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霍达  页数:607  字数:52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者简介

  霍达,女,回族。国家一级作家,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六百万字。其中,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书籍目录

序曲 月梦   
第一章 玉魔   
第二章 月冷   
第三章 玉殇   
第四章 月清   
第五章 玉缘   
第六章 月明   
第七章 玉王   
第八章 月晦   
第九章 玉游   
第十章 月情   
第十一章 玉劫   
第十二章 月恋   
第十三章 玉归   
第十四章 月落   
第十五章 玉别   
尾声 月魂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玉魔  这是一座规整的四合院。  磨砖对缝的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房脊的两端高耸着造型简洁的鸱吻。椽头之上,整齐地镶着一排三角形的“滴水”。檐下,便是漆成暗红色的大门。厚重的门扇上,镶着一对碗口大小的黄铜门钹,垂着门环。门扇的中心部位,是一副双钩镌刻的金漆对联:“随珠和璧,明月清风”。门楣上伸出两个六角形的门簪,各嵌着一个字:“博”、“雅”。这些字样,都和人们常见的“长命富贵”、“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之类不同,隐隐可见此院主人的志趣。大门两侧,是一对石鼓,高高的门槛,连着五级青石台阶。  这座大门,通常是紧闭着的,主人回家,或是有客来访,叩动门环,便有老妈子从南房中闻声出来开门相迎。  穿过大门的门洞,迎门便是一道影壁,瓦顶、砖基,四周装饰着砖雕,中心一面粉墙,无字无画,像一片清澈的月光。影壁的底部,一丛盘根错节的古藤,虬龙般屈结而上,攀着几茎竹竿,缠绕着繁茂的枝干,绿叶如盖,葳蕤可连接地面,每逢春夏,紫花怒放,垂下万串珠宝。  影壁和大门之间,是一个狭长的前院,一溜五间南房称为“倒座”,是佣人房和外客厅所在,连在门楼的西边。门楼便被挤在东南角上,并不居中——这却是四合院建筑的惯例,“坎宅巽门”,大门要开在东南方向,以取吉利。  和大门斜对的垂华门却坐落在整个建筑布局的中轴线上。垂华门是承接前后院的咽喉,虽然除了作为通道之外再无实用价值,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大门的朴素、庄重风格不同,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玲珑剔透。门框不再是大门的那种暗红色,而是朱红色油漆,饰以“堆金沥粉”的线纹;檐下垂着伞盖式的透花木雕,有如轿子的四沿,那上面精雕细刻、油漆彩绘,充分展示着古建艺人的绝技。  垂华门内,又是一道影壁,却与前院的影壁不同,无砖无瓦,系由本色黄杨木雕成,四块相拼,很像是一面屏风。上面以浮雕手法刻着四幅山水:峨眉山月、姑苏夜月、卢沟晓月、沧海涌月。虽都是月色,却情趣各异,令人浮想联翩。  绕过这道影壁,便到了后院。后院里东、西厢房各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是五间上房,抄手游廊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四方形,在垂华门汇合。天井当中,“十”字形的砖墁甬路通往所有的门。上房的门两侧,种植着海棠和石榴,枝叶婆娑,从春到秋,都堪欣赏……  这座院子,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以大小而论,只可以算中等;有比这大的,三进、五进院子的,带跨院的,带花园的,不一而足。但就建筑工艺来说,这座院子已经达到相当水平;而且由于主人参与设计,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雅致和宁静;再由于地理位置适宜,既不临近闹市,又不远离大街,关上门与世隔绝,走出去四通八达,很适合动、静自如的居住要求,特别是对于既要在人世间奔走、又要寻求自我宁静的人。大门上的联额,屏风上的山水,庭院里的花木,显然都不是无意设置的。  但是,这里住着的却是警察局的一个侦缉队长,既不“博”,也不“雅”,穿着一身黑警服,腰里别着“家伙”,专跟铁镣、手铐子打交道。据说,这房子落到他手里之前,住的是一位在前清官场上失意的文人,因宦途无缘,便消极遁世,潜心于读书品画,把玩秦砖汉瓦、古董文物,尤其喜爱历朝历代的玉器,以“君子比德于玉”自慰。平日闭门谢客,惟有几家玉器商店和作坊,偶尔走走,发现珍宝,必以倾囊购得为快,即使价格太高,财力不及,也要反复观赏,尽得其乐才可作罢。若耳闻谁家藏有美玉,虽素昧平生,也不耻登门,求得一睹为快。年已耄耋,常常这般癫狂,被人讥为“玉魔”,老先生听到,也不恼怒,反以为荣。年过八秩,寿终正寝,儿孙不肖,倾家荡产,房子便也改了主人,归了侦缉队长。但老先生的遗风还留着影子。  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侦缉队长突然想把这房子卖了,搬到别处去。因为什么,外人不得而知,只能猜想:也许是手里钱多权大,这里容不下他了,得另辟新宅;也许是在官场的钩心斗角中需要开销,急着用钱……其实,侦缉队长之所以非搬家不可,另有原因:这所房子虽好,却不让他住得安生。一天夜里,他在熟睡之中被一声怪叫惊醒:“我可扔了,我可扔了!”  职业的警觉性使他翻身而起,披衣下床,走到院子里,侧耳静听了一阵,四周并无声响。此时月朗风清,院中明亮如洗,没有任何可疑动静。他便疑心是自己做梦,转身回房睡觉。刚刚躺下,那声音又响起来了:“我可扔了!我可扔了!”  侦缉队长连忙叫醒老婆:“你听听,外边儿在嚷什么?”  “我可扔了!我可扔了!”果然又嚷上了。  他老婆揉揉惺忪睡眼,说:“一惊一乍的,你让我听什么?”  这可怪了,这么大的声儿,她竟然什么都没听见!侦缉队长疑疑惑惑地躺下去,一夜也没能合眼。  接连好几夜,他都清晰地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喊声,仿佛是那位过世了好些年的“玉魔”老先生的声音。侦缉队长是敢要活人命的角色,本来不该害怕那早已朽烂的枯骨、深夜游荡的幽魂,但想到买房子时的乘人之危、巧取豪夺,再加上老婆讥笑他“心有亏心事,才怕鬼叫门”,便不寒而栗,生怕某一天那“声音”真的扔下一颗炸弹来,要了他的命。他不相信自己的神经出了毛病,却又无法解释这桩怪事儿,说出去谁也不会相信,闷在心里又坐卧不安,便“三十六计走为上”,急着要离开这“随珠和璧,明月清风”的院子了。  “博雅”宅要出手的消息很快便传了出去,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们都在关切地谈论这个话题。有人想听听行情,估一估自己的能力;更多的人则是凑凑热闹,想等着看到底谁能买得起。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侦缉队长最厌恶这路货色,他本身就是做无本买卖的,难道还要受别人的中间盘剥吗?就放出话去:“谁要买房,本人来直接找我!跑腿儿说合的,都躲远点儿!”  管闲事的人都给轰走了,他只在家里坐等真正的买主儿,也不到房地产交易场所去费唇舌。他相信这等房产决不会卖不出去,总会有识货又趁钱的主儿上门!  忽一日,有人叫门。老妈子引进来,让客人坐在倒座中的外客厅等候,才从里边请了主人出来。侦缉队长朝他一瞥,此人年纪约在三十岁上下,身穿灰布长衫,脚穿青面布鞋,头戴礼帽,身材虽然高大,却显得瘦弱;面色黧黑,宽脑门儿,中分头,眉弓略高,双眼微微内陷,幽黑闪亮,炯炯有神,一副精明、干练的模样儿。侦缉队长只需这一瞥,凭着多年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经验,已经大体把来人看透,那样子想必是个小职员、教书匠之类,充其量不过是个账房而已,当然不会是来买房子的,许是在官司上来疏通什么关节。想到这里,心里便已厌烦,冷冷地问:“找我什么事儿啊?”连个称呼都没舍得给。  “听说府上的房子不够住了,要换换?”来客说。他说的“换换”其实就是“卖”,换一种说法,就显得对卖主儿尊重。  “嗯。”侦缉队长答应了一声,心里倒觉得有些意外,就吩咐老妈子说,“沏茶!”  “不必了。”来客却说,“我们还是先谈房子……”  侦缉队长心里又是一动:这个人倒是直来直去,买得这么急!其实,他心里也急,就挥手让老妈子下去,单刀直入地对客人说:“好,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你是替谁来看房子的?他为什么不自个儿来啊?”  客人微微一笑:“我这不是自个儿来了嘛!”  “噢?”侦缉队长一愣,心说刚才怎么没看出来?这个人哪儿像有资格买我这房的主儿?但人家既说要买,他也不得不另眼相看,“你……您贵姓?”他这才想起问问对方的姓氏,并且把不够礼貌的“你”换成“您”。  “敝姓韩。”客人欠了欠身。  “韩先生,”侦缉队长用了个尊称,但财大气粗、居高临下的态度并没有多少改变,“您先看看房,还是先听听价儿?”  “不必看了,”客人却说,“府上的房子,早在您住这儿之前,我就看过。