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新华出版  作者:(美)亨廷顿  页数:348  字数:310000  译者:程克雄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国际问题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继《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后最新、最重要的著作。    全书将“文明的冲突”视角由国际转向美国国内,论述了美国国家特性所受到的种种挑战,认为美国已面临何去何从的严重关头,若不大力捍卫和发扬盎格鲁——新教文化这一根本特性,国家就会有分化、衰落的危险。    作者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着力阐述了美国在21世纪初所处的国际形势以及美国在世界上应起的作用,认为“伊斯兰好斗分子”是美国现实的敌人,还会面对中国这个“可能的潜在敌人”。此书甫出,即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收起广泛的争议与批评。

作者简介

塞缪尔·亨廷顿,哈佛大学艾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有大量学术论著和论文行世,代表作有《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

书籍目录

译者说明前言第一部分 特性/身份问题  第一章 国家特性/国民身份危机       重要性:还挂国旗吗?       实质:我们是谁?       全球特性/身份危机         美国特性的前景  第二章 国家特性/国民身份及其他       Identiy概念       别人和敌人       身份/特性的来源       虚假二分法第二部分 美国特性  第三章 美国特性的组成部分       变化、连续性和不完全的真理       移民来到之前的定居者       不止是信念       “不依附于一地”       人种和民族属性  第四章 盎格鲁——新教文化       文化核心       “持异议中的持异议”       “美国信念”       个人主义与工作道德       道德主义与改革论  第五章 宗教信仰与基督教       上帝、十字架与美国       信教的人       新教的美国与天主教       基督教的人       公民宗教  第六章 国民意识的出现、胜利和消损       民族国家的脆弱性       创建美国特性       国民身份与其他身份       国家和家国主义胜利       民族主义走弱第三部分 对美国特性的挑战  第七章 解构美国:国民层次以下的各种身份的崛起       解构主义运动       对“美国信念”的挑战       对英语的挑战       对核心文化的挑战  第八章 同化:归附者、双重国籍以及公民身份受到的损害       移民:同化与不同化        同化:仍是成功吗?       同化的缘由       外来移民       移民过程       美国社会:美国化成了非美活动       双重国籍和双重公民身份       公民与非公民       替代美国化的是什么  第九章 墨西哥裔移民及拉美裔化       墨西哥/拉美裔挑战       为什么墨西哥裔移民不一般       墨西哥裔人的同化滞后       个人同化与移民飞地       迈阿密的拉美裔化       西南部的拉美裔化  第十章 美国与世界会合       变化中的环境       寻找敌人       死灵魂:精英非国籍化       爱国的公众       移民社群、外国政府及美国政治第四部分 重振美国特性  第十一章 新老断层         起影响的趋势         民族属性终结         人种:恒久、模糊、淡化         白人本土文化保护主义         两权化: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         非代表性民主:精英对公众  第十二章 21世纪的美国:易受攻击、宗教信仰及国家特性         易爱攻击时代的“美国信念”         美国人转向宗教         宗教的全球复兴         伊斯兰好斗分子与美国         世界上的美国:是世界主义的,还是帝国性质的,抑或是民族性质的?注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是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9条)

 
 

  •   亨廷顿是一个多产的大家,也是一个极具忧患意识的学者。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他对美国将来在国际政治中所面临的新的来自不同文明的挑战表示了他的担忧,而在《我们是谁》中他的这种担忧转向美国国内,即各种移民的同化困境问题。翻译的文笔还不错,读来如同文学作品。我觉得很好!
  •   亨廷顿的著作,必看哈。这老家伙这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__^*)嘻嘻……。在全球化的时代,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更加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和判断,我们是谁?至少,现在俺们还不是火星人哈哈!
  •   中国必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盟主
  •   原住民和新移民都要好好思考,我们是谁?
    新移民如果不愿意在文化上融入你打算迁入的城市,就必然是一个杯具。
  •   美国宪法序言的首句是“我们,美国人民……”。那么,“我们是谁?”亨廷顿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老保守派,也是一个美国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回答:美国的国家认同应该由美国建国时就确立的的主流文化,即盎格鲁-新教文化来确定。凡认同这套文化的,才是真正的“美国人民”。
      
      
      
      美国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包括当年从英格兰继承来的语言、政治和法律体制——即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谈过的所谓“都铎宪制”,也包括当年不见容于英国的基督教新教。新教价值观最重要,是“美国信念”的主要来源。
      
      
      
      历史上来自其他文化的移民,大都逐渐归顺了这套主流文化,其自身文化只作为亚文化继续存在。但到了20世纪后期,由于墨西哥和拉美西班牙语裔移民的持续增加,美国有可能成为一个说两种语言的文化分杈的社会。亨廷顿认为,这是对未来美国国家认同的最大挑战。
      
      
      
      墨西哥和美国接壤,不管是合法还是非法移民,来美国都很方便。2000年西班牙语裔人口已占美国总人口的12%,到2002年,其人数已超过黑人,估计到2040年,将占美国总人口的25%。但同移民的高涨相伴随的是同化的滞后,这些移民宁愿聚居在一起,拒绝接受英语和以新教为核心的“美国信念”,甚至声称美国西南部本来就是1840年代通过军事侵略从墨西哥手中夺走的,该是“收复失地”的时候了。这使得亨廷顿这样的保守派忧心忡忡,深怕美国最终变成一个两大民族、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国家。因为如果是那样,亨廷顿当年所预言的“文明的冲突”恐怕首先会在美国国内发生。
      
      
      
      在本书的最后,对于于冷战和”911”之后美国的未来走向,相对自由派开出的“世界主义”方案和新保守派开出的“帝国主义”方案,亨廷顿还是坚持他老保守派的“民族主义”方案,并相信,绝大多数美国人还是赞成美国保持和加强自己已有三个半世纪之久的民族和国家认同。
  •   亨廷顿从文化方面建立了很多的观点,此书也是他文化观点的体现,很值得一读,更值得给予相当程度上的思考!
  •   好书是不需要多说的,有的观点也许存在争议。但是正是不断的争议,不断的修正才能获得不断的发展的动力。
  •   我们也需要对于自身的独立思考,虽然不一定被全体人所接受(这是肯定),重要的是我们没有鼓励对于自身更多反思。
  •   有断货了!!
  •   由此来看,美国人是一群没有历史和未来的自私的家伙。
  •     那些墨西哥非法移民的思维确实奇葩,来到人家的地盘,好吃懒做,还各种闹事,拒绝同化,亨廷顿对拉美裔分裂美国的这种担心一点不过分
      
      但是不要忘了,现在是左倾的‘政治正确性’占据媒体话语权和主流,但这种倾斜早晚会被打破,就看是以和平的方式还是不和平的方式,已经隐约可以看到3K党的复兴,极右势力的抬头,历史上3K党曾经有数百万的党徒,这些人可不像亨廷顿这种学者那么一点点分析劝说,希望惊醒世人,他们绝对会以暴力的方式驱逐拉美裔的,3K党是什么,白人致上,少数族裔都滚蛋,尤其是好吃懒做,还喜欢闹事,还要分裂国家的拉美裔,这一直美国极右势力的政治主张
      
      抛开3K党这些民间自发的组织不谈,历史上美国差点分裂的事件是什么,美国南北内战,为解放黑奴也好,还是南北经济方式不同导致的,总之这种分裂国家的行为,官方就不会同意,不要以为美国现在是现代社会了,官方就不会采取暴力手段维持统一,其实恰恰相反,你要各种权益可以谈也可以否,你要分裂,绝对会动了大部分美国人心底那根不能碰的神经,尤其是以WASP为主的白人,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媒体上,军事上掌握着美国,以为他们都是软蛋吗,他们从纽约一角向北美西部到太平洋一路进发,以武力征服,驱逐,购并,各种手段,直到征服北美大陆,WASP性格中的勇武和霸道一面只不过现在都隐藏在一切和平繁荣的表面之下,拉美裔分裂美国,想都不要想,等着被收拾吧
      
      可能会有一部分美国拉美化,但WASP会制止这种趋势,以各种手段
      
      或许这种预测过于暴力了,美国社会内部其实有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应对各种问题,比如那个反对给非法移民家庭福利的法案,就是在加州通过的,而加州是少数族裔较多的州,说明这些少数族裔恰恰是反对非法移民的主力,而不是中西部保守的白人,因为福利总数是有限的,福利政策像非法移民倾斜,自然损害了已经成为美国合法公民的加州大多数少数族裔的利益,所以他们成了反对非法移民的先锋
      
      因为以上的原因,美国的移民政策应该会持续削减,至少针对拉美和墨西哥裔会削减,上层的WASP和下层的已经在美国成为合法公民的少数族裔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是亨廷顿继《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后的又一部著作。亨廷顿在这本书中,把视角由国际转向国内,对美国的国家特性的本质含义、历史进程、现状、未来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其中,他一以贯之的运用详实准确的数据,旁征博引多家观点,立场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对美国国家特性受到各方面挑战而呈现衰落迹象的担忧以及对于重振美国国家特性的殷切希望。尽管此书出版之后就饱受争议和批评,但是亨廷顿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特点、国际关系变化的准确把握和阐释,仍然让笔者受益匪浅。
      本文将首先对《我们是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内容,按照笔者的理解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此基本内容整合的基础上,指出亨廷顿在书中的核心观点;在最后,将结合亨廷顿全书的内容,对亨廷顿在国际和国内视角下的文化观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 结构梳理和内容整合
      这本书篇幅适中,一共有31万字左右,按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十二个章节。笔者根据全书涉及的众多话题,结合书的目录 ,对全书的结构进行如下的划分:
      
