成因,以及成因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我们想要了解当前全球不平等性的早期起源、决定因素和未来趋势。不幸的是,在这一问题上,地球上最好的经济史和社会史学者也未能达成共识。可是,全球各地的学者正在提出新的见解,这将帮助我们解开这一谜团。本书介绍了史学研究最前沿的一系列观点,以便读者对经济变迁的长期趋势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   作者写的很棒耶。
  •   刚读完这本书,觉得要对这么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做出终极解释,远非这本薄薄的小书所能完成。或许我们应该扩大阅读的视野,列一个“资本主义”专题书单,以系统的阅读,才能做出公允的评判。
  •   恩 对于工业革命这样一种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历史现象 我们的确不能简单地用几个因素来概括它的产生原因 我们能够做得只是从一些尽可能多的非必要 非充分条件 里面提炼出一些可以让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 在这一一点上 作者无疑是成功的
  •   只有……才 造句:
    只有……才是不对的。
  •   是个好问题:)
  •   楼主有点太认真了。。。
  •   最后,我个人建议阁下诸者
    ================
    “阁下诸者”是什么阁下诸者?
  •   抱歉,于其时未道明,当下解说:
    1.阁下:您。尊称。
    2.诸者:各位。平称。
    3.阁下诸者:泛指我们大众。
    本意:我们应该认真,认真,再认真,不单单是做事,根本在为这一生的人。
    其实,鄙人所言,更多是说给自己的,告戒自己要奋起。
  •   ……
    各取所需不必强求。lz若是激励自己,言语中负面情绪还较多,这会阻碍自己前进。
  •   ls其实也可以做激将法理解
  •   冲动是魔鬼。小心被利用。
  •   这么说吧:书本身是可以的,可没有遇到会做书的人。
  •   像楼上这样认真的人已经很稀罕了,尊敬一下。
    原来打算买的,想想既然不能好好阅读,那就暂时不买了,呵呵。
  •   有点儿道理
  •   第一,其言“对于专业的研究者而言,本书一方面广泛地涉及了全球史上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宗教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中的重要学术问题都进行了提示,是研究全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其又言“本书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由专业学者写给大众阅读的书”,试问: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是专业的,还是大众的?如果是本大众书,那么专业的研究人难道连基本大众之了解都不若?若为专业研究人用,那何来大众?
    第二,其又言“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扫除了以往诸多对西方崛起所作出的错误解释”,什么是一般读者?对于现在的正统历史流,作为学术或者政治之用,弄清历史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责无旁贷。而一般读者呢?或许是兴趣所使,或许是个人研究之因,或许是解一时排遣寂寞之用。。。而对于过往历史之种种,欲究竟者不得不说:鲜也。
    最后,我个人建议阁下诸者,欲做事,先立人(这里之“立人”,是专指完善个人,包括言辞基本技能)。
  •   “如果我们以经济发展为考察的对象,那么政治、社会结构、文化就成了制度,然而直到今天,西方也没有在这些方面超过中国”
    这句话就是个笑话。
  •   他们会告诉你,公元1500年左右,在经济、科技、航运、贸易和探险等诸多领域,亚洲和中东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领袖。当欧罗巴从中世纪浮现,进入文艺复兴之时,她大大落后于其他几个发达文明,直到1800年前后才追上和超过曾经领先的亚细亚。
    与主流历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想看看这本书怎么论证的。别又是在利用民族情绪搞伪学术啊
  •   直到二次大战之后解放前期,中国还是已大国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的。我认为西方的崛起是在大航海时代,人类的地理知识和航海技术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到极大发展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欧洲殖民者利用坚船利炮对亚、非、美洲等地进行侵略和殖民扩张的年代,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
    所以海军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so,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海军啊。
  •   谁有这本书1到50页的中文翻译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