现在既然您要乔迁,我也就正好要买下了,只听您说个数目……”  侦缉队长不由得暗暗吃了一惊:这个人早就相中了这地方了,不看就买,好痛快!这无论对买主儿还是卖主儿,都抬高了地位!侦缉队长心里高兴,看来这房子确实是好啊!如果不是那个“声音”在他心里闹腾,没准儿这会儿就不舍得卖了。可是,非卖不行,他无论如何也要躲开这个鬼地方,能遇见这么个真心想买的主儿决不能放过!他在心里把原来想好的价钱又加了两成,才说:“跟痛快人打交道,咱不来虚的,你给一万袁大头吧!”  他观察着对方能不能接受这个数目,并且准备讨价还价。  没想到对方二话没说,回答得爽快,只有一个字:“成。”  侦缉队长又是一愣,想再抬价,已是不可能了,灵机一动,又补充说:“可有一条,韩先生!我卖的只是房子,二道门里的那四扇黄杨影壁,可没打在里头,我得搬走!”  “这……影壁也是房子的一部分嘛,”买主儿沉吟着说,“我买这房,也买这影壁,价钱可以商量。”  “那您就再出两千!”侦缉队长摸透了对方的心理,自然就不客气了。  “成。”买主儿一言为定,“您就准备乔迁吧!”  买卖说成就成了,侦缉队长没料到会这么快。“您得等我搬利落了再搬进来,”他担心买主儿半截儿发觉了他的秘密而变卦,“您不也得准备准备钱吗?”  “等几天倒是不碍事,您尽可从容,”买主儿说,“钱嘛,您现在就可以派人跟我到柜上去取一万,算是订钱吧,余下的两千,等您搬完了,再清账。您以为如何?”  侦缉队长简直被惊呆了,谁见过这样的买主儿?他说出个价儿来,人家一个子儿不还嘴,当天就给一万,买卖行里哪儿有过这样的先例?预付三成的订钱就说得过去了!这个人……他有多少钱?他是谁啊?  “您贵姓?”慌忙中他又重复了前面已经问过的话。  “敝姓韩。”  “请问台甫……”  “韩子奇。”  “哎呀!”侦缉队长听到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禁惊叫起来,“您就是奇珍斋的韩老板?久仰,久仰!怪不得……”他并没说出怪不得什么,双方却都心里明白,哈哈一笑,接着说,“这房子归于您手,真是货卖识家了!”  货卖识家,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有一种荣誉感。成交之后,皆大欢喜。  侦缉队长心中窃喜总算把“玉魔”的阴魂甩出去了,至于这位韩老板今后怎样备受惊扰,他就不管了。  韩子奇暗自庆幸终于把这位瘟神侦缉队长请走,他倾心已久的“博雅”宅得其所哉。  不日,房子腾空,“博雅”宅便成了奇珍斋主的府第。  韩子奇的奇珍斋,当时已是名满京华,提起“奇珍斋”三字,犹如提起“同仁堂”、“内联陞”、“瑞蚨祥”……不知道的人,只能怪自己孤陋寡闻了。所不同的是,奇珍斋不是经营丸散膏丹、布匹鞋帽、煎炒爆烤,它的货物,是与衣食住行毫不相干而又引人注目的古玩玉器、珠宝钻翠,位于正阳门外大街路西、大栅栏以北的廊房二条。  这一带,如果追溯到元大都时期,并不是繁华闹市,那时的米市、面市、鸡鸭市、缎子市、帽子市、铁器市、金银珠宝市都集中在北城。明代以后,商业中心南移到了正阳门内的棋盘街一带。永乐初年,官方在四门建立店铺,称为“廊房”,分三等租给客商,资金雄厚的便选为“廊头”,廊房头条、二条便是自那时始。到了清代,前门外一带便大大繁盛,超过了前朝,“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店铺林立,摊位满街,四方客商云集,日夜游人如织。所谓“东贵西富,南城禽鱼花鸟,中城珠玉锦绣”,这“珠玉锦绣”的“中城”便是指前门外一带繁华的商业中心。而锦绣之中闪闪发光的珠玉,则是集中在廊房头条、二条的古玩玉器行业,那是三百六十行中的奇葩,世间商品中的珍宝,“金银有价玉无价”,这是尽人皆知的。先秦的和氏之璧价值十五座城池;南北朝时东昏侯赐给爱妃的一只琥珀钏,价值一百七十万两;元代大德年间的一粒红宝石,价值十四万锭;清代慈禧太后的翡翠西瓜曾估价五百万两……与这些相比,奇珍斋老板韩子奇用一万块袁大头买一座房子,也就不必令人咂舌了,丢下这一枚石子,并没有试出他的水深水浅!  韩子奇的奇珍斋,是消逝了的历史的浓缩,是世上珍奇和人间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引人艳羡、诱人探究的谜……  千年古都,古都千年,也是一部玉的历史。它曾经集中了多少珍宝,养育了多少巧匠,创造了多少奇迹!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渎山大玉海”,已见元大都玉器行业的端倪。这件大玉海,原在琼岛广寒殿中,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的贮酒器,以大块整玉雕成,沉雄博大,气势磅礴,重三千五百斤,可贮酒三十余担,为世所罕见的巨型玉器和艺术珍品,历时十五年雕琢而成,从金至元,跨了两个朝代!明代官府的御用监广召艺人进京,琢玉行业日趋繁荣,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已达鼎盛,并且进行明确分工,琢玉、碾玉、抛光都有专门的作坊,日夜为皇室官府赶制玩物、饰物和日用品,凡瓶、炉、卣、鼎、觚,首饰、衣饰、车饰、马饰,餐具、酒具等等无所不包,还在如意馆设雕玉作,专为玉玺、玉册刻字。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玉器行业趋于消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日本经济复苏,对工艺品的需求刺激了北京的玉器生产,形成了自18世纪末叶开始的玉器出口贸易的高潮时期。到了民国初期,北京的珠宝玉石店已有四十余家,琢磨玉石的作坊三十余家,古玩铺百余家,在崇文门外的花市一带和前门外廊房二条、三条、炭儿胡同、羊肉胡同,终日不绝于耳的是“沙沙”的磨玉之声,玉器行手工艺人已达六千之余!比较著名的作坊有:崇文门外的宝珍斋、东四牌楼的德宝斋、羊市大街的富润斋、廊房二条的魁星斋,随之又崛起义珍荣、天珍斋、济兴成等等。那时的奇珍斋还在惨淡经营,名声甚微,根本无力跻身于强者之列,只在廊房二条开一个小小的“连家铺”,前面两间门脸儿,算是作坊,后头连着几间房屋,全家居住。因为店小,虽有一块由“玉魔”老人题字的大匾,却一直没在门前悬挂,除了有生意来往的行里人,一般人只当这里是普通住家。  其实,当时的奇珍斋主梁亦清,却是一名琢玉高手,瓶炉杯盏、花鸟鱼虫、刀马人物、亭台楼阁、舟车山水,无一不精。寻常一块璞料,他能一眼看穿藏于其中的玉质优劣;剖开之后,因材施料,随形而琢,每每化腐朽为神奇。但梁亦清虽然手艺高强,却秉性木讷,不擅言辞,又无文化,没有本事应付生意场中的交际和争斗倾轧,足不出户,只会埋头做活儿。他的产品,供应各家古玩玉器商店,更通过汇远斋的蒲老板批量远销海外,都卖了好价钱,他却只从订户手中收取预订的价钱,任凭人家靠他的手艺赚钱,也不抱怨,安贫守摊,本小利薄,靠两只手不停地做,维持一家人生计,多年来奇珍斋并无发展。梁亦清年过四十,膝下无子,妻子白氏只给他生了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都随着白氏的模样儿,一个比一个标致,肌肤白润,像是用羊脂玉雕成的,长女名叫君璧,次女名叫冰玉,都是十分贴切的好名字,是梁亦清请那位学富五车又嗜好古玩玉器、住在“博雅”宅中的老先生给起的,梁亦清和白氏为喊着方便,平时便呼作“璧儿”、“玉儿”,视为两颗掌上明珠。璧儿和玉儿相差八岁,小的还在蹒跚学步,大的就已经能帮助白氏持家了,洒扫庭除、铺床叠被、缝缝补补、洗衣做饭,都是一把好手。璧儿还比母亲白氏更胜一筹,天资聪颖,长于心计,家里的内外开支,都比母亲还有数,虽不识字,却全凭心算,安排得井井有条,刚刚十二三岁,就顶替了母亲大半,几乎是梁亦清的小小“账房”。有时梁亦清前面的活儿忙不过来,璧儿便打打下手,待客、收款、送货,甚至帮父亲做一些破料、量材等等简单的活儿。梁亦清却从不让她上“水凳儿”,一则是因为这琢玉的苦活儿原不是女孩儿干得了的,二则是手艺人向来“传儿不传女”,女儿学会了手艺,归根结底是人家的。眼看着奇珍斋后继无人,梁亦清常常不当着璧儿的面向妻子感叹:“唉,可惜是个女儿,要是个儿子……”  下半句话就不说了。妻子白氏这时就怀着深深的愧意低下头去,似乎还不甘心:“为主的慈悯……”相信真主早晚还会赐给她一个儿子,虽然自己已经过了生育年龄。  梁亦清一家,是笃信真主的穆斯林。在偌大的京城,回回民族的子孙只占人口的极少数,玉器行业当中就更少了,这也许就是梁亦清之所以深居简出、与世无争、以一种与生俱来的防御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原因吧?  民国八年,刚刚入夏,廊房二条街口已经响起应时的鲜果、小吃的叫卖声:“……供佛的哎桑葚!”“大樱桃!”“好蒲子,好艾子,江米的、小枣儿的、凉凉儿的大粽子……”  璧儿领着玉儿,闻声从奇珍斋出来,就去追卖樱桃的车子。那小小的独轮车上,搁着柳条大笸箩,垫着块蓝布,装满樱桃,旁边摆着一罐清冽冽的井水,卖樱桃的汉子一面吆喝“大樱桃!”一面把水洒在珠圆玉润的樱桃上,鲜红的玉珠还镇着水晶似的冰块。这景象  ,只消看上一眼,清凉鲜美便沁人心脾,不能不买了。璧儿递过去两大枚,卖樱桃的汉子便拿起一只小小的白瓷茶盅,盛起两盅樱桃,倒在绿茸茸的鲜荷叶上。璧儿接过来,却不急于品尝,领着馋馋的玉儿,回了家。  梁亦清正在埋头做活儿,璧儿在他身后轻轻地喊了声:“爸,歇会儿,尝尝鲜吧?”  梁亦清头也没回,只说:“那些汉人吃的,可不能买!”  “樱桃,这是樱桃啊,爸,您吃几个解解渴!”  梁亦清停下手里的活儿,回过头去看了看,那托在荷叶上的樱桃,像是盛在翠盘里的玛瑙,就说:“嗯,好看,赶明儿我就照这样做一件儿!”  