      图 1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结构简图
      如上图所述,《我们是谁》书中的四个部分主要是围绕标题中的“The Challenge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美国的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展开。标题中包含的要素正是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解释什么是国家特性,这是普遍意义的国家特性;第二,对美国特性的说明;第三,美国特性面临的各方面的挑战;最后,面临这些挑战,美国的国家特性何去何从。下文将对各个部分包含的主要内容分别说明和讨论,这也是本篇读书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1. 国家特性是什么
      对于国家特性的解释,主要是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其中尤其以第二章为主。亨廷顿在第一部分第一章中,直接点明国家特性的实质就是在于说明“我们是谁”这一本质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影响国内重大议题进程和国际外交政策制定。在第二章中,作者解释了Identity(国家特性/国民身份)的具体含义,身份的来源和界定等内容。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部分在说明美国的国家特性组成之前解释了国家特性的四个的一般判定标准,即民族、人种、文化和政治属性。
      第一部分对于国家特性的阐释是铺垫和基础,更大的程度上是引子,通过突出国家特性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重大影响来引出下文的一系列论述。亨廷顿是WASP文化的忠实拥趸,这一点他坦然而毫不掩饰,不仅在开头就陈述了对美国国家特性危机的担忧,更是在本部分第二章直接这样说,“本书的主题,是强调盎格鲁-新教文化对于美国国民身份/国家特性始终居于中心地位” 。
      2. 美国的国家特性
      本部分主要论述美国的国家特性,在书中主要集中体现在第二部分(美国特性),包括第三章到第六章——组成部分、盎格鲁-新教文化、宗教信仰、历史变迁。可以说,本部分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特性的历史、内容等的完整梳理,其间亨廷顿广泛参考了众多历史资料和文献,数据引用详实准确,对读者来说是一次条理清晰的美国文化的历史之旅。
      第三章主要界定现今美国特性的组成部分。二战后,南欧、东欧、德意志等多个民族融入了美国社会,民族属性不能成为国家特性的界定因素;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取得重大胜利,并且国会通过1965年移民法,人种因素也被排除在外;政治上,美利坚人坚守开国先辈设立的三权分立、联邦、共和等政治原则,即意识形态上的“美国信念”,是美国特性组成部分之一;文化上,盎格鲁-新教文化在以往三个世纪以来起核心作用,是国家特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受严重冲击,因此,对于盎格鲁-新教文化是否还能作为美国特性的核心,作者表示担忧和疑虑。
      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介绍盎格鲁-新教文化和美国的宗教信仰。盎格鲁-新教文化的特点包括持异议的态度和精神、个人主义和工作道德、道德主义等;在宗教信仰部分,作者主要论述美国的信教群众和信教程度之高,天主教的美国化历程以及美国的公民宗教属性。
      在第六章中,亨廷顿以时间为轴,几个重大事件为节点,大致勾勒出美国国家特性兴衰的历史过程。如下图所示,作者把国家特性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独立战争到1830年左右,独立战争让北美殖民者成为美利坚人,而后的这段时间美国国家特性总体处于上升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830年到1861年,国家特性被各种亚身份取代,呈下降趋势;第三阶段是美国内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这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百年,两次世界大战、移民同化政策等都促成了国家特性的显著上升;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跨国活动和跨国精英的兴起、双国籍公民的大量出现等因素都让国家特性持续衰落,这一阶段在2001年因为9·11恐怖事件有短暂上升,随后又开始下降。
      
      图 2美国国民特性发展历程图示
      第二部分比较全面的说明了美国国家特性的含义、现状和历史过程,更从侧面印证了亨廷顿在第一部分的担忧——美国国家特性是否会持续走衰?基于此,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开始针对衰微的国家特性本身,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对策。
      3. 美国的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多元文化论、移民、拉美裔化、国际环境变化等多个方面的挑战。下面分而述之。
      第七章主要着墨于解构主义运动,笔者认为这主要与多元文化主义相关。多元文化主义目前被众多社会精英承认和用户,目的在于提高亚民族作为种族和文化群体的影响,形成多种共同发展的文化类别。亨廷顿在本章中围绕解构主义运动深入剖析了三个美国国内的重大议题——赞助性行动、英语是否为官方语言、国家特性相关的课程设置,这三个议题分别指向美国核心文化受到的种族主义、双语主义、多文化主义的挑战。因此,多元文化主义和解构主义是美国国家特性被削弱的一大原因。
      第八章讲述移民及其同化。首先,作者对美国的现在的移民同化提出疑问,“在移民同化方面,美国过去成就辉煌,如今却可能面临着并不确定的未来” ;其次,对美国移民的相容性、选择性、信仰以及移民过程的多样性、分散、不连续性有相关数据和经验论断;最后,批判了美国移民同化不足带来的问题,如社会同化作用下降、双重国籍和双重公民问题、公民和非公民问题等,并对替代传统美国化的不同同化结果加以阐释。
      承接第八章的相关内容,第九章分析美国的拉美裔化。墨西哥裔移民是拉美裔移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亨廷顿指出墨西哥裔移民的特殊性和同化滞后的现状,由于同化滞后、人数庞杂且相对集中,拉美裔移民聚集区形成移民飞地,迈阿密是已经形成的典例。而作者担心,聚集在西南部的拉美裔会让西南部也出现拉美化倾向,从而让整个美国出现两杈文化。
      第十章中,作者主要分析国际局势对国家特性的影响: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失败,让美国失去“借以定位自己”的对立面;精英人士广泛参与国际活动,日益视自己为跨国人士,国民身份重要性降低;双重国籍的移民形成利益集团影响美国国际国内决策。以上三个方面的趋势或现状正在改变和削弱美国的国家特性。
      总之,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和关键部分,概括的来说,作者认为面临的挑战主要来源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移民特别是拉美裔移民带来的诸多问题、国际形势和全球化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中,亨廷顿用数据事实和逻辑分析佐证了一个悲观的论调——美国国家特性正受到巨大的冲击并日渐衰落。但应该指出,作者对广大公众的爱国心仍然抱有相当高的期待和信心,“在爱国主义和忠于国家这一点上,美国人一向是出类拔萃的” ,“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表明自己爱国,对自己的国家非常自豪” 。
      4. 美国国家特性的未来
      第四部分主要讲述美国国家特性的未来,以及基于这些预测,作者对重振美国特性的一些建议。这一部分内容集中体现在书的第四部分,但可以说,整本书的写作目的就在于回答美国国家特性的未来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他在前言和第一部分就已经对美国的国家特性的未来进行了相关说明,而且在前三个部分中,多处在相关部分明显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第四部分中,作者首先在第十一章回顾和总结影响国家特性发展趋势的因素,指出人种、民族界限逐渐模糊,影响因子被确立在文化、公众和精英的分歧上。在文化上,作者列出可能会出现白人本土文化保护主义或文化两杈化趋势;在公众和精英的分歧上,亨廷顿指出,“爱国的公众”和“非国籍化的精英”具有显著区别,“相当多的精英人士日益脱离了民众,美国公众对政府感到了日益失望” 。
      第十二章是收官之笔,作者陈述21世纪是美国“易受攻击的时代”,美国的国家特性将受到外来攻击和宗教复兴两大因素的推动和改变。美国的国家特性不应该仅仅是共有的美国信念,更应该是稳定的、共有的对盎格鲁-新教文化的坚守。章末,亨廷顿把视野扩大,分析不同的国家特性的走向对美国与世界关系的影响,包括世界主义、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三种不同的道路。
      二、 核心观点总结
      梳理基本内容之后,笔者对亨廷顿的《我们是谁》这本书包含的核心观点进行以下总结:
      第一,美国国家特性,由民族、人种、文化、政治四大基本因素组成,由于人种和民族的界限在美国逐渐消融,美国的国家特性主要来源于其盎格鲁-新教文化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美国国家特性的核心在于对盎格鲁-新教文化的普遍坚守与承认,;
      第二,美国的国家特性经历了产生、兴盛和衰微的几个阶段之后,目前处于“易受攻击的时代”,正面临着移民同化、拉美裔化、精英非国籍化、多元文化主义论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削弱;
      第三,要避免美国国家特性被削弱,就应该反思美国的移民政策,积极应对美国庞大的拉美裔移民带来的拉美裔化的压力,顺应美国公众普遍的爱国倾向。
      总之,亨廷顿是支持坚持和发扬盎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促进美国发展成为一个宗教信仰深刻、民众忠于“美国信念”的国家,这也是他笔下的民族主义立场;另外,作为延伸,在国际关系上,亨廷顿主张强调美国与世界的不同,保持并加强美国的特性。
      三、 相关讨论——“多元文化主义”和“WASP中心论”
      无论《我们是谁》还是《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似乎都把目光着重放在了对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之道”上。《我们是谁》这本书,就是对亨廷顿文明观在美国国内视角的最好体现。他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美国未来的担忧,认为美国面临或者即将面临一场极其严峻的文化冲突的挑战,即传统的WASP文化和各种亚文化尤其是拉美裔文明之间的冲突,如何应对极有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是本书的写作意图。亨廷顿在这本书中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亨廷顿鲜明的支持文化保守立场,主张美国人民保护WASP文化的核心地位,坚持WASP文化中心论。并且,他坚信此道不孤,认为无数笃信WASP文化的美利坚公众和他是在同一阵营;而与他所说的“美国公众”不同,大部分社会精英都坚持多元文化主义,倡导每一个文化共同发展。
      可以预期的是,多元文化主义与WASP中心论,两种对美国文化冲突的不同解决途径和视角,将对美国的国内国际政策的倾向产生重大甚至根本性的影响:
      多元文化主义,在国内是允许并鼓励少数族群坚守自己的文化,让美国成为世界。那么,根据这一倾向和主张,多元文化主义的国际关系立场就是世界主义的,美国对世界开放,包容世界各地不同于WASP的各类文明。但是讽刺的是,美国在现今世界上仍然是“世界警察”的角色,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倾向可能无法提供多元文化主义应有的国际立场。
      另一方面,亨廷顿所坚持的WASP中心论,在国内是坚守WASP文化的传统核心地位,引导各少数族群的亚文化,维持作为主流文化的WASP和多种亚文化之间的稳定关系,防止亨廷顿所担忧的社会“两杈化”;在国际上,则主张民族主义立场,承认并坚守文明之间的不同,“存异”但“不求同”。从道德主义层面讲,美国外交政策更应该坚持这一立场和原则,但是国家现实利益的牵绊,也使得美国不可能在短期之内采取这一立场。
      全球化潮流下,多元文化主义日渐流行。亨廷顿的担忧一贯被批保守,但实乃每一个国家在国家界限日益消融的“地球村”时代,对于如何保持稳定持久的国家民族认同这一问题,应该思考的事情。
      
