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赖彦斌,董晓萍  页数:292  字数:27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的“故事民俗地图志”,指的不是过往的故事类型学的讨论,也不是以编绘地图为主,而是讨论编绘故事地图中的民俗学难题,特别是空间信息和空间意义的问题,还要补充地图学和数字化的缺项。所谓空间概念,就民俗学而言,除了业内常说的地方性特征,还包括区域地理范围内的大量历史地理景观,这是过去很少进行民俗学研究的。特别是那些“会说故事”的景观实体,不少已转化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强烈地吸引着现代人。随着全球化对时间节奏的压榨,时间逐渐失去了人文意义,故事的流失或保护也在空间中实现,于是参观遗产地、现场听故事,成为一种趋势。这让现代人可以从空间中召唤时间,可以记忆和反思历史文明。此外,在一个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时代,慢悠悠的民俗消失很快,但被数字化也快。上网站,查地图、看民俗,渐成习尚。近年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都在花大力气资助遗产地,使这种空间携带时间的民俗传承呈现得十分明显。据此种种,这本《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希望能在专业研究领域中迈出新的一步,也希望能社会应用上有所作为。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
前 言
绪 论
第一章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基本理论问题题解
第一节 民俗学与地理学的交叉研究和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内涵
一、民俗学与数字故事民俗地图
二、地理学与数字故事民俗地图
第二节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编绘理念
一、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目标和性质
二、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类型和结构
三、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理念要素
四、数字故事民俗地图与数字化技术
第二章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分类、地名与编绘范围题解
第一节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分类的地名界定与转换
一、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故事地名界定与转换
二、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故事讲述地名界定与转换
三、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故事节日地名界定与转换
 ……
第三章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制图方案与编绘技术
第四章 数字民俗地图的空间要素与地名个案研究
附录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样图)
插图目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采用民俗地标体现民俗地方性。民俗地标,是民俗学与地理学的交叉概念。在地理学中,进行遥感制图和卫星影像判读时,需要建立一些如色调、形态、组合特征等判读标志,以便提取遥感图像中的专题信息。我们可以将地理学中的地标,理解为能够确定标示地图、卫星影像和航片上的图形与实际地表相联系的明显标志物。而在民俗学中,“民俗标志物”的概念,一般被理解为是能够代表某地民俗事象特点的典型事物或行为事件。 本书所说的民俗地标,与上述两种概念均有联系,但又有不同。民俗地标,是指在某次的民俗田野调查和民俗学研究中,与具体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可以体现历史人文内涵的地理实体,其目的是建立地图、地物和民俗含义间的相互联系。它可以是具体的地物,如寺庙、井、河流、水渠等,也可是一种具有文化关联性质的地名,如护国寺、武夷山等。从地图的表现形式来说,它表现的不是民俗事象的资源本身,而是与民俗事象相关的地点、场所和环境,当这种地点和场所显得相当重要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就可能成为“圣地”,构建了民俗文化空间。 第二,采用相关民俗的组合地图方式表现民俗地方性。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更是融合在一起,多种民俗事象相互黏合,成为民众生活的活态文化。 第三,采用专家系统地图体现专家对民俗地方性的研究。数字故事民俗地图不仅要体现民俗事象和民俗资源的地方性,更主要的是要体现民俗学者对民俗地方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自然现象来说,民俗事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要复杂得多,使用地理方法编绘等值线图可以看出地表干旱程度的递变规律,但简单使用地理方法编绘民俗志词语的方言地图,就不一定代表了民俗文化的中心与周圈传播规律。通过建立专家系统,使用专家系统地图体现民俗地方性,既可以表达专家研究成果,同时又成为相互验证比较的工具。 从民俗地图的学术史来看,体现民俗资源地方性的民俗分布地图,在基础资源描述和原始资料分级分类方面,对民俗学者研究有重要作用,它也是在民俗地图的起步阶段,最容易利用地理方法制作、数量最多的一种。 当然,要将其作为研究资料使用,这种地图尚显不足,还要用其他手段改造和利用,以便与其他资料结合使用。例如采用WebGIS的数字地图展现模式,将其中包括的行政地域分类、民族分类和专业分类信息用逐步显示和交叉查询的方式包含在地图中,而讲述人(或表演者)信息和搜集数量等通过点击查看数据库的形式展现出来。

编辑推荐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