旁边的玉儿早就馋涎欲滴,父亲不动手,却不愿先尝。梁亦清怜爱地笑笑:“我瞧瞧就成了,你们吃去吧!”  两个女儿这才伸出玉笋似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拈起樱桃,送到嘴边,嘬着那甜甜的、酸酸的、凉凉的美味。梁亦清望着那两张玉盘似的面庞,缀着樱桃的鲜红一点,心中又是一幅图画,全身的疲劳就都消除了,转过身去,继续他那艰难而又漫长的琢磨。  他做活儿的手工磨床,叫做“水凳儿”,说来极其简单,只是四条腿支起来的一张“凳面儿”,一边装着转轴,带着磨玉用的“坨子”——砂轮形状的刀具,一边挖着洼槽,盛着磨玉用的金刚砂,洼槽头上开一小口,下面三角形的支架上托着一只水盆。梁亦清做活儿时坐在一只杌凳上,双脚踏动水凳儿下面的踏板,带动凳面儿上的横轴,那坨子便转动起来;他左手托着玉件儿,凑在坨子锋利的边缘琢磨,右手不停地蘸起金刚砂,抹在坨子与玉件儿之间,为了降低摩擦的温度,需要不断加水,“水凳儿”之名便由此而来。工具虽然简陋,工艺却十分复杂,一个玉件儿,从粗磨到细磨,要不断更换各种型号的坨子,逐渐递进细腻的程度,“活儿”形态各异,方圆不一,凸凸凹凹,都靠艺人的手上功夫,操作起来,手忙脚乱,却必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两只眼睛像被磁石吸住,一颗心像被无形的绳子吊住,以至于连呼吸都极轻极缓极均匀,了无声息,“沙沙”的磨玉声掩盖了一切,融汇了一切,他做起活儿来就把人间万事万物统统忘记了。  这些日子,偏偏北京城很不平静。三千多名学生跑到天安门前集会、游行,要求惩办亲日派官僚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本公使章宗祥,放火烧了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宅子,还把章宗祥痛打了一顿。前几天“博雅”宅的老先生来看玉,慷慨激昂地说起这事,说是中国人去参加巴黎的和平会议,要求取消袁世凯跟外国人签订的“二十一条”,收回青岛,堂堂的“战胜国”的这个要求却被拒绝,才酿成了学生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举动。老先生发了一通“治国无人”的感慨,梁亦清听得似懂非懂,他只会治玉,哪会治国?也无法安慰老先生,只闷闷地谈了一阵子玉。玉的行情起落,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关系到奇珍斋的存亡……  现在,梁亦清上了水凳儿,便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心中只有玉了。  外面忽然有叩门声。  梁亦清手不停工,吩咐璧儿去开门,反正他知道不管是老主顾上门取活儿或是送款,璧儿都是认得的。  璧儿打开了外间的大门之后,进来的却是两个陌生人。一老一少,老的年约六十开外,高大魁伟,面如古铜,广额高鼻,一双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颏下蓄着一部银白的长须,头上缠着白色的“泰斯台”,身穿一件不蓝不灰的旧长衫,赤脚穿一双草鞋;少的是个男童,十多岁的样子,个头儿不高,面色黧黑,眉目清秀,剃光头,穿一身不辨颜色的旧布衫裤,袖口、膝盖打着补丁。这两位陌生客,一副流浪汉的架势,璧儿一愣,不知该怎么打发,“哦”  了一声,回头说:“爸,您来!”  梁亦清放下活儿,起身走出里间,抬头一看,也觉愕然,这一老一少,他也并不认得。  这时,那老者朝他微微躬身,右手抚胸,道了一声:“按赛俩目而来坤!”  梁亦清一惊,慌忙答礼,也是右手抚胸,微微躬身:“吾而来坤闷赛俩目!”  他们说的是什么?对于穆斯林来说,这是完全不必翻译的,前者是:“求真主赐给您安宁!”后者是:“求真主也赐安宁给您!”这是穆斯林见面时的相互祝福,表示具有共同的血统和信仰。这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语言,无论他们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都能凭借这熟悉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同胞。  顿时,一股温暖的电流传遍梁亦清的全身,“噢,朵斯提,请坐,您请坐!”赶快招呼客人在外间八仙桌旁的椅子上落座,又吩咐璧儿给客人沏茶。他所说的“朵斯提”,其含义也只有和他有着共同信仰的人才明白,那就是“朋友”、“同胞”、“兄弟”,一切穆斯林,四  海之内皆兄弟。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包括回族在内的十个民族。回回没有自己的语言  文字,他们基本上使用汉语和汉字,但是其中经常夹杂某些不肯割舍的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  汇,使“朵斯提”们听来无比亲切。  璧儿捧上两盏盖碗酽茶,两位客人一饮而尽。那老者说:“行路的人,也只是为了讨碗水喝,才贸然打扰,刚才看见贵府的门楣上有‘经字堵阿’,就知道必是朵斯提了!”  梁亦清心里又是热乎乎的,这两位客人虽纯属路过,和他的生意毫不相干,那信赖之情却让他感动。他在这条街住了好些年头了,还从未想到应该为过路的朵斯提尽一尽责任,哪怕是一碗水呢!  “先生这贵店是做什么生意的?”老者问。  梁亦清答道:“小店是个玉器作坊,我没有别的能耐,只靠这家传的手艺……”  “啊,您是穆斯林的明珠!”老者欣然说,“穆斯林和美玉珍宝有缘啊!和田玉出在新疆,  绿松石产于波斯,猫眼石源于锡兰,夜明珠来自叙利亚……”  梁亦清大惊:“老先生原来是赏玉行家,有这样的学问!”  老者笑道:“过奖,我只是读过几卷旧书,寻章摘句;又一路云游,道听途说而已,让先生见笑了!”  “您……这是从哪儿来?”  “远了。”老者说,“从福建泉州来,经府过县,晓行夜住,算来也有五六个年头了。”  “噢!”梁亦清心中不觉升起了一种对徒步苦行人的怜惜,“您到北京来,是投亲,还是访友啊?”  “这,倒也不是,说来话长了……”老者又喝着续上的茶,眯着那双深邃清亮的眼睛,仿佛在脑际追溯久远的往事,片刻,忽然问道:“您听说过筛海?革哇默定的名字吗?”  “听老人说过,那是在……在……”梁亦清深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惭愧,脸都有些红了。他只知道“筛海”是阿訇中极高的品级,也恍惚记得“革哇默定”这个名字,却说不清具体年代了。  “是在大宋真宗至道二年,也就是伊斯兰历二百九十五年,西历九百九十六年,筛海?革哇默定从西域来到中国,”老者缓缓地说,他丝毫没有嘲笑梁亦清的意思,因为这年代也实在是过于久远了,“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赛德鲁定,次子叫那速鲁定,三子叫撒阿都定,都是饱学之士。大宋真宗皇帝极为赏识,御赐官爵,却都坚辞不受,皇帝便授他们为清真寺掌教。长兄远出传教,不知所终;二弟三弟奉敕在燕京建清真寺,一在东郭,一在南郊。南郊之寺,也就是今天的牛街清真寺了……”  “噢!”梁亦清好似伴随老者经过了近千年的历史跋涉,听到这里才轻轻如彻如悟地“噢”  了一声,仿佛周身的血管长久都是滞塞的,如今才得以舒畅。浑浑噩噩地过了半世,却不知  道祖上留下怎样的轨迹。  其实,如果追溯中国穆斯林的历史渊源,比筛海?革哇默定来华的年代还要久远得多。早在大唐高祖武德年间(西历六百一十八年至六百二十六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门下的四位大贤就曾远来中国,其中一位传教于广州,一位传教于扬州,两位传教于泉州,这两位大贤逝世后葬于泉州东郊的灵山,后人称之为“圣墓”,一直留存至今。唐永徽二年,即西历六百五十一年,伊斯兰历二十九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又曾派出使节到达长安,谒见高宗皇帝,并且介绍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从那以后,“西域”的穆斯林由于种种的机缘来到中国,并且居留下来,繁衍了世世代代的子孙,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而筛海?革哇默定来华和牛街清真寺建立的年代,由于历史的疏漏,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老者的依据,只是凭寺中现存碑文的记载而流传的说法,但“至道”并不是宋真宗的年号而是宋太宗的年号,而且自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后,燕京已不属中原管辖,与其说牛街清真寺建于宋,不如说建于辽更为妥当,宋太宗至道二年即西历九百九十六年,按辽的纪年应为圣宗统和十四年。但牛街清真寺殿后高起的穹庐角亭,则又是宋代风格。这祖先遗留的扑朔迷离的踪迹,一直在吸引后世子孙作种种猜测,原非从未读过书的琢玉艺人梁亦清所能弄明白的。老者所说的一切,他都只是第一次领教,便也只有惊叹和神往了。  “那远出传教,不知所终的赛德鲁定,近千年来被人忘却了,”老者说到这里,发出一声感叹,“岂不知,他也有后人啊,我就是他的第二十五代嫡亲长孙——吐罗耶定!”  梁亦清只觉耳畔震响了一声惊雷,不禁离座站了起来,“啊!筛海,筛海……”就像见到了神灵,他不知所措了,只是兴奋,只是景仰。  “我不是筛海,和您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穆民啊!”吐罗耶定依然缓缓地说,“这些年来,云游四方,遍览古寺,从泉州的清净寺出发,历经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真教寺,上海的小桃园寺,南京的净觉寺,西安的清修寺,开封的东大寺,济南的南大寺,济宁的临清大寺,沧州大寺,泊镇大寺,天津的南大寺、北大寺,最后来到北京……”  吐罗耶定一口气说出这一大串寺名,像星斗一样撒满了大半个中国,全是他足迹所到之处,听得梁亦清目瞪口呆!他们说话的时候,随同吐罗耶定来的那个男孩,把璧儿递给他的那碗茶,喝了又续,续了又喝,总共喝了七八碗,可见渴得可以。璧儿看见父亲那么尊敬吐罗耶定老头儿,自然也不敢怠慢这个男孩,便耐着性子一次一次地给他续水,心里暗暗发笑。那男孩望着亭亭玉立、肌肤如雪的璧儿,怯生生地连话也不敢说。再望着老成持重的梁亦清,心里充满了敬畏,大人说话,他更不敢插嘴。喝足了水,就愣愣地坐在靠墙的杌凳上,看着桌上、柜上摆着那一些玉件儿,老半天才移动一下位置,嘴里发出无声的赞叹。奇珍斋,对他来说,是偶然闯进了一个全无所知的天地,一个新奇、神秘的世界,他看得呆了。  “你们爷儿俩走了那么多地方!这孩子是您的孙子?”梁亦清瞟了瞟这个男孩,问吐罗耶定。  吐罗耶定笑笑说:“不,真主没有赐给我子孙,这是我一道云游的朋友,无父无母的耶梯目(孤儿),经名叫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猛然听到叫他的名字,从入迷的玉雕奇观中被惊醒,回过头来望着吐罗耶定:“巴巴,您叫我?”  这一回头,梁亦清才仔仔细细看了看那张脸。这孩子虽然衣衫破旧,却是一副好相貌:圆圆的脸盘儿,尖下颏儿,鼻直口方,宽宽的额头,两道乌黑的眉毛,眉心微微发蹙,像是时时在琢磨什么,眉毛下面,眼窝微陷,嵌着一对清亮聪慧的眼睛。梁亦清心说:好眼!一看就像回回的眼睛,有能耐的眼睛!他想起自己也在这么大时,跟父亲学手艺,父亲说:“清儿,凭你这双眼睛,不用教,光瞧就瞧会了!”心里这么一动,隐隐萌发出怜才之意,并未说出口来,朝那孩子笑笑,替吐罗耶定说:“易卜拉欣,巴巴没叫你,巴巴跟我说话儿呢。你瞅吧,到跟前儿瞅去吧!”又转过脸来,问吐罗耶定:“巴巴带着这孩子,从北京还要回福  建吗?”  他不知不觉也随着易卜拉欣叫“巴巴”了。在穆斯林的语言中,“巴巴”本来是对老者、学者的尊称,类似汉语中的“夫子”,后来沿用成了对祖父的称呼,梁亦清以此称呼吐罗耶定,便两种意思兼而有之了。  “不,泉州无家无室,我的方向是克尔白!”吐罗耶定捋着长髯说。  “克尔白!您去朝克尔白?”梁亦清又着着实实地吃了一惊。克尔白是穆斯林尊贵的天房,远在阿拉伯的圣地麦加,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礼拜都朝着那个方向;每一个穆斯林一生之中,如果条件许可应该前往克尔白朝觐一次。每年的伊斯兰历十二月上旬,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远离家乡,成群结队,有的步行,有的骑乘,有的沿途经商,有的一路乞讨,奔向日夜思慕的麦加,虔诚受戒,脱去衣服,以白布遮身,环绕天房克尔白,亲吻“天手”黑石。人们如醉如痴,泪流满面,从此获得了安拉的宥赦,求得了死后进入天园的门券。这是穆斯林最崇高的愿望,真正的归宿,无上的光荣!可是,克尔白远在天边啊!梁亦清这个小本经营的手艺人连想都没敢想过的事,分文莫名的流浪汉吐罗耶定竟然敢去做,而且还带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这孩子也跟您一块儿去吗?”他问。  “当然,易卜拉欣和我同往!”吐罗耶定坦然地说,“没有他做伴,我也许跨不过那千山万水,就倒毙途中了!求真主慈悯,让我们平安到达天房。如果我寿数不够,有易卜拉欣总不会半途而废,他还年轻,一定会走到!”  梁亦清向这位胸怀伟大抱负的长者吐罗耶定和有志少年易卜拉欣投去崇敬的目光!啊……”  信仰和血统的力量感召着梁亦清,他执意挽留吐罗耶定在舍下多住几日,养一养身子,筹措些盘缠,再登上万里征程,也许这一别就难得见面了。  吐罗耶定接受了他的盛情挽留,却不肯接受任何馈赠。他说,穆斯林视钱财如浮云,四海为家,天下回回是一家,相信所到之处,必有他的弟兄给一碗充饥的饭,一盏清洁的水,这就够了。梁亦清又是感叹一番,就把前面的作坊打扫洁净,安排了床铺,自己和两位客人同室而卧,妻子女儿照旧在后面安歇,并无妨碍。  当下,梁亦清安排客人在“水房”洗浴,称为“大净”,是礼拜之前所必须进行的准备。吐罗耶定和易卜拉欣常年跋涉,四处流浪,常常在旅途中找不到水,便只好“代净”了:用手摸一摸地上的土,凭着信仰模拟洗浴的动作摸脸、搓手。这一次“大净”,把小易卜拉欣的汗污泥垢连同旅途的疲劳都消除了。日落黑定之后,梁亦清随着吐罗耶定一起做礼拜。按照规定,穆斯林一天须做五次礼拜:日出前的晨礼(榜答),午后的晌礼(撇什尼),太阳平西时的晡礼(底盖尔),日落黑定前的昏礼(沙目),夜间的宵礼(虎伏滩)。梁亦清由于常年埋头于玉作,对这个至关重要的拜功常常荒疏,还不如妻子白氏和女儿璧儿每天坚持,这次见了筛海的后代,自然觉得惭愧,因此也就格外虔诚。  次日清晨,做过晨礼,璧儿已经开始打扫前店后家,这是她每天必做的事。易卜拉欣心灵眼活,不等璧儿动手,就抢先把作坊的里外屋打扫一净,璧儿向他报之一笑。梁亦清却不落忍,埋怨璧儿太慢客了,又对易卜拉欣连声说:“受累了,受累了!”  吃过早饭,吐罗耶定便带着易卜拉欣出门了,首先要去牛街清真寺凭吊祖上的遗迹,然后还要去瞻仰、参拜东四牌楼清真寺、锦什坊街普寿寺和二条胡同的法明寺,北京这“四大名寺”,至少都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吐罗耶定仰慕已久了。  客人出去览胜,梁亦清则继续在水凳儿上做他的苦行,觉得似有神助,手中的活儿做得格外滋润。晚上,一老一少又回来歇息,白氏伺候茶饭,大家听吐罗耶定说些见闻,都听得很有兴致。晚饭之后,梁亦清就停了活儿,不再在灯下苦熬,沏上酽茶,请吐罗耶定讲解《古兰》真经,吐罗耶定先用阿拉伯语背诵原文,再用汉语细细讲解教义,一字一句,讲得头头是道,梁亦清觉得茅塞顿开,糊里糊涂地活了半世,这才是头一回听得明白的“瓦尔兹”(教义),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又有了奔头。  易卜拉欣闲着没事儿,便又愣愣地看那些玉雕。璧儿本来就不认生、不怯场,就领着妹妹玉儿,去招呼这位小客人:“你知道这些活儿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易卜拉欣正在看一件“岭南佳果”。水灵灵的一串荔枝,鲜红晶莹,剥裂处,露出玉珠似的果肉。那是他家乡的水果,看来格外亲切,就脱口说:“这……这不是人做出来的!是从树上摘下来的!”  璧儿笑了:“哈,你可真逗!你当这是真的?能吃吗?咬一口硌掉你的牙!告你说吧,这是我爸花了三个月的工夫儿做的!”  易卜拉欣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原来呀,这是一整块玛瑙,”璧儿指点着说,“玛瑙不光有红的,还有白的、蓝的、绿的、粉的、黑的呢!有时候,一块玛瑙上有好几种色儿,你瞅,这块就是这样。我爸拿着瞅啊瞅啊,寻思了好些日子,才想出了这么个法儿:把红的地方做成荔枝珠儿;可巧让绿的地方赶上梗儿啊,叶儿啊;白的地方呢,不能做荔枝,也不能做叶儿,就做成剥开的荔枝,不是正合适吗?”  “啊……”易卜拉欣不知该怎样表达他的赞叹,他不会说“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这样的词儿,只喃喃地说:“人的手,人的手?”  “当然靠人的手了,”璧儿为父亲的绝技感到骄傲,“我爸那双手,没有做不出来的!你再瞅这个‘百环瓶’!”  她指着旁边的一只用碧玉雕成的花瓶,那瓶呈四方形,凸肚,细颈,小口,瓶身光滑细腻,并没有过多的雕饰,吸引人的是两旁各有一个高浮雕兽头,嘴里衔着镯子似的玉环,玉环上又套着玉环,环环相扣,垂成两根玉环组成的链条,因此称为“百环瓶”。  “这是用南阳的‘独山玉’做成的,好看吧?告你说吧,这两嘟噜玉环呀……”  “是怎么连起来的?”易卜拉欣侧着头反复察看,却找不到玉环上有一丝接缝儿的地方。  “什么?连起来?你当是一个个做好了再套上的?那可就套不上去了!”璧儿觉得他的想法未免太好笑了,但她乐于向他说出其中的奥妙,“你想,玉是硬的、脆的,不能捏,又不能焊,怎么‘圈儿套圈儿’啊?”  “……”易卜拉欣让她问住了。  “告你说吧,这是整个雕出来的,雕出一个套一个,雕出一个再套一个……”  易卜拉欣惊呆了,他望着那环环相扣又灵动自如的玉环链条,无法想象是一双怎样的手做出了这样的奇迹!“太难了,太难了……”  “当然是不容易!”璧儿想起父亲的终日劳作,也怜惜地发出感叹,“要是人人都会做,也就不稀罕了。我爸呀,成天价心里想的是玉,眼里瞅的是玉,手里拿的是玉,除了玉,什么都忘了,坐在水凳儿前头磨呀,磨呀,小活儿要磨十几天,大活儿要磨几个月!听说宫里头有一座大玉山,很多匠人一块儿磨了十几年,那里边儿就有我巴巴的巴巴!”  易卜拉欣的眼前出现了一条玉的长河,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默默地磨啊,磨啊,磨白了头发,磨尽了心血和生命,磨出了光彩夺目的人间珍宝。