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童话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中国青年  作者:王凡//东平  页数:3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世人有世人的中南海揣测,中南海里的成人们有自己的中南海感观,而孩子们眼里的中南海则又是一番天地。孩子们的嬉戏打闹,说明中南海内有宽松的生活空间;孩子们眼里的领袖人物,与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人物相比,别有一番风韵;孩子的一些观念,反映出中南海的成人们潜移默化烙上的印迹;成人们也许不会故意在熟悉的孩子面前表演,故而孩子可能看到成人更真实的瞬间……
翻开《红墙童话》一起去了解那段历史吧!

作者简介

王凡,曾经生活在中南海。撰写了《新编中国近代史话》、《近代中国御辱求强史话》、英文版《中国史话》近、现代卷,《中国历史大事典》、《目击历史——关于当代中国大事伟人的口述实录》、《红墙警卫——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邬吉成回忆录》等书。《知情者说》丛书最初即其个人文集。是大型史书《图文共和国史记》、《开国元勋——共和国首届政要纪实》的策划、主编、撰稿之一。
东平,资深记者。著有《东方之女》、《天涯路》、《中国人探险纪实》、《走过彩云南》、《宋庆龄:永远的美丽》、《中国进行时》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从黄土地走进高高的红墙
第二章 菊香书屋周围的新人家
第三章 几个在毛泽东周边办公的机关
第四章 西花厅海棠吸引了周恩来
第五章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第六章 “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
第七章 孩子版本的春耦斋故事
第八章 刘少奇住得最久的寓所
第九章 孩子最多的人家
第十章 机密氛围里的非机密轶闻
第十一章 将帅服悄然陈列在勤政殿
第十二章 在中南海荡起双桨
第十三章 “花园里花朵真鲜艳”
第十四章 中南海内堂几许
第十五章 西花厅、东花厅和工字楼
第十六章 这里也有大跃进的高温
第十七章 海浪的蔚蓝与别墅的多彩
第十八章 家长会能开成高干会的学校
第十九章 中南海勒紧了裤带
第二十章 和毛主席一起游泳
第二十一章 山雨前的阳光彩虹很璀璨
后记

章节摘录

1949年3月23日上午,河北省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走向由11辆吉普和10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他边走边对身旁的周恩来说:出发了,进京赶考去。跟这个车队一起开拔的,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林伯渠、陆定一、胡乔木等。    在这个车队向北京进发之后,一批一批的车队和人流,也相继从河北的各根据地,踏上了东进之旅。在这东进的队伍中,有中央机关的干部们,有部队的官兵们……还有,就是将成为本书主人公的孩子们:育才学校的、育英学校的、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子弟小学的、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子弟托儿所的……    3月25日临近中午,毛泽东在北平清华园火车站下了车,坐上延安时就为他开车的司机周西林驾驶的吉普,奔向预先安排好的颐和园。    一进颐和园,冷冷清清,园内的人都被负责保卫的社会部给清理出去了。毛泽东到来后,是要水没水,找饭没饭,紧接着还要参加西苑机场人城式的活动,他火了,训了社会部的人。当晚,他执意不肯住已安排好的颐和园,继续往西,上了香山。    为了保密,住在香山的这一干人马,对外称“劳动大学”。称自己的驻地为大学,在西柏坡时就开了先河,那时中共中央的驻地被称作“农业大学”,简称“农大”,董必武的化名还叫过“校董”。好多人不知内情,以为真是农业大学,跑来投考。香山的劳动大学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许多人找到这里,要进去报名,弄得警卫人员一阵紧张。    “劳大”有警卫部队严密布防,在“劳大”范围内工作的人员,必须佩戴一枚证明身份的金属证章。证章是圆形的,大小如五角的人民币,外边有一圈黄色的齿轮边,中间有一红色五角星,星上缀“七一”两字。    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组成时担任警卫科科长的李树槐长女李延梅,还保存有一枚中间不是五星“七一”而是毛泽东像的证章。这也是当年出入“劳大”的证章,但不是常规的,只是为某次活动而特制的。    大约在香山住了一个多月后,大人的世界里出现了带给他们快慰的孩子的踪影和欢声。孩子们大多是随着托儿所和学校行动的,所以到北平的时间稍晚一些。托儿所的孩子比较小,为了便于照顾,中央直属机关的干部子弟托儿所,就设在了“劳大”区域内,就在我们今天看见的香山饭店那个地方。    当这些曾和父母们经历跋涉、朦胧地学会了一点观察和思辨的孩子们回到“劳大”,和父母们重新团聚之际,已能从中共领袖们尘埃落定的气宇中,父辈们难掩喜悦的谈笑中,小伙伴间相与传播道听途说的捷报中,渐渐揣摩出已经熟悉的那种南北转战、马背颠簸的生涯要终结了。    在孩子们眼里的父母似乎比以往更忙碌,而最忙碌的,是中共的领袖们。虽然他们和中共中央机关的一千人马,驻扎在离北平市中心数十公里的西郊香山,但他们的许多工作,却要在城里进行。    新政治协商会议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因陆续进北平的知名民主人士都住在城里,把他们一个个地接上香山,筹谋擘划国是,协商共同纲领的条款,显然不太方便。为此孔席墨突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委员林伯渠和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便每每在香山、城里两头奔波。    当中共领袖们在北平落脚尘埃未定,得美国怂恿、迫使蒋介石再度下野的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便派张治中、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作为和平谈判代表,到北平住进市中心的六国饭店。    张治中等的任务,是设法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起码将之拖延一气,也好待汛期水涨给强渡长江添点儿难度。中共识破了李宗仁的居心,到北平尚不足一星期的周恩来、林伯渠、李维汉等,迅即组成中共和谈代表团,与张治中等接触,就是要把折冲樽俎缩在最短的时间内。    周恩来等更忙碌了,每日数十公里的往返,加之路况很差,费时且耗神,有时一天甚至要跑上两趟。周恩来常常在行车中,就不堪疲惫,昏昏入睡。为了减免往返奔波的耽时和劳顿,5月,周恩来、林伯渠、李维汉等先后在中南海丰泽园建筑群落中,觅得工作和栖身之所。    据毛泽东的贴身侍卫李银桥回忆,第一个住进毛泽东后来住的丰泽园东配院菊香书屋的,是林伯渠。    这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林伯渠和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都是中共党内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加上生于1884年的谢觉哉,一起被尊为“延安五老”。林比毛泽东还大7岁呢,每天数十公里的颠簸,对当时已年逾花甲的他,实在是消受不起。    能比较清楚地记得林伯渠在中南海居住情形的,是他的儿子林用三。林用三这个名字,中间是有点儿故事的。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写了一部《论持久战》,里面提到抗日战争将有一个漫长的相持阶段,林用三1939年在四川重庆出生,恰在相持阶段,父亲给他起名叫林相持,很有些时代特色。P1-3