  •     脱开他在书中最为忧心的美国现实政治问题——这一问题使他过于聚焦拉美族裔,普遍的“identity”更值得我们关注。“身份”本身意味着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认知,意识自我的所属于其意味着的角色与责任,其词源“idem”(相类)表明它更多的是一种在集体中的确认,一种心理的归属,而这种归属使得价值取向有了基础与可能。早先人类团体数量的适度与生存境遇的单一使这种个体确认存在相同的实在境遇,其价值判断形成与使用的相似使之自明相适。现代社会站到了它的反面,我们只认识共同体中的极少数,我们的文化、宗教信仰,我们生活的境遇、背景大相径庭,我们的生存的联系微乎其微甚至矛盾近于敌我,令人惊异的是我们竟然似乎天生地相信我们属于同一个共同体,属于同一个政治实体——国家。这一切都不难想象,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群体的叠合也就是语言概念的叠合,而不同语言交流带来的翻译概念在陌生的文明类型间奋力生存,同一语言在社会各阶层内自我繁衍,早成了难以理喻的怪物。自明的概念早已模糊不堪却在日常中广泛地使用,自顾自的使用,蕴含了分离与多元的危机。这种言语的疾病不仅带来严肃思考的个体的自我矛盾,同时也带来群体的认识危机。
      我们可以在历史中发现个体身份与共同体之间的莫大关联。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已显露出了这种不适。荷马时代,德性(aretai)只是指事物之为自身的特性,血缘氏族亲属关系与家庭结构赋予其中的人们以角色,每一个人通过其角色认识到他是谁,他应当做什么,每一社会地位都有一套规定了的责任权利,连同权利的规范与准则都是先天确定好的,一切与血缘的小共同体关联。史诗表述人们所说所做的事,而人就是这一切,一个人和他的行为是同一的。在智者时期道德共同体不再是血缘团体而是城邦国家,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大变革势必引起人们普遍的在社会行为规范认知与判定上的巨大变革,个人被分离出来,使德性的概念这时候已经明显地与任何普遍的社会具体角色相分离,希腊悲剧已经无数次撞击了这个问题,《安提戈涅》中家庭的要求和城邦的要求已经是如此的对立和互不相容。启蒙时代中教会、等级、传统封建国家的瓦解使共同利益的社会共同体逐渐丧失,至此以后,在我们对道德判断中权威长期缺席,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丧失了,道德判段的标准只能出于自己,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自我所采取的任何观点出发,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想成为的人以及他所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截然不同于荷马时期)这种自我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扮演任何角色,采纳任何观点,因他本身什么都不是,自我不过是角色之衣借以悬挂的衣架,这种现实导致了道德的解体和道德相对主义。现代与后现代社会变本加厉并将这种复杂扩张到了全世界,显示出分崩离析的复杂性。
      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的移民问题,发展中国家精神到实体各层面被外来文明暴力型接入,人员流动的复杂,词语的转移迁移,美国普世理想在全球各个政治生态迥异的地区泛滥,世界更平了,也更加碎片化,表面上我们开始面对世界统一的问题,而在每个块体内部,全球化使我们承受了无与伦比的复杂。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增长了,却只能更加在碎片中生存挣扎。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网络科技的发展,人们在一天之中角色可以上百地变化(现实的生存,网络使我们可以同时参与上百个群体的进展)、人们在碎片化之间重新部落化——而这种变化与再部落甚至只需要空间的变化(工具使得距离的过程取消,只剩下一个角色空间到另一个角色空间的变化)甚至无需变化(真实与虚拟无缝对接,一个人在任何一地都可以加入其他社会关系的事件),自我身份的迷失带来的是“群体”这一概念自身的迷茫,我们在缝隙中狂欢般地生存,依赖于整体中自身的秩序以确定自我的个体事实上无所适从,几千年前柏拉图构建了《理想国》,因为合理欲望所期望的善与实际城邦生活中的善相分离,只有通过哲学而非政治才能得到。而整体本身,因为个体的分离将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前进,它不知如何去代表,代表谁。在一个文化相对主义、多元主义的今天,如何防止分离主义的所有人必须再做思考的问题,经济的便利不仅仅是将世界联系,事实上也给给予了每一个局部更多的可能性。现代经济的发展这一新的巴别塔,很可能因为自身的力量使人们重新分离。
      亨廷顿肯定是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然而出于对国家利益最为现实与当下的当心,他不惜以看上去保守主义与种族主义的态度来提醒美国,从文明的冲突回到自我质问。这样的问题,科幻家可能欣喜并热烈地构想虚拟时代再部落化的人类如何在遥远未来最终合一的史诗,社会学家可能心忧不已。对于生活在新世代入口的我们,永恒不变的依然是来自德尔菲的神谕“我是谁”。亨廷顿希望用敌人与宗教来进行自我确认,这样的做法估计使他成了千百年来文艺人士的仇敌。对于我自己而言,我只希望,在“自我身份”瞬息而变的今天,我对于这种变化,对于我自身,能够一直察觉、警惕与清醒。何况,政治,是为人更好地生存。
      
  •     
      
      
       “美国人啊,你接下来还是要迎接无数无赖国家的挑战,你准备好了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芝
      
       这个世界的真理摇摇晃晃,漫无目的漫无去处,我们组织语言构成对世界的些许想象。你的感官会欺骗你,你的经验会欺骗你,你的数学也会欺骗你,事实上你不知道到底什么不会欺骗你,你只能相信你愿意相信的事情,不管他到底是不是事实,你只觉得有用就够了。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将对世界的想象编织成信念,从浑浑噩噩的人群当中脱颖而出,绝大多数人对世界从无整全的想象,自然也就更谈不上将理性与情感注入信念当中,绕指柔化成百炼钢。我们称由理性熔铸信念的幸运儿为哲人,以情感为铁的幸运儿为诗人,当然在绝大多数顺民眼里他们统统都是群神棍。人类的历史或许就是哲人与诗人彼此之间信念亿万年的对撞,役使着千万顺民,用血肉和灵魂在大地母亲的乳房上挥挥洒洒,永世不得安宁。
      
      
      
       在神性的历史里,亦或者说在神棍的眼中,世界是有尽头的,我们脚下的大地迟早有一日会在历史的长河拐角处被硬生生截断,而那原本无处安放的生灵自有人将之收留,不论是下地狱,还是上天堂。神棍们迷恋宏大的历史叙事,再怎样坚持反政治的人,实践的依然是反政治的政治。在历史的发生学里,历史只有开始和终结两个阶段,时间开始了,就意味着历史在此终结,就像霍布斯笔下签订利维坦的两道契约,头一道契约刚在纸面上诞生就宣告死亡,迅速让位于第二条契约。利维坦的诞生,伴随的则是欧陆诸罗马的历史与地理宿命,在列国厮杀当中浮士德不由自主地展开炼金术的铁杖,希图逆天行事重葆青春元气,直到穷尽其内在可能性。严冬降临时,罗马和平-帝国秩序独自屹立在万国与毁灭之间。诸神在喧嚣与骚动当中一个个接连殒落,东西两罗马只有一个罗马能活下来。 西罗马活下来了,美国胜利了,但美国也失败了,因为美国为了战胜他的敌人而日渐成为他的敌人。
      
      
      
       王怡牧师尝嘲笑唯物主义者往往将伟大的理想,等同于伟大的自己。结果,参加唯物主义者自己的葬礼时,人们却连一句真话都不敢说。然而民主主义者在面向世界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将伟大的理想视作生命,只是民主主义者忘记选择将命运交给唯一的领袖唯一的真理唯一的民族手里,从而侥幸逃过一劫罢了。施特劳斯左右开弓,讥讽哲人与诗人,启蒙时代以来的神棍们不论左派还是右派始终是站在启蒙的内部反思启蒙,因而始终不能领悟启蒙主义的谮妄,于是在部落野蛮-封建自由-文明启蒙-平等专制-福利帝国-费拉顺民这条不归路上跌跌撞撞,直面南墙,与蛋共存亡。 哪怕是美国,似乎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原则上,美国的敌人,那东方正教世界的第三罗马没有外交,因为她是唯一合法的统治者,正教世界必定是她的臣民、异教世界必定是她的敌人,而神圣罗马帝国被认为是日耳曼蛮子谮取的王冠。俄罗斯跟美国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命感,五月花号上鲁直的清教徒,在建立山巅之国后,自命为上帝的拣选者,是上帝亲自拣选的自由之国。但五月花号的船员继承母国英格兰的中世纪传统,信奉孤立主义,道德上的洁癖使得美利坚比英格兰更加不愿掺和欧陆血与火的内耗。而浸染着野蛮和血气的俄罗斯,则自命自己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是罗马帝国的当然继承者。所以为了普世的基督和沙皇的荣耀,俄国的传统是打回帝都去。不论是彼得堡还是莫斯科,都只是沙皇的陪都,真正的帝都是伊斯坦布尔,是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摆脱金帐汗国后的俄罗斯形成了扩张性的弥赛亚主义,历代帝王当中,俄罗斯沙皇的头衔是最多的,有人计算过,自1426年以来,莫斯科公国以每天17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进行扩张,直到一战前达到230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
      
      
      
       俄罗斯自命为神圣的罗斯,相信俄罗斯大地、村社和沙皇的纯洁能够挽回基督教异端不洁的心理和被资本主义破坏的元气。斯拉夫人的皇帝,奴隶们的皇帝,他们脚下的利维坦始终在窥视着西欧的日耳曼众邦国,延续着东罗马与西罗马几千年绵延不断的角力。一战的重挫并没有消亡弥赛亚的叙事,罗曼诺夫的沙皇没有了,但苏维埃有了新的沙皇,列宁同志,斯大林同志在看着你。俄罗斯帝国时代东正教漫山遍野的异端,俄国神父苏拉们始终与权力中心格格不入。但在苏联,所有的东正教异端统统偃旗息鼓,向斯大林同志这位前东正教神父投诚。古拉格在肉体上征服了他们,唯物主义叙事在灵魂上征服了他们,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在全新的弥赛亚叙事下,异端们被无神论者给收容了,我在天上的父,自然也就被全苏联人民的父亲所取代。所谓的冷战恰恰是两个基督教天命论最炽热的国家的对峙,上帝的第三罗马与自由之国五月花之间的对峙。
      
