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邹东涛 编  页数:729  

内容概要

  本书突出资料性,以翔实的数据和图表为依据,增强了权威性,书中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力图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的观点归结为: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在于所选道路和模式是否有生命力,能否给人们带来经济实惠,从而为人们所接受并长期存在下去。实践证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书籍目录

绪论 中国模式世界瞩目主报告 第一章 探索中国道路实践中国模式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生成过程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理论支柱与实践框架  第四节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第五节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赢得未来专题报告 第二章 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苏联模式及其评价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  第三节 苏联演变的性质与历史教训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 中国宏观经济与调控  第一节 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第二节 动荡发展时期(1958~1976年)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型初期(1977~1990年)  第四节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1年至今)  第五节 十六大以来的宏观调控  第六节 宏观调控综述 第五章 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道路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农村  第二节 经济增长奥秘:“人口红利”与“土地红利”  第三节 30年中国农村改革的两个模式  第四节 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第六章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第一节 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第三节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七章 中国财政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财政现代化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 财政现代化模式探索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中国财政现代化的展望 第八章 中国金融业制度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轨迹和特征  第二节 法律金融理论:金融发展模式研究新角度  第三节 中国金融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法律的影响和作用 第九章 中国开放式发展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  第三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创新模式  第四节 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挑战、新路径 第十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  第三节 “九五”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第四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第十一章 中国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选择  第三节 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第十二章 中国企业发展道路  第一节 变迁:在单一与多元之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机与希望  第三节 “阳光大道”与“独木桥”  第四节 改革开放重启多元大幕  第五节 中国企业发展的预测与展望 第十三章 中国法治建设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四节 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十四章 分配制度变革与分配理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第二节 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转变  第三节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价值基础  第四节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政策含义  第五节 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  第六节 调整分配关系的新视角 第十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60年  第一节 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演进阶段与若干倾向  第二节 改革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十大创新  第三节 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总体创新原则  第四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的五大态势 第十六章 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确立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主题、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和意义  第四节 中国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十七章 中国经济增长:中性政府的视角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平等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 中性政府与改革开放后30年的经济增长  第三节 中性政府与社会平等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总结案例与调查 第十八章 关于“中国模式”的问卷调查  第一节 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  第二节 “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的市场化  第三节 “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四节 金融危机是对“中国模式”的检验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九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描述  第三节 代表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第二十章 大寨模式的过去与现在  第一节 大寨模式的过去:集体经济下的“精神模式”  第二节 大寨模式的现在:“集体经济+名人+名地”  第三节 大寨模式的现实意义 第二十一章 东莞模式:成功与启示  第一节 东莞模式形成的几个阶段  第二节 东莞模式的内涵  第三节 东莞模式的特点  第四节 东莞模式的成功  第五节 东莞模式的启示  附 录:广东的“双转移”与东莞的再转型 第二十二章 从太仓看苏南模式:县域经济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太仓模式的“三大跨越”  第二节 太仓模式的统筹协调之路  第三节 太仓模式的“五个转变”  第四节 太仓模式的未来 第二十三章 成都模式:探索中国城市化道路  第一节 城乡关系:统筹一体  第二节 空间关系:集中聚集  第三节 迁转关系:迁转俱进  第四节 产业与城建关系:产业带动  第五节 政府与市场关系:协调互补  第六节 成都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十四章 中国土地流转模式调查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土地“动”起来  第二节 中国土地流转的模式探索  第三节 通过制度创新走土地改革新路  第四节 流转主体日趋多元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第五节 四大问题制约流转进程多策并举加快土地流转 第二十五章 卫生医疗改革探索“中国模式”  第一节 1949~1978年卫生医疗的传统“中国模式”  第二节 1978~2006年卫生医疗探索新模式  第三节 2006~2009年卫生医疗的新“中国模式” 第二十六章 从浙江的民主看中国民主的未来  第一节 浙江的民主  第二节 他们能否成为俄罗斯式的寡头  第三节 浙江是浙江,中国是中国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探索中国道路实践中国模式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课题组摘要:探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30年,正确评价毛泽东,是正确探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前提。