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丽之夜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作者:(英)多萝西·L·塞耶斯,Dorothy L. Sayers  页数:270  字数:380000  译者:陈曦,谷云云,蔡洁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喜爱多萝西·L·塞耶斯的侦探小说,喜爱的程度可能会让那位杰出的小说家在坟墓里翻过身来。数年前,演员伊安·卡迈克尔主演了她的很多作品,后来我在加利福尼亚州亨廷顿海滩的的公共电视台上看过这些作品。我记得放映之前主持详细介绍了塞耶斯的生平与职业生涯:她早年从牛津大学毕业,翻译过但丁的作品。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她那位快乐的侦探彼得·温姆西勋爵,我把她的小说都找来读了了一遍。

内容概要

多萝西·L·塞耶斯,侦探小说黄金时代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1893年生于牛津,是最早获得牛津大学学位的女性之一。1922年至1929年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撰稿人。她塑造的贵族侦探彼得。温姆西勋爵成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小说人物之一。     多萝西·L·塞耶斯也以其宗教剧著名,尤其是《生来就是当国王的人》和翻译的但丁的《神曲》最具影响,前者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播出后引起热议。塞耶斯于1957年逝世。

作者简介

多萝西·L·塞耶斯,侦探小说黄金时代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1893年生于牛津,是最早获得牛津大学学位的女性之一。1922年至1929年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撰稿人。她塑造的贵族侦探彼得,温姆西勋爵成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小说人物之一。多萝西·L·塞耶斯也以其宗教剧著名,尤其是《生来就是当国王的人》和翻译的但丁的《神曲》最具影响,前者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播出后引起热议。塞耶斯于1957年逝世。