现在,璧儿“巴巴的巴巴”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亲手磨出的宝贝还在,他精湛的技艺还在,他的后人、璧儿的父亲还在,这条玉的长河仍然永不停息地流淌……  “磨,磨……”他沉浸在遐想里,嘴里重复着璧儿说的话,两只手不知不觉地摩擦着,他在幻想那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创造。  “活儿都是这么样儿磨出来的,”璧儿在他面前俨然是个富于经验的老艺人,“越磨越细,到最后呀,才能磨得这么又光又亮!”她伸手拿起百环瓶旁边一只小小的玉碗。  易卜拉欣眼睛定定地看着那只玉碗,洁白,晶莹,碗壁薄如蛋壳,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璧儿托着碗的手指。  妹妹玉儿伸着小手说:“我要碗,我要碗!”  璧儿把托着碗的手躲开玉儿,“这可不是你玩儿的,要是摔碎了,爸爸不打你,我还得打你呢!”  玉儿就撅着小嘴儿,不敢再要。在她的眼里,大姐和父母一样,都是她必须服从的。  璧儿托着玉碗,对易卜拉欣说:“你知道玉为什么这么光滑吗?告你说吧,磨到最后呀,就不使坨子磨了,使葫芦!”  “葫芦?”易卜拉欣眨眨黑亮的大眼睛,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玉和葫芦有什么关系。  “拿葫芦给玉抛光啊!一定得使马驹桥的葫芦,别处的还不成!葫芦上还得抹上‘宝药’,这玉就蹭出光来了!”璧儿如数家珍,竟把玉器行秘不传人的诀窍也说出来了。她想,反正易卜拉欣明儿、后儿就走了,他又不是学这一行的!  易卜拉欣却被那法力无边的宝葫芦和宝药迷住了,听傻了,看傻了,像是走进了恍惚迷离的梦境,托在璧儿手中的那只玲珑的玉碗,像透过薄云现出的一轮明月,向他闪出朦胧的光辉,吸引着他一步一步靠近。  “你摸摸,光滑着呢,就跟玉儿的手似的!”璧儿抱着玉儿,凑近他说。  “光滑,光滑……”易卜拉欣痴痴地抚摸着玉儿的小手。  “谁让你摸她的手?我说的是碗!”璧儿看他那傻样儿,忍不住笑了,就把玉碗递给他,“摸摸不碍事的!”  “哦。”易卜拉欣伸出手去,如同去接一件圣物。  现在,玉碗捧在了他的手里,滑腻的玉质摩挲着他那粗糙的手指,一阵清凉浸入他的手掌,传遍他的全身,像触到了远离凡尘的星星、月亮。他在人世间走了很久很久,好像就是为了这一个美妙的瞬间,他感到了从未体味过的满足、兴奋和欢乐,仿佛他手中捧着的不是一只玉碗,而是天外飞来的精灵,和他的心相通了。他陶醉了,麻木了,把身边的一切,把他自己都忘记了,被玉魔摄住了魂魄……  “留神别掉地下!”他听到了不知从哪儿发出来的声音,好像十分遥远,又十分迫近,也许是璧儿在说话,他记不起来璧儿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空寂的宇宙间突然响起来的异声,把他惊动了,他又回到了人间!  “啪!”玉碗突然从他那双麻木的手中滑落下来,掉在砖地上,薄如蛋壳的玉片四碎迸散,像河水中被撞破的薄冰!  “哎呀,你这个人!你这个人……”璧儿大惊失色,声音都发抖了。  玉儿看见闯了大祸,吓得“哇”地哭了起来。  易卜拉欣像遭了雷殛,直愣愣地站在那儿,成了木雕泥塑,两只眼睛失神地盯着地上的碎片,痛惜、懊悔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儿。毁了,怎么一眨眼就毁了呢?那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俘虏了他整个心灵的宝物,不复存在了!  璧儿蹲下身去,绝望地捡起那些碎片,哭了:“这是我爸的心,我爸的命,是我们一家人的饭碗!……”  易卜拉欣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他的心,正在被一把利刃宰割!  两位谈经的长者被惊动了。  “出了什么事,易卜拉欣?”吐罗耶定走了过来。  当他看见地上的碎片和易卜拉欣那沮丧的神态,便一切都明白了。  奇怪的是,他只朝易卜拉欣威严地看了一眼,却不但没有任何斥责,反而不再说话,若无其事地抬起右手,抚着飘飘的长髯,静静地看着奇珍斋主梁亦清。他要看看梁亦清在此时此刻将怎样对待自己的穆斯林同胞。如果梁亦清暴跳如雷,那也好,那就说明此人不过是个守财奴罢了,对他谈什么真经教义都是多余的事。在吐罗耶定眼中,钱财只不过是浮云,是粪土,是凡夫俗子恋恋不舍的累身之物。  不料梁亦清却一笑置之,对璧儿说:“瞧你这一惊一乍的,我当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呢!”  就走过去,抚着易卜拉欣的肩膀,爽快地说:“不碍事!这件小玩艺儿毁了就毁了吧,赶明儿我加几个夜作就又出来了,误不了货主来取!”  泪珠从易卜拉欣的眼眶中“刷”地滚落下来,他倔强地抬起头来,望着梁亦清说:“我……  赔您!”  “赔?”梁亦清没想到这小子这么逞强,就开玩笑似的说,“只怕你赔不起呀,你拿什么赔?”  “我赔得起!我有力气,有手,我什么都能做!”易卜拉欣昂然地说,向梁亦清伸出他那两只还没有长成男子汉模样儿的手,可是,上面已经布满了风霜摧残的皴裂、劳作留下的厚茧,瘦硬的骨节像是从雪里泥里露出的竹根。  梁亦清动情地握住这双手,两眼一酸,几乎也落下泪来。  “师傅,收下我吧!”易卜拉欣咬了咬嘴唇,突然说出了连他自己也觉得吃惊的话,刹那之间,他又想起了那条玉的长河,啊,这正是他的生命要投入的地方,他的归宿!  梁亦清默默无语,他好像刚刚认识了这个身材比他矮了一半而心却和他一样高的孩子,两双手在无声无息中感到了血脉的贯通。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孩子,只能迟疑地转过脸去,望着神色庄严的吐罗耶定。这孩子,是吐罗耶定的,他们面前还有遥远的征途,一直通向天房克尔白!  易卜拉欣抽出了自己的手,擦了擦眼泪,愣愣地看着抚养他长大成人、带着他跨过千山万水的吐罗耶定,突然跪了下来:“巴巴,原谅我!我不能跟您走了!”  ……

编辑推荐

  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  正版销量突破两百万册限量纪念版!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穆斯林的葬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3条)

 
 

  •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版,便宜,快捷,非常满意 闲暇之余,有人乐于下棋、玩麻将;有人喜欢打牌、酗酒、游山逛水;余独爱书。幼时即受恩师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盘中粟”的教诲和熏陶,以至于多年来一直对书情有独钟。书桌上有之,床头上亦有之,它简直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伴侣。每读到一本好书就像他乡遇故知、久旱遇甘霖一样,另人心旷神怡,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并能懂得人生的真谛及生活的意义。 生快事,莫如读书。它能让我们知天地、晓人生。它能让我们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书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到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阅读中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和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不是人生的第一大快事吗?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读书的各种开卷必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书海浩瀚无边,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是开启理想之门的钥匙;知识是无价的宝贵财富,知识只有靠读书才能获得。 读书的感觉真好。读书是一种享受,无论躺在床上随意浏览,还是在办公室伏案书海畅游;无论是在公共汽车上翻阅消遣,还是在茶余饭后静坐捧读、托腮沉思,都会使你进入一种兴趣盎然、不克言状的绝妙境界。当心情愉快的时候读书,它会带给你更加舒畅的惬意;当心情消极悲观的时候读书,它会唤起你对未来人生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你孤独寂寞时读书,它就像佳人乍到,给你送来了清新的问候和舒适的抚慰,使你心胸顿时豁然开朗,感到世界是那么美好,人间是那么可爱。 读书的感觉真好。读书可开阔视野,明了天下之大事;读书可陶冶情操,使人心胸更加开阔;读书可醒脑益智,提高人的综合能力;读书可豪情满怀,使人精神更加振奋;读书可泣人泪下,它能净化人的心灵。乐趣吧! 读书的一大乐趣莫过于当你当你正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或对某一个问题似有所闻的时候,打开书一看,你就会发现早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了充分的论述,正好骚到了你的痒处。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那么舒服,那么的自在。 读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趣,对于从事体力劳动来说,读书一种休闲;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书可能是一种灵丹妙药,烦闷时,读书可以解闷;愁苦时,读书可以忘忧;兴奋时,读书可以畅流…… 读书给人恬淡、宁静、心安理得的快乐,是名利、金钱不可取代的,书就像人类的精神营养剂,缺了它,生活必缺陷。让我们别留下遗憾,拿起书吧!相信你一定也能从书中懂得人生的真谛! 读书的感觉真好!朋友,多读书吧!与我同乐