中国道路是奠基于社会主义,在对学习、反思和借鉴、渐进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对外开放等的探索过程中生成的。中国模式是立足中国国情、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凝结。要在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提升内在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使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赢得未来。关键词: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 改革开放公元前2697年,中华始祖黄帝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始作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组合为六十甲子,用做纪历之符号。黄帝的子孙们在地球东方这块土地上生生息息,沧海桑田,勤劳智慧勇敢,开创出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六十甲子①则周而复始地运转,不舍昼夜,浩瀚篇章,记载下了人类最丰富、最完整、最壮观的中华民族漫长而坚实的脚步。当六十甲子运转到公元20世纪的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无论是支持新中国的人还是反对新中国的人,或欣喜或悲哀,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古老的东方巨龙苏醒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受西方列强蹂躏和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60年一个甲子,是人生最重要的纪念时间,也是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纪念时间。新中国60年的历程波澜壮阔,走过的道路纵横交错,如何回顾、思考一个国家的甲子历程?毛泽东有句名言:“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路线”者,带有方向性的“道路”也。认真探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这个“纲”,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60花甲庆典”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继“拉美模式”、“东亚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模本在世界相继上演之后,“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美国《时代》周刊频频出现“中国”二字,非洲大地“感谢上帝给我们送来了中国人”,东盟各国借鉴“中国模式”得到经济繁荣发展,这种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在世界版图中日渐清晰。一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 新中国的60年,作为大的阶段划分,已经形成的基本共识是: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时间界限,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大阶段。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1978年年尾,改革开放的实际进行是从1979年开始的,所以,新中国60年大体上可划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由于新中国60年走了一条复杂曲折的道路,因此,在如何认识和评价这60年这个问题上,就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局面。纪念新中国60年如果不首先厘清这个问题,就会在理念上把新中国60年搞得支离破碎,从而造成人心的分离。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比改革开放前更大的成绩,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更由于前30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产生过诸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重大错误,所以很多人往往对前30年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总习惯于把前30年作为对比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反面参照系。自20世纪末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腐败的滋生及严重、市场和社会秩序混乱、劳资矛盾激增、社会诚信度下降、犯罪率上升、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严重化,许多人怀念和赞扬改革开放前。这样就形成了两种社会意识和评价:一种是以改革开放后的30年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并以邓小平否定毛泽东;另一种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否定改革开放后的30年,并以毛泽东否定邓小平。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情况:对前后30年都有肯定和否定。 我们注意到香港学者甘阳两年前发表《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一文,提出了正确认识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韵问题,反对那种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后两个30年对立起来、互相否定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论述了前后两个30年是共通的、一脉相承的。这是对中国历史、更是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理智的、负责任的态度。当时间越来越靠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理直气壮地批评那种把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对立起来相互否定的观点②。“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因为这是关系着正确评价新中国60年历史的大是大非问题,关系着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大是大非问题,关系着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大是大非问题,关系着正确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关系着正确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的大是大非问题。  我们的思想是与这些学者相通的。在新中国60年的进程中,无论是前30年,还是后30年,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但那是新中国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发展的最终结果——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探索中崛起和不断强大。