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宋鸿兵  页数:全三册  字数:30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2006年夏,正当美国房地产泡沫如日中天之时,我对即将来临的金融海啸已深感忧虑,《货币战争》一书正是在这样一种不安和焦虑之中诞生的。在我看来,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1971年以来的美元体系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就是全世界的货币大厦事实上建立在美国的债务沙滩之上,而美元的债务本位既不可能稳定,也不可能持续,随着世界经济总吨位的增长,美元地基已在沉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厦将倾的危机。货币从本质上看,就是财富的一种索取权,人们持有货币,相当于持有财富的收据。什么是财富?以什么样的财富形式为抵押发行货币,这决定着货币的性质。最广为人们所接受的财富就是通货。财富,也包括通货,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通货的商品属性,其实质乃是劳动属性。在人类5000年文明史上,曾经有2000多种商品担当过通货的职责,而市场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步淘汰了其它通货,最终选择了黄金和白银作为财富的终极代表。无论哪个地区,无论什么文明,无论何种宗教,金银作为最广泛被接受的财富形式而形成了货币。此时的金银,既是财富的索取权,同时又是财富本身。纸币的出现,原本作为金银的收据,主要为了方便交易。人们持有纸币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拥有这张收据,而是为了拥有收据所能索取到的金银,以及最终金银能够自由而等值兑换的其它财富。这样的货币制度一直运转到1971年,美元正是这一货币制度的代表。在此之前,人们手持美元觉得踏实的真正原因就是美元钞票能够最终兑换成黄金。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忘记了美元仅仅是一种财富的收据,而绝非财富本身,而美元逐渐被描述成是与黄金一样美好的终极财富。即便人们在长期被洗脑的过程中已逐渐淡忘纸币收据背后的黄金,但黄金毕竟制约了收据的超额增发,因为当收据过多时,迟早会激发出人们对这些收据所能索取的黄金的兴趣。银行家们作为货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不喜欢黄金作为纸币的抵押物,一是黄金不足以满足纸币欲望的膨胀,二是黄金不能产生利息收入。银行家们更愿意使用永不枯竭而且能够生息的资产去替代黄金,这样的想法具有无比的诱惑。1971年之后,黄金的非货币化其实是货币游戏规则制定者单方面强加给其他人的不平等条约。于是,我们见识到了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主权信用货币。这是一种以主权国家的债务为抵押资产来发行货币的尝试,纸币这一收据所能索取到的最终财富不再是黄金,而是国债!国债是具备劳动属性的财富吗?也许。因为国债是纳税人未来缴税的承诺,但是这个未来时态引入了一个不确定因素,那就是时间。黄金是已完成的劳动成果,你看或者不看,它都在那里。国债则是未完成的劳动成果,它是未来的财富,它始终存在着违约风险。当国债成为货币收据的最终索取物,相当于透支了未来的财富。同时,债务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个严重副作用就是双重利息成本,人们不仅需要为借用货币支付利息,同时还不得不为货币的抵押品再次支付利息。在债务货币制度下,货币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负担。为使用公共货币而向少数人支付利息成本,将国家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这是一个无法令人在逻辑上感到信服的设计,同时这也是一个从基因里就存在着“癌变”信息的货币系统。货币发行量越大,债务规模也就越大,利息成本就越高,全民“被负债”压力就越重。由于利息只与时间有关,因此货币扩张呈现出内生性的刚性需求,具有天然的货币贬值倾向,通货膨胀成为最终的必然结果。而通货膨胀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世界范围内出现贫富分化的元凶。如果货币与信用扩张及其利息成本增加的速度持续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势必造成整个经济体形成债务堆积的“堰塞湖”效应,这就是总负债规模/GDP比值的不断攀升。当这一比值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经济体将不堪债务重负而出现大面积违约。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根源正在于此。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扩大了危机的范围,并加剧了危机的烈度。以美国国债为抵押来发行全球贸易与储备货币,势必造成美国国债规模与其财政收入的严重不匹配,美国经济体总负债与GDP比值日益恶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美元主权信用的危机。正是基于上述判断,2006年在《货币战争》中,我提出了以下推论:1、金融危机的爆发将不可避免,它会源于美国,但波及整个世界;2、美国的次贷危机绝不是孤立、可控和不会蔓延的小问题,而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3、美国资产泡沫最严重的房地产业的金融中枢,房利美和房地美,将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4、为拯救金融机构,美国将不得不海量增发货币,从而引发美元主权信用危机;5、在美元危机恶化的同时,黄金将大幅上涨,因此建议中国应大规模增加黄金储备。五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的突变,已经和正在验证这些推论。2007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2008年金融海啸;2008年9月两房与雷曼兄弟公司相继破产;2009年和2010年,美国两次开动印钞机,大搞所谓货币的量化宽松;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和欧元危机从南欧五国拉开序幕,目前仍在恶化之中;2011年7月,黄金价格冲上1600美元/盎司,为2006年初的三倍。