  •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版,便宜,快捷,非常满意 闲暇之余,有人乐于下棋、玩麻将;有人喜欢打牌、酗酒、游山逛水;余独爱书。幼时即受恩师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盘中粟”的教诲和熏陶,以至于多年来一直对书情有独钟。书桌上有之,床头上亦有之,它简直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伴侣。每读到一本好书就像他乡遇故知、久旱遇甘霖一样,另人心旷神怡,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并能懂得人生的真谛及生活的意义。 生快事,莫如读书。它能让我们知天地、晓人生。它能让我们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书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到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阅读中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和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不是人生的第一大快事吗?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读书的各种开卷必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书海浩瀚无边,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是开启理想之门的钥匙;知识是无价的宝贵财富,知识只有靠读书才能获得。 读书的感觉真好。读书是一种享受,无论躺在床上随意浏览,还是在办公室伏案书海畅游;无论是在公共汽车上翻阅消遣,还是在茶余饭后静坐捧读、托腮沉思,都会使你进入一种兴趣盎然、不克言状的绝妙境界。当心情愉快的时候读书,它会带给你更加舒畅的惬意;当心情消极悲观的时候读书,它会唤起你对未来人生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你孤独寂寞时读书,它就像佳人乍到,给你送来了清新的问候和舒适的抚慰,使你心胸顿时豁然开朗,感到世界是那么美好,人间是那么可爱。 读书的感觉真好。读书可开阔视野,明了天下之大事;读书可陶冶情操,使人心胸更加开阔;读书可醒脑益智,提高人的综合能力;读书可豪情满怀,使人精神更加振奋;读书可泣人泪下,它能净化人的心灵。乐趣吧! 读书的一大乐趣莫过于当你当你正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或对某一个问题似有所闻的时候,打开书一看,你就会发现早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了充分的论述,正好骚到了你的痒处。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那么舒服,那么的自在。 读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趣,对于从事体力劳动来说,读书一种休闲;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书可能是一种灵丹妙药,烦闷时,读书可以解闷;愁苦时,读书可以忘忧;兴奋时,读书可以畅流…… 读书给人恬淡、宁静、心安理得的快乐,是名利、金钱不可取代的,书就像人类的精神营养剂,缺了它,生活必缺陷。让我们别留下遗憾,拿起书吧!相信你一定也能从书中懂得人生的真谛! 读书的感觉真好!朋友,多读书吧!与我同乐
  •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质量不错,值得收藏
  •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年,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试验!  ——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词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我至今所看的最震撼人心的小说,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看完许久,还在久久回味书中主人公的故事,好像他们的命运与自己息息相关,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
  •   回族女作家霍达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也许我和本文作者同是回族人,又因为她记叙的是一个贴切我们生活的回族故事,所以读起来感到无比轻松和亲切。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 她文笔的倾诉,让我这个一直对伊斯兰教淡漠的回族人,更加信奉自己的宗教……我学会了许多回民在生活中的传统礼节和常用的阿拉伯语,因为文中的回族人对至高无上的真主安拉格外信仰。读完后,不知该怎样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在现实生活中,能无限信奉真主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做到圣人穆罕默德传下的古兰经里的条约少之甚少。曾经看过一点儿古兰经,觉得很吃惊。那些传统思想的条约太严格了。和现实生活相提并论,那我们的罪过可大了。不做礼拜,不分斋,连这最基本的都没做到,怎能踏上前往圣地麦加的征途呢?说到这里,也不禁为做一个回民而自豪。因为,天下穆斯林共同敬仰的圣人穆罕默德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成为领先人物。因为是他最初创建了伊斯兰教,是他编写了古兰经,至今影响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紧密结合。因此,这个排行是名副其实的。穆斯林的葬礼,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大家共同鉴赏的一本好书。
  •   这本书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现在看到当当上有时,就忍不住买回来了一本,真的是很经典的一部小说,拿到手里当天晚上就忘我的读着,书的质量也很好,值得收藏,值得推荐。 玉 象征着财富 身份 地位 ;月 象征着纯洁 善良 明净 ,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新版穆斯林的葬礼封面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   回族女作家霍达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   《穆斯林的葬礼》。不由想起读大学时,有个周五晚上,因为好奇,和同学一起到学校附近的一家教堂去做礼拜,对于这些中外源远流长的神佛,我一向是抱着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等到了开始做礼拜,全体信众面对着“主”下跪,看着跪倒在地黑压压一大片,心都慌了,站着也太显眼了,只得赶紧蹲下,然后听他们祷告、唱颂歌,简直如热锅上的蚂蚁,还没挨到整个仪式结束就与同学落荒而逃,从此就再也没有去过,昨天啼笑皆非的一幕幕历历在目。 穆斯林,这于自己或大部分国人无疑是个全新而陌生的世界,也只有霍达这种回族的作者才能写出这种作品,才能道尽其中的韵味。一个玉器家庭的盛衰兴替,从“玉器梁”的落寞和认命到“玉王”的重振家声和抗争,再到“玉王”的步步败退和衰亡,但我觉得“玉”并不是关键,只能算做一条比较重要的线穿插其中,一条杂糅着家庭诸人喜怒哀乐的线,作者更多的笔墨还是着眼于“真善美”的情感,感情平稳推进,到楚雁潮被“其母”拒绝渐入高潮,到新月死亡则偃旗息鼓,只剩下一腔哀情和孤寂。 