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全球化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冯黎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冯黎明  页数:345  

前言

  这部书稿写于多年前,因而对近年来文化研究在国内的传播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未作论述。现借做“后记”之机,对此简要阐述。  一 文化研究:西学再次东渐  “文化研究”这一概念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关于文化现象的学术研究,这是广义的文化研究,它早就存在于我国的学术领域,如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二是指由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开创的一种当代西方学术思潮,这是狭义的文化研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文化研究即后者。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文化潮流或学术话语体系,文化研究一反西方传统批判理论中的精英主义或贵族主义色彩,以文化民粹主义的姿态描述大众文化诸现象。它突破现代学术体制设置的各种学科知识边界,强调从多学科视野诠释大众文化,实施所谓“学科大联合”;它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分析技术、弗洛伊德主义的症候式心理分析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符号学的解码理论等集合为一种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阐释方法。无论是在知识视野还是在方法论层面上,文化研究都对建立在艺术自律或审美自主观念上的现代性文学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它挑战了以学科的独立自主为基本理论诉求的知识生产模式,挑战了学术研究方法的专业化,也挑战了现代性对意义单一性、明晰性和确定性的追求,跟后现代文化对“混杂”的青睐不谋而合。  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人文学术界出现“美学热”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热”。一批学者展开了关于中国文化精神、地域文化特征、中西文化比较等话题的探讨,这种探讨肯定属于广义的文化研究。尽管随着西方现代文论的传人,雷蒙·威廉斯、罗兰·巴尔特、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等人开始为中国学术界所了解,但是作为意识形态批判、作为话语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理论和作为跨学科理论实验的特定学术思潮的文化研究,还没有进入q1国的文化学学者的视野之中。1988年,周宪等人编译的《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收录了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霍加特的文章《当代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但那时尚处于美学热之中的人文学术界并未因这篇文章而关注文化研究。80年代后期传人中国学术界的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论,初步涉及学科知识的多元化和话语分析方法的运用,体现出恢复文学理论的历史性的努力。1991年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中文译本(吴松江等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概要

  《走向全球化:论西方现代文论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传播与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学术界引进、译介和运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实践为研究对象,系统完整地考察了20世纪晚期中国学术界译介西方现代文论的过程,深入剖析了现代性西学东渐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引发的历史变革。《走向全球化:论西方现代文论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传播与影响》辑录、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译介西方现代文论的成果,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描述了现代性西学东渐的展开程序,并用大量资料阐述了现代性西学东渐的结果,如意义经验的个人化、总体性思维的消解、元叙事的置换,等等。作者认为,20世纪晚期的现代性西学东渐语境中,中国思想文化的最大变革表现为总体性历史元叙事的解体,而存在的问题则表现为现代性焦虑和文化身份的迷失。附录中,《走向全球化:论西方现代文论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传播与影响》又叙述了对相关学术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涉及“文学性”概念的本质、汉语文学的文学性特质、文学理论的学科身份、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等,也很有意义。

作者简介

冯黎明(1958-  ),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学理论、西方文论、现代思想史、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等课题的研究,出版《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语言的欢悦》、《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艺术》等学术著作,主编教材《20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翻译《走入迷宫——当代文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萨特论艺术》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引言序论 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理论的嬗变第一章 学术界对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理论的反思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陈述第二节 审视新时期文论第三节 关于现代性西学东渐第二章 现代性西学东渐的历史支点第一节 政治意识形态的边际化第二节 文学性呈现方式的多元化第三节 现代性的焦虑第四节 文学理论的生存策略第五节 近现代西学东渐的基础第三章 现代性西学东渐的历史程序第一节 “文艺复兴”第二节 走出历史理性第三节 逃离元叙事第四节 消解总体性第五节 找寻思想资源第四章 现代性西学东渐的逻辑程序第一节 人道·审美·心理第二节 解放能指第三节 意义经验的个人化第四节 置换元叙事第五章 现代性西学东渐的二难处境第一节 现代性焦虑与自我认同第二节 本体论接口与策略性接口的错位第三节 源文件的压缩与应用程序的扩张附录一 徘徊于历史主义与虚无主义之间的“文学性概念”附录二 汉语的文字特征与文学性附录三 文学批评的学科身份问题附录四 文学理论的学科知识自律问题附录五 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参考文献后记关于文化研究

