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大学 夜读中庸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中国纺织  作者:刘秋炎  页数:321  

前言

白天,我们奔波在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上,为梦想而拼搏,为事业而奋斗;夜晚,我们回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小窝,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宁静,回归自然。人生在世,必须正确地处理出世和入世的关系。人们平时所津津乐道的权术、谋略等,都是待人处世、建功立业所必须接触甚至面对的。但一个人不能入世太深,否则久而久之,当局者迷,就会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过分地注重现实,从而导致精神世界的荒芜,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待问题,这样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就像白天忙了一天,晚上要做一番休息调整一样。出世就是我们要适当给自己留出思考的空间,抛开尘世的私欲杂念,超越功利,透视人心,冷静地反思自己,找回真实的自我,不要让自己迷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中。《大学》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四书”之一。古人所说的“大学”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问”,也可以说是“大人之学”。《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以窥儒家之门。它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道德理论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讲,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中庸》为孔子后裔子思所作,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鼬思想核心,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综合来说,中庸的含义,就是恪守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能够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那种理想人物。我们常说:“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出世与入世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人生。这部《日读大学夜读中庸》就是教导人们应以《大学》中所讲述的齐家治国之法来处理各种事务,以《中庸》中所阐述的修养人性之道来提升自身的德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既出世又入世的人生境界。这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编者2011年5月

内容概要

《大学》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四书”之一。
它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所启迪和帮助。《中庸》为孔子后裔子思所作,其主题思想就是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由刘秋炎编著的《日读大学夜读中庸》将两部儒学经典结合起来,并对其中的思想精华加以提炼,佐以经典案例,《日读大学夜读中庸》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智慧,从而达到既出世又入世的境界。