      
      
       在欧陆传统的历史叙事里,比如普法,同样视自己为罗马的传人,而英国则是迦太基。新罗马的历史使命,便是战胜腓尼基。就好像中世纪犹太神话的隐喻一样,上帝战胜了利维坦,将利维坦给阉割了,割下他的肉给星空下的万民,让万民足以繁衍生息。但在海洋国家的历史叙事里,他们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是迦太基,尽管他们肯定跟罗马人一样非常同情汉尼拔的功业。在他们看来,他们才是罗马人真正的传人。但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老欧洲,大英帝国随同德意志帝国雨打风吹去,老欧洲在肉体上半死不活,而灵魂上早已灰飞烟灭,后现代主义趁虚而入支配着这些行尸走肉的国度,民主和福利吞噬了老欧洲。幸好不管是陆地的罗马,还是海洋的罗马,成打的王冠在落地之前被转交给了美利坚,走出孤立主义的美国保住了自由最后的火种。当柏林墙訇然倒塌以后,人类最大的不幸似乎告一段落。唯一让人焦虑的是,冷战时期在美国上空阴魂不散的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幽灵会否在人们的麻痹之下败坏美利坚保守基督徒的德性,使得美国也成为老欧洲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像行尸走肉一样地活着。
      
      
      
       西罗马战胜了东罗马,但美国依然浸染上了末期文明的症状,只是病在肌理,未必不可治疗。倒是东罗马从身心到灵魂,里里外外都被阉割。罗曼诺夫王朝留给列宁的是固然野蛮却元气充足的俄罗斯,斯大林死后交给世界的却是被掏空的露西亚,极端诡诈残忍怯懦犬儒,从嘲笑道德、天真、同情心获得最后满足,视无耻为机智灵活足羡。最终,愚昧、勇敢、正直征服者席卷而来,感到脚下并非人类,善者不过家畜、恶者纯属虫豸。年轻人未老先衰,不是染上了不治之症,便是纵欲过甚。很遗憾,露西亚两者兼备,而这是他们自找的,倒也怨不得他人。然而遥想当年呼唤这个老大帝国的半原始的年轻民族的清新模样,不禁有股莫以名状的凄凉。
      
      
      
       记得贝尔查也夫曾说过,始自果戈理,俄国文学变为教训之文学。它找觅真理及公正,并指导人们把真理从幽暗之门带进实际生活。俄国文学不是一个因幸运而诞生的产物,反而是文学家痛苦人类命运,进而追求拯救全人类的产物。然而这个从幽暗中孕育的庞然大物,为力图拯救全人类的革命代言,最终的命运反而是被革命吞噬,成为血与火的大同事业耀眼勋章上的零星点缀。作家曾经力图用纸与笔寻觅的诗学正义,既未有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正义,甚至连言说这正义的可能都被彻底抹杀。不论是曾经的唯物质主义叙述,还是泛苦难处理方式,以及对恶的书写,都被铁与血一笔勾抹而去,沦为真理与正义的陪葬物。
      
      
      
       作家追随真理并不可怕,反而值得嘉奖,可怕的是作家彼此不能追寻自己认定的真理,只能追寻作家的主人随手划下的真理,终身不得逾越,否则就像被捏死一只跳蚤一样,遗弃在草芥之中。作家本不该有主人,但是俄国作家对真理的追寻给自己拉来了无数不必要的主人。在一个荒谬的现实里,他们连自己都拯救不了,却要拯救全世界。于是这构成了一个荒诞的乐章,文学本为书写命运,命运却遗弃了文学,如此干脆,就仿佛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戛然而止的音符,人类自诞生文字以来,尚未有一个人能够用语言来详细形容。为命运书写的作家都如此难堪,更何况作家笔下借他们活生生的生活以隐喻的人呢?
      
      
      
       在彼得大帝改制以后,正教世界唯一的君主被自我降格为欧陆诸邦国当中较大的一支,日耳曼君主居然跟伟大的沙皇陛下平起平坐,这导致了第三罗马的分裂,帝国的双头鹰一支向左一支向右,西化派与斯拉夫派势均力敌始终不能确定俄罗斯的命运该驶向何方,至今依旧如此,只能一步步走向歧途。美利坚在诞生之初,侥幸有着原初之丰饶,朴实鲁直的保守基督徒是立国的根基,独立战争的历史神话被塑造成美利坚民族对自由的向往,如此方有日后庇护全世界顺民的伟大的帝国体系,星空下的万国从中受益。当神话被后现代的虚无主义者破坏以后,人们必须意识到昭昭天命,历史的神性给予的是在耶稣的荒野当中筚路蓝缕的白人清教徒,而不是被家长制福利社会惯坏的后现代嬉皮士男孩。
      
      
      
       自由国家与邪恶帝国之间的冷战,邪恶遭到了审判,正义得到了张扬,然而人类集体跌落云端,中古时代的自由不复可见,只有上帝在云端仓皇大笑。胡阿尤?(Who are you?)上帝借亨廷顿之口询问美利坚人,那希腊人的后裔,罗马人的后裔,英格兰人的后裔,老欧洲的后裔,国父们的后裔。
  •     一本政治上错误的书。
        
      亨廷顿否认“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观念,提出了美国最早的建立者不是Immigrants而是Settlers。两者的区别在于:Immigrants指外来者加入一个已经发展完全的文化中;Settlers指一批人来到一个文化空白的地方建立起一套(从原属国带来的或者自创的)文化。接着,亨廷顿通过把美国宪法的精神、美国梦的精神与新教徒的教义比较,提出美国精神中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个人主义、平等、政府代表人民等信仰都是沿袭自英国新教的教义。从而他论证,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安格鲁-新教徒文化,说白了就是欧洲白人的文化和后裔应该是美国的主体。
        
      这套理论听上去很创新,很发人深省。但是说白了他就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Settlers就是Colonists比较得体的说法,就是殖民者。
        
      且不说在英国新教徒来到美洲前,当地原住民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文化,殖民者把当地文化和人口清洗之后才立足。所以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Settlers,而是入侵者,Invaders。
        
      更重要的是,就算这批英国殖民者宣布了独立、后来又建立了政府,但是当时国土超级小,只有13个州,230万平方公里。美国建国之后不断通过入侵和低价收购来扩张领土,其中大部分州原来都是墨西哥的领土(德克萨斯、加州、亚利桑那、内华达、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四州、科罗拉多、怀俄明)、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夏威夷、波多黎各、关岛)、英国殖民地(俄勒冈)、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俄罗斯殖民地(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丹麦殖民地(维京群岛)⋯⋯这些地方占美国今天国土面积的76%,而且在当时已发展出了丰富的各国当地文化,被美国占领后,与美国文化的融合,对所谓“安格鲁-新教徒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这种历史事实下,亨廷顿凭什么说“安格鲁-新教徒文化”才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因为白人侵略了这片土地把印第安人杀掉赶到小角落,所以白人文化就是正统?因为白人奴役了黑人,所以主子的文化才是美国文化,黑人文化就不是美国文化?白人把墨西哥的领土夺来,所以在那片领土上的西班牙语后裔就不是正统美国人?后来苦苦奋斗十几年拿到公民身份的移民,都不是美国的主人翁而是外围人士只因为不是白人?
      
      按亨廷顿的理论,公民身份、居民身份、祖籍、文化认同感、语言⋯⋯都无法给你一个真正“美国人”的身份,只有人种才能。这已经不只是是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了,简直是种族主义。希特勒希望清洗掉犹太人来确保日尔曼文化的纯洁和正统,本着的也是同样的精神吧。
      
      就像清朝的遗老遗少怀念祖上的光鲜一样,亨廷顿面对着全球化的趋势,面对着移民的大量涌入,且不同国籍的人机会越来越均等,面对着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只好惶恐地声称:“你们都不是八旗子弟”!
      
  •     一本政治上错误的书。
        
      亨廷顿否认“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观念,提出了美国最早的建立者不是Immigrants而是Settlers。两者的区别在于:Immigrants指外来者加入一个已经发展完全的文化中;Settlers指一批人来到一个文化空白的地方建立起一套(从原属国带来的或者自创的)文化。接着,亨廷顿通过把美国宪法的精神、美国梦的精神与新教徒的教义比较,提出美国精神中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个人主义、平等、政府代表人民等信仰都是沿袭自英国新教的教义。从而他论证,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安格鲁-新教徒文化,说白了就是欧洲白人的文化和后裔应该是美国的主体。
        
      这套理论听上去很创新,很发人深省。但是说白了他就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Settlers就是Colonists比较得体的说法,就是殖民者。
        
      且不说在英国新教徒来到美洲前,当地原住民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文化,殖民者把当地文化和人口清洗之后才立足。所以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Settlers,而是入侵者,Invaders。
        
      更重要的是,就算这批英国殖民者宣布了独立、后来又建立了政府,但是当时国土超级小,只有13个州,230万平方公里。美国建国之后不断通过入侵和低价收购来扩张领土,其中大部分州原来都是墨西哥的领土(德克萨斯、加州、亚利桑那、内华达、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四州、科罗拉多、怀俄明)、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夏威夷、波多黎各、关岛)、英国殖民地(俄勒冈)、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俄罗斯殖民地(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丹麦殖民地(维京群岛)⋯⋯这些地方占美国今天国土面积的76%,而且在当时已发展出了丰富的各国当地文化,被美国占领后,与美国文化的融合,对所谓“安格鲁-新教徒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这种历史事实下,亨廷顿凭什么说“安格鲁-新教徒文化”才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因为白人侵略了这片土地把印第安人杀掉赶到小角落,所以白人文化就是正统?因为白人奴役了黑人,所以主子的文化才是美国文化,黑人文化就不是美国文化?白人把墨西哥的领土夺来,所以在那片领土上的西班牙语后裔就不是正统美国人?后来苦苦奋斗十几年拿到公民身份的移民,都不是美国的主人翁而是外围人士只因为不是白人?
      
