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张玉法  
Tag标签:无  

前言

董文琦先生,字洁忱,清光绪廿七(一九〇一)年八月十二日生于吉林省双城县。日本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土木科毕业。历任吉林市政处工务科长、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处长、东北水利特派员、东北水利总局长、沈阳市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等职,现任“国家安全会议”“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清末民初,日俄交侵东北,白山黑水,迭遭蹂躏,先生耳闻目睹,深慨于强邻之横暴、国势之陵夷,遂乃发愤求学,矢志攻习工程,冀以发挥建设长才,报效国家。民国十八年,先生自日学成返国,供职吉林市政处,即以修筑吉林至北山之柏油马路,崭露头角。旋蒙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赏识,畀以建造吉林大学校舍之重任。先生衔命后,苦心擘划,原定七年完工之巨大工程,竟以短短两载,即告蒇事。方期于民国二十年双十节举行落成典礼,而九一八事变爆发,先生不甘为日人所役,于次年辗转入关。先生入关后,投身水利建设事业。抗战前后,先后负责白茆河、华阳河、湘江、桂江、岷江、嘉陵江之整治与防洪工程,兴利除害,成效卓著,时论有“河神”之目,于抗战期间军需民食之转输,贡献厥伟。抗战胜利,先生受任为东北水利总局长兼东北水利特派员,参与接收东北之事宜。旋复因东北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璈之荐,出长沈阳市政。时苏军盘踞东北,翼护中共扩张势力,形势杌陧,东北各省市首长率多滞留平津,犹豫不前,惟先生不顾安危,冒险前往,于三十四年十二月间自苏军手中接收沈阳市政。先生之为政也,公忠体国,虽处繁剧危疑,惟知以国家民族之利益为虑,用能不顾俄人恫吓,坚拒俄人图谋控制沈阳工业之无理要求;复又收编伪满军警人员,组织警察大队,于苏军撤退时,与乘隙来犯之中共部队激战一昼夜,沈阳一市卒获保全。先生两度出长沈市,前后二载,抚辑流亡,推动各项建设,并因应“剿共”军事需要,积极增加粮食生产,建树良多。后因军事逆转,大局恶化,先生抱负,未克展布,于三十七年冬,奉命撤退。民国三十八年初,先生应台湾省主席陈诚之邀,乘轮来台。翌年三月,蒋总统在台复行视事,行政院改组,陈诚奉命组阁,先生受任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其后二十余年间,先生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暨顾问等职,除先后主持各项重大财经审查案件外,复奉派组织各种考察团及临时特种委员会各八次,并主持训练班二次、担任专责考核小组召集人二次,宵旰勤劳,夙夜从公,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建设之快速发展,先生之功不可没。一九七二年夏,先生自“行政院”退休,转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兼“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委员迄今。先生虽不再担负实际行政责任,仍一本为国服务之初衷,衡酌国内外情势,积极研拟各项兴革大计暨长期发展策略,俾供政府当局参考采行。先生自一九八五年四月三十日至同年九月九日,接受本所访问共十八次。先生虽寿登耄耋,而精神矍铄,声洪腿健,此不特平素养生有道,盖立身大节,一本至诚,德业涵养久而弥盛也。本纪录付印期间,承杨明哲先生协助校对并编制索引,费神良多,谨此致谢。

内容概要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记述董文琦吉林大学,从事水利建设,负责河川整治与防洪工程,卓有贡献。在台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及顾问凡二十二年,主持各项重大财经审查、组织各种考察团及临时特种委员会,以实地调查,统筹策划台湾重大财经建设的重要事迹。

作者简介

董文琦(1901-),吉林双城人。历任吉林巿政处工务科长、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处长、东北水利特派员、东北水利总局长、沈阳巿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等职。先生投身水利事业,负责河川整治与防洪工程,贡献厥伟。去台后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及顾问凡二十二年,统筹策划重大财经建设,致力台湾经济建设。