书籍目录

日读篇:《大学》中的齐家治国之法
第一章 经论——三纲八目的追求
大学之道的核心: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所得
知其本末,善始善终
欲明德天下,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有才智有见识才有真知灼见
推究事物原理可避祸保身
对事物有明确认识才能忠实诚信
意诚者,方能心思端正
心正者,方可提高品德修养
“身修”者,方能“齐家”
家和者,方可治国
治理好国家才能天下太平
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本性败坏者,难成大器
以真诚换取真诚
第二章 美德——弘扬光明的品德
时时自省,以显明美德
博学参省,好学深思
有美德的人令人崇敬
为君者要施行仁政
为臣者要毕恭毕敬
为子者要恪尽孝道
为父者要慈爱有加
与人交往,坚守信义
道德至善,民之不忘
治国之道,仁德为本
第三章 昕讼——凡事要抓住根本
遇到棘手的事要细细查清缘由
让坏人无法狡辩
学习要“人乎其内,出乎其外”
第四章 诚意——诚意的关键在于不自欺
君子“慎其独”而“不自欺”
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作恶者不得善终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第五章 正心——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心有愤怒则不正
心有恐惧则不正
心有逸乐则不正
心有忧患则不正
心不在焉则不正
第六章 齐家——齐家之关键在于修养自身品德
对家人的“爱”过了头就是“害”
学会向对手学习
面对自己敬畏之人行为容易有所偏失
行善做好事要看清对象
求取“傲慢”的贤才要真诚耐心
看人要长短兼顾
不可溺爱子女
第七章 治国——欲治国先齐其家
治家如同治国
不出家门也可治国
孝顺之人方可事君
敬兄如敬长
欲爱民如子先爱护子女
保护人民“如保赤子”
为上者应以身作则
一言可兴邦,也可丧邦
以“仁厚”赢得人心
正人须先正己
兄弟相处在于“和”
第八章 平天下——欲平天下先治其国
尊老敬老不违礼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民所爱,憎民所憎
慎重行事,知错就改
以德为政,四方皆敬
“德”是最有用的个人能力
德为本,财为末
重财轻德,本末倒置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不义之财富终将失去
世事无常,得意莫忘形
为人处世,以善为宝
患难与共者,值得珍惜
德胜于才,始可为贵
把奸佞小人驱逐
亲益远损,亲贤远愚
遇贤者应及时重用
奸邪之人,近之即祸
得之于忠信,失之于骄泰
生财有道
获取财富要遵循正道
为上者好仁,为下者必好义
尊崇仁义,成就大业
仗义疏财,顾全大局
治国不应以捞取财富为目的
任用小人,必惹祸事
夜读篇:《中庸》中的修养人性之道
第一章 天命——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一)秉承天命,天人合一
(二)中、和是一切的根本
第二章 时中——君子时中,小人无忌惮
(一)做个坚守道德的君子
(二)“反中庸”者肆无忌惮
第三章 鲜能——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一)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二)克制欲望,克服褊狭
第四章 行明——物壮则老,过犹不及
(一)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
(二)物壮则老,过犹不及
第五章 践行——实践才能出真知
(一)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二)学以致用方显真智慧
第六章 大知——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一)执两用中,隐恶扬善
(二)扬长避短,以扬为主
第七章 予知——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聪明并不等于高明
(二)凡事贵在持之以恒
第八章 服膺——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第九章 可均——天下国家可均,中庸不易
(一)中庸是极致性的标准
(二)中庸之道与对症下药
第十章 问强——真正的强在于精神力量
(一)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二)与人为善,和而不流
第十一章 素隐——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亦不后悔
(一)欺世盗名者不得善终
(二)半途而废者难以成功
(三)不争不斗,不喜不厌
第十二章 费隐——君子之道费而隐
(一)“中庸”之道既易又难
(二)努力摆脱一知半解
第十三章 不远——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一)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二)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第十四章 素位——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一)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
(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第十五章 行远——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一)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广
(二)认识自我,切忌虚夸
第十六章 鬼神——无所不在的道
(一)道是无所不在的
(二)内心的“诚”是关键
第十七章 大德——大德者必受命
(一)德性是一切伦理的基础
(二)高贵的品德是一种财富
第十八章 无忧——中庸而行,可以无忧
(一)中庸道德价值的评判
(二)对自己的修养和作为要谨慎
第十九章 达孝——礼法制度是治国之本
(一)用“孝”字影响别人
(二)善于继承前人的志向
(三)“礼”是不能错乱的
第二十章 问政——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一)为政之要,在于得人
(二)以自身的德行感召人才
(三)治国之道,以仁为本
(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五)勤奋必能通向成功
第二十一章 诚明——诚则明,明则诚
(一)诚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
(二)“自诚明”与“自明诚”
第二十二章 至诚——至诚可参天地
(一)君使臣以诚,臣事君以忠
(二)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
第二十三章 致曲——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一)“致曲”的修养之道
(二)由局部达到整体的诚
第二十四章 前知——至诚者可预知未来
(一)诚的最高境界有如神灵
(二)先知来自于自身的修炼
第二十五章 自成——诚者自成,合内外之道
(一)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
(二)诚者能够成就自己
第二十六章 无息——至诚是没有止息的
(一)追求至诚永远不停止
(二)至诚的三种情形
第二十七章 明哲——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一)修养德行,适应圣人之道
(二)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
第二十八章 自用——不可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一)自以为是者总与失败同行
(二)独断专行,必铸苦果
第二十九章 取信——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一)民信是最强的凝聚力
(二)身体力行,为不言之教
第三十章 敦化——至圣之德广大如天
(一)孔子祖述尧舜的内容
(二)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圣——能“配天"的领导艺术
(一)居卜者要“临之以庄”
(二)宽裕温柔,容纳万物
第三十二章 天德——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一)“至诚”之道的功用
(二)“诚”是天人合一的联结点
第三十三章 德化——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一)君子之道不可急功近利
(二)把民众培养成有德的君子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大学之道的核心: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原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之道,在于使人们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一个最好、最理想的境界。【解析】“大学之道”的第一条纲领是“明明德”,意思是要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内心原有的高尚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的本性生下来都不是恶的。长大以后之所以有的变成了好人,有的变成了恶人,就在于自己没有把握好一个正确的方向,忘了做人的根本所在,以至于走入了歧路。这个根本就是“德”。“德”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战国末年,齐国人鲁仲连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秦军围困赵国。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因此撤军。赵王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说:“为人排忧释难、解纷却有所取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干这等事。”于是辞别而去。鲁仲连是百家争鸣环境下的旷世奇才。在人品方面,鲁仲连的爱国爱民、排患解难、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折服;在辩术方面,鲁仲连善于举例,善于分析形势和谈话人的心理,逻辑缜密,给我们留下了很宝贵的语言财富。可以说,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成就了旷世奇才鲁仲连。道德至上的人会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心中。承袭“鲁仲连”的精神,把我们这个勤劳勇敢、崇德向善的民族不断地推向繁荣富强,不断地推向幸福和光明。“大学之道”的第二条纲领——亲民。所谓“亲民”,通俗地讲,就是要把普天之下的人民放在心上,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有了这样的气魄,就能成就伟业,继而流芳百世。孔子年轻的时候立志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有序社会。但是,当时各诸侯国几乎都是由权臣或氏族执政,极力排斥他,有的怕别国任用孔子,对自己不利,还加害于他。孔子几次受到围攻,差点儿送了性命。他在各国之间奔波,历尽艰辛,但始终执著地坚持理想,即使身处绝境,也从不气馁,绝不屈服。孔子为救世奋斗一生,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但是他忧国忧民,为理想执著奋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崇高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做人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要对得起堂堂“七尺”之身。坚守一种精神,做出一种榜样,用一身浩然正气彰显自我、改变世界。能做到这一点,就离《大学》所言的“亲民”境界不远了。“大学之道”的第三条纲领是“止于至善”。《大学》所言的“至善”,其中也有“至真至纯的善良”之意。没有善良,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发自肺腑的温暖与关爱,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富有,个人的修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既要培养自己成为勇敢、坚定的人,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人用手去救一只快被淹死的蝎子,被蜇了一下。但他看着还在水里挣扎的蝎子时,又再次伸手相救,又一次被蜇。有人说:“难道您不知道每次去救它都被蜇吗?”他说:“蜇人是蝎子的天性,但这改变不了我乐于助人的本性呀。”最后,他找到一片叶子将蝎子从水中捞了上来。先不说蝎子的命是否重要,但这个人“乐于助人的本性”却值得我们好好地深思反省!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在贫困地区,有些老师为了孩子不再失学,用他们赢弱的身躯,微薄的收入,支撑着一个村乃至几个村的教育;为了拯救与病魔抗争的生命,许多不相识的人们捐献爱心……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人们的善良。