2011年7月19日,美国国会正在激烈争论是否需要提高美国国债的上限,如果在8月2日仍未达成妥协,美国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国债违约危机。尽管最终国债上限将会被再度提高,但美国严重的财政赤字与国际收支赤字的危险性所造成的国债隐性危机,已在全世界面前显露无疑。究竟为什么美国乃至全世界会采取这样一种必然导致危机的债务货币制度?为什么货币没有选择无利息成本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制度安排?到底是什么样的特殊利益集团左右着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演化?他们又是如何从政府手中夺取了货币发行大权?正是在这些强烈疑问的探究过程中,慢慢开始了《货币战争》的求索历程。从美国到欧洲,再到中国,逐渐形成了《货币战争》系列的研究风格,这就是用货币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纵深感来解读和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并前瞻性地审视未来。2006年,当我在写《货币战争》一书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短短几年之后,“货币战争”这一曾被讥讽为“子虚乌有”的词汇,竟成为世界各国政要和学者广泛关注的国际性热门话题。历史已经证明了货币的巨大力量。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必将与货币紧密相连。2011年7月19日 于香山

内容概要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货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胀、通缩和泡沫越来越频繁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是货币背后隐藏的集团利益之争,却在很长时间里不为人知。什么样的特殊利益集团左右着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演化?他们如何从政府手中夺取了货币发行大权?他们又怎样制造泡沫和危机,从中渔利?《货货币战争(升级版)(套装全3册)》全新序言解读货币战趋势!第一次揭开了货币背后的战争大幕,为我们展示了政治风波和经济危机之后的翻云覆雨手。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多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我们的经济实际上是被少数人主导的。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在经济动荡不安的今天,中国如何警惕和应对金融打击,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货币战争(升级版)(套装全3册)》一定会让你深受启发。

作者简介

  宋鸿兵,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书籍目录

货币战争(升级版)
升级版序言
序言 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一帆风顺吗?
第一章 罗斯切尔德家族:“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
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斯切尔德的凯旋门
罗斯切尔德起家的时代背景
老罗斯切尔德的第一桶金
内森主宰伦敦金融城
詹姆斯征服法兰西
所罗门问鼎奥地利
罗斯切尔德盾徽下的德国和意大利
罗斯切尔德金融帝国
第二章 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总统的百年战争
刺杀林肯总统
货币发行权与美国独立战争
国际银行家的第一次战役: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
国际银行家卷土重来:美国第二银行(1816-1832)
“银行想要杀了我,但我将杀死银行”
新的战线:“独立财政系统”
国际银行家再度出手造成“1857年恐慌”
美国内战的起因源于欧洲的国际金融势力
林肯的货币新政
林肯的俄国同盟者
谁是刺杀林肯的真凶
致命的妥协:1863年《国家银行法》
第三章 美联储:私有的中央银行
神秘的哲基尔岛:美联储的策源地
华尔街7巨头:美联储的幕后推手
策立美联储的前哨战:1907年银行危机
从金本位到法定货币:银行家世界观的大转变
1912年大选烽烟
B计划
《美联储法案》过关,银行家美梦成真
谁拥有美联储
美联储第一届董事会
不为人所知的联邦咨询委员会
真相何在
第四章 “一战”与大衰退:国际银行家的“丰收时节”
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斯特朗操纵下的战时美联储
“为了民主和道德原则”,威尔逊走入战争
大发战争财的银行家们
《凡尔赛和约》: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剪羊毛”与美国1921年农业衰退
国际银行家的1927年密谋
1929年泡沫破裂:又一次“剪羊毛”行动
策划大衰退的真正图谋
第五章 廉价债务货币的“新政”
凯恩斯的“廉价货币”
1932年总统大选
谁是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
废除金本位:银行家赋予罗斯福的历史使命
“风险投资”选中了希特勒
华尔街资助下的纳粹德国
昂贵的战争与廉价的货币
第六章 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
“精神教父”豪斯上校与外交协会
国际清算银行:中央银行家的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统治世界的精英集团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
三边委员会
第七章 诚实货币的最后抗争
总统令11110号:肯尼迪的死亡证书
白银美元的历史地位
银本位的终结
黄金互助基金
特别提款权
废除黄金货币的总攻
“经济杀手”与石油美元回流
里根遇刺:粉碎了金本位的最后希望
第八章 不宣而战的货币战争
