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白至德  页数:3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元时期论述成吉思汗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到1368年元顺帝退出中原的历史,约162年。1271年忽必烈又建大元国号,而原来的国号仍未废弃,全称为“大元大蒙古国”。1276年南宋灭亡后,忽必烈继续清除南宋的残余势力,建成了统一全国的元皇朝。
  元顺帝退出中原后,元廷迁往漠北,继续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书籍目录

前言
中古时代?元时期
第一讲 元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1.史学书籍的纂修
 2.其他主要史书
 3.《行记》类史书
 4.其他珍贵史书
 5.颇具价值的《政书》
 6.备受重视的地方志
第二讲 大元大蒙古国
 1.分散的部落与统一的民族
 2.“乾元”之义,“元”为国号
 3.元朝160余年的历史
 4.疆域所属与曾经的舆图
 5.都城之变与其两都制
第三讲 元代蒙回藏畏等多民族
 1.蒙古高原的各部落孕育了蒙古民族
 2.外来人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回回民族
 3.元朝管辖之下的藏族(吐蕃)
 4.唐代回鹘人的后代--畏兀儿族
 5.云南各族
 6.东北汉蒙契丹女真等诸部
第四讲 成吉思汗奠定大蒙古帝国基业
 1.蒙古高原之铁本真奋斗的身影
 2.元太祖成吉恩汗缔造失蒙古国
 3.虽为天骄也“只识弯弓射大雕”
第五讲 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元朝
 1.平息李璮之乱
 2.加强封建专制
 3.灭掉南宋统一江南
 4.夺得西北巩固边疆
 5.一心稳定经济秩序
 6.“汉法”起伏不止
第六讲 大元大蒙古国的功臣
 1.改变帝国命运的刘秉忠
 2.推动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许衡
 3.元世祖的高级慕僚姚枢
 4.博学的政治家耶律楚材
第七讲 元成宗与“持盈守成”
 1.成宗之立持盈守成
 2.惟和政治平定西疆
 3.“朝廷更政”皇位之争
第八讲 元武宗与“惟和惟新”
第九讲 元仁宗右儒与汉法再行
第十讲 元英宗的新政与南坡之死
第十一讲 从元泰宗定帝到上元宁宗帝
第十二讲 元朝顺帝统治的衰败时期
第十三讲 “摧富益贫”、“杀尽不平”
第十四讲 朱元璋削平雄与元朝灭亡
第十五讲 西北的因大“宗藩之国”
第十六讲 科学文艺之多元发展
第十七讲 宗教方南之开放态度
第十八讲 礼俗之“二元性”
第十九讲 最繁盛的中外交通
第二十讲 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章节摘录

  2.开河变钞,无济于事  至正新政,绝非中兴,从根本上讲并没有扭转,或解决当时社会的危机。妥欢贴睦尔又只能于至正九年(1349年)闰9九月,召回脱脱,并命他复为中书右丞相。脱脱重新执政了,但一大堆极其棘手的问题,急迫地在等待着他去解决。  至正四年5月间,瓢泼大雨连连20余日,黄河暴溢了,北决白茅堤(今河南兰考东北)、金堤。沿河郡邑,如济宁路(治今山东巨野)的单州(今山东单县)、虞城(今河南虞城北)、砀山(今属安徽)、金乡(今属山东)、鱼台(今山东鱼台西)、丰(今江苏丰县)、沛(今江苏沛县)、任城(今山东济宁)、嘉祥(今属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的定陶(今属山东)、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成武(今属山东),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南)的东明(今山东东明东南),东平路(治今山东东平)的汶上(今属山东)等州县全部殃及水患。如此严重,而又如此广阔的黄泛地区,再加上当时的朝廷并没有采取果断的治河措施,水患不断地北侵,受害之程度在历史上都十分罕见。至正八年1月,黄河水堤又决,淹没了济宁路,北侵又淹没了安山(今山东东平西),汇人了运河,延袤济南、河间,致使运河有中断的可能,而且这些地方盐运司所属的盐场,竟达几十个也有淹没的可能。这些都直接地严重地影响着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的供给,重要地是来朝廷的财政收入的盐税,也一定会急遽减少。这一切都会继续加重社会的不安定。黄泛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大批灾民涌入长江下游,“沿河盗起,剽掠无忌,有司莫能禁”。当时,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也是此起彼伏,其中山东私盐贩郭火你赤起义,福建汀州连城县罗天麟、陈积万起义,湖南吴天保领导的瑶民起义,台州黄岩盐贩方国珍起义,辽东女真人锁火奴和兀颜拨鲁欢反元,云南死可伐起义等影响最大。“灾异迭见,盗贼蜂起.若不振举,恐有唐末藩镇噬脐之祸”。此时的中书右丞相脱脱,也难有所为。  ……

编辑推荐

  大家的观点,通俗的阐释,一部要的国通史,一部精略的中国史学史。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民族理论工作者。回族,河南开封人,早年就读于中州大学、文治大学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曾为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49年,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代表,并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此后,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并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主持了《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  改革开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创办了史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任所长;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等。国家教育部称他“年高德劭,学识渊博,教书育人,誉满学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赞他“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史学会认为他“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  他的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史学概论》、《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民族宗教论集》、《回族人物志》、《中国回族史》等,由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22册全部出版,江泽民总书记亲笔致信祝贺,对《中国通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无论印刷还是内容均非常满意,白教授的书很值得看,可以当作历史纲要书来读,即便有些地方看得不太懂,却历史脉络很清晰,看了白教授的书,再去看其他的历史小说会头脑很清楚。非常喜欢所以买了一整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