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

出版时间:2009年11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杜传坤  页数:4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基于中国儿童文学史写作现状的考察与反思,从文化研究及建构的角度,以“历史标准”与“美学标准”的有机统一为价值尺度,对晚清民处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儿童文学史进行了现代性反思,尝试勾勒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另一种轮廓与影像。与成人文学或一般文学相比,新时期以来的儿童文学研究是远远落后的;而相对于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童文学批评而言,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则是薄弱的。

作者简介

  杜传坤,女,1973年11月28日出生,山东平原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7年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理论和学前儿童教育理论。近年来发表儿童文学研究文章10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4篇。并有20余篇儿童教育评论、儿童文学杂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著有《儿童教育的人文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2008年重点课题〈〈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身份想象〉〉。

书籍目录

引言 现状考察:基于儿童文学史观的问题第一章 反思与重建: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一 角度与方法:文化研究及建构论二 价值尺度:历史与诗学三 发生论辨正:中国儿童文学起源的现代性批判第二章 草莱初辟中萌生:儿童文学的现代性发轫一 域外来风:“儿童小说”之译介二 小荷初露:“儿童诗歌”之创作三 儿童的恩物:寓言和“童话”的编译四 “潜文本”:周作人早期的童话儿歌研究第三章 最美的童年时代:文化冲突中的童年想象一 “开道之骅骝”:儿童文学本位论二 《稻草人》:当“美丽童话”遭遇“现实人生”三 《寄小读者》:儿童话语与成人话语共同编制的浪漫童年四 儿童诗歌:童心中流淌的天籁之音五 儿童歌舞剧:爱与美的深情表演第四章 回归现实:儿童文学的实践话语一 儿童科学文艺:以科学常识应对现实危机二 儿童小说:阶级生活的生动“教科书”三儿童诗歌:教育、革命与童心的合唱四 政治教育童话:真世界中的真道理第五章 终结抑或开端:民族共同体话语中的儿童身份一 儿童戏剧:大时代的小战鼓二 儿童小说:客观表象的政治性格三 儿童诗歌:歌谣的革命叙事四 社会寓言式童话:“奴隶的语言”与民族性格余论 建构的限度与确定性的追求:一种可能的儿童文学史写作参考文献附录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事编年(1875-1949)后记

章节摘录

  历史表明,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人们对于儿童及其年龄特征的概括常常是不一致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或许因为,即使我们相信存在着真实的儿童及其特征,但我们却只能借助某种方式从某种角度通过研究儿童的种种具体表征来认识其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对儿童本质的界定其实都不过是一种“假定的本质”,一种想象而已,如斯潘塞所言,“年龄是被象征性地置于生物学隐喻中的一种文化建构”①,或者说,不同年龄的人本来只有年幼与年长之分,可一旦将两者相“隔离”确立一个明确的儿童期,年龄便具有了超越生物学之外的意义:儿童是什么,在什么年龄阶段通常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主要是人们的一种假设或想象,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理念所塑造的。但是,我们依据“假设”中儿童的特征去塑造儿童,结果儿童最终就会变成我们所相信的样子。假如确信孩子在某一年龄阶段只具有某种有限的能力而无法超越这种限制,我们就不会让教育去做那些“无用功”,儿童也就没有机会尝试是否有超越限制的可能。例如,断定孩子不能理解抽象复杂的语言及事理,我们就只会给他们具体形象、简单浅显的内容;断定孩子缺乏对善恶美丑的道德评价能力并极易被打动,我们就会使其远离可能携带危险想法的书籍,当孩子们被剥夺掉我们断定他们所拥有的那些经验能力之外的一切,他们学到的往往就是我们所假设他们能学会的那些,由此,儿童最终变成我们想象或假设的样子,从而反过来证实了我们当初的假设是“正确”的。显然,其中的逻辑颠倒被隐藏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