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法学与生态德学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沈守愚,孙佑海 著  页数:378  

前言

  生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入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更高层次的崭新文明形态。保证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的主体。2009年6月,中央召开的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明确赋予了林业新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狠抓落实。生态对人类具有两重性。遵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生态安全,可以造福于人类;反之,无视大自然的平衡,只顾向大自然索取,破坏生态,也会贻祸于人类本身。大自然的这种福祸转变的显现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一个人、小范围、短时间对生态的破坏,不会立刻感到大自然的报复。这种滞后现象,往往影响了人类对保护生态重要性的认识,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个难点。

内容概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定和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是关系全国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惠及全世界人民;是站在时代前沿的高瞻远瞩,是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是继承中华民族天人一体的优秀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我们鉴于我国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和2009年台湾8·8大风灾生态危害的客观实际,集国内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认为要实现生态文明,需要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乃编著《生态法学与生态德学》一书。我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运用必要的法律制度,也需要促进人们一定的优良品德,法学与德学并用,符合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与读者见面,希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

沈守愚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1919年生。1947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现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业经济与土地法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
专著:《土地法学》、《土地法学通论》、《读史泛言》。
主编:《土地法全书》、《土地大辞典(法学卷)》、《台湾现代农业》、《南京社科志(政治学志)》。
参编:《农业大百科》、《港澳台大陆土地法比较研究》。
获奖著作有:农业部《农村集体土地法律问题研究》三等奚,司法部《土地法学通论》优秀著作奖,江苏社科委《土地法学通论》三等奖,国土资源部《农地发展权重要意义》论文奖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当务之急 第二节 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必须与生态安全协调 第三节 人类对土地生态的依存性 第四节 人和自然的关系 第五节 土地的属性与功能 第六节 建设用地急应依生态环境价值补偿第二章 生态文明与生态学  第一节 生态文明含义  第二节 生态学  第三节 生态系统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整体论和系统论  第五节 生态平衡及其调控理论  第六节 生态一经济协调论  第七节 生态一经济协调论在土地生态学中指导作用  第八节 生态学引入社会科学第三章 生态法学 第一节 生态立法肇始 第二节 生态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原则 第三节 生态立法要适应气候变化新情况 第四节 生态法学的基础是政治学 第五节 生态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节 马克思学说十分重视自然生态 第七节 政治学核心是传统文化、现代化与生态优化相统一 第八节 生态经济学 第九节 生态法律制度 第十节 协调社会生态促进人类提升第四章 国际生态环境法 第一节   国际联盟时期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节 人权、生存权的法律保护与发展 第三节 联合国的创始与联合国宪章  第四节 联合国开始生态环境立法 第五节 联合国举行第一次世界环境会议 第六节 联合国召开第二次世界环境会议 第七节 环境权的概念与内容 第八节 联合国要求率先保护森林、海洋、湿地、土地沙化 第九节 不尊重大自然客观规律的代价 第十节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再次召开 第十二节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第十二节 联合国警告人类对全球变暖应负90%责任第五章 循环经济法制第六章 生态德学第七章 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第八章 日地空间中自然现象简介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二个是改变使用能源的结构,用风力、太阳能、核电取代煤炭或石油消耗(这一点也不现实,替代能源经济角度上更不划算。第三个办法就是节能,这办法是有潜力的(见2005年9月《南京现代快报》)。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米香在1967年《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中也警告世人说:“西方的继续经济增长将使我们更进一步失去更好的生活”。许多学者对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DP)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有些学者公开宣称“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生产总污染”(曲格平《困境与选择》P125)。  而今把GDP作为考查地方政府政绩和官员升迁的唯一标准。正由于此各级地方政府惯于政绩冲动,千方百计致力于G:DP的正增长、高增长,甚至互相攀比、吹嘘,将GDI?作为彼此吹捧的工具。致使各级地方政府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等非理性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普遍采行。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强调追求GDP的高增长居于主导地位,继续因循传统工业文明的老路,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视为口头禅。这样,不但失去了原来国家和地区对其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作为国民经济参数,并用以考查国计民生、国家发展情况和人民得到福祉的意义,而且失去了制定未来计划目标的科学测量、客观统计、分类核算、全面平衡,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的本来面目的意义。再从GDP的本身言亦存在不少缺点。从社会角度看,它只记录那些看得见的、可以价格化的劳务;而对其他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却被摒弃在外;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它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日趋枯竭性,生态平衡的日趋破坏性,人口的日趋过剩,污染的日益加剧都不加以考虑。而GDP据2007年12月5日载社科院的蓝皮书称实际增长约21.6%,名义增长率25.6%(见《扬子晚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态法学与生态德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