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指导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郑金洲  页数:251  

前言

  “科研兴校”、“校兴科研”、“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等是20世纪末以来,在中国教育界很抢眼的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广大中小学校及教师对科研的热切关注,以及企盼通过科研改变学校面貌,转变学校实践行为的热忱。的确,置身于社会转型时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矛盾,而要真正解决这些新问题,直面这些新困惑,解决这些新矛盾,一味地靠原有的老经验已经不能奏效了,需要借助于研究找到新的途径与方法。如果说当今的教师与先前的教师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今的教师需要以研究为己任,将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待。他要以研究者而非教书匠的角色出现在学校以及课堂的场景中,拿起研究的武器,通过研究更深刻地了解自身的境况,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件,预测自己的种种行为所可能引发的学生的变化。

内容概要

  《校本研究指导》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校本研究的作品。以校本研究为研究对象,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校本的含义、问题的确定、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成果的呈现,以及如何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等问题。《校本研究指导》采用案例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意在为中小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校本研究方法,也可以作为中小学校本研究的培训教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走向校本一、为什么偏偏是“校本”二、“校本”的意蕴三、“校本”的体现方式第二章 校本研究的含义与定位一、校本研究的含义二、校本研究的定位第三章 校本研究实施的前提一、科研兴校方针的确立二、教师角色的转色三、研究程序的把握四、认识校本研究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第四章 校本研究问题和确定一、研究问题的来源二、问题的特征与选择准则三、研究问题的界定第五章 校三研究方案的制订一、单项研究方案的制订二、综合研究方案的制订第六章 校本研究共同体的的形成一、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二、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三、学校部分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第七章 校本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一、研究范式的综合运用二、研究样式的综合运用三、研究方式的综合运用附录: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情境教学与学生学习偿趣关系的研究第八章 校本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一、研究报告二、论文三、案例附录1:学业成绩不良原因的个案研究附录2: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第九章 校本培训:教师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一、理解和认识校本培训二、校本培训案例三、校本培训案例分析后记

章节摘录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把人类文化区分为三类:一类是后喻文化,这类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变化迟缓,墨守成规,几乎一成不变,人越年长,就越有资格来指导年轻人,其突出的特点是过去指导着未来,在教育上则体现为年长者对年幼者的指导;另一类是互喻文化,这类文化的特点是文化有了较明显的变化,人的年龄并不能成为文化的惟一承载依据,年轻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有了自己对待世界、他人、社会、自身的看法与认识,青年文化出现,代沟开始存在,年轻人更愿意从自己的同龄人那里吸取经验,其突出的特点是现在指导着未来,教育上的体现方式是同代人之间的相互指导;第三类文化是前喻文化,这类文化变化显著,变化速度加快,如果不注意时时处处吸取信息修正自己的知识与行为,就会落后。老年人意识到自己落伍了,需要向年轻人学习才能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其突出特点是未来指导着现在,教育上的体现方式是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指导。①  教师作为教书匠或者一味做一个实践者,对于后喻文化来说也许是适宜的,但在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中,这种角色却不见得适当。虽然中国当今的文化尚不能说是进入了前喻文化或者互喻文化的时代,但是这两者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如果一味扮演实践者的角色,就很难承担起指导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教师开始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只有自身研究这些新问题,解决这些新矛盾,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合格的教师。因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不能全部概括教师自身的特点,至少要再加上一个“教研并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校本研究指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