想起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琳娜》的时候,别人气愤地质问他为什么要把安娜写死了,她的命运已经够悲惨的了,托尔斯泰答:因为在那种条件下她不能不死、不得不死。同样,作者为什么要把韩新月写死,这个苦命的小姑娘都还没来得及见自己的亲生母亲,都还没有真正拥有幸福的爱情,她就如一朵鲜艳的花朵刚绽放却已凋零,空气中只留下了一种清新的香气,是作者心狠?好像也不是,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死亡于她而言却是注定了的宿命。 作者很好地把大时代背景融入了作品,民国、抗日、新中国、大跃进、文革……,让一干人等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看完我就在想,接下来他们一家子的命运会怎么呢?此时已经不是令人窒息和不寒而栗的文革了,时针已经指在1979年了。这是一个苦命的家庭,尽管他们的生活在外人眼中是如此的富足而体面,但“心苦”却不是任何物质可以代替的了,他们是否会带着忧伤和痛苦一直生活下去呢。我想应该不会,因为当韩冰玉回到家时,打开门看到了一个酷似新月的小姑娘,那就是希望,那就是未来。 不过,不知作者是心生恻隐还是现实考虑,文革部分写的有点简单,有点想要一笔带过的意味,似乎作者想要跳过这一阶段,早早结束这个家庭的苦难和哀痛,感觉书的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更显功力,因为它的笔法更加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也更见真情。 纯属好玩,试着猜想接下来未竟地故事情节。韩冰玉回来了,她累了,不打算再在异乡漂泊了,看着破败的家庭,这个自立自强的女子燃起了昂昂斗志,她开始专心地培养天星的儿子青萍和女儿结绿。她教韩青萍涌入改革经济大潮,从小作坊做起逐渐扩大生意规模,并把“奇珍斋”的牌匾又重新挂了出来,而此时远循香港的蒲绶昌已经过世了,他的后人把他的事业又扩展回了大陆,于是一场新仇旧恨在商界惊心动魄地展开了。而韩天星的女儿结绿有着和如新月般的美丽和聪慧,她经过一番努力,考上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外语系英语专业,碰到了痴情的楚雁潮老师,彼时他仍孑然一身,一心钻研学问,是国内鲁迅译著的权威,也是大学里著名的英语教授,一场师生恋在悄悄的萌芽,仿佛命运调皮地调了个头,转了个弯,重新回到他当新月班主任的时光。 …… 只是历史不能假设。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本书:悲情。
  •   很早就听朋友推荐过这本书。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它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包装精致,选择收藏。
  •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
  •   玉贯穿全文,几代人痴迷于玉器的制作,同时通过玉演义出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本书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可见其书的价值与影响。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挲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是此书的结尾,简短的描写,深深地刻画了穆斯林家族的命运,使无数读者辛酸。
  •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还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人生从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历史,是人的足迹。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迹的人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留下了。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爱玉如命,终成空梦:韩子奇玉带给过他尊贵的荣誉,最终也将他的生命推向毁灭。他爱冰玉,却叫她一个人远赴重洋,甚至用跟泪与跪求留下女儿,只为了安慰他的爱情。他不能勇敢的与冰玉逃离现世,只能留着女儿作为一种思念,却不曾想到一个女人,没有了爱情,更要失去做母亲的资格,只身一人去漂泊,是怎样的凄凉?他是自私的吗?然而,命运却不会眷顾这个飘摇的家庭。卿本佳人,无奈如此:梁君璧她,曾经纯洁如玉。为了家族的荣誉,为了家人的生活,她用她弱小的肩膀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她是可悲的,为了父亲的玉行她拥有的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她是可笑的,为了所谓的宗教信仰她亲手毁掉儿子的幸福;她是可怜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没有拜托礼教的束缚。 丈夫和妹妹的背叛让本是一无所有的她更是疯狂,没有像冰玉一样的梦想,没有像新月一样的勇气,现实只能将她逼得自私而可气。这一幕一幕读来让我心痛,让我憎恨。如果没有她,新月也许会活得更久一点,更快乐一点;如果没有她,天星和荣桂芳也许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没有她,冰玉也许不会变成孤独老人。但想来她也没有什么错,哪个母亲不希望儿子永远忠于自己,那个女人会容忍丈夫另有所爱?她在岁月的河流里,一步一步庸俗,一步一步愚昧。然而,仔细回想,韩子奇与梁君璧几十年的婚姻关系中,梁君璧受的伤害很多,面对妹妹和丈夫的孽缘和孽债,她把妹妹清出家门的的决定绝对不过分,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已经原谅了丈夫和妹妹,不然她不会留下新月来抚养。抚养新月的近二十年间,梁君璧承受的内心挣扎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 梁君璧还是爱着韩子奇的,不然不会在韩子奇远走国外之时日日夜夜的思念着,不然不会忍着屈辱留下新月来做自己的女儿,不然不会在韩子奇“无常”之时发出“你不能走”的真切呼唤。 不论爱与不爱,韩子奇和梁君璧之间的婚姻都是一个爱情悲剧。不知不觉,两行滚烫的泪水浸湿了眼前的文墨。泪为新月而流,心为楚雁潮而碎。那一刻,我想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想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了泰坦尼克号……韩新月与楚雁潮,在北大校园相遇,埋下了爱的种子。他们之间的爱不涉及名利,不涉及欲望,只是对彼此的仰慕与爱恋,那是一种灵魂之间的交流,是一种纯粹的爱情。在文学上,她是他的助手,经常给他以灵感;在生活上,他是她的导师,教她学会了自信自强;在病魔面前,他是怎样的痛心,怎样的关怀。 只是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师生,所以他们的爱情注定被人所不理解,甚至唾弃。于是,新月带着遗憾带着恨走了,留下了痛心的亲人们,还有悲痛欲绝的楚雁潮。不知道新月在真主安拉那里,是不是还会惦记着楚老师没有译完的稿子......楚雁潮在新月坟前奏响的那首《梁祝》,新月听后是不是还会有生前一样的感慨。一曲没有结果的爱,一曲悲壮的爱,一曲触动我们心灵的爱,最后以新上人的归土而告终,当那块砖头盖上了最后一丝光明,我的心也跌入了黑暗,那个还在为自己的心上人默默守候的痴情人,从他的口中道出了多少关于爱的真谛,然而他就是带着所有这些来独自走着余生。我多么希望那时候他能够和新月一起,在那个狭小的空间中一起熟睡,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日后他还要时常来到这里为自己的心上人演奏那首她最喜欢的《梁祝》。楚雁潮的痴,新月的情,韩子齐的无奈,粱君壁的信仰,梁冰玉的爱……那都是牵我心的线,我为之动情为其流泪。韩子齐与新月的父女情,天星与新月的兄妹情。人,最为之动容的还不是情吗?亲情,友情,爱情……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何止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殒落的又何止是一个韩新月?和新月的坎坷命运相比较,想想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十分幸运和满足的。生活在现在这个和平社会,有父母的疼爱,更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当看到当新月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学习她所钟爱的英文时,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要学习的地方吗?