章节摘录

哈丽雅特·范恩坐在写字台旁,望着窗外的梅克伦堡广场出神。花期将过的郁金香仍然在广场花园里顽强地开着;早起的打网球的人开心地挥着球拍,虽然不似专业运动员熟练,倒也乐在其中。但是哈丽雅特的注意力并不在此,她的面前是一封展开的信,但信的内容却渐渐被她脑中的另一幅画面所取代。她仿佛看到一个石砌的四方院子,由一位现代的建筑师设计,风格既不时新也不古典,而是将这两种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院墙中,是一小块有着宽宽石台围绕着的修剪整齐的草坪,在其四角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些花朵。在科茨沃德式的水平岩石屋顶后面,是老式的仍然透着维多利亚风格的有着砖砌烟囱的一片住房,正是这些房子庇护了施鲁斯伯里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前面是乔伊特步行道的树,树后面交错的是年代久远的尖顶屋的山形墙和新学院的塔楼,寒鸦逆着风在天空飞来飞去。移动的身影使这四方院子里的回忆愈加清晰。学生们有的三五成群地结伴漫步,有的急急忙忙地赶去上课,他们的校服穿梭在初夏女裙衫中,风将他们的平顶帽子拉拽成许多可笑的类似小丑的鸡冠花帽。许多自行车成堆地停在门房前,车筐里塞满了书,、校服随意挂卷在把手上。一个头发斑白的大学女教师若有所思地穿过草地,她的思绪还停驻在16世纪哲学体系方面的问题中。她身穿的毛葛衣服的后襟起了褶,可这褶皱被她风中飘起的衣袖以及因为思考耸起的肩膀很好地弥补了。两个男生在寻找一位教练,他们光着头,手插在裤兜里,高声谈论着有关船只的话题。年老严肃的学监和矮胖而敏锐的像小朱顶雀一样的院长,在通往旧四方院子的拱道下兴高采烈地商讨着什么。如果颜色够蓝的话,那么飞燕草的长穗子简直就像一片颤动的蓝色火焰。学院里的猫,高傲地竖着尾巴,旁若无人地朝着食品室的方向走去。那已经是太久以前的记忆了,基本上一切都已经完全结束,像一把剑将困苦的岁月从中截断。哈丽雅特现在可以面对这些了吗?那些女人会对她说些什么?她在英格兰完成第一年学业后就搬到了伦敦开始进行悬疑小说的创作,同一个不会和她结婚的男人住在一起,因为这个男人被谋杀而声名狼藉,在怒骂指责包围中度日——这可不是施鲁斯伯里学院所期待的它的学生所该有的名声。她一次都没有再回来过。起初因为哈丽雅特曾经这样的热爱这个地方,既然离开,她觉得快刀斩乱麻总比藕断丝连拖泥带水地留恋要好一些。另外她的父母过世时一分一厘都没有留下,拼命维持生计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重心。再后来,严酷的恐吓的阴影已经降临在她和那曾经充满阳光的熟悉的四方院子里。那么现在呢?她又一次拿起那封信。是一封来自施鲁斯伯里聚会的邀请函,看样子是没办法拒绝了。她很久都没有见的一个老朋友也会一起去,她们以前关系很近,但自从朋友结婚之后,就渐渐疏远了。她最近病得很严重,希望在出国做手术前最后再见哈丽雅特一面。手术的危险性据说很大。玛丽·斯托克斯,如此的漂亮和优雅,就像帕蒂小姐在二年级舞会那样。并且她又是那么的迷人和举止得体,是当年的交际花。说来也怪,玛丽却对向来粗枝大叶并且有些迟钝,又不太受欢迎的哈丽雅特情有独钟。常常在玛丽的提议下,她们带着草莓和水在谢尔河上撑船;在五月天里,她们赶在日出前爬上马德莲塔,感受着敲钟时脚下绳索的晃动;深夜,她们喝着咖啡,吃着麦片姜饼一起烤火。每每这些时候,她们会对爱情、艺术、宗教和职责与权利进行长长的讨论,玛丽总是滔滔不绝,而哈丽雅特则时不时发表一下意见。玛丽说她所有的朋友都会进入头等班级,可是最后名单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吃惊地发现哈丽雅特的名字出现在头等班级,而玛丽却屈居二等。从那之后,玛丽结婚了,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除了时不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校园里,从不漏掉一次学生会议或是聚会外,很少再被大家提起。哈丽雅特则打破了她所有的原则,名誉扫地,一心想着挣钱。她使有钱而幽默的彼得·温姆西勋爵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如果她愿意,随时可以嫁给他。她此时的生活真可以说是苦乐参半。“但是,上帝啊!”哈丽雅特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不会做一个懦夫的,我要去面对这一切,我已经被伤害得这样深,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想到这里,她不再允许自己有丝毫犹豫,立刻填好了表格,写上日期,贴好邮票,飞快地跑下去把信扔到了邮筒里。回来的时候,她慢悠悠地走过广场花园,沿着亚当石阶走回公寓。在碗橱里毫无结果地翻找了好一会儿后又走出来,慢慢爬上房顶的阳台。她搬出一个古旧的箱子,打开锁,揭开盖子,一股腐败的气味扑鼻而来。箱子里面有发黄的书和手稿,废弃的旧外套和鞋子,她还发现了一条死去情人的领带,已经退了色——现在看到这个东西真是让人沮丧啊。边想着,她的手边掏向箱子的最底端,拽出了一捆黑色的厚厚的东西,扬起了一大片灰尘。那是一件黑色的学士袍,因为她只在授予硕士学位的毕业典礼上穿过一次所以至今看起来还是崭新的:整件衣服没有一点褶皱,上面深红色丝绸的颜色还是那么的鲜艳,美中不足的是学士帽上有了被虫子蛀过的痕迹。在她掸去上面的浮尘时,一只在盖子下冬眠的蛱蝶受到震动醒来,挥着翅膀向明亮的窗子飞去,不料却撞到了蜘蛛网上。哈丽雅特很高兴现在她可以拥有自己的车了,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坐着火车到牛津去。在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她可以坦然地面对现在的自己:一个陌生人,一个旅居者,一个在社会上有着一席之地的富裕的女人,而不用去回忆惨淡的已经逝去的青春。大路在她的身后渐渐远去,城镇从绿色的地平线慢慢升起并清晰起来:旅馆、加油泵、店铺、警察连同路人相继映入眼帘转瞬又了无踪迹。六月的时光在玫瑰丛中缓缓消逝,篱笆的颜色变成更为阴暗的墨绿,沿着高速公路两边延展开来的红砖建筑仿佛提醒着人们现在眼前的一切是怎样无情地建立在过去空旷的大地上。她在海威考姆勃吃了午饭,闲适而放松地享用了半瓶白葡萄酒后大方地付了服务员小费。哈丽雅特现在是如此渴望与大学时代的那个自己彻底区分开来。那个时候能在小路边的大树下吃上一块三明治,喝上一小杯咖啡都会使她觉得很满足。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日渐成熟,对于形势的需求也就有了新的变化。在她的行李箱中小心地叠放着一条雅致得无懈可击的纯黑色细纱长套裙,那是她为游园会而特别精心挑选的。在那下面,是一件为校友会晚宴准备的富于色彩做工上乘的晚礼服,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后背及胸部的曲线,又不会在礼堂那些故去学监的画像前显得轻浮。海丁顿,哈丽雅特的脑海里出现了这个熟悉的地名。虽然关于该不该回来的疑虑再一次笼罩心头几乎使她的胃抽搐,但她已经离那里越来越近了。她曾经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辛苦地来回跋涉过那么多次的高高的海丁顿山现在看来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陡峭。不过令她心烦的是映人眼帘的每片叶子或是石头都像是老同学似的在打着招呼。接踵而来的狭窄的街道,脏乱的店铺,这些都使她感觉好像身在乡下,虽然一两条小路被拓宽修整,整体却没有多大改善。马德莲桥、马德莲塔和这里都没有一丝的改变,看起来是那么的冷漠而缺乏生气。在这里,一个人要学会用严肃刻板的盔甲把自己武装起来。目光所及之处:长墙街、圣十字路,都勾起了哈丽雅特的回忆,那过去的一切像是一只铁手搅动着她的内脏。最后终于到了学院大门口——她现在必须面对这一切了。圣十字路换了新的门房,听到哈丽雅特的名字,他无动于衷地在一个名单上翻找片刻之后打了个勾。她把行李递过来就开着车到曼斯菲尔德·兰恩的停车场,之后从新四方院走到旧的院子,通过一扇丑陋的砖砌门到了伯利楼。在走廊和楼梯上哈丽雅特没有遇到一个和她同届的校友。早她很多届的三个人在学生活动室的门口像女孩子一样兴高采烈地寒暄着。她一个都不认识,所以没说一句话,像个鬼魂一样从她们身边走过,径直来到了安排给她的房间。经过短暂的回忆,哈丽雅特想起来这间屋子曾经属于那会儿她特别厌恶的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已经嫁给了一个传教士到中国去了。

