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内外均衡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王远鸿  页数:249  

前言

  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关注的是内部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追求的是经济高增长、物价基本稳定、就业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部平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政府由追求内部均衡的单一目标转向追求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双重目标。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取得了较快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全球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环节纷纷向中国转移,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加。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高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性日益加大。内外经济联动性的加强,外需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日益加大,一方面,在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内外需失衡、内需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资本流入的不断加快,中国经济也出现了明显的外部失衡问题,集中体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受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变、收入分配日益失衡、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内部失衡也在不断加剧,突出表现为储蓄一投资缺口不断扩大,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的不断加剧,不仅导致国内产业结构进一步恶化、国内资源的浪费和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损害了国内居民的经济福利,加大了国内经济和金融风险,而且加剧了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力。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状况产生了巨大冲击,给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本书选择以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研究为题目,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成因进行归纳分析,对中国经济内外均衡冲突和宏观调控成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得失进行了判断。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犹存,中国经济复苏之路布满荆棘,全面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冲击,研判后危机时代全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前景,对于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均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主要特征、成因和相互关系;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内外均衡冲突和宏观调控的情况,运用状态空间(变参数)模型方法建立中国动态IS-LM-BP模型,对内外失衡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模拟;全面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冲击,研判后危机时代全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前景;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并给出了短期和中长期对策。

作者简介

王远鸿,男,安徽省霍邱县人,先后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分别获理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财金处处长,高级经济师。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工作,获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一次,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一次,国家信息中心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合著《通货膨胀研究——分析与模型》等专著多本,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报刊发表文章120余篇,约100万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经济内外均衡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  一、开放条件下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二、开放条件下经济内外均衡的冲突  三、开放条件下经济内外均衡冲突的政策调节 第三章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主要表现和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  二、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  三、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相互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四章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成因与风险分析  一、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成因分析  二、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成因分析  三、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风险分析 第五章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冲突与宏观调控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冲突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解内外均衡冲突的政策实践  三、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前景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内外均衡产生巨大冲击  二、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前景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前景 第七章 后危机时代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对策  一、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二、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短期对策  三、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中长期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2.出口导向型政策的绩效分析  出口导向型政策从其绩效上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近年来,外贸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005~2007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而随着我国出口依存度的提高,出口的扩大促进了就业的增加。外贸的快速增长可带动相关行业就业岗位的增加,目前与进出口直接有关的就业人数达8000多万,其中60%以上属于农村转移劳动力。①据测算,我国每出口1亿元的产品可为1.2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2)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从要素禀赋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的最大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要素充裕,自然要素、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相对稀缺。对外开放和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通过参与国际劳动要素密集产业的分工,实现了全球的资本、技术、制度和管理等要素向中国的流动,国内劳动力要素从中西部向东部流动,发挥了中国劳动要素丰富的比较优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的贸易增长的发动机;通过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大大缓解了中国自然资源紧缺的劣势,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1.63亿吨,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达到50%,农产品进口相当于进口了1/4的耕地面积;②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原始资本积累不足和企业家资源高度短缺的问题。从引进外资规模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每年吸引外资仅有几十亿美元,2008年吸引外资952.5亿美元。  (3)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吸引外资的增加,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对外支付能力。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内亟须的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了国内的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1999~2007年,我国引进国外技术合同金额超过1300亿美元,累计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超过8000亿美元。③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外贸活动了解了国际市场信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增加了模仿和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加快了战略重组和技术创新步伐。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推动了国内产业升级。在出口增长与资本积累及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出口的增长通过市场扩大及支持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国内的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反过来,后者又通过一系列途径促进了出口的增长:首先,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直接带来了产出的扩大,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出口;其次,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通过加快产业的进口一国内生产与进口替代一出口扩张的过程促进了新出口产业的形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