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人类学原理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秉公  页数:5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全书共51.5万字,陈秉公著,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2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作者追踪国内外人类学研究前沿20余年的理论结晶。学术创新主要包含:(一)填补两项人的“知识空缺”:1.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2.普遍的“类群”知识空缺。(二)提出七项“理论建构”:1.“主体人类学”概念及理论体系建构;2.中国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建构——提出包含“主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三个大分支学科在内的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3.人的特殊“生命本体”──“结构选择论”理论建构;4.“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5.“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6.人的生存理性──类群价值“高势位”建构和“完全人格”建构;7.“主体分析”方法。同时,还提出和阐述了若干原创性概念和命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给陈秉公教授的信中说,本项成果“反映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领域的领先水平,体现着较高的学  术荣誉,”“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
  本书为人重新认识自己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提供了正确的“人性前提”,为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个人和家庭、组织、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价值。

作者简介

  陈秉公教授简介
  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核心价值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从2007年首届起连续三届被评选为“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吉林省伦理学会会长,吉林大学“人类文明与生存发展讲座”首席主讲教授。吉林省高级专家。兼任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等名誉院长,以及国内20余所高校客座教授。
  学术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类学原理、德育学原理。出版专著21部,发表论文152篇。三部书被审定为全国本科生或研究生通用教材,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其它省部级(政府奖)一、二等奖16项。
  2012年10月18日

书籍目录

——“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第一编 导 论
第一章“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一节 人类学“学科对象及知识本体”偏移与危害
第二节 人类学的使命及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设想
第三节 “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四节 建立“主体人类学”的价值
第二章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第一节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主体人类学”的知识借鉴
第三章 “主体人类学”的逻辑结构与思维方式
第一节 “主体人类学”的逻辑结构
第二节 “主体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主体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创新
第二编 人的生命本体
第四章 人的生命的规定性
第一节 人的“实践生命”
第二节 人的“现实生命”
第三节 人的“主体生命”
第四节 人的“二重生命”
第五章 人的“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一)
第一节 人的“生命本体理论”若干模式
第二节 “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概念
第三节 “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规定性
第六章 人的“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二)
第四节 “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内在关系
第五节 “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的功能
第六节 对两种典型“生命本体论”的评析
第三编 人格结构与选择
第七章 人格结构
第一节 人格概念
第二节 人格结构理论的若干模式
第三节 人格的基本结构
第四节 人格结构的特性
第五节 人格结构的功能
第八章 人格需要力
第一节 人格需要力概念
第二节 人格需要力结构
第三节 人格需要力特性
第四节 人格需要力功能
第九章 人格判断力
第一节 人格判断力概念
第二节 人格判断力结构
第三节 人格判断力特性
第四节 人格判断力功能
第十章 人格行为选择
第一节 人格环境
第二节 人格行为选择
第十一章 人格结构形成历程与成因
第一节 人类人格结构形成历程
第二节 个体人格结构成长过程
第三节 人格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第四节 人格结构形成的原因
第四编 类群结构与选择
第十二章 类群概念
第一节 提出类群概念的依据
第二节 类群概念及内涵
第三节 类群的分类
第十三章 类群结构
第一节 类群结构理论的若干模式
第二节 类群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类群结构的特性
第四节 类群结构的功能
第十四章 类群主体力
第一节 类群主体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主体领导力
第三节 主体普遍素质力
第四节 主体分层及认同情势力
第十五章 类群文化力
第一节 类群文化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科技生产力
第三节 制度规则力
第四节 思想观念力
第十六章 类群行为选择
第一节 类群环境
第二节 类群行为选择
第五编 生存的逻辑
第十七章 类群价值系统
第一节 类群价值系统概念
第二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特性
第四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功能
第十八章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
第一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概念
第二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的依据
第三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的目标
第四节 类群价值系统引领多元价值观的方式
第十九章 “完全人格”建构
第一节 研究人格理论与模式的价值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人格多样化局面
第三节 中国传统儒家理想人格模式
第四节 建国后中国人格模式的演变
第五节 新世纪的中国理想人格模式
第六节 “主体人类学”对教育理念的反思
主要创新概念及命题解释
主要参考文献
2010年7月9日

章节摘录

  二、“权威型”人格占主要倾向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开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这段时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成为当时全国上下唯一的任务和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全国形成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斗”的局面。林彪、“四人帮”乘机“大树特树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开展“三忠于四无限”活动,造成了把社会权威当作社会化身和神来顶礼膜拜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大批青年由“协调型”人格演变成“权威型”人格。所谓“权威型”人格就是崇拜权威、屈从权威,并且希望自己也成为权威,让他人屈从自己的人格类型。这种人格类型的典型特征是崇拜和屈从权威,蔑视个性;重视权威意志,轻视科学理性。当时,处于狂热状态下的青年放弃了个性的独立性和科学的理性,只知盲目地追随和屈从权威,表现出盲目、偏激和野蛮的权威人格行为。同时,他们自己也在幻想着和尝试着成为这里那里的权威。他们在政治斗争中也像其他权威人格一样是刻板生硬和残忍好斗的。“文化大革命”为权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权威型”人格是一种不健康人格。其严重危害性有二:第一,失去人的主体性。权威人格的最大特征是对权威的盲目祟拜和屈从,丧失自我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没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性,对权威唯命是从,泯灭了自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时,他们对权威执拗的愚忠竟使权威本人也目瞪口呆,难置可否。如果他们一旦当上了或大或小的权威,又会毫不留情地去泯灭他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第二,失去理性。权威人格的行为准则不是科学的理性,而是权威的意志,行为具有极大的盲从性和随意性,因而经常构成对社会发展的破坏和对他人的侵犯。在社会动荡的年代,权威人格极易成为野心家、阴谋家的御用工具和牺牲品。丧失理性,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一般本质,其行为必然脱离正常人的轨道。因此,“权威型”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主体人类学原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砥砺多年的学术典范之作,而非一时应景之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