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意义关怀研究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菲  页数:179  

内容概要

  《学校德育的意义关怀研究: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研究(实践卷》从意义的视角出发,分析新课程改革前后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意义追寻为基础重新建构学校道德教育,并分别从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面对多元时代的挑战,道德教育的功利化和无根性问题日益凸显,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正是试图为道德信仰和德育重新寻找根基。

作者简介

  李菲,女,1977年生,天津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原理、德育原理及教师伦理学,近年来陆续在《教育学报》《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译著《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措德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导言回归生活的理念与意义在德育中的凸显第一章 意义与德育的意蕴第一节 意义关怀的两种形式一、宗教与意义关怀二、哲学与意义关怀第二节 意义:人的终极关怀一、何为终极关怀二、意义:终极的关怀三、基于当下的不断超越:终极地关怀第三节 德育:以关怀意义为精神意蕴的活动一、意义:德育的根本旨归二、道德之于意义的价值第二章 现代德育中意义的缺失第一节 与生活无关的德育:意义的失落一、科学化的德育二、功利化的德育三、意义的失落:与生活无关的德育所导致的后果第二节 回归生活的德育对意义的忽略及其隐患一、简单化的生活德育二、随意化的生活德育三、技能化的生活德育四、意义的遮蔽:回归生活的德育所面临的可能危险第三节 意义的凸显:时代发展向德育发出的呼唤一、现代化对意义的消解二、意义之于主体性弘扬的价值第三章 意义视角下的德育目的第一节 意义:审视德育目的的一种视角一、意义的凸显:基于德育目的的价值反思二、意义作为审视德育目的视角的含义三、意义作为审视德育目的视角的价值第二节 德育目的:什么是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一、德育目的应该表述什么二、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第三节 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德育目的之所在(上)一、明了意义主题的存在二、领会意义的合理意涵第四节 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能力——德育目的之所在(下)一、具备发现、创造和享用意义的能力二、确立有效关怀意义的原则三、养成自主关怀意义的品质第四章 建构意义关怀的德育第一节 意义关怀德育的基本内容一、德育:道德教育+有关人的知识的教育二、爱、责任与信仰: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三、人性、需要与价值:有关人的知识教育的核心内容第二节 意义关怀德育的基本策略一、展示道德规范的内在价值:德性教育内容层面的策略二、教材主线与问题主线相结合:道德教学内容层面的策略三、意义引导与自主建构:德育方法层面的策略四、建立意义关怀共同体:德育途径层面的策略第三节 意义关怀德育中的教师一、教师对德育目的的内化二、意义关联型的师生关系及其建构三、教师的德育信仰及其养成结语意义与道德教育的使命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意义与德育的意蕴  人是一种意义性存在,“对有意义的存在的关切是做人所固有的”(赫舍尔,1994),所以人存在就应该而且必须追求人生的意义。对意义的关怀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永恒情结。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何时,人的这种存在情结都是不能丢弃的。事实上,人类迄今所创造的辉煌的精神文明,就是不断追索意义的结果,就是对人的意义世界的不断拓展与丰富。  第一节 意义关怀的两种形式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物,这种特殊性就在于人具有意识。意识使人成为一种精神性存在,人对生活意义或存在意义的追寻,恰恰是其精神性的一个必然体现。没有意义,人将成为仅靠生物性本能存活,并且仅仅追求生物性需要的纯粹生物性存在。人需要在意义的追索和体验中认同自己,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为自己寻找安身立命的根据。人是寻求意义的存在主体。但是,人的存在意义或生活意义是什么?人应该到哪里寻找意义?或者说,什么样的东西可以为人指明意义的所在?这些问题自人类产生之日起,就一直萦绕着人的存在和发展,人也正是在探问和寻求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不断获得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以及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在人类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每一种文化形式都体现了人对意义的关怀,都是人拓展意义世界的一种方式,其中有两种文化形式较为典型,这就是宗教和哲学。  一、宗教与意义关怀  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现有研究已经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有了最早的宗教形式。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历经不断的演变,在人类的发展中发挥了有力的作用。即便是在20世纪初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人类逐渐摆脱上帝的束缚,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之后,在20世纪末,在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空虚的时候,一股“宗教热”重又弥漫于世界各地,这显示出宗教的巨大魅力。为什么宗教如此的吸引人,为什么当今世界上的60亿人口中,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就有48亿,占了世界总人口的81%(卓新平,2004),这无疑与宗教的独特功能紧密相关。宗教的这种独特功能就在于它以独特的方式对人的意义需求给予了观照。  