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诠与意趣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周贵华  页数:253  字数:273000  

内容概要

  《言诠与意趣:佛教义学研究》是农将佛教研究区分为学术研究与义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印度佛教义学研究的一个探索。具体是对印度佛教的义理的一些重要方面。予以了深度研究,主缀进衍了义理的结构、概念与思想脉络的梳理、分析与建立,试图提供……种佛教义学研究的范例。

作者简介

  周贵华,重庆市石柱县人,1962年12月出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同年入北京理-£大学物理系执教大学物理。2000年辞去教职,2003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中国哲学搏士学位。同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从事专业哲学研究,研究方向为印度与中国佛教哲学。蒋有,专藩《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唯以、心性与如来藏》、《唯识通沦——瑜伽行学义诠》(上、下册)、《作为佛教的佛教》、《唯泌明论》;联合主编钉《东方梅学史》(五卷本)、《东方衍学思想与文化精神》。

书籍目录

上篇 唯识明义论
 第一章 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
  第一节 唯识学二分的安立:历史性与逻辑性
   一 从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看
   二 从理论的内在逻辑看
  第二节 唯识学二分的特质:一致性与差别性
  第三节 唯识学二分在佛教意识形态上的关系:疏离与紧张
 第二章 法相分学与唯识分学
  第一节 法相分学与唯识分学——从汉译《集论》与《摄论》之“识”谈起
   一 法相与唯识之区分
   二 法相分学:识作为了别/识别
   三 唯识分学:识作为了别/显现
   四 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之别:识别与显现
  第二节 关于法相与唯识的“分合之辩”
   一 欧阳竟无:法相与唯识“二事也”
   二 释太虚:“法相必宗唯识”
   三 释印顺:“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
   四 小结
 第三章 “唯识”与“唯了别”
  第一节 “唯识”与“唯了别”:用语差别与意义相通问题
   一 “唯识”与“唯了别”用语之差别问题
   二 “唯识”与“唯了别”意义之相通问题
  第二节 “唯识”与“唯了别”:意趣问题
 第四章 唯识学之有无思想
  第一节 言说与有无——以早期唯识关于言说与有无的论说为中心
   一 言说与有无
   二 离言自性
  第二节 对《解深密经》有无说之诠释——以圆测的《解深密经疏》为中心
   一 对《解深密经》有无说疏释之特点
   二 关于胜义谛离言自性
   三 关于三自性
   四 关于三无自性性
 第五章 唯识学无分别智之亲证思想
  第一节 无分别智
  第二节 无分别智之所缘以及生起
  第三节 无分别智与真如之冥契
 第六章 唯识学之转依思想
  第一节 转依及其结构
   一 转依之名、义
   二 关于转依之名、义的争论
   三 转依的四分结构
   四 转依的五分结构
   五 转依说类型
  ……
下篇 佛教思想明论

章节摘录

  太虚法师对欧阳先生的批评实际是在曲折地反映中国传统佛教(中国化佛教)本位与印度瑜伽行派本位间的冲突。这可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佛教强调义理通观与印度瑜伽行派强调名相分析间的冲突。印度瑜伽行派的特色是既注重完整性又注重差别性,逻辑谨严、界定清晰,因此,该派学人注重名相分析与义理阐释论证,其著述与论说风格常不免流于烦琐。这与中国佛教重悟而轻言、重通观大略而轻细致分析的传统相异。如前所说,欧阳先生严守瑜伽行派法度,而太虚法师则以中国传统佛教通观思维方式解读瑜伽行派思想,二者间发生思想冲突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发生思想冲突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也许是最主要的原因。欧阳竟无领导的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传统佛教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认为中国传统佛教背弃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传统,是一种相似佛教,倡导回到印度大乘佛教,回到瑜伽行派的清晰教理中去。这导致了支那内学院与中国传统佛教界的紧张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太虚法师与欧阳先生之间的这场论辩,就是这种紧张关系的反映。因此,太虚法师对欧阳学说的批评,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佛教思维方式对支那内学院的反思运动的反击,带有维护中国传统佛教“意识形态”的色彩。①  但印顺法师对欧阳先生与太虚法师的“分、合”之辩的评论,具有不同的色彩。一是离开了当年激烈的“佛教意识形态”之争的背景多年,二是本着现代学术的立场,此二者使得他的评述似乎较为客观公正。但印顺法师的立场外在于佛教本位,这是可诟病之处。  总之,欧阳先生、太虚法师从佛教本位出发,皆赞成瑜伽行派学说是一有机整体。欧阳先生的观点是“一而分观”,即认为瑜伽行派学说虽是一整体,但内部具有两分结构,也就是法相与唯识学,二者构成了末与本的关系。太虚法师的观点是“一而合观”,将瑜伽行派学说看成一个统摄于唯识思想的整体,任何区分都是一种割裂。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言诠与意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