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底层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李恭忠,黄云龙 著  页数:239  
Tag标签:无  

前言

距今100多年前,中国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史称“辛亥革命”。这场革命从1895年小规模的广州密谋开始,中间几次经历了沉寂和再起,声势和影响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在1911年冬天汇集为一阵席卷全国的浪潮。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清王朝轰然坍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至此画上句号。在千年帝制的废墟之上,一个近代国民国家正在缓慢成长。    辛亥革命的领导集体,实际上是一批新式知识分子。最早发起革命的孙中山,早在1892年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中国人在香港创办的一所近代医学院。当时中国内地还没有一所大学,孙中山作为早期的大学毕业生,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充分熏陶,感受到了西方的强大与中国的贫穷、落后,以及制度方面的腐朽。他立志改变中国的面貌,先是尝试常规的改革路径,几次碰壁之后,这才转向暴力革命道路,尽管一开始还是一条孤独的道路。随着时局的急剧变化,“革命”在20世纪初年终于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不过,这时鼓吹革命的依然是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多在日本留学,接触了新的思想,痛感中国的贫弱,发愤革命救国。与几年之前的孙中山一样,他们成立了各种小团体,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策划武装暴动。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新、老革命骨干共聚一堂。不过,他们此时大多还有一个公开的身份——留学生。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辛亥革命更加曲折,如果从1895年广州起义算起,断断续续坚持了16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厚实的革命基础。革命派多为知识分子,手中无钱、无枪,虽然有头脑,但在强大的政府力量面前,力量显得异常单薄。革命者必须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发动群众。然而在数千年皇权制度和观念传统的笼罩下,革命不是一件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事。尤其是在“革命”还未成为一种潮流之前,革命就等同于造反,在一般人看来就是杀头灭族的事。所以,孙中山和其他革命人士,一开始很难找到革命的支持者。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者所能找到的最“近似”的革命力量,就是传统的会党。会党作为下层群体的组织,其主体是流民、游民,这种组织既有对内互助、合作的一面,又有破坏、掠夺的一面,素有暴力起事、对抗政府的传统。特别是天地会/三合会/洪门,一直保留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在下层群体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会党这一特殊的力量,成为孙中山发动革命的主要支持者。无独有偶,后来的革命者,比如黄兴和华兴会,陶成章和光复会,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会党。    于是,后人看到了一幕一幕特殊的革命行动: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自立军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1908年粤桂滇大起义,都是由出身于知识分子的革命党人策划、指挥在后,而由会党首领及其部众冲锋陷阵在前。到了1911年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革命党人直接走上前台,然而会党依然是重要的支持力量。    作为新式知识分子的革命者,与作为传统抗争因素的会党,二者出于什么原因结合在一起?革命者如何看待会党的作用,怎样发动会党参与革命?会党又如何回应革命者的宣传动员?以会党作为主要支持力量,对革命的发起和推进有什么影响?下层群体经由会党这一媒介参与革命,是否找到了自我解放的道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待于从历史的过程和细节中去寻找。

内容概要

清末会党,主要是指洪门,孙中山本身系洪门人物,他在清末领导了近十次会党反清起义。孙中山联合会党力量,既是为了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也是通过会党这个纽带实现发动、组织下层民众之尝试。但是,这种先进政治力量与传统社会力量的结合仅是一种浅层次的结合,因而也是一种短暂的结合,甚至是不成功的结合。本书全面揭示会党在晚清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孙中山与会党的渊源,孙中山对会党的认识、发动、利用和改造,会党对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响应及其在反清起义中扮演的角色,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会党态度的转变,以及会党自身认同和社会角色的转型。

