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神大吉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杨群 耿默  页数:25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随笔形式记录了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苗族绣女的故事。主人公潘凤等人在作品中真实地讲述了苗族几代人的历史故事以及她们为了传承民俗文化所付出的艰辛。作品中附有大量的相关图片,照片,更增添其真实生动感。透过作品使人可以更多的了解苗族的民俗、民情,了解苗族绣女她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的生存状况。这也是第一部描写潘家园旧货市场摊贩的作品。    有人说,苗族的绣品是“穿在身上的史诗”。按照所谓主,流文化的理解方式,创造史诗和传承史诗的人。都应该是一个民族的精英人物。而苗族人的历史恰恰颠覆了这种思维方式,他们创造史诗的人没有“青史留名”,而是“草根阶层”,那些遍及各个苗寨的平民百姓。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苗族绣女们——她们把古老的史诗带到了北京;她们把“田野”带到了北京;她们把苗族的绣品带到了北京。她们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她们留下了苗族唱不完的古老的歌声。

作者简介

  杨群,生于1957年3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当过文学编辑,体育记者:1995~1998年出任北京国安足球队领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副编审。

书籍目录

序:苦难最多,怎么可能笑声最多?  ·1听潘玉珍摆故事 ·6我有过一次逃婚的经历 ·12头一次来北京 ·15第一个进潘家园旧货市场 ·18陋室里的精品 ·21杨兰姜:我干什么能挣这么多钱? ·27张荣兰:结婚时穿的衣服都是我自己绣的 ·34五朵金花:潘凤、潘文英、潘文珍、刘诗丽、廖兰英 ·44那个美国人就要买我这架织布机 ·51苗家人的布永远都织不完 ·55廖仰荣唱:太阳家有九姊妹 ·59张三妹、廖仰荣唱:我们的头上是什么? ·68“文盲”传承着史诗 ·80汉人不堪其忧,苗人却不改其乐 ·87背带上的故事 ·94这三天和一百天,就能看她一辈子 ·102祖先在彼岸还扮演着一个角色 ·109我们的祖先苦难当 ·122追远之深与民德之厚 ·126孔子留下的一组密码 ·130是精英文化,还是百姓的精神支柱? ·134他们为什么不“放下筷子骂娘”? ·138编故事是一种能力 ·142祖先保佑我们发贝才 ·146招魂续魄 ·154扶乩 ·160安神大吉:六合寨j记 ·171感恩与教养 ·230终于明白了什么口““岁月如歌” ·233“克己复礼”新解 ·240后记:苗族人生存的秘密  ·246