后记

我们的活儿告一段落,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可从此刻起,不曾稍逝疲惫的内心却转而新增一重忐忑,尊敬的读者们究竟会对这30余万文字作出怎样的评判,令处在等待中的我们总怀着排遣不去的杌陧。    这本书从酝酿并一点一点地积累资料,到如今已经有四五个年头了。    然而,自己阅读一遍后并不太满意。这种不满意,主要因为习惯的烙印太深,只会平铺直叙事实;比之我们在追溯那不可复制和重新经历的往日,一同沉湎其中的难得欢愉与隐痛,珍惜与冷对等多重情感和复杂思绪,总觉得敲击出来的字符,是那样的失色和无力。这些文字还不足以承载兄长们回溯记忆珍藏时所寄予的信任与冀望,但此刻也惟有恳请他们原谅了。    尊敬的赵力平、囚童、李万邦、林用三、伍绍祖、周秉德、箫远音、箫松、胡木英、张纪宇、金戈、孙晓林、董良翠、康辉、康援援、徐建林、汪延群、贺小平、陈晓鲁、陈珊珊、吴陕立、张文雯、师乃博、师天朗、师小朗、钟延辉、钟小平、周延安、张寰、陆健、王子冀、李紫阳、李小林、薛三查、潘旭、张寒、张小刚、李延梅、李延京、李延玲、李延平、石小林、曾立、曾自、王志援、刘源、朱援朝、朱和平、赖卫国、郭柏玲、郭六一、吴继光、吴继平、谭小光、王京晓、李光芝、阎群、苏育、沈小云、沈小东、刘建中、孙燕龙、逄小龙、戚瑛、李小吟、李小雪、刘亚非(大致按年龄和家庭成员排列)等“海友”们,都宽厚地容忍了作者突如其来地搅扰,拨冗长谈,并对一些历史细节反复核实订正。本书刊用的照片,也是从他们慷慨提供的大量珍贵照片中挑选出的,本书凝集着庞大作者群的集体心血。    本书的写作,还得到我们多年的朋友张浩清、黄晓京等的无私帮助,他们做了大量寻找线索及联络工作,他们也都是本书创作的参与者。    笔者还要感谢父辈,那些曾经长期工作在中南海里的伯伯、叔叔、阿姨们。当然也包括笔者的爸爸、妈妈。在写作中凡遇到孩子们道不明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些制度规定,以及涉及成年人的感知问题时,都可随时向他们咨询,并得到悉心的指点和诠释,并从他们那里看到了发生在当年的一些事件的相关文字记载。    在本书的写作中,参考比照了大量的相关书籍,无论所扬所纳,或悖或因,都是本书最终成稿必不可少的铺垫,对这些给了我们许多有益启迪和提示的参照书籍的作者,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曾果伟先生、陈新文先生对本书的写作自始至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并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投入。没有他们的看好和襄助,本书或许至今还是一个封存的创意。后来为本书的出版,许多人都付出了努力,特别是李延梅大姐,在联络和财力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谢谢所有对本书的问世慷慨付出的人们!    作者    2003年春节    本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评为2004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原在中南海工作、生活的长辈和朋友们,对本书给予了更多的关爱,他们在看到此书后陆续提供了新的相关回忆、资料和照片,并对书中一些叙述不够准确、不甚清晰之处做了指正澄清,故而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将此书再版之际,我们对原书文字进行了修订勘误,照片也做了一定调整。在此,我们再次向为本书写作出版付出辛劳的人们,向关爱本书的广大读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作者     2011年春节

编辑推荐

由王凡和东平编著的《红墙童话:我家住在中南海》内容介绍:当年家住中南海的孩子们,今天带我们走进了神秘的红墙。对于他们,这里曾经是生活的乐园。    世人有世人的中南海揣测,中南海里的成人们有自己的中南海观,而孩子们眼里的中南海则又是一番天地。    透过生活在中南海里的孩子们的眼睛看到的这一切,有助于人们认知一个更全面的中南海;有助于人们从一般人难得窥视的角度,认知领袖及其亲属和各层中共干部们的另一个侧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墙童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闲来读读这本书,看到些不同于贫民百姓的生活。
  •   理解中南海,理解领导得孩子得成长,理解那一代人得生活.而且那时得小孩子好多现在都已经是国家领导人了.感兴趣得完全可以做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   物有所值,父亲很喜欢,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