编辑推荐

《俗丽之夜》:英国经典侦探小说彼得·温姆西勋爵探案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俗丽之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如果喜欢阿婆风格,其他的书比较难看进去。纯看推荐和网评买的。
  •   希望尽快退
  •   在她的系列作品中,以这一部最为风格独特。虽然她是一位侦探小说家,而在这部书的大部分时间里她探讨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细水长流中存在的发人深省的问题。前半部分有些拖沓和沉闷,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你会爱上书中这个男人的魅力,会被最终揭示的这个问题所吸引。
  •   描写很细致,感觉是把侦探小说和大量生活描写揉在一起的~
  •   内容一般,但是由于字小,所以平时看书非常快的我,过了2个月,这本书还扔在枕边没看完。
  •     说说塞奶奶这个人。
        她是个教职人员的女儿(《九曲丧钟》里那个忘东忘西的教区长就是以她老爹为原型的),有过法国家庭教师,之后是寄宿学校和牛津大学,不过,多萝西女士可不是严谨无趣的女学究。她表面天真纯朴,又长于诱惑,在大学期间追求者甚众。不过她第一段认真的感情却发生在29岁,对方是个叫做John Cournos的记者和小说家,不过,她显然所托非人,这位Cournos先生不但声称不相信婚姻,还强迫多萝西和他同居,而在她终于忍痛和他分手后,他竟声称,那些不结婚的话,是对她“忠贞程度的测试”,显然这段感情让多萝西遍体鳞伤,若干年后,在《剧毒》里,她几乎如实记载了这段经历,而她笔下的Harriet Vane,则有极为强烈的自传性质,当然,最后这个书中的自己,嫁给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这或许就是小说家的特权吧。
            
        在此之后,多萝西和一个叫做Bill White的人有过一段情缘,这人是个汽车推销员,也不是做丈夫的材料,而这段感情也不过是为了疗伤。可意外的是,多萝西有了身孕,在30岁上,她生下一个儿子,送给她表亲抚养,这件事连她父母都不知道。三年后,她和离异的记者Atherton Fleming结婚,后者还收养了她的私生子。这段婚姻初始完满,可是随着多萝西名声日益显赫,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Fleming开始酗酒,经常性地劈腿,知道1950年他的猝死,这段痛苦的婚姻才终于结束。最终,在Busman's Honeymoon里终于修成正果、那种百转千回的天赐良缘,最终也没有降临到多萝西身上。
        1957年的冬日,多萝西猝死在圣诞节的前夕,她死之后,人们才知道,她的“侄子”John Anthony其实是她的亲生儿子。
        有些人抱怨塞奶奶的书不如阿婆的好看,这点我同意,后者的可读性确实比前者高。因为这两个风格不同,塞奶奶是学者,她的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严谨的学术内涵,有强烈的宗教情怀,但也会被人指责为“冗长、枯燥、太多的细节”(最后这一条尤其明显,我看sayers的书,心急的话,是会跳过一些描写段落的,看阿婆的就绝对不敢,因为那会遗落线索......);而阿婆更多是娱乐式的,令读者爱不释手,大呼过瘾(当然最自得其乐的,是老太太自己.......),不过,就像你不能把钱德勒的书仅仅当成悬疑作品一样,看塞奶奶的书,也不要只看谋杀案,当成对博学的头脑的赞叹比较好(Sayers的其他欧洲译本,一般都会有连篇累牍的注释,我还见过一本法译《九曲丧钟》上附上圣诞演奏的简谱。)
        塞奶奶有许多脑残粉,包括Sinclair Lewis(美国第一个诺奖得主),他称《九曲丧钟》是“四大必读”之一。在MWA(不解释了,相信推理迷都知道)百大的Favorite Murder Weapon里,大钟排名第三,榜首是速冻小羊腿——Roald Dahl某短篇《XX怪客》(本人实在是记不清了%>_<%),有些童鞋可能认出来了,这厮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作者,身为儿童文学家竟然如此吓唬小朋友,实在是行径可耻......而.第二名是福尔摩斯系列的蛇(不知道是哪篇的闭门思过去......)。
        还有C. Northcote Parkinson(此君就是管理学经典《帕金森定律》的作者......)写过一本很搞笑的小说,名叫Jeeves,里面我们的彼得爵爷、波洛和布朗神父同时出场(+_+) ,他们之间应该不会效率低下的问题吧~~
        最后引用多萝西的座右铭:
          "The only Christian work is good work, well done"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