章节摘录

  杨智塘说:“我当医生,从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苗族地区工作。开始还不太习惯,因为不懂话,你接触病人你要问他,他说苗话,你旁边还要有个翻译,不方便。生活也不习惯,他们吃这个酸汤,我们从来没吃过,侗族不吃。现在习惯了,离不开了,每天都要吃酸汤。时间久了,慢慢就都习惯了。  “苗族人很好客,你到他家里面去,他家里没什么好菜,但酒是有的,他会把你灌醉,你不醉他不让你走。你不喝也不行,你不醉说明他们不好客,有时候你不喝,他就把你鼻子捏了,灌。吃菜他不是很讲究。  “我刚来的时候,感觉他们这里生活条件、卫生条件都差一些,比我老家差多了。我们那里干净,我们家乡有这么一个好习惯,就是侗族人重视教育,从解放以前,我们那里人的文化素质就高。那里人有这么一个倾向,哪十白他再穷,他卖地都要让孩子读书。不管是女的男的,他都盘(就是汉族人说的供,供孩子读书)。我们那地方出来工作的人太多了,就是因为文化高,一般高中毕业在家的多得很,在家只能务农,搞劳动。所以我的几个儿子都要盘读书,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盘读书。三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小闺女是中专,师范毕业的,全都是从学校安排的工作。  “单位里的人问我:你有儿子接班吗?我说:我的儿子都是大学毕业。  我的孩子也都有这个想法,几个弟弟妹妹说,我哥哥都读大学毕业,我也要读大学。这就等于有了一个楷模,大家都努力读书。从我们这里也从小给他灌输这种想法,我们要求很严,一般不许他玩,回家就要看书,不过他自己也有这么个决心,他也知道,没得读书,没得出路。所以他也很努力,男孩女孩都一样,很努力。现在都好,他们都能自食其力,独立生活,他们都知道靠家长不能靠一辈子。  “这与他妈妈的严格有很大的关系。”  杨婆婆接着说:“要管就从小管,12岁以前管,大了你就管不住了。前些天我到大儿子家,他说:有这样的妈妈,我们很幸福。我说:妈妈从小管你们很严,妈妈也打过你们。老话说:棒棒出好人,油盐出好菜。我觉得我自己没文化,很苦,很苦恼。你能做的,你做不到,你能走的路,你走不到。你能找的东西,你找不到。你有文化,你坐火车,到站台,站台上写的字,你都认识,你就走得通。我现在走东走西,只认得那一个车子走那一个地方。不认字,就走不通。我想,苦就苦我这~辈,不能苦下一辈。”  聊着聊着,杨智塘又聊起了黔东南的历史:“我们黔东南也有很多有名的地方,当年红军在黎平开过~个著名的会议。  “红军当时经过台江,当时掉队的还有好些人,掉队就在那里安家了。但是国民党也不忍心把他们杀掉,有的给人当儿子,给人看牛,最后成家了。好多人是从江西来的。现在台江还有好些老红军。  “红军留下的一些东西现在还有,比如标语,还有船只,老百姓都保存下来了。毛主席也到过台江,那是黎平会议开过以后,他们过剑河,到台江。从黄平过乌江,然后到遵义。  “剑河还出过一个名人,就是台湾的作家琼瑶。她原来是湖南人,抗日的时候,她们家逃难逃到剑河来避难,她就在剑河读的高中。  “毛主席过剑河的时候,送给当地一个老太太一条毛毯,当时,那个老太太又饿又冷,冻在路边,毛主席看她可怜,叫警卫员把毛毯给她了。”那时候还没有我,我是1936年出生的。他们是1934年冬天过的台江。“  我们问:“杨婆婆去摆摊的时候,你也跟她一块儿去吗?”  老头说:“我也跟着去旧货市场,去玩儿。有时候给老伴送点饭,买盒饭她吃不惯,还要吃自己做的。周一到周五就没事,我就看看书,休息。”买卖我不太懂,价格这些我都不懂。我在家上班,弄菜也不会。家里的事我也很少过问。