1973年中东战争:美元反击战
保罗?沃尔克:世界经济“有控制地解体”
世界环保银行:要圈地球30%的陆地
金融核弹:目标东京
索罗斯:国际银行家的金融黑客
狙击欧洲货币的“危机弧形带”
亚洲货币绞杀战
中国未来的寓言
第九章 美元死穴与黄金一阳指
部分储备金体系:通货膨胀的策源地
债务美元是怎样“炼成”的
美国的“债务悬河”与亚洲人民的“白条”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霸盘生意”
政府特许机构:“第二美联储”
黄金:被软禁的货币之王
一级警报:2004年罗斯柴尔德退出黄金定价
美元泡沫经济的死穴
第十章 谋万世者
货币:经济世界的度量衡
金银:价格动荡的定海神针
债务货币脂肪与GDP减肥
金融业: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军”
未来的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迈向世界储备货币之路
后记 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几点看法
附 美国债务内爆于世界流动性紧缩
大事记
货币战争2:金全天下
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

章节摘录

美国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国际势力的干预和阴谋,其中尤以国际金融势力对美国的渗透和颠覆最令人惊心动魄,却最不为人所知。    美国历史上发生在其本土的最大规模的战争当属南北战争。这场历时4年的血腥战争,南北双方参战人数多达300万人,占其总人口的10%,其中60万人战死,无数人员受伤,大量财产毁于战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到14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完全平复。    今天,关于南北战争起源的争论大多围绕着战争的道义问题,即废除奴隶制的正当性,恰如希特尼所说:“如果没有奴隶制,就不会有战争。如果没有对奴隶制的道德谴责,就不会有战争。”    其实,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关于奴隶制的争论是经济利益第一,道德问题第二。当时的南方经济支柱就是棉花种植产业和奴隶制,如果废除奴隶制,农场主就不得不按白人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支付工资给原来的奴隶,那么整个产业就会陷入亏损,社会经济结构势必崩溃。    如果说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那么政治利益冲突的背后正是经济利益的较量。这种经济利益的较量表面上体现为南北方的经济利益差异,但其实质是国际金融势力为分裂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而玩弄“分而制之”(Divide and Conquer)的策略。    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极深渊源的德国首相俾斯麦说得透彻:“毫无疑问,把美国分裂成南北两个实力较弱的联邦,是内战爆发前早就由欧洲的金融强权定好了的。”    其实“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轴心”的银行家们正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幕后黑手。    为了挑起美国内战,国际银行家们进行了长期缜密而周详的策划。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英国的纺织工业和美国南方的奴隶主阶层逐渐建立起密切的商业联系,欧洲的金融家们瞧准了这一机会,乘势秘密发展起一个将来可以挑起南北冲突的人脉网络。在当时的南方,到处都是英国金融家的各类代理人,他们和当地的政治势力共同策划脱离联邦的阴谋并炮制各种新闻和舆论。他们巧妙地利用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的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地强化、突出和引爆这一原本并非热门的话题,并最终成功地把奴隶制问题催化成南北双方水火不容的尖锐矛盾。    国际银行家们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战争开打,然后大发战争横财。他们在策动战争的过程中,惯用打法是两面下注,无论谁胜谁负,巨额的战争开支所导致的政府巨额债务都是银行家们最丰盛的美餐。    1859年秋,法国著名银行家所罗门·罗斯柴尔德(詹姆斯·罗斯柴尔德之子)以旅游者的身份从巴黎来到美国,他是所有计划的总协调人。他在美国南北奔走,广泛接触当地政界、金融界要人,不断地把收集到的情报反馈给坐镇英国伦敦的堂兄纳萨尼尔·罗斯柴尔德。所罗门在与当地人士的会谈中,公开表示将在金融方面大力支持南方,并表示将尽全力帮助独立的南方取得欧洲大国的承认。    国际银行家在北方的代理人,是号称纽约“第五大道之王”(the King of Fifth Avenue)的犹太银行家奥古斯特·贝尔蒙特(August Belmont)。他是法兰克福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的代理人,也是该家族的姻亲。1829年,年仅15岁的奥古斯特就开始了银行家生涯,他起初为法兰克福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工作,很快便显露了出类拔萃的金融天赋。1832年,他被提拔到那不勒斯的一家银行工作,以便历练他国际金融业务的经验。他精通德、英、法、意大利语。他在1837年被派往纽约,由于大手笔吃进政府债券,很快便成为纽约金融界的领袖级人物,并被总统任命为金融顾问。奥古斯特代表英国和法兰克福的罗斯柴尔德银行表态,愿意从金融上支持北方的林肯。    为了增大对北方的军事压力,1861年年底英国增兵8000人到加拿大,随时准备策应南军的进攻,从北部边界威胁林肯政府。1862年,英国、法国和西班牙联军在墨西哥港口登陆,在美国南方边境地区完成集结,必要时将进入美国南方直接与北方开战。1863年10月3日,法军将领耶列又增兵3万,并占领了墨西哥城。    在战争爆发初期,南方的军事进攻节节胜利,英法等欧洲列强又强敌环伺,林肯陷入了极大的困境。银行家们算准了此时的林肯政府国库空虚,不进行巨额融资战争将难以为继。自1812与英国的战争结束以来,美国的国库收入连年赤字,到林肯主政之前,美国政府预算的赤字都是以债券形式卖给银行,再由银行转卖到英国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和巴林银行,美国政府需要支付高额利息,多年积累下来的债务已使政府举步维艰。    银行家们向林肯总统提出了一揽子融资计划并开出了条件,当听到银行家们开出的利息要求高达24%~36%的时候,惊得目瞪口呆的林肯总统立即指着门让银行家们离开。这是一个彻底陷美国政府于破产境地的狠招,林肯深知美国人民将永远无法偿还这笔天文数字的债务。P41-43