      按亨廷顿的理论,公民身份、居民身份、祖籍、文化认同感、语言⋯⋯都无法给你一个真正“美国人”的身份,只有人种才能。这已经不只是是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了,简直是种族主义。希特勒希望清洗掉犹太人来确保日尔曼文化的纯洁和正统,本着的也是同样的精神吧。
      
      就像清朝的遗老遗少怀念祖上的光鲜一样,亨廷顿面对着全球化的趋势,面对着移民的大量涌入,且不同国籍的人机会越来越均等,面对着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只好惶恐地声称:“你们都不是八旗子弟”!
  •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在别人的地盘上,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夹着尾巴做人,别到处惹事生非总是不会错的。而事实上,在美国的华人(华裔)群体也确实扮演着这种中坚力量的角色。大多数的华人都是勤勤恳恳的典型,力求不拖社会的后腿,也不做出头鸟而成为攻击的对象。
      
       这还是文化使然吧,在海外的中国人大多有一种“少说多做”的精神。在东南亚,华人多享有很高的经济地位,但由于政治上渗透不够,时常遭到本土势力的排挤,到现在也很难说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社区。去年夏天在东南亚的时候发现大多数中国人的第三代,第四代移民依然可以说很流利的带南方口音的汉语,而这样的情况在美国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何在的呢?因为东南亚的社会排斥华人移民,而美国社会对移民的包容能力,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同化政策却正好相反,让很多第二代华人第三代华人很快就融入了美国社会。
      
       这同时也说明了一点:就是华人算是比较“听话"的一个群体,不是trouble-maker(麻烦制造者),在不欢迎他们的社会中可以团建起来自力更生;在提倡民族融合的社会里,能积极响应社会的潮流进行融合,而且能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相应的成就,而不像有的群体只会一味的抱怨或者向政府抗议。
      
       在这本书里第三单元,亨廷顿立场鲜明的提出,在美国的那些麻烦制造者大多为拉美移民,特别是墨西哥人。他们通过非法的手段进入美国,占领大城市,然后开始通过各种努力:抗议,游说,游行等方式使自己的身份合法化。然而这还不够,这些人,无论是合法移民与否,还大肆鼓吹美国应该把西班牙语列为和英语同等的官方语言,全国应该实行双语(英语和西班牙语)教学,而且这些人大部分信奉天主教,而非美国所提倡的新教,这些都挑战了美国的”盎格鲁-新教"这一建国理念,并且也成为了对“美国信念"(American Creed)的潜在威胁。且不说这些对长远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但说他们这些奇葩的行为,是咱中国人万万做不到的——本来你丫的每年非法涌进来那么多人,光给你们收拾烂摊子就够美国政府每年多支出十几个亿了,你丫还得寸进尺了?!还要争取合法居住权?!给了你合法居住权你丫还不满意?!现在又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实行双语?你能想象中国人到美国以后要求把中文也列为官方语言么。。。
      
      随着拉美非法移民的迅速增加,以及他们异乎寻常的高生育率,使得他们确实在美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美国曾经引以为豪的“移民同化"变得困难起来。由于拉美移民很少像美国文化靠拢,大部分拉美移民的后代在家还是主要说西班牙语,去双语学校,在成年后英语水平依然严重滞后;而由于这样的人口日益增加,使得很多商家为了迎合他们的利益,雇佣会说西班牙语的员工,使得他们的日子更加轻松——买东西,看病,上学,抗议,投票完全都可以用西班牙语进行,恶性循环,导致在美国西班牙语逐渐成为一门越来越重要的语言。
      
      亨廷顿无疑认为这样的发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其实是拉美国家通过其在美国的公民,对美国社会产生有利于他们的巨大影响。有点像我们听上去的和平演变的味道了。历史上的双语国家都是很危险的,比如西班牙,比如比利时……还有最典型的是加拿大——说法语的魁北克就整天嚷着要独立。
      
      美国的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很棘手的社会问题,亨廷顿作为一个公共政策的专家在这方面眼光非常长远透彻,研究和调查的方法也相当独特,想到这些,就觉得自己的路实在太长太长。
  •     塞缪尔*P*亨廷顿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出版的《文明的冲突》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说的是全球范围几大文明圈的分类和相互间的冲突合作关系。而《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是他2004年出版的侧重于美国内社会的书。今天看完,觉得也非常不错。这本书纠正和加深了我原有的对美国社会的理解。
      
       首先关于移民的种类,亨廷顿将第一波从欧洲来北美拓殖的人称之为定居者,而不是移民。在他的概念里,定居者和移民是完全不同的范畴。定居者将原住民印第安人赶走,建立并定义了美国特性,即盎格鲁撒克逊新教白人的国家。之后再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的人才是移民,他们不是定义美国特性的人,而是需要融入与适应已有的美国特性。
      
       一点本书之外的知识,有关基督教的渊源和分类。最原始的基督教分裂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在英格兰,后来又分出了清教,两者在教义上类似。天主教认为教徒需要通过教廷和上帝沟通,而新教认为不需要教廷作为中介。说当时罗马教廷不允许一个英国国王的婚姻,此君干脆宣称Church of England独立出来称为新教。清教是之后再分裂出来的,所以清教教徒在英格兰被迫害,不得不才去北美“New England”拓殖。
      
       墨西哥裔移民(非法的和合法的)以及拉美化已经称为美国一个重要和严肃的社会问题。这个是我看这本书之前没有想到的。总的来说,拉美移民文化程度低、人数众多且越来越多无法控制、说西班牙语且不愿意使用英语、意图保持拉美风格而缺乏融入美国文化的动力。记得以前有个美国同事就给小孩上西班牙语课,我当时还在纳闷,西班牙语世界范围内使用也并不是很多。原来从美国人的角度看,西班牙语在美国国内都快称为事实上的第二语言了。
      
       从未来趋势上讲,亨廷顿认为民族属性和人种区别在慢慢的模糊和消失。而且他认为精英阶层比普通老百姓更加国际化,他们更多地把自己当作世界公民而不是美国国家的公民。所谓“精英是世界的,老百姓是本地的”。这点我同意,比如那些跨国公司的高层就是非常国际化的人。
      