章节摘录

这种对西方新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以后,曾两度达到高潮,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即使与‘五四’时期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①不过王汶成并没有忽视引入西方现代文论所带来的一些弊端。他认为这些弊端主要是造成了“两个脱节”,一是与传统脱节,二是与实践脱节。其实与传统脱节的问题早在五四时代就暴露了出来。从严格的学理意义上来看,近代性西学东渐引进的“反映论”、“现实主义”离中国传统文学更远,相反倒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界从“新批评”中学来的“细读”方法、从结构主义中学来的叙事学,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颇有针对性。至于“与实践脱节”,这大概是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在当代思想文化潮流中韵变化的结果。自从出现了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各种知识体系都力图摆脱对象的限制把自己变成一种独立的言说系统。文艺学也一样,它力图使自己不再是一种解说文学现象的知识型话语,而成为一种与文学写作并行的独立言说体系。这样它就必然“与实践脱节”。当代文论越来越不像观察文学文本或写作活动的“观看”型话语,而更像是创造意义的“思想”型话语。杜书瀛、张婷婷也认为,西方思想的引进是新时期文艺学举起“新启蒙”旗帜的动力:“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思想解放的时代机遇刚刚到来之际,便急切地将目光投向了西方,如饥似渴地引进现代西方的哲学观念、科学方法及文论成果。而西方‘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学术主潮由于同‘新启蒙’的精神及文化需求的契合而得以翻译、改制并获得广泛传播,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艺观念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加速了旧范式的迅速失效,促使理论家们竞相提出了新的范式设计和理论假说……”①若从启蒙的角度来看,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似乎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启蒙者,另一个是被启蒙者。早期的时候,他们是在用被遗忘已久的西方近代理性,如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扫除闭关锁国和文化专制导致的愚昧和对权力话语的盲从。而在这个“旧”式启蒙的过程中,他们透过开启的国门看到了一系列未闻未见的思想和理论,在这些新奇的思想和理论面前,中国知识分子又成了被启蒙者。作为被启蒙者,哪怕是饱学之士,也需要重新学习以形成新的“知识型”。正是这种被启蒙者的身份,才使得20世纪晚期的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因为这是一场学习的革命。90年代以来,学术界日益清醒地意识到了现代性西学东渐在文论话语转型中的重大作用,于是一些学者对引进和运用西方现代文论的历史进行清点和反思。这种反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依照西方现代文论流派、主义、方法纷呈的特色逐个“主义”地进行梳理归纳。

后记

这部书稿写于多年前,因而对近年来文化研究在国内的传播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未作论述。现借做“后记”之机,对此简要阐述。一 文化研究:西学再次东渐“文化研究”这一概念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关于文化现象的学术研究,这是广义的文化研究,它早就存在于我国的学术领域,如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二是指由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开创的一种当代西方学术思潮,这是狭义的文化研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文化研究即后者。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文化潮流或学术话语体系,文化研究一反西方传统批判理论中的精英主义或贵族主义色彩,以文化民粹主义的姿态描述大众文化诸现象。它突破现代学术体制设置的各种学科知识边界,强调从多学科视野诠释大众文化,实施所谓“学科大联合”;它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分析技术、弗洛伊德主义的症候式心理分析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符号学的解码理论等集合为一种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阐释方法。无论是在知识视野还是在方法论层面上,文化研究都对建立在艺术自律或审美自主观念上的现代性文学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它挑战了以学科的独立自主为基本理论诉求的知识生产模式,挑战了学术研究方法的专业化,也挑战了现代性对意义单一性、明晰性和确定性的追求,跟后现代文化对“混杂”的青睐不谋而合。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人文学术界出现“美学热”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热”。一批学者展开了关于中国文化精神、地域文化特征、中西文化比较等话题的探讨,这种探讨肯定属于广义的文化研究。尽管随着西方现代文论的传人,雷蒙·威廉斯、罗兰·巴尔特、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等人开始为中国学术界所了解,但是作为意识形态批判、作为话语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理论和作为跨学科理论实验的特定学术思潮的文化研究,还没有进入q1国的文化学学者的视野之中。1988年,周宪等人编译的《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收录了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霍加特的文章《当代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但那时尚处于美学热之中的人文学术界并未因这篇文章而关注文化研究。80年代后期传人中国学术界的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论,初步涉及学科知识的多元化和话语分析方法的运用,体现出恢复文学理论的历史性的努力。1991年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中文译本(吴松江等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辑推荐

《走向全球化:论西方现代文论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传播与影响》:武汉大学十五“2011工程”项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向全球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