后记

中国金融开放的最大风险是缺乏“战争”意识    在探讨中国金融开放的风险问题时,大多数学者和决策者关注的是“战术”层面上的风险,比如外资银行参股控股的风险,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监管风险,利率市场化的风险,证券市场波动风险,外汇储备贬值风险,房地产贷款市场风险,资本账户开放风险,人民币升值风险,国有银行内控缺失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巴塞尔协议的冲击风险等等。其实,金融开放的最大风险源自“战略”层面,即金融开放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场“货币战争”,缺乏战争的意识和准备是中国当前最大的风险!    想当然地把金融领域的开放理解成普通行业的开放是极端危险的。    货币是一种商品,而它不同于其他一切商品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社会中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商品,对货币发行的控制是所有垄断中的最高形式!    中国的货币发行原本为国家所控制,也只有国家控制货币才能保障社会结构的基本公平。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中国的货币发行权将处于危险境地。    普通人可能会认为中国的货币就是人民币纸币,只有国家才能印刷和发行货币,外资银行怎么可能自己印人民币呢?其实外资银行们根本不必印发人民币就能“创造”货币供应。它们会引进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金融产品,以各种方式创造债务工具并使之货币化,这就是货币的类似物“流动性”。这些金融货币完全具备实体经济领域货币的购买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外资银行将参与中国人民币的货币发行。    当外资银行“创造”的人民币信贷总量超过国有商业银行时,它们实际上就能够架空中国的中央银行,控制中国货币的发行权!它们将有能力和意图来恶意制造货币供应的波动,从而先是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血洗中国人民的财富,就像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一样。    当外国银行势力日渐强大之后,它们通过金钱与权力的交易、金钱与金钱的交易、金钱与名誉的交易、金钱与学术的交易,来形成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超级特殊利益集团”的“强强联合”的局面。它们将通过提供巨额信贷来奖励那些与它们“心心相印”的地方政府,它们将物色和重点栽培“有潜力”的新一代政治新星,以图长期政治回报,它们将通过提供学术研究项目基金,来“鼓励和支持”对其有利的各种学术研究成果,它们将大量资助各类社会团体来影响公共议程,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强大的“主流民意”,它们将慷慨支持新闻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来反映社会对外资银行的“积极评价”,它们将使用高额投资回报来左右出版机构的选题方向,它们将大手笔投资医药行业,包括系统性地妖魔化中医,它们还将逐步向教育领域、法律系统,甚至军队系统进行渗透。在一个商品社会里,没有人会对金钱具有“免疫力”。    外国银行势力还将通过投资来控制中国的电信、石油、交通、航天、军工等国有垄断行业,毕竟没有法律规定国有垄断行业不能从外资银行贷款和融资。而外资银行一旦成为中国国有垄断行业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它们将掌握这些中国的“核心资产”的命脉,外资银行可以随时切断这些重要企业的资金链,从而导致中国核心产业部门的瘫痪。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当然是为了赚钱,但不一定是常规的赚法。    金融开放所面临的战略风险远不是金融业本身那么简单,它涵盖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稍有闪失则后果不堪设想。令人遗憾的是,在受中国保护的国有行业名单中,竟然没有最应当受到保护的金融业。目前中国国产的银行家与欧美200多年“血雨腥风”中杀出来的银行巨头们,完全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这就好比让一个单薄的初中生去和拳王泰森同台较量,人们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就可以预测最后的结果。    由于金融开放的战略风险涉及全局,现有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监管已经不可能承担这样综合性跨行业的战略风险监督重任,建议组建“国家金融安全委员会”将三者的职能统一起来,直属最高决策层;大力加强金融情报研究,加强对外资银行中的人员背景、资金调动、战例收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工作;建立国家金融安全保密等级制度,重要金融决策者必须通过该制度审核。必须考虑对外资银行可以涉及的行业进行“软限制”;制订中国突然陷于金融危机的各种预案,并定期演练。    金融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远比战略核武器更需要严密监督的领域。在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安全监管机制之前就贸然全面开放,乃是取乱之道。    要货币主权还是要货币稳定?    货币主权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力之一,它赋予了主权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制订货币发行政策的职责。