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赵英兰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前言

  有清一代,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始终是最受清廷关注的地方。人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曾采取措施,增加其统治地区的人口。入关后,清廷一度采取封禁政策,不许汉人迁入。如顺治时,曾在明辽东边墙的基础上,“修竣边壕,沿壕植柳”,建立柳条边,阻止汉人出关垦种。然而,政策所能干预到的永远局限在统治者能够观察和影响到的领域,而实际的社会生活则要复杂和丰富得多,它往往会突破政策所能影响的范围。事实上,康熙以后,不少汉民迫于生计,千方百计地赴东北谋生。至乾隆中叶,山东一代航海赴奉天者日多,其中有携赀以为贸易者,也有不少无业贫民,到东北寻找生计。到乾隆后期,随着内地人地矛盾与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清朝不得不对封禁政策进行调整。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降旨:“山海关外盛京等处虽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自可藉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耶?”强调禁止之举“断断不可行”(《清高宗实录》卷1417,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癸丑)。禁令的放宽,大量汉民的迁入,为清代东北的开发,以及内地和东北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前提。至民国和新中国成立时期,伴随着时事变迁,东北地区人口的社会状况更呈现急剧变化的状态。  对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史学界已有涉及,然深入系统研究者不多,优秀成果更属寥寥。赵英兰所著《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创新以及新的历史资料发掘、运用等方面作了可贵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将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读后令人欣喜。  学术研究不能不讲视野和方法。视野有多宽,学术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而方法则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内容概要

本书以清代东北人口为切入点,广泛发掘、运用东北区域特有的、翔实的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代东北人口与环境、管理、数量、移流、结构、族群、素质、婚姻、家庭、家族及人口与城镇化等问题,展示了清代东北区域人口社会的全貌。本书运用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家庭学、统计学等理论方法,深入探讨了清代东北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东北人口管理的特点,人口数量变迁周期与因素,各个时期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人口年龄、性别、职业与宗教结构,族群人口的分布、构成及关系,人口发展对城镇规模变迁的影响,人口文化、身体素质对人口质量、规模的影响,以及东北人口婚姻、家庭、家族状况与特点,对清代东北自身特有的规律与内涵,阐释了独到见解。本书的出版对丰富中国人口社会史、东北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赵英兰  1951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7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以来先后攻读吉林大学历史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中国古代史专业明清史方向博士学位,并取得历史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福冈西南学院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与研究。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清代以来东北区域社会研究。承担并完成国家、教育部、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日本学术振兴会基金项目、吉林大学社科基金精品项目。已出版《派系与外交——民国时期对日外交思想研究》等著作3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史学集刊》、《东北亚论坛》、《人口学刊》、《亚洲文化研究》(日本)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关系论说资料》(日本)发表或转载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东北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  第二节  生态环境对东北人口的影响  第三节  东北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管理  第一节  东北人口政策  第二节  东北户籍管理制度  第三节  东北人口管理特点第三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数量  第一节  东北人口数量的变迁周期  第二节  东北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东北人口数量的变迁因素第四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移流  第一节  东北土著人口  第二节  东北移民人口  第三节  东北移民群体的社会分析第五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结构  第一节  东北人口的性别结构  第二节  东北人口的年龄结构  第三节  东北人口的职业结构  第四节  人口结构中的职业群体透视  第五节  东北人口的宗教信仰结构第六章  清代东北的民族人口  第一节  东北族群分布与移流  第二节  东北族群的社会管理  第三节  东北族际关系与发展第七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与城镇化  第一节  东北城镇的变迁  第二节  东北城镇发展的历史特征  第三节  东北的城镇人口第八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素质  第一节  东北人口的身体素质  第二节  东北人口的文化素质第九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与婚姻家庭  第一节  东北人口婚姻状况  第二节  东北人口的家庭实态  第三节  东北汉族家族的共同体结束语附:《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内容结构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有关人口年龄结构的统计数据,就明显反映出东北人口年轻型的特点。根据吉林省档案馆藏《光绪三十四年吉林省民政统计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吉林省驻防台丁年龄构成统计,35岁以下男性人口占男性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年轻人比重很高主要是受晚清时期东北地区青壮年人口迁入的影响,因为移人的男性青壮年属于生育人口,育龄人群不断扩大,从而出现了生育高峰,新出生人口不断增加。更重要的是清代东北作为广袤的新开发农牧区,迫切需要强壮的青年劳动力,致使大量青壮年人口涌入。  东北人口的职业结构状况也和自然环境特征有直接联系。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宜于农耕,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根据《东北乡土志丛编》及各县县志记载,至晚清东北士农工商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清初期、中期比例则更大,相当多的人以农为主,又兼牧业。“民人以农为大宗,几于无人非农。农以外之事业,有不肯为不敢为之势。”随着东北新政的开展,文明的开化,“则始为工商,且有赴外洋习工业者。”  清代东北土著少数民族与汉族移民的大家庭组织形式一直延续着。少数民族聚族而居,保持着联合家庭,很大程度是由于在工具简陋的情况下,他们要从事农业、渔猎、游牧活动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须集体协作;汉族移民人口聚族、聚乡而居,也是与东北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在东北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单个小家庭的力量既不足以抵抗风雪雨雹、豺狼虎豹,也不足以形成开垦荒山野岭的条件和规模。他们因力量薄弱和生存需要而自发聚族、聚乡而居,以备自卫或集体生产与生活,从而增强了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以至于大家族聚族而居的习惯反而保持了更长时间。  东北由于文明开化较晚,早婚早育以“东三省为最恶习”。清代东北“男女每在十四五岁即已成婚”,且男小女大,直至清末民初一些少数民族仍盛行早婚早育。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迫切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开发,早婚既适应了农耕经济条件下家庭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以婚姻生育来增加劳动力的欲望。

编辑推荐

  《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以清代东北人口为切入点,广泛发掘、运用东北区域特有的、翔实的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代东北人口与环境、管理、数量、移流、结构、族群、素质、婚姻、家庭、家族及人口与城镇化等,展示了清代东北区域人口社会的全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客观的资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