媒体关注与评论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苗族绣女们——她们把古老的史诗带到了北京;她们把“田野”带到了北京;她们把苗族的绣品带到了北京。她们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她们留下了苗族唱不完的古老的歌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安神大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很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我正在网上搜索一个著名的民族文物商人的联系方式。这个著名的商人是书中的主角之一,而且还与我见过几面,听她给我讲过“蝴蝶妈妈”的故事,教我怎么扎红苗的包头巾,怎么缠马尾,插梳子,戴银冠。
      当时就像买下这本书的原因,还因为这个书名让我立即想起了某人。
      书写得非常外行,但至少出于善意和感性的认识吧。但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将我许多年来零散的知识串在一起,倒是意外的收获。从最初当上三苗网的斑竹,认识了社科院民族所的三苗大叔,到大叔送我秋阳的《苗疆风云录》,使我对这个人群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种主位的视角上。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开始从这位著名的P大妈那里买了20多件潮绣制品,文山红苗的服饰,白裤瑶、壮族、彝族种种服饰,还有一台侗族织布机。。。慢慢知道P大妈是凯里台江人,其实到这时我都没有任何概念,只是把每件买来的handcraft登记、编号、入库,直到某人给我寄来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的小册子。
      随后,另一个上海的民族文物商人的婆婆被邀请来帮忙表演织布,得知另一些台江人在美斯特邦威服饰博物馆表演剖绣。某人那本小册子突然成一把钥匙,而台江也变成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多数从事西南民族文物生意的人,是台江人,大多数(博物馆中)被展现的苗族物质文化产品(苗绣、银饰)来自台江所在几个镇的(而不是彪悍的湘西苗家),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蝴蝶妈妈”、“央公央妹”传说也是带有台江特色的。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个地区几乎成为苗族文化标准化的代言人?——随后的世博会上,我夏天田野认识的台江文化局长带队去贵州馆表演代表贵州少数民族的台江苗族风俗展演。
      我在夏天的田野也是因为一个台江苗族商人的帮助,有机会去施洞镇拜访她仍在家乡制作银器的父亲。种种这些慢慢构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网络,潘家园的P大妈经常去美国的民族博物馆表演;文化局长告诉我,他见我之前刚接待了M大博士的一支社会考察队;三苗网的一个网页里,路易莎、三苗大叔、P大妈同时被提到,并相互成为对方的报道人。。。
      尽管这个清水江流经的地区可以有多种模型来解释,但是我仍希望有一个更好叙述,来分析这个网络的内在关联,而不仅是这样一本缺乏结构的随笔。
  •     我认识一个苗族姑娘。一个很特别的姑娘。
      认识她的时候,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事业和生活上的挫折,让我对未来很绝望。
      大部分师友都为我感到愤愤不平,
      觉得我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不公平待遇。
      只有她不一样。她没有像普通人一样对我表示同情。
      反而很妒忌的对我说:“你多好啊,我就想要你现在的生活”
      
      哈哈,我对这个姑娘感到好奇
      后来,我顿悟了。
      原来,她,这个蚩尤后代的身上,
      有我苦苦寻找的东西——生活的大智慧。
      
      《安神大吉》是本很不起眼的书
      静静立在书架上某个角落里。
      在一堆主流的游记里显得很不起眼。
      我因为对她的好奇,而拿下了这本书。
      
      汉人不堪其忧,而苗人却不改其乐。
      我们总是在忧国忧民,自怨自艾中享受着寂寞孤独的思虑
      偏执的认为享乐是种令灵魂堕落的东西
      苦行僧似的自我鞭笞,精神上的自我拷打
      我们严格的要求自己,希望做一个成功的人
      无论是在外工作学习,还是在家庭里作父母爷孙
      总是有种无形的严格的道德规范在约束着你
      社会主流向你伸手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你必须这样走,那样才是对的”
      走不上的人,就怨天尤人了。
      
      我想了索甲仁波切说的话
      “现在的人,都太记得生活的小技巧,而忘记了人生的大智慧”
      其实,本没有路
      其实,到处都是路
      用精细的碗筷细致的吃点金屑玉粒,
      看到人使着粗花大陶碗喝大棒碴子粥
      突然觉得,那样倒头就睡,吃饱唱歌的日子,真令人羡慕。
      苗人有自己的规则和信仰。
      我们听来发笑的“蝴蝶妈妈,央公央妹”的故事
      她们会当作正正经经的故事来传唱。
      我们听着听着,觉得自个才是那个该被笑的
      因为除了金钱和自己,我们什么也不相信。
      我们嘲笑天底下所有不切实际的童话。
      没有信仰的可悲的活着。
      
      苗家孩子的三周百日
      教的是“爱天,爱地,爱父母兄弟姐妹,爱苗人”
      学的是“山珍海味能吃,苦日子草根树皮也能吃”
      而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人人都向上。谁来做底层人民。谁甘愿做普通老百姓。
      六合寨是贫穷的。
      但是却没有“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抱怨
      我们吃穿无忧,却每日研究人和人之间如何斗争
      消耗着宝贵的脑力和时间。
      以前听说有汉人去了西藏,哭的稀里哗啦
      他每到一处,随便走进一群人里,就能混着跳舞唱歌。
      这种无保留的情感,在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
      对面们的邻居也未必往来
      