货币主权理应高于一切外来因素,包括所有国际惯例和国际协议,以及外来政治压力。货币主权只应服务于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持货币稳定指的是维护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币值稳定,以便向国内行业提供良好和平稳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    目前,中国的困境在于货币主权与货币稳定只能二选一。维护人民币的主权就会面临升值的后果,而追求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就会丧失货币主权。中国现在的政策是为了经济发展不得不追求货币稳定而放弃货币主权。问题的要害是,美联储实际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着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由于中国是采用强制结汇制度,美国可以通过增加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来迫使中国央行增发基础货币,而这些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的放大,会产生若干倍的货币增发效应,造成流动性泛滥,推高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极大地恶化中国金融生态环境。为了对冲这样的货币增发,政府和央行只能被迫增发国债和央行票据来吸纳过剩的流动性,但是这又将增加政府的债务负担,这些债务早晚是要连本带利偿还的。    这样一种完全被动的金融战略态势对中国极端不利。只要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中国就无法摆脱这样的局面。从根本上讲,只有推动黄金的重新货币化,才能给世界各国创造出一个自由、公平与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剧烈动荡的国际汇率市场情况下,世界各国付出的经济代价实在是极端高昂和痛苦的,尤其是生产物质财富的国家更是受害深重。如果难以一步到位,也应该大力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货币升值与金融系统“内分泌紊乱”    如果说有谁可作为货币剧烈升值的反面教材的话,日本无疑是最恰当的人选了。日本的经济长期委靡不振,固然有其内在的客观因素,但对于美国突然发动的“金融战争”完全缺乏思想准备应当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941年日本发动了“偷袭珍珠港”事件,打了美国一个措不及防,而美国则在近半个世纪后的1990年回敬了日本一次“金融闪电战”,双方也算是扯平了。    日本《金融战败》的作者吉川元忠哀叹,就财富损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年金融战败的后果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损失相当。    日本和中国一样,是老老实实一手一脚努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典型,对于虚无缥缈的金融财富的理念向来持怀疑态度。日本的逻辑很单纯,自己生产的高中端产品质优价廉,在市场竞争中几乎所向披靡,而日本银行业当年曾是世界级别的巨无霸,挟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一大债权国地位而傲视天下。1985年到1990年,日本国内经济和出口贸易空前红火,股市、房地产连年暴涨,大批收购海外资产,日本人的自信也达到了空前程度,超过美国似乎只有十年之遥。对于金融战争毫无概念的日本,和目前中国的乐观情绪何其相似,而中国现在还远不如当年日本的家底厚实。    忘战必危对于昨天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国具有同等深刻的意义。    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签订时1美元兑250日元的汇率,在三个月内剧烈贬值到200日元左右,美元贬值高达20%,到1987年1美元贬值到120日元,日元在短短三年中升值了一倍,这是日本金融业最重要的外在生态环境的巨变,结果已经表明,这样的生态巨变,足以导致“恐龙灭绝”。    美国的金融大夫们早就明白,强迫日元短时间内剧烈升值,其疗效类似于强迫日本吞服大剂量的激素,后果必然是造成日本经济出现“金融系统内分泌”严重紊乱。再胁迫日本保持2.5%超低利率达两年之久,则疗效更佳。果然,日本的经济在金融内分泌失调和大剂量激素的刺激下,股市、房地产等脂肪组织迅速增生,物质生产部门与出口行业的肌肉组织严重萎缩,然后是经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症状如期出现,最后导致金融系统患上了心脏病和冠心病。为了更加容易地诱发这些并发症,1987年国际银行家们在国际清算银行又研制出针对日本的新型特效药——巴塞尔协议,要求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自有资本率必须达到8%。而美国和英国率先签署协议,然后胁迫日本和其他国家必须遵守,否则它们就无法同占据着国际金融制高点的美英银行进行交易。日本银行普遍存在着资本金偏低的问题,只有依靠银行股票高价格所产生的账外资产才能达标。    高度依赖股票价格和房地产市场的日本银行系统终于将自己的软肋暴露在美国金融战争的利剑之下。1990年1月12日,美国在纽约股票市场利用“日经指数认沽权证”这一新型金融“核武器”,发动了对日本东京股市的“远程非接触式”战略打击。    日本金融系统的心脏病和冠心病经受不住这样的强烈刺激,终于发生了中风,然后导致了日本经济长达17年的偏瘫。    如今,几乎一模一样的药方又被“热心和急切”的美国金融大夫们介绍到了中国,所不同的是,中国经济的身子骨远不如当年的日本,这服药灌下去只怕就不是偏瘫这么简单了。卧床已久的日本甚至比美国大夫更急迫地想看看中国喝下这服药到底反应如何。    糟糕的是,中国现在的早期症状与1985年到1990年的日本极其类似。    对等开放下的外线作战    “国际惯例”眼下是个颇为时髦的词汇,仿佛遵循了“国际惯例”,天下就从此太平了,金融开放就像田园牧歌般地优美舒畅了。如此天真烂漫的想法只怕会误国误民。    “国际惯例”的形成完全在业已形成垄断地位的国际银行家的操控之下,在特定条件下,也非常可能为中国量身制作一套全面封杀中国银行业生存壮大的“国际惯例”,这一手已经成为居于金融行业垄断制高点的美英银行封杀竞争对手的有效武器。    