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龙门书局  作者:余妙霞  页数:321  

内容概要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扩大,高中教师迫切需要从新课标理念的灌输向具体的教学指导转变。本套书正是根据这一转变,遵循“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原则,设有课标解读、教学导航、背景扫描、精彩片段、探索研究、好题推荐、课例展示7个栏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参考书,成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汇编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指引。  本套书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内容模块”编写,既打破了新课标各个版本教材的限制,又综合了各个版本教材的内容,做到通用且好用。本书的编写建构在实施新课程的经验和教研基础之上,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由来自广东、江苏、福建等早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的各个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完成。  本套书共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思想政治9种,可供高中各科教师实用,是高中教师必备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诗歌阅读与鉴赏课标解读教学导航背景扫描精彩片段课例展示好题推荐探索研究第二章 散文阅读与鉴赏课标解读教学导航背景扫描精彩片段课例展示好题推荐探索研究第三章 小说阅读与鉴赏课标解读教学导航背景扫描精彩片段课例展示好题推荐探索研究第四章 戏剧阅读与鉴赏课标解读教学导航背景扫描课例展示好题推荐探索研究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诗歌阅读与鉴赏  课标解读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与鉴赏作如下要求: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编者注: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难易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尝试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文学的骄子,学生热爱母语喜欢语文的程度,与诗歌阅读鉴赏教学有深刻关系。  对诗歌的学习,我们祖先形成了优良传统,在现代诗歌教学史上,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因此,我们要实施诗歌教学的新要求,首先要研究前人的好方法,继承好传统,取其长而去其短,使之适应时代的需求。但是,过去语文教材对诗歌注释过多、过细,过分追求统一答案,旧大纲背景下的诗歌教学,存在着对“主题思想”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倾向,学生习惯以“接受性”的方式学习诗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人对诗歌的独特感受,往往失却了在阅读中“发现意蕴”的机会。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的要求,能体现我国诗歌教学的民族特色,更能体现诗歌教学的基础性、传统性和时代性,更能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诗歌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要善于运用新教材的编排导向和新的阅读要求,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走入诗中,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诗歌营造的优美意境里。  有了兴趣才有可能欣赏。林语堂说:“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这“知味”就是欣赏。新课标强调诗歌教学中学生必须反复诵读,这也最符合诗歌学习的规律。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有了诵读才谈得上“玩味”。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课堂集体指导阅读、课外个别指导阅读等各种诵读不仅可以把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标更强调“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诗的韵味,只能靠师生全身心的反复诵读,方能逐渐品味。  新课标背景下的诗歌阅读还强调“体验”。这有别于解放以来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过去我们往往担心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阅读面不够广,担心他们对诗歌的解读不到位,于是许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情感内容的分析,总是很详尽地分析诗歌通过写什么景抒发怎样的情感,或表达作者怎样的胸襟。采用的是简单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阅读结果。这固然重要,但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诗歌的表象当中而无法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由于教学中缺少了体验,也就缺乏了对诗中意境的把握,对诗歌的赏析也就不全面。而新课标提出,“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体验就是把学生和作者联系起来,把诗中的情感与自己的感觉和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把自己放在诗歌的情境中体会的过程。“读书其实是读自己”,读诗也如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突出情绪感染和情感熏陶,点燃学生的激情,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只有这样的学、教互动,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诗。  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诗歌阅读教学要注重积累。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一切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没有足够的吸收、积累,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很难提高。诗歌的语言是所有文体中最精练的,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诗歌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反复吟读、背诵优秀的古典诗文,特别是掌握诗歌中的一些精彩句段、好词佳句。当诗歌熟到能背诵如流的程度,就能为己所用。新课标对诗歌的积累更提出了明确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对过去好传统的肯定和弘扬。  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还强调运用:“尝试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唯有实践才能突显它的价值。所以诗歌教学要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诗歌阅读教学更突出“欣赏”、“体验”,强调了“积累”和“运用”。  新课标背景下的诗歌教学并不排斥知识的讲授,但知识的传授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一定是“一言堂”,教者不必大包大揽,应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积累诗歌的基础知识,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导航  T.S.艾略特曾经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诗歌,作为一种最纯粹的文学样式,是文学的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但它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诗无达诂”,对习惯于传授和接受“正确结论”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讲,诗歌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以至于这条路似乎越走越逼仄。如果我们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引入的现代阅读对话理论来观照现代诗歌阅读的教学,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比较宽阔的空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话”理念的根本性前提是主体的平等,是课堂的开放、民主与平等,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此,与传统的接受型阅读教学相比,学生的读者意义被放大、提升至与文本、教师同等地位,在对文本意义的把持上取得了和教师同等的话语权。  因此,进入新课程的诗歌阅读教学,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诗歌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文本理论来说,文本是一个自足的存在,“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带来意义”,对于诗歌阅读来说,这有其合理性。因此,学生阅读诗歌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考虑到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能力的基础性,我们在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对学生来说,就是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倾听者”的地位,而不是“评判者”的位置上,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发现作品的美。通过查闲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防止沦入相对主义的泥潭。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语文 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