      我突然傻傻的笑了
      笑的和苗族姑娘一样。
      我理解了她诸多神奇的行为
      比如:因为一个预言,来到陌生城市生活。
      因为相信宿命
      
      为什么不呢
      如果坚信的话。
      那没有什么是疯狂的。
  •     安神大吉,佑启后人
      
      6月的时候,我因为工作的缘故,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大棚区的唐卡区碰到几位甘肃的回族人,从交谈中得知,他们在市场经营唐卡、地毯已经好些年了,和他们一起的有好几十号人,大都来自甘南。这让我马上想到了起同事说起过的苗族群落,两者一样,他们的生活都从一个偏远的西部村庄辗转到了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这种迁徙,相似无比。
      
      于是,我找来了《安神大吉》。一本以随笔形式写就的田野考察笔记。作者杨群和耿默,在03年的时候结识了市场内的潘凤、潘玉珍等苗族姑娘,从而得以走访并记录整个苗族群落在北京以及贵州的生活形态,从而也就得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属于一个民族的传承不灭的文化:苗绣和苗歌。
      
      书中所提到的苗大姐,我在市场大棚大区还亲眼见到过。五六十岁的样子,耳朵上的穿孔很大,有些吓人。说起话来劈里啪啦,干脆利落。在问及绣品的种类来,颇为耐心细致的讲解。我在读了这本书后,才稍微了解到,这种在生意场上炮制出来的快言快语,在传递苗族织绣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现在我们在提到少数民族织绣的时候,常常会提到四大名绣:蜀绣、湘绣、苏绣和苗绣。前三者虽盛名在外,普通百姓消费却未曾见得如苗绣般既多又快。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出现在脑海,直到看完《安神大吉》,我才稍有领会。
      
      作者说这群苗族姑娘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何尝不是如此,她们在经营文化产业的同时,也带动起一个产业链的发展,更是一个文化产业的推动者。如果单纯的这么说,那么她们和所有经营商品的商人别无二致。但是,从书中,甚至在市场苗绣的摊位上,看到的是一派淳朴又乐天的苗家女子。在北京的潘家园弘善生活区、在苗家的六合乡、五河寨,她们是一群用在传统苗家文化熏陶和历练下成长的几代人,在苗歌声中,传承属于一个民族的图腾(Totem)、记忆(蝴蝶妈妈、牯脏节、枫木树)。
      
      安神大吉,书的名字,多少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是苗家在日常的礼仪文化中最常用到的汉文:“安神大吉,佑启后人。富贵吉祥,在尔子孙。”
      
      因为是随笔,作者并没有过多深入的探讨一个民族在对文化的传承上,所运用的或迷信或鬼魅或传奇的方式,也没有很学术的用报告的方式来呈现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生态。但是,在作为商业与文化结合的地点的潘家园,来描绘这样一个特色鲜明的民族,意义深远。
      
