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沈阳盟军战俘营研究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王铁军 等著  页数:345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古以来,有战争就有战俘产生,但是唯有到了近代,战俘问题才被国际社会提上了议事日程。自近代以来,国际社会陆续制定了各种旨在保护被俘的战俘身份待遇和基本生存权利的国际约章和条约。这些有关战俘待遇公约和条约的签署无疑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大文明和进步。但是,无论如何制定和签署各种各样的有关战俘待遇的国际公约和条约,其执行仍然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限制。这些限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各交战国签署了有关战俘待遇的公约,并不意味着交战国就能够遵守这些公约。其原因除了受当时战争条件的限制外,还包括了交战国的当权者是否有意图信守条约、是否对从军的士兵进行了有关对战俘待遇公约等国际法的教育;第二,这些限制还应该考虑到各交战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换言之,即在各交战国中的文化中,是否有排斥战俘和虐待战俘的文化因素存在。  近代以来的战争历史表明,一些交战国肆意曲解有关战争和战俘的国际法,以不承认对方国的交战地位、没有宣战为借口来逃避战争责任,进而不承认战俘的身份和地位,肆意凌辱战俘或酷使战俘从事苦役等情况屡有发生。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文明虽然出现了西欧文明引领世界文明的趋势,但是,无论是发达的欧洲还是进步的亚洲,古来的“生不受囚”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战俘成为了获胜者随意分配的“战利品”。

内容概要

沈阳盟军战俘营设立于1942年12月,是二战时期曰军关押英美将校战俘的主要战俘营。出席1945年密苏里战舰曰军投降仪式的美军陆军中将温莱特曾在该战俘营关押。该战俘营最多曾关押英美等盟军战俘1729人(1945年8月)。    本书考察了战俘营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战俘移送、战俘死亡、战俘人数、战俘同其家属的通信以及曰军通过战俘家属通信对美国的情报收集等情况,以期还原沈阳盟军战俘营的历史全貌。

作者简介

  王铁军,1964年2月生,辽阳人。198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史专业,获史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日本中京大学大学院法学科,获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研究》编辑;兼任张氏帅府博物馆研究中心和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日本史学会、东北地区中曰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日本史、近代东北史。出版论著《近代中国东北铁路与中日交涉》、《文化差异与冲突》(合著)并发表论文30余篇。
  高建,1968年1月生,本科学历。现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2009年1月获国家文物局“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称号。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东北抗联史实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在《人民日报》、《炎黄春秋》、《日本研究》及日本《中国新闻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书籍目录

前 言第一章 绪论 一 近代战争中战俘问题的产生   二 二战时期日军战俘政策问题的研究视角 三 二战时期日军战俘政策的研究方法论第二章 日本战俘政策历史简论   第一节 甲午战争时期口本的战俘政策  一 《万国公法>在日本的流布  二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的战俘政策  三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的战俘政策评价     第二节 日俄战爭时期日军的战俘政策  一 日仪战争前的《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  二 日俄战争期间日军的战俘政策  三 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战俘政策的评价  第三节 侵华战争中13军的中国战俘政策    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东北的“讨伐”作战与战俘的处理    二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劳工训练所”中的中国战俘  三 中国战俘待遇问题的背后  第三章 沈阳盟军战俘营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 二战时期日军的战俘政策   一 二战时期英关等盟军战俘妁产生  二 二战时期日罩的战俘政策  三 二战时期日军设立的战俘营 第二节 沈阳盟军战俘营成立  一 “奉天俘虏收容所”编制  二 沈阳盟军战俘营设王的目的  四 沈阳盟军战俘营中的日军人事   第三节 沈阳盟军战俘营中盟军战俘人数的推移  一 盟军战俘人数与构成  二 沈阳盟军战俘营中盟军战俘的rC亡与死亡率问题  三 战俘死亡的特例  第四章 沈阳盟军战俘营内的战俘生活 第一节 “昭南寮”  一 “满洲工作机械株式舍社”与“昭南寮”的建设  二 “昭南祟” 第二节 盟军战俘的营内生活    一 盟军战俘营中的战俘分工与处罚  二 日常饮食   三 战俘疾患和战俘营内的卫生设施 第三节 盟军战俘的居住设施与休息日  一 盟军战俘的作息与娱乐  二 战俘通信与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的慰问品  三 战俘所处的居住环境第五章 战俘劳役与战俘反抗第六章 731部队与沈阳盟军战俘营第七章 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与沈阳盟军战俘营第八章 战俘信函检查与对美情报收集第九章 沈阳盟军战俘营的解放附录一 沈阳盟军战俘营大事记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日军在我国各地设立了许多关押和收容我军战俘的收容设施,包括1937年7月在北京附近设立的收容设施以及在石家庄、洛阳、太原、济南、张家口、郑州等地设立的收容的设施。其中,1937年7月设立在北京颐和园附近的北平西苑战俘收容设施,系为日军1937年7月至8月平津作战时在北苑、南苑、通州等地俘获的中国军队战俘而设立的战俘营,其正式名称为“华北方面军俘虏收容所”,直属华北方面军司令部。该战俘收容设施中的战俘主要是经石家庄、济南、太原、张家口、郑州等地前线日军设立的临时战俘营中收容的我军战俘转运而来的。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至1940年间的战俘主要为国民党军战俘,其后,还收押了共产党所属八路军的战俘和地下工作者。根据学者张子峰等人的考证,该战俘收容设施由日军华北方面军所属北京防卫司令部管辖,内部设有警备队负责该战俘设施的警卫,其人员由日军北平地区野战军司令部派出。在战俘内部设立有“更生大队”、“教育大队”、训练班和“劳动大队”。“更生大队”为战俘中变节战俘的训练组织。这些变节战俘经过一定时期的奴化教育后,被分送到伪军、伪警察以及日本人设立的合作社、新民会、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日军特务机关以及伪政府等机构。“教育大队”负责战俘被俘收容后的审查、甄别过程;“劳动大队”负责将有“坚定的抗日政治立场”,且体力好的战俘,分送到日本国内和我国的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从事苦役劳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二战时期沈阳盟军战俘营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