       按照此书的观点,美国是一个宗教信仰和爱国情感相对都很高涨的国家。书中有一张很有意思的图,虽然我对其数据的真实性表示轻微的怀疑,但是这里先假设这些数据是准确和无偏见的。按照此图(图12.1 民族自豪心与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非常淡漠的国家,对自己民族的自豪程度却相对较高。我想,这应该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延绵不绝的华夏文化的凝聚力。日本属于宗教和民族自豪情绪都比较低落的国家。西德的数据很有意思,宗教信仰不低但是民族自豪感不强,难道是战败者的自惭形秽?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看得出来,亨廷顿的立场还是基于所谓“盎格鲁撒克逊新教白人(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保守立场。他对教育程度低却人数众多的墨西哥移民显然是负面的且不欢迎的。然而作为一个哈佛大学的学术研究者,他对于佛罗里达和西南各州的拉美化以及西班牙语对英语统治地位的挑战,也只能表现出几丝欲盖弥彰的惆怅而已。对于其它来源的移民,比如印度人、华人、古巴黑人、欧洲移民等,他的态度还是偏向正面的。主要是这些类别的移民要么能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要么还没有强大到挑战主流文化的程度。
  •      这个学期在学校选修了美国史,老师让用的教材是埃里克方纳的给我自由。刚开始奇怪的是,美国史跟自由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在明白,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关于自由的斗争的历史——开始是殖民者与印第安人的自由之争,接着是殖民者与英国政府的自由之争,然后是白人与黑人的自由之争,男人与女人的自由之争。而萨缪尔亨廷顿的书又抛出一个新的论题——移民的自由。
       书籍的后几章是在谈论拉美移民的问题,即是拉美移民的同化问题。
       关于移民,我可以想到的自由之争就有一下几点:
       一个政府如何判断施予外国人获得国籍的权利,或者,异国人怎样才可以享有加入某一国家的自由,由什么尺度判断?
       一个人是否拥有成为一国国民却不认同自己国家文化的自由?或者同化本身就是一种成为国民的限定条件?
       一个人是否拥有出于功利的目的而非对于某一国家的热爱而加入某一国家的自由?
       一个移民是否拥有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的自由?
       一个移民是否仍旧拥有对他本国的爱的自由?
       从一个个体的角度来说,上述问题的回答勉强都是可以。但是对于一个群体,当这个群体出于功利性而移民,强烈的反对同化而保持旧有的国民性,毫无疑问会危害国家的安全。
       那么,是否是说自由,只是能够赋予一个个体的?而不是能够赋予一个群体的?在群体的限度上,自由是有害的?
       美国人的排外我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中国并不是移民国家。但是很多中国人拥有一种地域意识——包括我在内,喜欢自己的省份,不喜欢别的地区的人进入。试想有一天,中国的街道上是形形色色的外国人,而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零零散散,没有任何一个国人会认可这种情况的。所以我也似乎能够理解白人对黑人的权利的剥夺——白人是想要建立一个盎格鲁撒克逊的新教社会的,这是一个很严格的界定,他们不会希望其他任何因素改变自己国家的性质,这是对于国家的最基本的认同。
       然而现在已经不是那个白人占据绝对优势的年代了。
       现在是一个自由泛滥的时代。
       每个人都呼唤自己的自由,却将另外一些底线抛弃不顾。
       而政客,为了迎合一些民众对于“自由”的喜好,也在放宽国家政策,对一些重要的带有分裂性质的措施不闻不问。
       萨缪尔亨廷顿在书中所谈到的关于拉美化的问题,根源不是全球化或者其他,而是人们长时间对于单一身份——“美国人”的强化的叛逆。这并不是说美国有多么压迫,而是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人发展了更多的自我意识。这个问题也是政府的问题。长时间的美国精神的宣传,反而放弃了对于基本公约的遵守——假若自由算是美国精神的话,而且算是极为重要的美国精神的话,那么美国的垮台是必须的了——因为美国无权限制她的国民,这可看作无政府主义的翻版。
       这样想想觉得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有必要的,虽然中国是不大可能面临与美国相同的问题。但是时时提醒着自己是中国人,无疑使这个国家更加安定。
  •      In his book: “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Samuel P. Huntington showed his strong worries with the American identity.
       According to this book, Huntington thought because of lack of common enemies and opposites, the cohesion power and common identity of American people diminishe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He also blamed the Latino immigrants, especially the Mexican immigrants for threatening the American political foundation with the impact on American culture and language they brought.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he called on a more concrete American identity, which not only includes the “American creed”, but also embodies a core culture. Different with many people, he argued United States is fundamentally a “settler” nation rather than an “immigration” nation. And the initial settlers,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s (WASP), had a dominating effect on the subsequent values and direction of the country. So the Anglo-Protestantism culture, which includes Protestant work ethic and centrality of the religion to personal life, should be re-affirmed as the American core culture, and United States, which he believe ought to be a nation-state, should be built upon this base. And he implied that American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limit Latino immigration and take Islam as a national enemy.
       Huntington’s view has a clear conservative and Republican color. Huntington himself probably views himself as a firm patriot, however what I read is that he is not really confident in American culture and spirit. A successful and vigorous nation never worries about national identity or something. The success itself is louder than any doubt and can maintain solidarity of its people. Those most successful civilizations in human’s history, such as Roman Empire, Tang dynasty, Arabian Empire and British Empire, are all confident and thereby open. But given that th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tist Huntington does his utmost to define and limit American culture and identity, can we say the American century has passed and United States’ golden era is ended?
       After all, should United States be or become nation-state and exclude new immigrants? If he does consider this problem from a mature Republican way, that is, does put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 in the first place and decide our measures pragmatically, what will be the reasonable answer? Mine guess is NO. As follows, I have six arguments to support this conclusion.
       First, American peoples are ones of the most patriotic peoples in the world, while United States is never a real nation-state no matter ethnically or culturally. Huntington’s statement that America has a historical mainstream of Anglo-Protestantism is untenable. There is never one ethnic group or culture dominating America since independence. Even in the colonial period there were American Indians and African Americans living on this land. American people do not have a common blood, a common art system, or even a common history. Without shared cultural symbol and common memory, the “American” ethnicity cannot be established. In this case, why are American people still so patriotic? Different from most of the other countries, most American people are not “born” American, instead, they, or thei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choose” to be American. In present world, with people generally awakened and personal choice outweighing inborn attribute, this way of becoming citizens with American characteristics actually create firmer nationality.
       Second, what makes American people superior from the initial Mayflower is mainly not their British ethnicity or their Protestant religion belief, but their “settler” identity. It is this identity that distinguishes colonial people from their suzerain in personality and class. Most of the great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people, such as courage, ambition, independence, openness, and justice, are inherited from this settler tradition. And these virtues, not some inflexible bloodlines, are what American people should get from their ancestry.
       Third, even if America is not an absolute “immigration” country, America is not an absolute “settler” country either. It is deeply shaped by immigration throughout all its history. The settlers might dominate the American culture at the beginning, but for centuries there are always new immigrants becoming American. Although it is immigrants inspired by the existing American people and culture at the beginning, existing American people also learn from these “new” American people as well. Continuous immigrants continuously inject fresh blood into and offer new options and contrast to America. In this way, American culture and identity keep developing and progressing, in accord with contemporary American people, and in pace with the world.
       Fourth, the most important good of nation-state is to achieve common recognition towards state and its regime through equating nation to state and a natural national identity, but this function is useless to United States. United States derives its political legitimacy from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its citizenry. All the American people have had a social contract with the state since they choose to be American. And the fundament of the regime also lies in the “American creed”. Since this mechanism is more direct and stable, why should they shift to nation-state?
       Fifth, the status of nation-state will restrain talent introduction. Defining America with a single ethnicity or a single culture will create a huge barrier for foreign talents. But belief like the “American creed” will not result in this barrier because one cannot decide his ethnicity or acquire a culture immediately, but he can choose values to believe. Continuous immigrated talents provide United States with continuous creativity and competence, contributing to the prosperity of American economy. And economic success is always the critical factor to maintain the cohesion of the people within one country.
       Finally, shifting to nation-state will impair the national image and values exports of America, and thus harm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 overseas. Till now, United States is one of the few countries that are built upon some universal modern values rather than traditions. It is not limited to any specific ethnic group, and therefore is not against specific ethnic group either. American culture has an image compatible to any traditions. And this give American government more space to build its foreign relations. Abandoning this advantage and define America with Protestantism, Anglo descent or European tradition will increase hostility derived from the feeling of “others” towards America outside of the corresponding regions of these symbols.
       Being a country beyond nation-state, America has been the most successful country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past century or even longer time. With almost all the people claiming American their identity and their loyalty to America and billions of people dreaming of immigrating there, United States does not have to belittle itself at all. However the recent massive Mexican immigration does become a problem. They concentrate in certain regions, outweighing other immigration groups distinctly, and stick to their Latino values, religion and language. The problem is not that they spoil the purity of American culture, but they refuse to merge to this big smelter. The reasonable solution is not to use monism against monism, but to use pluralism to integrate monism. 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1. In order to change the immigrant population to a more diverse structure, besides essential border control and filtration on the Mexican side, America should also encourage introduction of talented immigra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It is inappropriate immigration that should be restricted, not the general immigration. The latter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contributes to American prosperity significantly.
      2. To cut down Mexican immigration,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is to help develop the Mexican economy. With the income gap narrowed, sure fewer Mexican people will come to America. If some still go to United States for considerations other than economic reasons, they tend to accept American culture more. And improving Mexican economy also have positive external effect on American economy and security.
      3. Make concrete policies to encourage cross-ethnic marriages.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 of the American ethnic smelter. Intermarriages implement the most fundamental hybridity, integrati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thnicities to a common American identity on the family scale.
      4. Instead of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religion,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should play down religion’s influence. As long as America is a democratic country, it is impossible to use one religion or one sect to suppress and replace the others. So in order to avoid conflicts between the many religions in America, which do have a lot of controversies in the history, the most feasible method may be weakening the roles of all the religions in everyday life.
      
  •     改名称两个方面:
      1,原为“我们是谁”,现为“谁是美国人”。我们是谁,译得感觉生动些。而谁是美国人,应该准确些,这种译法,国内其他学者较为认可。
      2,国家特性,现译作国民特性,也是作作者经过反复思考的,但对其中不少地方,感觉译得也不是太尽如人意。
      
      不过,这本书是继《失衡的承诺》后,又一本大扬美国民族主义旗帜的著作。对于研究美国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内有丰富的资料,缜密的谁和鲜明的观点可资借鉴。
  •     美国是什么,各种肤色语言的拼盘沙拉,还是盎格鲁撒克逊做底的番茄汤。国人写美国,总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就像老外的中国学永远让人读完心里发出一声哂笑。那么这本书适合的是想对美国有所了解的初学者,大师下笔,未必晦涩,读完之后,两个美国的框架自然会了然于胸,也会了解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恩恩怨怨,有些事情,未必全是为了石油
  •     据说是亨廷顿最后的几本书之一,因此很吸引我的眼球,人越老往往看问题也就越老到。亨廷顿似乎与此相反。他的研究范围是随着年岁增加而括广了,但经典性却降低了。从《变动社会的政治次序》研究政治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次序的重建》研究文明再到《第三波》研究民主,对亨廷顿的能共鸣的东西越来越少。
      
      还是回到这本书来,第一感觉就是译者还需努力,很多地方不好理解。另外就是觉得亨氏有重复罗嗦之嫌,虽然每一段都有实际数据在支撑论点,同时接下来马上就是他人的话语来论证,看起来很实证很旁征博引,但是用300来页来重复说一些同样的话,实在是有点浪费。
      
      书中主要指出了当今美国国家特性,具体点就是盎格鲁-新教文化核心,的日益沦丧,并指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几个原因:拉美裔的大量移民,精英阶层的世界化,同化措施的滞后。同时回顾了美国特性的起源,发展,高潮和衰落,最后对重振美国特性提出建议。
      
      一首盎格鲁—新教的怀念曲
  •     读完SAMUEL P. HUNTINGTON的《我们是谁?》,对美国有了跟以前完全不同的认识。民主,自由,东方人的梦想。曾经我是这么以为的,曾经他们告诉我的,也只是这样而已。但是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至少看上去真实的美国。突然间就联想到了,我曾经沉浸于其中的,游戏。文化现象反映文化内容和精神,而游戏,是一种很能反映问题的文化现象。因此,发现了好几个方面的联系。
      
      
      
      一、土地的大梦想。
      
      1、关于书中的一些
      
      (1)“定居者和移民有根本区别。(P35) ”的确,有集体目的的迁移并不是普遍意义的移民,因此我们曾经对美国所定位的移民国家其实是不准确的。
      
      (2)“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国家特性往往都是与一定的地点相联系。(P43) ”美国却没有这个特性,因为其发源地应该算是英伦三岛。但我认为这并不代表美国人对其土地的眷恋感就不深。
      
      2、与日本相比较
      
      (1)之所以跟日本比较,是因为这两个从物质到意识,几乎没有一点相似之处的国家,其实对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共同的。日本对本土有强烈的危机感,美国其实也一样。美国人在早期对印地安人实行的驱逐与屠杀正是为了取得土地,而这样明显与所谓民主自由背道而驰的行为正说明了美国人对土地的狂热。
      
      (2)美国与日本的不同点在于,日本的危机感表现为自卑与自我爆发,而美国的危机感表现为一种转移。美国人成功地将这种危机感消化,并以制度和观念先进性的自豪感将危机压抑。其实美洲的地理环境本不应该让美国人有这种危机感,唯一的解释应该是,他们的祖先,于是同样来自一个岛国,甚至比日本更加狭小的地方。
      
      (3)日本的爆发变成了侵略战争,而美国的爆发成了北美大地上对黄种人的驱逐。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美国离我们太远,所以从前没有意识到。
      