当年成功打垮日本金融业扩张势头的老巴塞尔协议,已经改头换面地升级为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它同样有可能被用在中国银行系统的头上,从而成为阻止中国金融行业海外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些发达国家认为,所有该国境内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必须完全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才能继续运作,这还不算,连这些外国银行的所在国也必须符合该协议的要求,否则就可能存在“监管漏洞”。这样的规定无疑将大大增加这些外国银行分支机构的运作成本。对于中国刚刚开始走向世界的金融行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本土的银行尚未实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意味着这些银行在美国和欧洲的分行有可能被改制甚至关闭,中国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海外金融网络存在着被一网打尽的危险。    占据着巨大优势的欧美银行业的游戏规则制订者们,将轻而易举地封杀中国金融行业的对外发展之路。而中国国内的银行业还要苦苦遵守这些冠冕堂皇封杀自己的所谓“国际惯例”,天下没有比这种游戏规则更加不公平的了。在拥有巨大优势的对手面前,还要被人捆上手脚,这场游戏的输赢早已成定局。    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国的对策就是,也只能是,“对等开放下的外线作战”。如果所在国利用不管何种“国际惯例”来封杀中国的海外银行分支,中国也将如法炮制,制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规定,限制乃至关闭其银行在中国的运作。回顾英美成为国际银行业的主导力量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建立国际银行网络是必经之路。中国的银行业与其只在中国本土与国际接轨,不如实施外线作战,去直接收购欧美的银行或扩张分行,建立中国自己遍布世界各地的金融网络,在战争中去学习战争。如果中国的银行业在海外收购或扩张受阻,中国不妨也照对等原则办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运作事宜。    藏汇于民不如藏金于民    面对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许多学者提出要藏汇于民,以分摊国家的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如果中国放弃强制结汇制度,企业直接控制外仁,虽然分摊了国家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并减轻了货币增发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是却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国家对外汇流动的监控能力,因而增加了金融系统整体的风险,这并非是一个万全之策。    与其藏汇于民,不如藏金于民。任何外汇从长期来看都会对黄金贬直,只是贬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将中国已经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实现购买力保值,唯有变外汇储备为黄金白银储备。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其实不立是个假象而已,看破了这一层,哪怕它汇率市场掀起千重浪,中国自舒万吨黄金作为定海神针。    藏金于民从根本上保护了人民的财富安全,无论是商品还是资产形式的通货膨胀都无法侵蚀老百姓的真实购买力,这是所有致力于和谐与平等社会构建所不可或缺的经济自由的基石。毕竟是人民的劳动创造了财富,人民有权选择储藏自身财富的方式。    黄金具有所有货币中最高等级的流动性。黄金不仅在人类5000年的历史上,被不同文明、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政体的社公认为财富的最高形式,它也必将在未来的社会担当起经济活动最基本度量衡的重大历史重任。在世界历史上,人们曾四次尝试抛弃黄金作为货币体系的基石,而试图“发明”更为聪明的货币制度,前三次已经失败,而我们当今的世界正在经历第四次失败。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本性注定了以人的主观意识来标定客观经济活动的尝试不会成功。    藏金于民以待天下有变,以黄金为支撑的“中国元”将在一片由过度债务贪婪所造成的国际金融废墟上卓尔屹立,中华文明自有出头之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很好,看后学了很多金融和政治的学问,很多复杂的政治迷局也只不过是一些利益的钩心斗角而已,仅仅是围绕货币的发行权、定价方式就有如此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赞一个。总体来说受益匪浅,对金融的一些学问开窍了,很值得读!    Emmayan    我有一个观点,好书往往是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货币战争》是我买的为数不多的畅销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以货币的角度来重新审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从货币的角度去看的确能够解读一些难以理解的国家政治经济决策。无论这本书所说的是真是假,你都不能忽视它对许多人的历史观发出了挑战。这具备好书的一个特点,它会引来争议,引来反思!    Hartely    它向我们展示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示了我国金融市场开放之后会面对的严重挑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作好准备没有什么不好。希望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能够读读这本书,不一定是要完全相信里面的内容,但是要有一个危机意识。    