作者简介

李恭忠,
江西人,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政治文化史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译著《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历史社会学手册》等,在境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黄云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机缘
 一、革命方向的呈现
  1.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2.传统反抗与近代改革的失败
 二、革命青年的成长
  1.孙中山的边缘背景
  2.青年孙中山的人际网络
 三、从改革到革命的转变
  1.孙中山职业道路的波折
  2.上书李鸿章失败
第二章孙中山和革命派的会党策略
 一、洪门会党的由来与性质
  1.天地会内部的起源传说
  2.天地会的起源和性质
 二、会党与传统民众运动
  1.天地会与台湾林爽文起义
  2.天地会与太平天国运动
 三、“会党路线”与辛亥革命
  1.孙中山对会党的认识
  2.革命派的会党策略,
第三章会党路线的尝试(1):1895年广州起义
 一、兴中会的成立及其会党色彩
  1.檀香山兴中会的成立
  2.香港兴中会的成立
  3.兴中会的会党色彩
 二、广州首义的筹备和流产
  1.起义的筹备
  2.起义的流产
 三、孙中山“伦敦蒙难”及其国际影响
  1.流亡、绑架和救援
  2.国际革命家的诞生
第四章会党路线的尝试(2):1900年惠州起义
 一、孙中山的第二次日本之旅
  1.与日本人士的广泛交往
  2.与改良派的初步合作
 二、会党大联合的尝试
  1.兴汉会的成立
  2.自立军起义
 三、惠州起义始末
  1.与李鸿章合作的设想
  2.华南起义的筹划
  3.三洲田起义的失败
第五童革命力量的汇合: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一、革命派动员华侨会党的努力
  1.联络海外华侨会党
  2.孙中山加入洪门致公堂
 二、孙中山与留学生的交往
  1.与留日学生的交往
  2.与欧美留学生的联络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2.同盟会成立的经过
第六章 会党路线的推广:1906年萍浏*起义
 一、萍浏醴起义的背景
  1.湘赣边界的特殊环境
  2.华兴会的会党工作
 二、萍浏醴起义的筹备
  1.六龙山洪江会的成立
  2.会党力量的发动
 三、萍浏醴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1.萍浏醴起义的过程
  2.起义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第七章 会党起义的高溯:1907-1908年桂滇大起义
 一、起义序幕从粤东拉开
  1.起义的筹备
  2.潮州黄冈起义
  3.惠州七女湖起义
 二、两广边境的起义浪潮
  1.广西会党的抗争传统
  2.钦州防城起义
  3.镇南关起义
  ……
第八章 会党路线的转折和延伸:广东军队起义
第九章 革命党人对会党态度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一章 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机缘19世纪后半期,拥有悠久文明传统的中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一步一步败北,变得积贫积弱。面对这种态势,一批又一批中国人挺身而出,努力抗争,希望找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方案。经历了传统的农民起义、群众运动,以及革新派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尝试,到了l9世纪末,中国终于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而孙中山则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驱,也是革命潮流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孙中山为什么会走上反清革命道路?除了他自己具有强烈的变革意愿这一主观因素以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孙中山边缘性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都决定了他与当时的主流社会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纵然他主观上努力跻身于主流社会,但还是被后者无情地拒之于门外。这种被排斥的经历反过来又助长了他反抗的心志。在时代潮流已经呈现边缘颠覆中心、底层颠覆上层的结构性转变趋势下,因边缘身份而屡遭主流社会拒斥的青年孙中山,自然走上了反抗后者的道路。一、革命方向的呈现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历了列强的一系列入侵、传统民众抗争的接连失败,以及士大夫阶层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不成功。到了l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方向逐渐呈现,成为中国人新的选择。

后记

本书由李恭忠确定整体框架,黄云龙撰写了第4~8章的初稿,李恭忠撰写其余章节,并对全书内容统一进行修改、调整,以及文字润饰。    南京大学历史系蔡少卿教授为本书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台湾庄政教授惠赠其30年前出版、市面上早已无从寻觅的大作《国父革命与洪门会党》,前辈学者的关切之情,为后辈学人提供了内在精神动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平教授不惮辛劳,发起、组织撰写这套“洪门与辛亥革命”丛书,感谢他的鼓励和耐心。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提供了便利的工作条件,南京大学光华人文基金为本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资助,谨此深表谢忱。同时感谢中国致公出版社的支持。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谅之。    李恭忠    2011年7月20日

编辑推荐

《发现底层:孙中山与清末会党起义》为洪门与辛亥革命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发现底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辛亥革命与会党之间关系微妙,这本书要好好读
  •   文字内容印刷都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