编辑推荐

《日读大学夜读中庸》:我们常说:“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出世与入世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人生。这部由刘秋炎编著的《日读大学夜读中庸》就是教导人们应以《大学》中所讲述的齐家治国之法来处理各种事务,以《中庸》中所阐述的修养人性之道来提升自身的德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既出世又入世的人生境界。这也是《日读大学夜读中庸》的宗旨所在。白天,我们为梦想而拼搏,为事业而奋斗;夜晚,我们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回归宁静,回归自然。人世与出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人生。《日读长短经夜读道德经》就是引导读者以《大学》中所讲述的齐家治国之法来处理各种事务,以《中庸》中所阐述的人性修养来提升自身德行。辅相成,从而帮助读者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出世和入世有时修就像白天和黑夜,只有衔接得自然,才能够建功又修身。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读大学 夜读中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不错,和书店的一样的,三本一块就买了
  •   解释挺仔细,易懂,喜欢!
  •   每天睡觉前看会,感触很深
  •   该书分别有《大学》和《中庸》的原文,译文和解说。本人认为部分解说不深刻,到位。
  •   深入浅出的解析让我和儿子对大学、中庸有了更深的认识。
  •   正在读前一本书,其实这两本书的书名都蛮吸引我的,主要是子网能从书中学会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自己更好的与人交流,毕竟要踏入社会了。
  •   提高个人修养,
  •   书的内容好,送货人的态度也很好
  •   解释挺仔细的,适合晚上睡觉前翻一页,看一句
  •   人生哲理适合提高个人修养
  •   有些言过其实。新解太多,原文比较少。应该相应的多一些原文的注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