Liucixi    读完此书我们多少会反思,在当今,货币战争是否要赋予新的意义,它还适用吗?为什么叫做货币战争?这场无硝烟战争的起因、手段和目的又都为何呢?再回头来仔细环顾一下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认真观察一下现实中的种种,我们真的可以看到或者正在上演,或者即将上演的一场战争。如果你是爱思考的人,如果你是可以同时跳出作者的思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人,那么,你一定要来阅读,相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酷妞儿    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争议说明它戳到了痛处,说明它点到了七寸,因此这本书不可不读。通读下来,佩服于作者竞能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平时高深莫测的金融学以及经济学常识进行普及,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了解西方的金融发展史。    忘我山人李健    虽然该书侧重于从货币金融角度,来分析近现代各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及其原因,但是,它带有相当大的演绎或逻辑推理的成分。其可贵之处在于瞽世人们,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外部世界并不是如我们看到的或如西方媒体鼓吹的那样,我们不能陶醉在我们自己的表面繁荣和浮躁当中,更不应该陶醉在西方世界对我们的“赞美”和“夸耀”之中。相对于近代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还处于相当稚嫩的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绝不要盲目而夜郎自大!    Panhongfu    这本书颠覆了我曾经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一部让人深省的著作。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下。并不是因为看了书能够从中谋得多大的利益,赚到多少钱,而是每个人都有权利知道如何在别人的阴谋中保障自己的利益……我们谁都不想成为别人利益的牺牲品。    Sinenis_song

编辑推荐

上市后一版再版 销量突破200万册 重印41次掀起全国金融阅读热潮的经典畅销书经济前路未明的转折点,作者再次全新作序,增补大事记,反思货币战争背后的国家命运国际银行家如何利用货币操纵政府?经济危机背后有怎样的利益黑手?中国应该怎样应对金融之战?深度揭秘你所不知道的历史金融内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货币战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6条)

 
 

  •     货1的时候还有点意思,后面23就好像国际金融史了,有凑数的感觉,货币战争4今天刚拿到,早知道就1—4一起买了,关于中国的部分写得太浅,蜻蜓点水,不够过瘾,不知道作者的思考角度问题还是其他考虑?关于胡雪岩和民国部分我没有仔细看引用目录,作者团队应该语气上会有主观判断的东西,这样挺好,但是读者会有一种野史的感觉不知说的对不对,好了,睡吧。
  •   货币战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每一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我们谁都不能成为别人利益的牺牲品
  •   收到的书质地不错,像是正版的,书写的不错很真实的告诉我们货币是什么,为什么银行家们在玩货币,钱掌握在谁的手里!
  •   书什么的很赞拉。宋鸿兵的解释什么的很通俗,看起来非常过瘾。我一个没学过金融专业知识的高中生看起来都带劲、罗斯柴尔德那写得让人感觉很好。文字功底专业知识都很深厚的。是好书
  •   看来一点,暗潮涌动的金融世界。
  •   让读者进入一场陌生的战争场景,很是受益。
  •   三册全新,纸张和排版都很好。值得拥有
  •   通俗的文字,宏大的视野,历史的深度,到位的剖析;这是部每个国人都应该看的一部书.
  •   虽然最终没收到货,但是在书店看过,还是不错的。期待补货!
  •   送给哥哥的书,哥哥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书。
  •   看完应该很有感触吧,刚看
  •   买来后抓紧每天早、晚的时间看完了,爱不释手!已经向身边多位朋友推荐。
  •   这个三本书真是纠结,一直想买,但是怕没时间没耐心看下去,最近朋友借了一本,看了一些,决定3本一起购入。
  •   作者文笔优美,观点新颖,很有创见,赞一个!
  •   写得精彩,书很有味!
  •   比书店便宜近一半的价格,而且除了纸张可能略显薄些,别无他,快递也很及时。不错。
  •   书很正。。。不错
  •   适合男人看得书
  •   推荐,下单的时候记得买4了,结果没有,看完写三本,再把4买回来,吼吼。
  •   增加更多金融知识
  •   早就想买了,推荐~~
  •   不错哦。书质量不错。
  •   不错的一套书,观点值得看看
  •   相当不错值得收藏。
  •   正版,书也不错
  •   看着是正版书,内容不错,封皮也很好
  •   送货速度快,包装好。
  •   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金融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为我们呈现了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
  •   内容新颖,不是学金融的可能有些问题会搞不清!
  •   活到老学到老 真是学海无涯呀 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   有些夸张,茶余饭后看看还不错。
  •   家里人给推荐的 比较不错~
  •   没问题,是正版图书,质量上乘。
  •   不错,就是过年送的有点慢。。
  •   这本书不错, 我很喜欢
  •   初步了解金融知识
  •   挺好的,希望内容不会让人失望
  •   第二本第三本跟别人买的正版有区别,像是高仿的~~~
  •   缺货什么时候有啊?
