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正义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时工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iouhr,1892-1971)是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他的思想和活动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美国社会,是美国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在思想方面,尼布尔通过重新唤起人们对基督教传统教义,尤其是原罪论的注意而扭转了当时充斥美国神学界的乐观风气,使美国神学能够在随后到来的危机中得以继续发展。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伦理学影响了一代神学家和政治家,后来更是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哲学依据。他的人类学被认为是20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人类学的最大贡献。除学术活动以外,尼布尔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把自己的思想直接转化为现实力量。终其一生,他建立或参加了至少一百多个组织,创办了多种刊物,成功实现了基督教和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对话。

作者简介

  刘时工,河北唐山人,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于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序导言一、伦理和伦理学二、宗教和道德三、宗教伦理学和基督教伦理学第一章 尼布尔与基督教伦理学第一节 尼布尔生平第二节 尼布尔的思想传统第三节 尼布尔学说中的神学和伦理学第四节 尼布尔伦理学的性质和特征第二章 尼布尔的人性理论第一节 基督教的人性论第二节 罪从何来:论人为罪人第三节 原罪·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第四节 人性论、道德感与现代文化的危机第五节 原义论与道德完善第三章 牺牲之爱与互爱第一节 启示的真理——道德规范的神学架构第二节 先知主义和弥赛亚主义第三节 耶稣基督——上帝最后的启示第四节 牺牲之爱第五节 道德规则·道德动力和道德实现附:价值共识、道德的保守性和宗教传统第四章 社会群体的结构和道德性质第一节 个人、群体和社会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第三节 群体之罪第四节 群体的道德意识第五章 正义的理想和正义的实现第一节 爱和正义的关系第二节 正义的原则和模式第三节 现实主义伦理学道德考虑诸要素第四节 对自由主义的批判第五节 和平主义的道德失误第六节 光明之子的乌托邦情结第七节 捍卫民主第六章 历史的道德意义第一节 现代文化的历史观第二节 古典时代的历史观第三节 基督教的历史观结语:问题与启发

章节摘录

  认为道德依赖于宗教的观点面对的第二个难题是一种非常顽强的经验,这就是不论是哲学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无神论者,他们过着有道德的生活(而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活),而且他们的道德表现不论从哪一方面衡量都不逊色于无论哪一种宗教的最虔诚的信徒。并且,考虑到历史上多次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的直接间接参与者,考虑到宗教的世俗化以及人口众多的中国历史上一直缺乏有神论信仰的传统,我们甚至很难判断在道德上表现好的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哪一方面人数更多。我们都熟知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宗教禁锢思想,阻碍道德进步。我们也知道这种说法可以轻易地找到历史和现实依据。  基于这些困难,主张道德依赖于宗教的观点站不住脚也就不足为奇了。  排除了道德依赖于宗教这样一种很强的观点,并没有否认道德和宗教的相互影响。“应该”和“是”两个领域的区分是一种逻辑的区分,从这一区分出发,只能得出道德和宗教在逻辑上相互独立的结论。我们知道,“应该”的确不能从“是”中推导出来,但“是”对“应该”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影响不仅限于道德原则确定以后的行为选择,比如行为者对境遇的把握和对事件的因果关系的预测都属于“是”的范畴,也就是通常所谓“手段善”的方面;实际上除了那种认为人生来即具有道德感(道德能力或道德直觉)的极端观点外,多数伦理派别都承认“世界图景”的确对道德原则有极大影响。原因很简单,人从来就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行为者,不是道德律令的机械执行者,道德意识和其他知识一起构成行为者的信念体系的整体,而构成整体的部分之间必定是既互相影响又保持融贯的关系,整体中某一部分的调整将引起其他部分的相应调整,否则行为者不论在信念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无法保持自身的同一,从而出现分裂和反常。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爱与正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