宗教发展到今天虽然有了很多类型,但是不论各种宗教在宗教观念、宗教经验、宗教活动,以及宗教的信条、教规和教义方面有何种差异,它们都呈现出一种共同的形式。这就是它为人设立了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存在或终极实体,不论这种神圣存在或终极实体是人格化的神,如基督教中的上帝、犹太教中的耶和华、伊斯兰教中的真主,还是非人格化的神,如佛教中的涅槃、空、真如,印度教中的梵。这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存在,实际上成为一种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人们通过崇拜和信仰这种神圣存在,对它产生神秘感、敬畏感和依赖感。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存在的信仰,正是宗教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根本区别所在。很多人正是抓住了宗教的这一本质特征来对其展开界定。例如,弗雷泽认为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 (弗雷泽,1998);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1972)。可见,宗教的特点体现为,“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信仰者相信这种神秘力量超越一切并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进程,决定着人世的命运及祸福”(任继愈,1998)。  宗教为人设立了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存在,但是它一定能给人带来生活意义吗?宗教之所以能给人的生活带来意义,关键在于它在神圣存在与人之间设置了两种不同的存在图景,并设计了人趋向神圣存在的道路,促使人对神圣存在产生向往、崇拜和信仰。宗教正是通过教人崇拜和信仰神圣存在而对意义问题形成观照的。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高级存在物,但是在宗教中,人被认为有着很多弱点和缺陷,人生也由此充满了苦难。首先人是渺小和软弱的。在宗教中,人和自然万物都是神圣存在创造的,神圣存在主宰和掌握着人和自然万物的命运。比如,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宇宙中至善、万能和至高无上的主人,它是人和自然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与上帝相比人是渺小的、无力的。正因此,“在信仰者看来,人类的不幸境遇,那是由于人们疏远了那个创造的和光明的宇宙力量,而这个宇宙力量则是至善、安宁、健康与真理的源泉”。所以,人要从这些生活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与某种完全不同的实体(神圣或至善)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斯特伦,1991)可见,只有遵从至高无上的神圣存在的要求,人才能获得帮助和力量,才能获得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  其次,一般而言,宗教都认为人是不完满的。比如,伊斯兰教认为由于始祖阿丹和好娃违背真主安拉的诫命,偷吃了禁果而使人类变得不完满。基督教认为人带有天生的原罪,这是因为他们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诫命偷吃了禁果。此外,在很多宗教看来,人是灵肉的合体,人有欲望,贪婪的欲望会导致灵魂的堕落。于是,人生活于世往往会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造成社会的混乱、不和谐与争斗。正是由于人的现实本性是不完满的和恶的,所以人需要信仰宗教,获得神圣存在对自身行为的监督,以约束自己的恶行。同时,宗教也设立了至善的人格形象,如基督教中的亚伯拉罕、佛教中的佛和菩萨,他们指引人向善、趋善,以摆脱恶性获得拯救。  最后,在宗教看来,由于人性的缺陷,人会做出种种恶行,这使得人所生活的现世是痛苦、混乱和无意义的。比如,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是一个“苦海”。佛教中有众多关于苦的说法,最常见的是人生“八苦”之说,即生苦、劳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盛蕴苦。于是,佛教也有了“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中“苦”即痛苦,“集”是痛苦的集结,“灭”是苦灭,“道”是灭苦的方法。实际上。“四谛说”就是有关人生的痛苦及如何摆脱人生痛苦,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基本教义。基督教也认为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罪过,人带有了与生俱来的原罪,这使人的生活始终有着挥之不去的罪恶与痛苦。  虽然现世是痛苦的,但宗教为人设立了一个美好的来世,基督教的天堂、伊斯兰教的乐园、佛教的极乐世界、道教的仙境等,都是美好、幸福和至善之地。在来世中,人不但能摆脱现世的痛苦,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而且将获得永恒。来世是美好的,人人都向往它,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这个世界。能否进入美好的来世是由神圣存在依照善恶报应原则,对人在现世中的行为作出的审判所决定的。人行善就能得到神圣存在的美好回报,就能进入美好的来世享受幸福;人行恶就将受到神圣存在的惩罚,就将进入可怕的地狱承受磨难。宗教通过来世为人的现世生活带来了希望,又通过善恶报应原则对人的现世行为展开了约束,为人追求来世的幸福提供了动力和途径,从而为人的现世努力带来了意义。  人有很多弱点或不完美性,人的存在也充满了困苦,宗教恰恰抓住了人及其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为人构建一个作为完美、幸福、至善、永恒和无限之化身的神圣存在,为人克服弱点和摆脱苦难指明了一条拯救之路。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也就在于它为人承诺了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圣存在。这就是宗教对人及其生活的特有观照方式,它为人的在世生活提供了根据,使人找到了意义归属。正是因为宗教能对人的生活意义给予观照,所以人类自原始宗教产生之初起就以巨大的热情追随着它,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很多的身体痛苦,即便因追求人性的解放而对上帝等神圣存在进行过抨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校德育的意义关怀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