书籍目录

弁言/1 前言/3 一、家世与早年教育/3 (一)故乡/3 (二)家世/4 (三)艰辛的求学经过/8 二、民初政情与留日见闻/12 (一)民初的东北政局/12 (二)负笈日本/14 (三)参加“讨张排日”运动/16 (四)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19 (五)在日见闻/21 三、归国与从事建设/24 (一)北伐后东北的建设/24 (二)参加吉林市政建设/27 (三)建筑吉林大学/29 (四)挥泪入关投身水利建设/34 四、抗战前后参与水利建设/40 (一)扬子江水利委员会/40 (二)白茆河防洪工程/42 (三)华阳河水利工程与抗战爆发/45 (四)湘桂及岷江水道工程/48 (五)整治嘉陵江/51 (六)党政高级班受训简记/53 (七)胜利前夕的水利建设规划/56 五、胜利与接收东北/59 (一)抗战胜利与俄据东北/59 (二)东北水利特派员/60 (三)接收东北之交涉/64 (四)苏俄在东北之暴行/68 (五)初次接收失败/70 六、接收沈阳市政/73 (一)出任沈阳市长/73 (二)冒险接收沈阳/76 (三)严拒苏俄无理要求/80 (四)推动沈阳市政建设/86 (五)张莘夫遇害/91 (六)与共军激战一昼夜/95 (七)混乱局面下的沈阳市政/97 (八)蒋主席伉俪莅沈视察/103 (九)停战期间的军事与行政/111 七、设立东北水利总局/120 (一)辽河治本计划摘要/122 (二)松花江治本计划摘要/124 八、东北局势逆转/125 (一)二度出任沈阳市长/125 (二)动荡的沈阳局势/129 (三)援锦战役的溃败/135 九、挥泪离别沈阳/141 十、东北全部失陷/144 十一、东北失败检讨/146 十二、北平一月/150 十三、京沪丽月/152 十四、乘轮来台/155 十五、政府迁台/159 十六、参加“行政院”工作/162 (一)就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62 (二)三七五减租考察/164 (三)劳工福利考察/175 (四)煤业政策考察/185 (五)金门建设考察/188 (六)清理剩余物资/190 (七)建立物料管理制度/195 (八)训练事务管理人员/197 (九)建立事务管理制度/200 (十)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制度/203 (十一)经济动员计划委员会/209 (十二)军公教住宅辅导委员会/214 (十三)台湾北区建设委员会/218 (十四)审查重大经济建设计划/223 十七、参加“国家安全会议”工作/234 (一)“国家建设计划委员会”/234 (二)“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237 十八、答问部分/240 (一)对张作相的观感/240 (二)对薛笃弼的观感/245 (三)对熊式辉的观感/249 (四)对张公权的观感/253 (五)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259 (六)家庭状况与养生之道/265