特别是前30年,我国经历了一段极为复杂、极为挫折的历程,但我们仍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正是因为那些在探索中出现的问题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造就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如果在新中国“前30年VS后30年”中互相否定、互相诋毁,客观上就会把新中国60年统统抹黑,那么,我们还纪念新中国60年干什么?如果把新中国60年统统抹黑,那就不是纪念,而是“反思”、否定、谴责和批判。那就会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当年全面否定整个苏联历史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一统”还会存在吗?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复兴还有希望吗?我们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绝不愿意看到中国出现苏联那种结果。对此,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应当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回顾和总结新中国60年,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毛泽东,因为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新中国前30年的所有重大决策和历史事件都直接或间接与毛泽东相关。今天,毛泽东的巨幅画像高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纪念堂还在天安门广场中央。我们的宪法、我们的党章,还堂堂正正地写着毛泽东。毛泽东的一切,包括他的生平、他的著作、他的诗词等,在国内和国外都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此,我们想到马克思。自马克思逝世之后,他的墓曾一次次被人掀翻,而后又一次次被人修复。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时候,不少人宣称马克思彻底失败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彻底终结了。但在20世纪末欧洲一个组织公开评选世纪伟人时,马克思被推选为世纪伟人第一名。如果中国公开评选近现代中国的伟人,相信毛泽东一定会当选。笔者曾经参观过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尼克松图书馆,馆中雕塑了与尼克松同时代并有交往的一大批各国著名政治家,毛泽东和周恩来雕为坐像在前排交谈,而其他各国政治家都在身后站成一圈。新中国60年,特别是前30年,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世界“领袖级”的政治对手,而美国的政治家们大多对毛泽东十分崇拜。而我们的某些国人,总在处心积虑地煽动对毛泽东的全盘否定和仇恨,不知道他们究竟要干什么?关于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不是本书讨论的主题,本书也没有设计这样的篇章。但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对毛泽东的评价紧密联系着对新中国“前30年”甚至于60年的评价。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史,是与一个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朱元璋、康雍乾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每个伟大时代的代表人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否定他们。比如,秦始皇的暴政,汉武帝和朱元璋的残忍,唐太宗杀兄逼父而夺位,赵匡胤政变而黄袍加身,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康雍乾大兴文字狱,等等;如果从个人生活来看,这些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无不荒淫糜烂。这些都可以成为全盘否定他们的理由。但如果这样,实际上也就全盘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成了一片黑暗和一片荒漠,就会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苏联历史上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问题。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先是秘密、后来公开批判斯大林,这股浪潮愈演愈烈,到20世纪60年代,有几个持不同政见者公开打起了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全盘否定苏联经济社会制度的大旗。这些人是非常爱国的,在他们看来,只有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全盘否定苏联的经济社会制度,才能使苏联更加强大。后来他们被驱逐出境。苏联解体之后,当年主张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全盘否定苏联经济社会制度的主要代表人物回到俄罗斯,进行自我忏悔,深刻认识到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全盘否定苏联的结果与他们的主观愿望完全相反:苏联解体。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折磨和心灵反思,他们又反过来赞颂斯大林。

后记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系年度报告,又称“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系列。报告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组编,著名经济学家邹东涛教授担任主编,欧阳日辉副教授担任副主编,聚集一批杰出中青年经济学者、学者型企业家和学者型官员,以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为己任。“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视角综合研究中国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措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发展和改革蓝皮书”述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总结发展和改革的经验,分析发展和改革存在的问题,展望发展和改革的趋势。“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突出资料性和创新性。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和图表为依据,增强蓝皮书的权威性和资料性;报告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总结改革的基本经验,力图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报告强调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以及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总结和描述。在国家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组织改革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作为“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的第一本。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2009版)》:权威机构·品牌图书·每年新版。●自古“盛世修书”,此书献给伟大的祖国60华诞。●探索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经济发展的全部历程。“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认真探讨和总结“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这个“纲”,是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诞辰”的应有之义。●子日:人生“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人生如此,一个社会和国家又何尝不如此。下一个十年,中国将迈向“从心所欲,不逾矩”!谨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再创繁荣发展的新辉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社科院的报告一样是这样深入专业,全书的内容对于一个刚接触社会科学的人来说很不错,对专业人的启发很大,书的质量印刷很精美,一本值得珍藏的丛书
  •   书很厚,内容很多,如果细读,还是有一点收获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