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美学研究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悦笛,李修建  页数:58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从学术史的视角,深描了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来中国美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与逻辑进展,对“美学学术史”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与反思,从而将当代中国的“前三十年”(1949—1978)与“后三十多年”(1979年至今)美学史融贯起来。《当代中国美学研究(
1949-2009)》作者刘悦笛、李修建以“美的本质观”、“美学本体论”、
“美学原理”、“中西美学史”的研究作为重点,全面深入到美学的各个领域,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加以客观陈述与解析,试图由此为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史基础。

书籍目录

序言
导言 美学“中国化”:当代“学术史”60年
一 何谓美学的“当代”
二 何谓美学“中国化”
三 何谓美学“学术史”
第一章 作为“中国学科”的美学建制
第一节 “美”与“美学”的汉语词源
第二节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教育基础
第三节 “美一美感一艺术”的研究构架
第四节 从自律走向他律的“跨学科”研究
第二章 美的本质观:从“唯物观”、“社会观”、“实践观”到“本质观”争论
第一节 “美是生活”作为历史起点
第二节 50年代的“主观一客观”之辩
第三节 60年代的“自然性一社会性”之辩
第四节 80年代的“实践论一生命化”之辩
第五节 90年代的“本质主义一反本质主义”之辩
第三章 美学本体论:从“实践论”、“生存论”到“生活论”转向
第一节 “实践美学”盛极渐衰
第二节 “旧实践美学”的分化
第三节 “后实践美学”的转化
第四节 “新实践美学”的变化
第五节 趋向“生存论”的历程
第六节 回归“生活论”的转向
第四章 “美学原理”写作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唯物主义反映论美学
第二节 实践美学的初始形态
第三节 实践美学的成熟形态
第四节 实践美学的演进与革新
第五节 实践美学之后的理论探索
第五章 “西方美学史”研究的整体图景(上)
第一节 历史撰写中国化的“朱光潜模式”
第二节 两部“大通史”与其他“小通史”
第三节 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欧洲美学研究
第四节 以西方美学史为对照的“东方美学史”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史”研究的整体图景(下)
第一节 从经典到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大陆思辨与“现象学传统”美学
第三节 英美经验论与“分析美学”传统
第四节 “比较美学”与海外的中国美学
第七章 “中国美学史”撰写的多种模式
第一节 中国美学思想、范畴与文化通史
第二节 中国断代美学史研究(上)
第三节 中国断代美学史研究(下)
第四节 中国审美范畴的多元研究
第五节 人物、文本与流派美学研究
第八章 审美心理学的多元方法研究
第一节 审美心理要素与过程研究
第二节 科学主义的审美心理研究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研究
第九章 艺术哲学、文艺美学与门类美学研究
第一节 艺术哲学的宏观研究
第二节 文艺美学的深入研究
第三节 门类美学的全面研究
第十章 审美文化、审美教育与应用美学研究
第一节 审美文化的领域开拓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系统概观
第三节 应用美学的产生发展
第十一章 从“自然美”、“生态美学”到“环境美学”
第一节 “自然美”作为本质钥匙
第二节 “自然的人化”成为主流
第三节 本土化的“生态美学”
第四节 “环境美学”的本土化
第十二章 “生活审美化”、“审美现代性”与“艺术的终结”难题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结构
第二节 “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转变
第三节 “审美现代性”的不同路向
第四节 “艺术的终结”之后的美学
结语 从“文化间性转向”到“全球对话主义”
附录:
参考文献
中国美学大事记(1875—2009)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高建平在《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一文中认为,回到杜威可以更明确地看到这种回到生活的美学主流趋势。“日常生活审美化观点”的起源其实早已有之,这是个被主流美学所压制但却一直存在着的传统。对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杜威的美学。杜威的《艺术即经验》一书,从这样的一个前提出发:人们关于艺术的经验并不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经验截然不同的另一类经验。杜威要寻找艺术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艺术与非艺术、精英艺术与通俗大众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反对将它们分隔开来。②作者认为,在20世纪中叶后占国际美学主流的分析美学固然反对康德哲学,但它恰恰是从“公认的艺术品”出发,将美学定义为元批评,分析美学导致了一种美学上的间接性,使美学脱离生活、实践、艺术和大众。过去的种种美学都从公认的艺术作品出发,这种出发点是错误的。杜威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了一种集中的、按照自身的规律而走向完满、事后也使人难忘的经验。然而,西方分析美学的绝对主流最终形成反弹,推动了美学向着感性和日常生活的回归,这是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所兴起的国际美学新潮流。 周宪在《“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中认为,有理由相信,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特定语境的产物,这个语境就是“消费文化”或“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和文化的兴起在中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仔细考量这个概念的流行,一方面与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勃兴有关,另一方面又与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发展关系密切。“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始终与两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第一个关键词是“体验”;第二个关键词是“品味”(“趣味”、“格调”或其他“家族相似”的概念)。不难发现,当代消费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消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越发地倾向于消费性的愉悦“体验”。显然,这里已可以深刻地触及审美化的一个内在悖论:从美学本身的追求来看,人类大同是最终目标,所有人的审美化才是真正的审美化。但是,在一个存在着显著社会分层的社会里,并不存在这样理想的审美化。而当代中国大众媒体和市场营销中所提倡“审美化”,说到底是一个中产阶级品位及其生活方式的表现。 李西建在《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兼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的思考》当中认为,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是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核心是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态的重建。关键是如何看待消费时代的审美及消费时代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集中体现,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它表达了人类审美的一种新的价值趋向,即趋向个体的日常生活过程,趋向人类现实的生存价值的实现。从某种意义讲,当代审美文化就是指一种消费形态的文化,一种重建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自由度的文化。应该说,日常生活形态及过程代表了人类存在之根。人类生存的“在家感”、“归宿感”是以日常生活为基本寓所。由于日常生活代表了个体生存的真实状态,是个体生活质量的客观体现,因而是审美活动关注的重要领域,也代表了美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论转向。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采取了“美学中国化”的比较视角,对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长达六十多年的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进行了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与梳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于本土美学思想的历史累积与回归而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在诸多美学研究的方面,还对相关的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的、具有创新性的阐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本书详细检讨了“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以“美的本质观”、“美学本体论”、“美学原理”、“中西美学史”等为专题,全面深入到美学的各个领域,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加以客观陈述与解析,试图由此为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史基础。
  •   真的很好 这本书是喜欢美学人值得研究的哦
  •   书的份量很重,从建国到当代,跨度很大,很细致,对于需要的朋友应该是一本好书!
  •   年轻学者的鼎力之作,如此功力,令人惊叹。推荐
  •   经典推荐 值得一看 不错
  •   考试用的。正在学习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来所出的系列丛书,刘悦笛主编本集,从所展现的视野到搜集的材料,都是很全面的,对这段中国美学学术史是一个总结。
  •   读过以后很佩服作者的,内容很全,每本书几乎都有点评,看来作者的确花了很深功夫来做研究。
  •   视野宏阔,眼光精到,意义与文化的美学说议,可谓精明深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