章节摘录

版权页:回吉敦铁路工作。经他应允后,我即持吉敦铁路工程师聘书携眷到长春,吉林那些汉奸也莫可奈何。我回吉敦铁路主要目的是借以脱身,并观察东北局势之演变,伺机入关。不幸东北局势越演越坏,是时我家已有大小六口,长女国蓉于十九年春在吉林出生,次女国芳于二十一年夏在长春出生。我在二十一年秋,假借送家属至大连为名,持路局头等免费车票,携一家大小六口到大连换船至天津塘沽,再转赴北平。到北平与睽违近一年的三位老友重相聚合,真是悲喜交集。那时入关的东北人士秉承中央意旨,在平成立东北协会,团结东北同志为收复失土而共同奋斗。我到北平后,正式加入国民党,次即参加协会工作。后来政府为培育东北青年,特在北平设立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由李锡恩出任校长,校内设有高级职业科,我便在高职科内土木科任教。这个学校完全免费,抗战时随战事转变,先后迁往南京、湖南、四川自流井等地,胜利后迁回东北,前后培植不少人才。至二十三年秋,我应河南焦作中福煤矿公司工务处长汤子珍之邀为该公司设计办公大楼。此时张莘夫亦在该公司工作,我就借住他家,常相研讨有关国家建设事宜。迄二十四年春,又应南京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傅汝霖之邀参加水利工作。这是我在工作上一个很大的转变。我自日本回国,由铁路而市政而建筑,现又从事水利工作,我想如此转来转去,恐怕最后落得样样通样样松,一无成就,因此我到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后,即下定决心要好好努力工作,除非机关辞我,我决不辞机关。所以我在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工作期间虽有较高职位邀我出任,均为我婉拒谢绝,一直工作到抗战胜利回东北出任东北水利总局局长止,前后共十一年有余,不可谓不长矣。六、接收沈阳市政(一)出任沈阳市长国军原拟在大连、营口登陆,均遭苏俄拒绝,迫不得已,乃在秦皇岛登陆向山海关推进。国军以五十二军赵公武部为先锋,十一月十六日攻克山海关,跨越长城,趁胜利余威,即沿北宁铁路继续向东追击,至二十六日收复锦州,盘踞辽西一带之中共李运昌残部,“逃窜”至热冀辽三省边区。国军进占锦州后,即奉命停军待命,未向沈阳前进,但大军仍陆续由秦皇岛葫芦岛登陆向锦州集结,准备向前推进。在初期,进入东北之部队,除五十二军外,尚有新一军、新六军、十三军,后期又有四十九军、四十三军,总计政府投入东北之国军总数达三十万以上,且均属国军之精锐部队。另一方面,行营及接收人员撤离长春后,国际舆论一致谴责苏俄违约背信,尤以英美为甚。因而苏俄态度大为转变,希望我们重回东北接收。熊式辉乃于十二月七日自重庆飞返北平,于次日召集中央各部会东北特派员及各省市首长在北大三院开会。他先报告苏俄愿意帮助中国政府在东北树立政权,并巩固其基础,并愿意协助东北交通恢复及经济复苏;继说,我政府为国家百年大计,为拯救东北同胞,决定采取积极态度,希于本年(三十四年)内先行接收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四市,其余各省则于三十五年初开始接收。他复谓:大连、哈尔滨、长春三市市长早经派定,惟沈阳市尚未派定,现已由国民政府蒋主席亲自决定,指派水利部东北特派员董文琦兼任,希望四位市长即行准备率领人员飞赴长春,转赴各市接收。当时,我事前毫不知情,乍然听到熊先生的宣布,真是如雷贯耳,无任惶恐。我考虑:第一、我已立志以水利建设为毕生志业,政治实非我所愿;第二、此时苏军尚未撤退,共祸猖獗,任务艰巨,非我能力所及,我必须请辞。当散会时,所有与会人士均来向我道贺,并期望我开接收东北之先声,能顺利成功。我更感诚惶诚恐,深觉责任重大,个人成败事小,国家成败事大,遂即拉行营经济委员会委员王树人兄,一同去见熊先生恳辞。当时熊说:沈阳为东北工业大城、交通总枢,俟苏军撤走后东北行营及保安司令部均移驻沈阳,又将成为政治中心。故政府对市长人选极为慎重,闻你在抗战时对水利建设很有成绩,故委员长亲自选派你来负此重任,你向我辞,我不但不能接受,亦不敢接受,希你从速准备前往接收。在此情形下,我只有不顾艰难,不顾危险,为我多难的国家效忠,为我苦难的乡梓效命。十二月九日,我接到长春张嘉璈先生转来蒋委员长电报,派我为沈阳市长,并嘱我即往接收。