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龙门书局  作者:黎志新//涂永安  页数:200  字数:280000  

内容概要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扩大,高中教师迫切需要从新课标理念的灌输向具体的教学指导转变。本套书正是根据这一转变,遵循“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原则,设有课标解读、教学导航、背景扫描、精彩片段、探索研究、好题推荐及课例展示等7个栏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参考书,成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汇编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指引。    本套书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内容模块”编写,既打破了新课标各个版本教材的限制,又综合了各个版本教材的内容,做到通用且好用。本书的编写建构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和教研基础之上,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由来自广东、江苏、福建等早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的各个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完成。    本套书共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与思想政治等9种,可供高中各科教师使用,是高中教师必备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课标背景下的写作教学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第一节 唤醒内驱力    精彩片段    课例展示  第二节 作文进行时    精彩片段    课例展示  第三节 作文评讲课    精彩片段    课例展示第二章 新课标背景下的口语与实际教学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第一节 讨论篇    精彩片段    课例展示    探索研究  第二节 朗诵篇    精彩片段    课例展示  第三节 演讲篇    精彩片段    课例展示    探索研究  第四节 辩论篇    精彩片段    课例展示    探索研究  第五节 其他篇    精彩片段    课例展示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新课标背景下的写作教学  课标解读  作文的重要性,勿用待言。古人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在国外的教育观史上,“写”、“读”、“算”被称作“三基”,即学生所应具备的三种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美国写作学者认为:“思考是一种基本需要”,“而写作也是一种需要,是社会和职业需要的一种有力的技能。”(唐纳德·麦奎德、罗伯特·阿特温:《写作中的思维训练》,原著序言)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的、综合的表现。《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确立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审视并解析这些新观念,可以让我们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作文教学获得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课程目标: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实施建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要求:  1.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  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将为写作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写作实际是一种应用,包括运用书面文字表达自己想说的话、用书面语言与外界交流和沟通。一旦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就会把写作当成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愉快的需要而乐此不疲。  《课程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  2.强调联系学生经验,培养公民意识  “考虑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性精神。”这样的要求,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他们从学生时代开始逐步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如独立思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个性化写作等。  3.突出多写多练  多写多练是锤炼思维、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课程标准》提出“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有些教师布置学生写随笔、写日记,这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4.强调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课程标准》提出“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作文的评价能力,并能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在共享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5.注重在实践运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很少在写作方法方面进行指导,而注重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如“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在运用中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  6.特别强调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写作能力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存在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导航  新课程把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确立“以人为本”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摒弃作文教学的陈旧和繁难,反对作文教学的单一和封闭;它提倡说真话,强调抒真情,尊重个性,激励创新;希望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习惯和必需。  一、写作教学要教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  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将为写作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新课程的写作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存在种种弊端。例如:重“流”轻“源”,只着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略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之本——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优良传统和经验难以延续和实施;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普遍现象。据资料显示,中学生喜欢写作文的仅占15.3%,而害怕写作文的却达到61.2%。学生恐惧作文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新课程写作教学着眼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治疗学生作文“恐惧症”的一剂良药。  怎样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他对他的学生说:“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你们大概不知道蚂蚁会发出声音并能相互‘交谈’。蚂蚁的‘话’是很轻的,但已经能够用磁带录下来了。也就是说你们可以听到蚂蚁怎样‘讲话’。蚂蚁为什么能背起比自己身体重好多倍的东西?人就不可能这样。这同样是个谜。在大自然里每走一步都会出现许多谜。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身边。”种一粒小豆,到野外去观鸟,养一缸鱼,看日出日落,留心听行人的脚步,做这些事既不需要大投资,也不需要什么理论背景,只要教师多加引导就能做好。  怎样才能使学生每次的作文练习成为他们的心灵需要,诱发他们的写作冲突,使他们乐:卷写,有东西写,其实做法有很多。例如:(1)情境作文。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闭目沉思,心驰神往,眼前似有动人的画面闪过,脑中仿佛有一幕幕的往事叠现,抓住情境诉诸笔端,作文就成了一种快意的宣泄。(2)课文激发。让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思维实际联系起来,据此设计作文。(3)材料激发。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影视片段、书籍章节、报刊选段等,指导学生写日记、说童趣、谈感受,以及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4)文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抓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现场写生”、“分析评论”、“编辑杂志”、  “家长参与”、“办黑板报”、“写宣传报道”、“抄写格言”、“成语接力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锻炼实际的写作能力。   美国中学生兴趣写作课的作文题目和老师的评语,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富有启发,下面列举几条以供参考。  (1)本性独自之一。   评语:希望你生活中快乐的时光可以帮助你度过困难的时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