  •   作为对经济一窍不通的人,偶尔在手机上的懒人听书里听到了这本书,那个广播剧做得还真不错,主持人用耸人听闻的声音配合着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给你塑造了一个妖魔化了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听到前几集,瞬间有种三观被颠覆的感觉,那书的意思简直就好像是说整个欧洲近代史都操纵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公债交易中的一样。我本来是个谦虚自抑的人,特别是自己从来不曾涉及的领域,听了这个,立马觉得需要补课,于是一边听,一边搜索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资料,但我记忆里这个家族的的确确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才对啊。好在我又搜到了弗格森写的严谨学术著作《罗斯柴尔德家族》,而且还有清晰的PDF版,下载到平板电脑里准备阅读。这时我听到懒人听书里那个《货币战争》广播剧的第12集左右的样子,那天晚上一边洗衣服一边听,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儿,仔细一想,诶呦嘿,宋鸿兵,你真是把我们大家当傻子忽悠呢!那一集书进展到了美国南北战争,宋鸿兵铺垫了许久,并且不断使用央视10套《走进科学》栏目惯用的那种苏格拉底打砂锅式的连环问勾起你极大的好奇心,诶丫丫,美国总统凡非正常死亡的都是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暗杀的!诶丫丫,原来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是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挑动的!诶丫丫,美联储原来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分支!可是铺垫了这么多悬疑,给出了这么多耸人听闻的结论,仔细听下去,却一丁点坚实的论据佐证...都没有,逻辑上较强的证据都是一些某某人说、某某人说,而且还不是完全引用,逻辑上较弱的证据则是一些推理,把一些私人交往捕风捉影成了经济上的隶属关系,于是摩根、洛克菲勒都成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的代理人,听到这里已经很狐疑了。接下来就是美联储的性质问题,作者得意地说:“中国现在的经济学家都很少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然后吧啦吧啦说了一串,好像美联储的私有性质是一个人为制造的黑洞,所有西方经济学家和媒体都讳莫如深,而这背后则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整个英美学界的话语权操控!——各位,你们看到这里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觉得呼吸都紧迫起来了呢?于是我接着往下听,直到听到美联储的股本情况,当然作者又用了许多伏笔,告诉你就连这个情况也是被遮蔽的真相之一,可是你听完以后发现,这股本里面,尼玛罗斯柴尔德家族所占的分量微乎其微啊!怪不得作者要费尽心机在前面铺垫一堆摩根、洛克菲勒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微妙关系,原来就是要把摩根和洛克菲勒所占的股本也算在罗斯柴尔德头上去!我觉得,任何一个有理性、有逻辑推力能力的人,哪怕和我一样不懂经济学,看到或听到这里都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就像看《走进科学》告诉你,半夜鬼哭是猪打呼噜,地板怪声是鼹鼠唱歌之类的...然后我就去翻了弗格森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那本严谨的学术著作里,明确地提到了宋鸿兵这一类人的精神导师,鉴于金融业本身的保密性质,一些人利用这一点,故意把罗斯柴尔德家族塑造成一个阴谋论的化身,原来这种耸人听闻的调调,宋鸿兵也不是首创啊,只是个舶来品。而弗格森对阴谋论的态度是什么呢?一笑而过,当成一个现象而已,作为一个现象,其论据和论证都毫无价值,唯一有价值的是造成这种阴谋论背后的心理动机探讨。而且读一点点弗格森的著作就明白,罗斯柴尔德家族根本不是什么梅菲斯特或撒旦般的角色,这个家族也是辛辛苦苦靠进出口生意和古货币徽章起家的,而战争也并不如《货币战争》里说的那样,完全是罗家操纵的,事实上在英法、德法等战争中,罗家也不断蒙受损失,比如禁运、财产罚没等等。如果你先看了《货币战争》,再读《罗斯柴尔德家族》,你会经历一个祛魅的过程,或者说,一个狗皮膏药被拆穿的过程。宋鸿兵真好意思在电视节目里说,世界上的人分两种,一种是完全依靠逻辑推理判断问题的,典型代表如他自己,一种是完全靠感性直觉的。他说话的时候一副志满意得、高高在上的嘴脸,可是读了他的书,我丝毫不觉得他是前一类人,反而倒像个怨妇,为了营造一种惊悚的氛围,不断地进行夸张、歪曲和搬弄是非。其实这样的中国人真的不在少数,读了一些书,想了一些问题,压根没有读懂或者想透,就飘飘然觉得自己看穿了问题的本质...然而这简直就是对人智商的极大侮辱。 阅读更多 ›
  •   一本畅销阴谋论小说,满足一些读者的猎奇心里。不管作者或者是出版社,出书赚钱可以,但请作者以后不要装成自己是经济学家,标榜此书是经济学著作,否则就有欺世盗名之嫌了,让人恶心。出版社是为了赚钱,不惜一版再版也理解。但是看书的推荐人,都是子虚乌有的网名,真正学术界的人物会推荐此书吗?中信总算有点底线,没有在这点骗人。
  •   各种分析,数据,都是模糊的。告诉我们的都是历史的偶然,各种架空的设定,最多只能算是一本小说。
  •   整本书像电视剧,夸大其词迎合读者口味
  •   翻开没两页就有一大片没印上,往后翻翻有的书页有破损,有的书页有褶皱。怀疑是盗版怒。申请了换货,换货不要再出问题啦!!!!
  •   中信版跟初版大小都不一样,介意的注意。
  •   送货速度快 快递态度好 有很多灰 没包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