十一日,熊主任又邀集大连市长沈怡(江苏人,曾任交通部次长)、哈尔滨市长杨绰庵(福建人,曾任江西省建设厅长)、长春市长赵君迈(湖南人,曾任衡阳市长)及我四人,商讨有关接收程序及日期,决定赵于二十日飞长春,我与杨于二十三日飞长春。由于大连、哈尔滨、长春三市长早在重庆即已派定,故该三市政府各局长亦均派定,同来接收,不感人手困难。而我来时,仅偕同水利接收人员数人,且均为技术人员,毫无行政经验,故人事安排至感困难,只有尽量留用伪满市府人员,因此我赴沈阳时仅在北平临时请一中学同学蔡家声任秘书随行(蔡为“国大”代表,在台逝世)。十二日,蒋委员长自重庆飞来北平巡视,于十六日召见东北特派员及各省市首长,训勉我们要抱着大无畏精神,善尽职责,完成历史任务。张嘉璈先生亦自长春来平谒见委员长,报告在长春交涉情形。此时我仍兼任经委会主任秘书,张先生在平时,我须每天到他住处与他商量各事。有一天,他向我说苏军已答应抚顺煤矿亦可由我方派人接管,嘱我找东北工矿特派员孙越崎来。孙来即向张先生说他在重庆有事,不能去抚顺,并推荐张莘夫去接。我当晚即将此意告莘夫,他说孙害怕不敢去,我们身为东北人不能不去。次日,我偕莘夫往见张先生,商谈甚洽,张即嘱莘夫从速准备,先去长春待命。张先生于十九日回长春后,我即将主任秘书职务交给张大同(陷大陆),水利特派员职务交崔宗培暂代(崔为美国康乃尔大学水利博士,陷大陆)。当时行营并未发给我办公费,仅以前在长春时领到个人生活费三千元,我就用这些钱在北平买国旗一面、国父遗像一张,并刻沈阳市政府关防一颗。二十三日上午我偕秘书一人,与杨绰庵等同机再度飞赴长春。莘夫原拟与我们同机,后以机位所限,改于次日起程。(二)冒险接收沈阳我到长春后,即由军事代表团团长董彦平通知苏军请派联络官,并通知沈阳城防司令予以协助。我于二十四日晚上十时,偕同军事代表团团员张培哲、中央银行专员韩立如、俄文翻译马子元及秘书蔡家声等,由苏俄联络官二人陪同,乘长春铁路专车一节赴沈阳。我上车与同来者寒喧后即进入卧房休息。这一夜,万事涌上心头,不知是睡是醒,是喜是忧,又不知如何应付此艰难复杂局面,更不知能否达成所负使命?当经自我淬励,虽万事困难,只要抱定信心,坚守原则,临危不惧,遇事不乱,定能克服一切困难,遂感心地坦然。次晨我出房,见车内有一乡下女子,正感讶异,马子元即向我说,昨夜车过铁岭车站,见两个俄国士兵强拉此女子欲行非礼,被我们救上车来。该女子即向我叩头致谢,她说要到沈阳探亲,我即嘱张培哲(他会说俄语)到沈阳后送她到亲戚处,以免再为俄军抢去。由此证明,苏军不仅在城市横行暴乱,在乡村亦复如此,令人切齿痛恨。上午七时,车抵沈阳车站,见苏军沈阳城防司令阔夫东率军官十余人在站迎接。我与他们寒暄后,即由司令陪同乘车进住前日本大和旅馆,此时大和旅馆均为俄国军官占据,仅有我一个中国人住在第一号套房,分为卧室与客厅两间。此时,曾为苏军指派的中共辽宁省主席张学思(张学良异母弟)、沈阳市长焦若愚均被苏军驱至抚顺一带,但共干仍潜伏市内,只是不再公开露面,沈阳市区商店住家均紧闭门户,有如一座死城,但闻枪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街上来往多为俄国士兵,大和旅馆进出者亦均是俄国军官。这些俄国官兵每天无所事事,日以继夜酗酒作乐,醉酒之后,则到处横行暴虐,奸淫烧杀,诚鬼蜮世界之不如。我到沈之日,中央派在东北之地下工作人员罗大愚(朱家骅系,立法委员,在台逝世)、韩清伦(国大代表,在台逝世)立即化装来大和旅馆见我。他们认为共党大量潜伏市区,安全堪虞,问我是否需要他们暗中派人保护?我当即告诉他们,沈阳既在苏军控制之下,我的安全当然由他们负责,共党当不敢进行暗杀以增加俄方之困扰。如我方自行派人保护,俄人反有借口推卸责任,给他们阴谋暗杀之机会。故只与他们约定随时取得联系的办法。我于二十五日下午到苏军城防司令部去见阔夫东司令,一则道谢他的迎接与协助,一则与他约定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到市政府接收,请他以贵宾身份参加观礼,他欣然接受。当时我的想法是要尽量拉住他,万一我被暗杀,则将造成国际事件,当有助于政府解决东北问题,我的牺牲也不至于毫无代价。

编辑推荐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由九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回忆内容有硬伤,仅可作参考,不可全信
  •   第一手资料,从另一侧面展现了国共双方在东北的争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