       2008.9.13
      
      
  •   原来啊,原来
  •   原来虾米啊?
  •   言多必失啊,不敢往后写了,自己想~
  •   无害的小白飘过~
  •   没说出口的,都是你爱听的啦,反正~
  •   哈哈,你也看了这本书吖,偶之前还把一些段落念给俺娘听呢~
  •   对这本书兴趣一般,对P大妈比较有兴趣……或许你可以去研究一下,这些人是怎么帮助“他者”认识所谓的“苗族”滴~
  •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不停地在比较,先说苗族怎么怎样了之后,“反思”我们汉族怎么怎么样。。。他说,为什么汉族不能像苗族那样团结呢;从头到尾他都在比较吖比较,苗族怎么样,对比而言,汉人又是怎么样的;比如说,他描述,苗族吃饭喝酒前要先随手把第一杯酒倒在地上祭一下祖先,然后开始反思,汉人又是怎样丢失了信仰传统的;还有苗族人为什么那么穷,还那么快乐,汉人为什么有了钱还快乐不起来>_<//。。。
    要说吖,这本书的描述对象们是怎样提供一个想象的“苗族”从而激发起对自己文化的观照呢~~
  •   @lss 我今年预备申一个青年基金吖,准备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组个队再进台江~
    @ls 是啊,因为要写申请吖,把之前看的书都翻出来咯~
    作者一直是在想象啊想象。倒满像几十年前的xx学家的想法,就是先设立了一套价值标准,搞了一套对立的东东,神马丢失传统的和保留传统的,穷的和富的,快乐的不快乐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最后还是那个“高贵野蛮人”的调调,表面上看是感性善意,但实际上还是双重标准吖,所以我要写一个更有爱更主位的东东~嗯
    捏一下ls^^ 跑开~
  •   他倒是记录了一些古歌还比较有意思,图片也很给力,好清晰~其他的可以忽略不计~~偶以前评论过这本书,去找一下。。。
    更有爱更主位,那岂不是要包养个台江妹子才能大变身么。。。
    爪子又不安分了!!!按住!!!。。。呃,浇点开水上去?
  •   吖~按住也要捏,浇开水也要捏@@,偶只带一个xx学家一起去田野,嗯!!!
    我去找找某人的评论
  •   没有贴在这里吖,在三苗论坛里贴过,偶去找一下。。。
    咩,那就不浇开水了,放在外面冻一宿,看乃还怎么捏~!!!
    乃也自带师妹了么。
  •   冻僵了也要捏~就带ls去,嗯!
    才不要和yd叔一样被村狗爆菊!
  •   咩,带去送给村民们吃么~~求香艳的吃法。。。
    yd大叔自带了一群师弟师妹,还要享受村妹子~~村狗都看不下去了,太嚣张了~~
    --------------------------------------------------------------------------
    找到了,也贴乃这里好了~
    《安神大吉》是晚上坐在沙发的地板上看完的一本书,叙述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卖苗族首饰的苗家女们的故事,她们都来自贵州,但是是不同县或不同乡的,在远离故乡的城市里,她们抱成团,用苗族古歌、传统习俗等各个方面形成精神的信仰来抵抗外界社会的影响。作者在一开头就提出问题,为什么苗族在上千年的迁徙中,能一直凝聚在一起?他自己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苗族古歌和祖先崇拜,这两方面的习俗把祖祖辈辈的苗族同胞聚拢在一起。因为作者是汉族,所以整本书里他都在不停地比较汉族文化与苗族文化,他说,为什么汉族就不能形成那么团结呢?他自己并没有给出准确的猜测或参考答案。最好玩的是作者描述他去贵州的苗寨探寻这些苗家女的家乡是怎样的。他说,他住进吊脚楼,老鼠在天花板上跑来跑去。读到这里,我扑哧一声笑出来,正在斗地主的老妈问我笑什么,我讲给她听,她说,啊呀,这个作者写得好,本来就是那样的嘛,老鼠到处都是。
    我妈说,她看见过大姨穿那种上面有绣片的衣服,她自己也穿过那种有盘扣的对襟衣服,不过没穿多久就全部要求穿解放服那种衣服了。她和大姨妈的衣服都是外婆自己缝制的。我瘪了一下嘴说,哟,你看你都不给我做,我都没有那些衣服穿了。不过我看见过老家的很多乡里的老人和中年妇女们都还是穿那种对襟外套,只是没有头饰 了,身上的银饰也几乎没有了,有一些老人戴了银手镯或耳环,项圈是没有了。