      3、TRPG与架空世界
      
      (1)TRPG即“Table role playing game”,纸上角色扮演游戏。是现代RPG游戏的鼻祖。人们通过模组和自己的行为意思来扮演人物,进行冒险和战斗,完成剧情。需要提的是在TRPG中,“架空世界”的概念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游戏过程都是在架空世界中完成。这是一个由玩家自己创造的世界,有地图,宗教,种族分布,地形,城市,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锻炼想象力的游戏。而TRPG游戏的大本营就在美国。这是不是说明美国人对于架空世界的愿望更加强烈呢?超越我们的宇宙,创造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一直是美国人的一个梦想。在游戏中,表露无遗。
      
      (2)日式RPG游戏中也有同样的架空世界设定,这也是有趣的两国的共同点之一。但是在中国的角色扮演游戏中,通常都是用已有的这片土地作为背景。就算偶尔有架空世界的设定,也总显得不够有想象力,比较古板。这就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现有土地的满足感,并不需要在脑海中空想出更加壮丽的领土。
      
      二、宗教与信仰的问题
      
      1、关于书中的一些
      
      (1)“美国既是信教程度高,又是经济发展水平高。(P75) ”这是很奇妙的,说明美国人的信仰是一种与别的地方不同的,应该说是一种重新创造的信仰模式。
      
      (2)“美国信念是不提上帝的新教,美国公民宗教则是不提基督的基督教。(P89) ”由此可见,美国人虽然信仰强烈,但仍然把宗教只是当做信念的一个方面而已。“美国信念”才是最重要的,宗教,那只是信念的一个部分。
      
      2、道德底线
      
      (1)宗教于西方世界的意义基本上就等同于家族传统道德教育在中国的意义,在于给社会中的人们规定一个道德底线。这条线是看不见的,是深藏于人们心底的。宗教从信仰上将人们的行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名教礼教则是从世俗的角度控制人们。这在任何社会都是需要的。美国人虽然另辟蹊径,将信念置于首位,但宗教的观念仍然是形成美国人道德底线的最重要途径。
      
      (2)而现在作为美国的头号大敌存在的伊斯兰恐怖主义,其宗教信仰的强烈程度也是一种极端。阿拉伯世界的信仰之强烈已经超越了其道德作用,而上升成了政治作用。这种作用的强大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这说明东方世界也并非没有强烈的宗教需求。
      
      3、RPG中的信仰
      
      (1)在TRPG和西方RPG世界中,很少有角色是“没有信仰”的。在城镇中恢复体力的场所通常也是神庙或者教堂。众所周知,即便在游戏中的邪恶一方,也有其信仰的邪恶神祉,而且信仰的虔诚程度不下于善良神祉。不管走到哪里的冒险者,总不会忘记每天向自己的神祈祷,因为信仰,是他们生存的基本。
      
      (2)中国和日本的游戏中则对信仰的强调不是很重。更加注重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的奋斗取得胜利。也关注对社会公众的道德影响,比如在游戏中加入道德值等以决定游戏的走向。仅信仰一项,可看出东西方的巨大差别。
      
      (3)而美国的模式又不完全是西方模式。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崇拜也是极端强的,其将信仰与个人英雄主义夹杂在一起,形成一种更加多样性的游戏模式。也许这也是美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这两者的理解吧。
      
      三、关于人种和种族的问题
      
      1、关于书中的一些
      
      (1)“移民总的来说是想要当美国人。(P154) ”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各国而来的移民其实并不那么想把自己的那一套用来取代现在的美国方式。毕竟,来的人正是因为羡慕或者喜欢美国的这种模式才会来的。当然当他们真的来到之后,情况就会有所改变了。他们并不是完全想要变成美国人那样。
      
      (2)“像这样有两种语言和两个家,可能还有双重忠诚的人日益增多,因此出现了具有双重公民身份的人。(P173) ”双重国籍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概念。它表明了在世界的日益发展和变化中,民族的身份,种族的身份已经不再向原来那样重要,至少不是那么不可打破了。
      
      (3)“2000年,《纽约时报》一篇报道谈到迈阿密-戴德县‘几乎已脱离美国’,当地政客以古巴居民的名义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P209) ”这的确是令人心惊的。在美国的土地上,一个落后的文化文明竟然能够生根发芽并且几乎改变了整个地区的面貌。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种族政策的一种宽容。甚至是宽容过度。
      
      2、RPG中的种族与人种
      
      (1)在TRPG游戏中,人种是有很多选择的。经过玩家的创造,并不是只有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架空的世界中也有精灵、矮人等众多的种族可以同样生存。这些种族之间的差异绝对大于现在世界上各种人种的差异,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仍然是能够和平相处,甚至共同抵御外敌的。我认为这是美国人创造的一种令人感动的种族大同精神。
      
      (2)在游戏中所有的人类人种、民族都不复存在,而只是有国家的区别,经济体的区别。这正是美国人的一种信念,即自由与民主的精神才是区分美国人与其他国家人的最大特征,而不论什么民族,不论什么人种,只要支持这个信念,便是地道的美国人。
      
      (3)再次与中国做一些比较。在中国的游戏中,基本没有出现很多种族可以选择的情况。就算是有,也是根据一些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比如《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等。而这些故事中出现的其他种族与人类的和睦相处,也正是因为其出现的年代正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相比之下,现代的中国就要保守的多。
      
       有很多想法,但是因为毕竟对美国的特征研究还不够深入,非常肤浅,所以很多方面还不能联系的上。很多部分写的很乱,有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很浅。不过整体的思路,我是想要找到一条线索,就是游戏这种文化现象对一个国家的国家精神的反映。一种新兴的文化必定能够最及时反映一个国家当现今最真实的思想内涵。美国文化的博大精神,固然不是一种或者两种文化现象的解析就能将起分析清楚的,但是,我相信我的这些想法和联系不是空想的,是有根据的。出于对新兴各种文化事业的关注,我也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因为,只有不断发现新东西,研究才有价值,才有催人继续向前的动力。
  •     刚一开始 学习国际关系的时候,老师介绍了一个家伙 就是这个 亨廷顿 老师极力称赞 他的独到见解 每每提到他的那本成名之作《文明冲突论》 说实话 我对前一本书也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了一半 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大的时间,和比较稳定的心情 来阅读他的大作,不过说实话 实在不太喜欢 西方人的学术作品 堆砌得太多 感觉不是很舒服 越读眼皮越重 倒是成了催眠的良方 倒是 中国春秋战国的思想家的 文章 读起来 激扬畅快 大气磅礴
       呵呵 说远了 。
       文明冲突论 说实话 没看这本书之前 其实就已经有这样一种观念了 只是 想不到还真有人把这样的想法整理出来,并且还能系统的作一本书实在是不简单。
       有机会 听了一次 北大 的王正毅 讲授的 讲座 他的一句话实在是让 我十分的惊讶 他说“亨廷顿的那本《文明冲突论》其实都是在放屁,有不同的文明必然会有冲突,这还要说吗?“
       我倒是不知道怎么说 ,反倒是看了 这本 亨廷顿 前几年的新作,才觉得 同样的社会问题 。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一个角落,并不能 真正做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大多数人都只是“盲人摸象”罢了。亨在书中 讲到了 美国的不同社群中对美国的认同问题 江涛了美国有可能的分裂的问题 谈到了 拉美裔,亚裔,黑非裔等不同社群的不同身份认同 实在是大大超出了原来的知识范围 当然没去过美国,也不好发言说这些说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只能说 确实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亨廷顿还是一个十分负责的学者,在对于国家认同上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他自己并没有一个明确地解决办法,但也并没有因此就胡言乱语,这样实在很好。治学严谨。至少这点我要佩服他。
       他的东西 确实是大家都有觉察到的,都可能了解 但是 “屁”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放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放得如此的响亮的!
  •     全球化时代的隐忧
      
      文/魏英杰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亨廷顿的《我们是谁?》翻译出版已近一年,似乎没有引起公众足够重视。这部精彩、好读的学术著作,对处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与个人有重大启发意义。
      
      9·11事件是全球化进程的一个拐点,早年致力于世界文明冲突研究的亨廷顿在事件发生后,将反思的目光转向美国本土。在他看来,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是因为在几百年来它一直保持着建国初期的“美国信念”,“美国信念”的内涵即为以盎格鲁-新教文化为核心的国民特性。这一国民特性最重要的内核是统一的语言(英语),宗教(基督教)以及由此阐发的宗教义务,英美法治观念,责任意识与个人权利理念等等。而进入全球化时代,最热烈拥抱全球化的美国,随着几次移民大潮以及新科技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全球化”的国度,由此引发多种文化(明)的激烈冲突。
      
      在这一各种文明的大熔炉中,在以前是其他文明主动融入以盎格鲁-新教为核心的文化当中,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统一在一个“美国梦”之下。但现在,它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其他文明的诸多特性(语言、宗教、国籍认同等等)形成与美国国家特性相对抗的态势。大量移民在美国生活的同时刻意保持自身民族/国家的特性,甚至跨国公司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对美国表示效忠,大量公司高管也并非美国人。亨廷顿认为,这种趋势将导致美国的衰落乃至瓦解。而要改变这种趋势,有必要回归以盎格鲁-新教为核心的文化认同。
      
      “我们是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的一个发问,同时也是一种呼吁。吊诡的是,如果将这一发问的背景转移到其他民族/国家,可能出现的恰好是亨廷顿所描述的全球化状况——当我们主动或被动地迎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同时又努力地保持自身民族/国家特性不迷失于“全球化”之中的时候。全球化不可避免,无论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者。因为,相比于美国这样的全球化发动机,卷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机器中的其他国家,其保持自身身份认同的意识更为强烈。
      
      在这个意思上,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也有必要重新审视全球化与国家特性(身份认同)的关系。更进一步地说,为美国所警惕的全球化隐忧,或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化乘客的未来之痒。无论如何,全球化时代的身份迷失,必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2005年12月26日
      《新京报》
      
      
      
  •      很早以前在大学里读过亨廷顿的一本《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读完以后对亨廷顿敏锐的视角和精辟的分析佩服不已。一本60年代写于美国的书籍,居然这么贴近于中国的实际,其中很多关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论述,简直就是对中国80-90年代的直接描写。曾经无数次的想买这本书,但再也没有找到过。
       关于他的那本著名的文明冲突,高中的时候曾经在新华书店里翻到过,那时还没有多少人关注这本薄薄的小书。大学里为了写文章买了一本,一下就被它吸引住了。亨廷顿的论证方法不同于一般写国际关系类书籍的专家,亨廷顿的书中总有很多实证分析,用大量的数据(有些不是很准确)来分析和论证,而且这种分析和论证都是毫无意识形态的,完全的历史分析的角度,非常的现实。读了他的书,你再去看看福山写的历史的终结,你就觉得你怎么也不会相信福山。:)
       这本书出现在书店的第一时间,我就买下了,很少这样没有翻看就直接付钱的书,也许是对于亨廷顿的信任吧。
       亨廷顿在911后遭受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他还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谈话说911不是文明的冲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其实911正是对亨廷顿理论的一个直接检验,亨氏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完全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亨廷顿在分析完美国的外在环境后,开始转向对美国内部环境的思考和探究,在这本书出来之前,我正好在关注欧洲的移民问题,德国等其他的欧盟国家在最近几十年里接纳了大量来自土耳其和伊朗等国的移民,新纳粹等极端民族主义在欧盟国家都有抬头的趋势,发生了不少针对移民的暴力事件,连俄罗斯,光头党都非常盛行。这几天,法国阿拉伯人的暴乱仍在继续。
       这样的问题足以让人们思考,这些国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什么手段。这些问题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新的生存环境。亨廷顿的这本书又在最及时的时候出现了。
       有的人说亨廷顿是乌鸦嘴,他预计什么就会出现什么,从现在已有的资料来看,他的确是一个乌鸦嘴,他的预测大多数都变成了现实。
       国际关系历来是一门非预测性的科学,绝大多数的预计都不会成为现实,国际关系更多的是宏观上的回顾和分析,很多的书籍现在看看都会成为人们的笑柄。像亨廷顿这样有着极高预见性的书在国际关系领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不知道这次亨廷顿转向的研究会给美国社会带来什么,解决或者毁灭?
  •     美国宪法序言的首句是“我们,美国人民……”。那么,“我们是谁?”亨廷顿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老保守派,也是一个美国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回答:美国的国家认同应该由美国建国时就确立的的主流文化,即盎格鲁-新教文化来确定。凡认同这套文化的,才是真正的“美国人民”。
      
      
      
      美国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包括当年从英格兰继承来的语言、政治和法律体制——即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谈过的所谓“都铎宪制”,也包括当年不见容于英国的基督教新教。新教价值观最重要,是“美国信念”的主要来源。
      
      
      
      历史上来自其他文化的移民,大都逐渐归顺了这套主流文化,其自身文化只作为亚文化继续存在。但到了20世纪后期,由于墨西哥和拉美西班牙语裔移民的持续增加,美国有可能成为一个说两种语言的文化分杈的社会。亨廷顿认为,这是对未来美国国家认同的最大挑战。
      
      
      
      墨西哥和美国接壤,不管是合法还是非法移民,来美国都很方便。2000年西班牙语裔人口已占美国总人口的12%,到2002年,其人数已超过黑人,估计到2040年,将占美国总人口的25%。但同移民的高涨相伴随的是同化的滞后,这些移民宁愿聚居在一起,拒绝接受英语和以新教为核心的“美国信念”,甚至声称美国西南部本来就是1840年代通过军事侵略从墨西哥手中夺走的,该是“收复失地”的时候了。这使得亨廷顿这样的保守派忧心忡忡,深怕美国最终变成一个两大民族、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国家。因为如果是那样,亨廷顿当年所预言的“文明的冲突”恐怕首先会在美国国内发生。
      
      
      
      在本书的最后,对于于冷战和”911”之后美国的未来走向,相对自由派开出的“世界主义”方案和新保守派开出的“帝国主义”方案,亨廷顿还是坚持他老保守派的“民族主义”方案,并相信,绝大多数美国人还是赞成美国保持和加强自己已有三个半世纪之久的民族和国家认同。
  •   图在哪儿呢?
  •   没有发上来呢=。= 在我论文的word版里面哈哈。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架构图
  •   评论不涉及一下原书的主题吗?
  •   正好前兩天看到一篇幾年前的舊文,好多單詞沒弄懂,不過大致也是討論這些問題,結論倒很樂觀,以為美國同化政策法力無邊,外來移民的影響利大於幣。雖然同化聽起來有點灰溜溜的味道,但總好過所謂「民族自治」的圈養政策。記得日本是三代便可放棄民族原籍大和一統,所以日本沒什麽民族問題。事實上,所謂中華民族是近現代才有的概念,古代根本沒有細致分開。
  •   美国最大的敌人不是中国或者伊斯兰,他们不足以威慑和动摇美国的根基,真正影响美国并可能彻底摧毁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是墨西哥和南美的非法移民以及移民,他们不认同美国价值观,以基因征服的方式使白人成为少数族裔从而瓦解美国,如果民主党再继续坚持落地国籍和纵容非法移民,美国将彻底衰落。。。
  •   师傅你真有雅趣啊!
  •   写来交作业的。。
  •   看到是一年以前的了,但是看完还是忍不住想批判两句,先抱个歉了。
    相较于亨廷顿,你的论述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对时代的把握。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你的第三条和第四条,其实说的都是新移民认同与这个国家信念、体制的问题。就算承认,移民不只是简单的被同化,而是也对美国有所改变。但问题就在于过去他们还是融入的,但亨廷顿的意思是现在他们不融入了啊。
    另一个是,过去美国一步步走向繁荣,现在虽说“衰落”很有争议,但是“相对衰落”应该还是存在的吧。你举了阿拉伯帝国、罗马帝国,只能证明国家繁荣时,人民会认同于这个国家或是帝国。但你没说的是,这种多元化的帝国,在他们受到外部民族严重挑战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啊,他们最后都解体了。你没有认识到亨廷顿的想法是在西方世界相对衰落的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另外有些问题,我觉得你主观色彩过浓了。比如说美国人爱国,这个观点很可疑。比如你说即使在早期美国也不是单民族的,还有印第安人、黑人啥的借此说明白人不是主流。这个才叫untenable呢。中国古代就算鼎盛唐朝还有大量少数民族呢,你敢说那时中国主体不是汉人的儒家文化?
    至于你的建议,有的真的很幼稚。比如鼓励跨种族婚姻。怎么鼓励?距我所知,美国现在没有法律抑制跨种族婚姻的吧。那么就不能通过减轻抑制来“鼓励”,只能是真的鼓励了。那该怎么做呢?是像西方鼓励人民生育那样直接给钱给福利吗?
    祝好!
  •   没看完 那不是算浪费钱吗?
  •   图书馆借滴......
    我买书的原则是,只有从图书馆借到看完后觉得值得买才买的
  •   你原则忒多
  •   书太多 买多了 也是负担 呵呵
  •   我看了一些章节。这本书出现的背景是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新右派声势的上升。反对相对主义和认同政治。
  •   确实是这样,只是觉得讲得太罗嗦了点
  •   很赞同,文明的冲突也有点罗嗦。。。。。。
  •   同感。感觉一直在重复重复重复,真正的论证分析其实不多。
  •   写得不错呀,尽管很多观点说实话还停留在常识的水平,但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受益不浅。美国不是天使,美国同样不会是恶魔。
  •   亨廷顿是个保守主义的学者。这本书应该也算是对此的忧虑吧。有时间看看这本书
  •   北大教授?这已经快成一个骂人的词了。
  •   呵呵,什么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人,呵呵,不神话也不矮化就好了。。
  •   唔,似乎亨廷顿的《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和《第三波》出版的时间都比《文明的冲突》早啊,楼主说他的成名作是《文明的冲突》,依据何在?
  •   额。。文明的冲突,这个观点,是他的学说中,被炒得最热的,也是被最多人所批判和关注的。从全世界来讲,基本上知道亨廷顿的人,不论是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都基本都知道“文明的冲突”。
    至于在美国国内,亨廷顿出名是因为1957年那篇《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原文中那样说,基于那本书的巨大影响力,超越了先前的许多作品。
    这种说法,确有模棱两可的地方,见谅。
  •   亨廷顿因为那篇《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当中的“政治不正确”被哈佛炒掉了,才转到哥大教书。过几年又被哈佛召回去了。亨廷顿老说引起争议的理论,倔得不行,人家的观点也听不进,哈佛中心还因为他被炸过一次。。。
  •   刚读了 不错的
  •   嗯,在读。
  •   我觉得亨廷顿牛逼的地方在于他敏感地觉察到了当代美国人身份认同的焦虑,并且及时地、深入地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失败的地方在于他太急于解答这个问题,太急于给出解决方案。于是这本书与其说是对这个问题作了解答,不如说是代表WASP精英们作了一次自我安慰。
  •   《文明的冲突》买到了吗?在新华书店旧书城的淘宝店里看到了,http://shop34210025.taobao.com/
  •      有的人说亨廷顿是乌鸦嘴,他预计什么就会出现什么,从现在已有的资料来看,他的确是一个乌鸦嘴,他的预测大多数都变成了现实。
    ----------------------------
    乌鸦嘴也罢,先知先觉也好,问题是他提出了问题,作出了预见,主流重视了吗?有对策了吗?否则除了徒增烦恼,没有任何意义.......
  •   亨廷顿就是经典!传闻说他现在是奥巴马国际事务的顾问,不知是不是真的。
  •   那是布热津斯基,亨廷顿已经驾鹤西去了。
  •   美国最大的敌人不是中国或者伊斯兰,他们不足以威慑和动摇美国的根基,真正影响美国并可能彻底摧毁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是墨西哥和南美的非法移民以及移民,他们不认同美国价值观,以基因征服的方式使白人成为少数族裔从而瓦解美国,如果联邦政府再继续坚持落地国籍和纵容非法移民,美国将彻底衰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