    不过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不是科班出身,全书基本上没有用到什么理论。Malinowski说,没有理论的田野志不过是一些志怪传说而已。而且作者明显表现出对苗族的不了解,潘大姐说,这个绣的是张秀眉,作者问,张秀眉是谁。晕,连事先做功课都不做,居然问出这个问题了。而且作者是从汉族,苗族对比的状态来写的。苗族无意与汉族相比,也不想相提并论。作者的相机很好啊,拍下了很多美丽的绣片。苗族是把历史都绣在背带上了,祖祖辈辈传下去,古歌,绣片,都是传承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另外还有日常生活中体现的祖先崇拜,苗族人不认为祖先离他们很远很虚,而是每天都能看能听见的。吃饭之前倒杯酒在地上,祭祭祖,有客人来了,烧点黄表纸,告诉祖先有客人来了等等,融入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如果作者在描述这里的时候结合Bourdieu的Habitus理论分析就好了。
    作者还描述了招魂仪式,我一边看一边想起了舅舅。话说我舅舅去前年的时候整夜整夜的失眠,到各个医院看病都说只是神经衰弱而已,但就是吃药也不见好,舅妈他们就找人去“滚鸡蛋”,后来舅舅的病就好了,不过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吃了什么药吃好的,或者是到底什么药/仪式让他康复的,只能说是一个综合作用(生理+心理)。月初的时候嫂嫂带着郭晏祺到我们家来玩,嫂嫂说郭晏祺老是拉肚子和感冒,稍不注意就生病了。我妈就问,有没有找人去滚过鸡蛋。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滚鸡蛋,就问到底,我妈她们才说了舅舅之前就去滚过鸡蛋。就是把鸡蛋壳上写了名字,一边写的时候一边要念叨,什么魂回家了,回来了之类的,然后把鸡蛋煮熟,给病人/有需要的人服下。相当于是一个招魂仪式。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大概就是列出他们采访的苗家女所唱的古歌,可惜我还不会做口头传说这类题材,不然就是多好的神话分析素材吖。另外,作者还采访到潘家是从江西迁来的,找到了一张祖籍名录。有意思的是,老家的一些石姓老人也在整理我们那一带的苗族族谱,他们列出来的也是从江西迁到湖北,湖南,然后是贵州和四川,迁到贵州的那些支系又有一些迁到云南,然后是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边境,最后才是1976年的时候迁到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和阿根廷等国家。作者最后说,“事实上,苗族的迁徙仍在进行中。”
  •   不给村民吃~留着xx学家自己吃~yd叔还带师弟了吖?偶还以为他带的全是师妹呢。。。
    -------------------------
    其实按照偶的交往,那个群体不管是帝都还是魔都的都是来自同一个台江县的,因为他们在历史上就位于清水江流域苗汉文化接触地带,所以都是一个带一个出来的。而把许多苗族合在一起的貌似是一个非常外在的观点,忽略了人群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啊,但是苗族认同一旦被建立起来,就存在一个标准化的问题,而像台江这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就很容易被选作标准化的样板。
    ls还有马林和布迪厄吖,好有爱~是哪一年写的吖?偶一直尝试想把这种迁移啊移动啊,整一个类似Diaspora的东东出来,但还木有头绪。。。
  •   09年写的吧,耐也要写Diaspora啦?
  •   偶在想怎么把P大妈和台江,还有苗族认同吖,苗绣啊,银饰啊,苗歌啊,整到一个体系里,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嗯
  •   挖,大工程吖~~期待呢~~有草稿了木有吖,瞅瞅先吖
  •   偶在写申请吖,年后就要交了,写完该乃,嗯~算数的
  •   世界很有趣,有的人在做爱,有的人在议论别人做的爱,还以为自己是东方不败……路过,打个酱油
  •   毛的师弟 全是师妹~
  •   很好~很诚实,奖励师妹一晚~
  •   博主干脆直接来到贵州实地考察吧,我想那样会了解得更为详细。另外,贵州师范大学有专项研究少数民族的学科和研究室,苗族的分支很多,在全中国贵州省是拥有最全的苗族支系的省份。
  •   博主经常来贵州考察,计划今年继续来~嗯
  •   贵州师范大学有专项研究少数民族的学科和研究室
    ------------------------------------------------------
    属于历史学院还是文学院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