人啊,是应该学会满足,正所谓知足长常乐,当经历了生离死别,当看透了悲欢离合,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是放弃看似重要东西。因为放弃更是一种美,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进取、知足常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现在的每一步,从而使自己以后的人生走的更加从容和潇洒!拥有生命,便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与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们不幸福很多吗?最起码,我们还活着,还拥有着生存的权力,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也许,你的人生之旅正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你现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满荆棘,但无论境遇如何,请学会潇洒一些吧!珍重生命,只要你还呼吸,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你打败!除非,你选择了自我放弃或是自我毁灭……
  •   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值得细细品读
  •   很值得收藏的一本书,很经典,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
    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
    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
  •   玉的长河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以其厚重的文字,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琢玉之家、一个关于穆斯林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其中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交错盘结的两代爱情以及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如弦在轻轻拨动读者的心灵,让人读后忍不住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并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让读者接触到了许多穆斯林专有的词语,如真主、朵斯提(朋友、同胞、兄弟)、耶梯目(孤儿)、贴(施舍)、乃绥普(命运)、卡斐尔(汉族),还有穆斯林的礼拜、斋月、葬礼、对真主的赞辞等,为读者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穆斯林的视窗。书中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让读者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语。
    梁亦清,这个有着卓绝的手艺但安分守己,甚至有些木纳的琢玉人,在“水凳儿”上干了一辈子的活,双手磨出了一件双一件珍宝,让很多古玩玉器店转手卖了大价钱,自己却毫不动心,也不抱怨,守着自己的琢玉坊和一双如玉的女儿,本本份份的过自己的日子。他把活儿当做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为做好《郑和航海图》大玉雕,他投入了三年的心血,一生的追求和自己作为穆斯林的信仰,最后却玉损人亡。
    韩子奇是吐罗耶定收养的孤儿,在跟随他去穆斯林尊贵的天房--克乐白的路途中,一只不慎摔碎的玉碗让他留在了琢玉坊,并让他的人生从此汇入到了缓缓流淌的玉的长河。韩子奇不仅和师傅梁亦清一样,有着一双灵巧的双手和高超的琢玉手艺,更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眼光,师父去世后,他不惜背上“负心人”的骂名,投入到了仇人蒲授昌的门下当徒弟。他利用两年时间,忍辱负重,耳濡目染,学到了汇远斋多年修炼出来的生意经,并雕刻成功了《郑和航海图》,完成了师傅的遗愿。同时,他还略施小计,打破了琢玉人不在自己制作的玉器上署名的定律,巧妙地结识了英国玉器商人亨特。这两年,是韩子奇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两年后,他辞了汇远斋,回到奇珍斋重振家业,并和师妹梁君璧结了婚。
    韩子奇是真正的爱玉人,他不和蒲授昌一样,把玉当作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寻访天下美玉,观赏把玩。并搜求大量关于玉的古籍,对照自己的收藏,潜心研究,如醉如痴。在儿子出生百天,他在新居“博雅”宅搞了个“览玉盛会”,将十年来苦心搜集的奇珍异宝陈列其中,供大家观赏品评,获得了“玉王”美名。韩子奇视玉为生命,当日寇的铁蹄横踏北平时,他忍痛告别一岁多的儿子和相依相偎的妻子,把自己半辈子积攒的奇珍异宝仔细挑选后放入了五个木箱子,飘洋过海两个多月,来到英国。在那里,他巡回展出了自己的藏品,婉拒了许多人的高价收购,放弃了当百万富翁的机会。在伦敦遭到德国轰炸时,他和自己的五箱宝贝以及妻妹梁冰玉在黑暗的地下室了度过了难熬的时光。这段时光是韩子奇命运的第二个转折,在那些暗淡的日子,女儿新月的出生点亮了他生活的曙光。然而,尽管和妻妹是真心相爱,但这一违背人伦的关系注定了新月悲惨的命运。十年后,当危机过去,强烈的思家情怀让韩子奇又带着自己的五箱宝贝回到家中,一同回家的还有已成为他妻子的梁冰玉和女儿。尽管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方文化熏陶的梁冰玉认为自己和韩子奇是真心相爱,韩子奇和姐姐的婚姻已“成为过去”。但在世俗观念和强势、视她为仇人的姐姐面前,梁冰玉只好选择了离开,她抛下两岁的女儿,再次踏上了去英国的轮船。伦敦的生活给了韩新月生命,给了她冰雪聪明和美丽的容颜,却没有给她健康的身体,长期的地下室生活使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让她终生都没有得到姨妈的爱。
    是啊,梁君璧怎能爱新月呢,她是自己的丈夫和自己妹妹的孩子,当丈夫离开后,自己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大字不识,在动荡的社会中苦撑奇珍斋,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回了丈夫,指望他回来自己有了依靠,迎来的却是妹妹理直气壮的“爱情宣言”。梁君璧自小要强,是父母的好帮手,大半生的岁月,她感受过与奇哥哥的幸福和甜蜜,也经历了幼年丧父和之后丈夫离家后的苦难,更遭受到了丈夫和妹妹给自己带来的耻辱,她曾经热烈地追求和谐与安宁,面对这些又像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及。她想极力维护自己端庄、威严而不失温柔、宽厚的形象,但生活中始料不及的枝节旁生却使她难以保持理智的冷静。她生就一张无遮无拦、畅所欲言的利嘴,经过半世生涯的磨炼却变得常常逢人只说三分话。生活重新塑造了梁君璧,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叛之后,她不允许身边人的生活超出自己的规划,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她把自己所受的苦难又转嫁给了自己身边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她百般阻挠新月上大学,为的是自己的妹妹、新月的亲生母亲就是上了大学而且也是燕京大学,学了几句外语便做出了有背伦理的家丑;她用尽心机安排儿子的婚事,拆散儿子的意中人,巧意安排了自己满意的儿媳妇;她干涉新月的恋爱,即便新月已奄奄一息时,仍毫不留情地熄灭了爱情这唯一的为新月点燃生命之烛的亮光。
    在这本书中,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韩子奇对玉的执着和痴迷。玉,是韩子奇的心肝,是韩子奇的命,是韩子奇流落天涯、历尽劫难也不能割舍的东西。妻子梁君璧为了给儿子办个体面的婚礼,以让新月上大学为条件,让韩子奇从“心肝割出一点点”,拿出其中的一块玉出售。结果这块玉被韩子奇工作的特艺公司收购,韩子奇看到这块陪着自己辗转漂泊却已不再属于自己的玉时,心如刀割,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断了一根肋骨。文化大革命中,韩子奇红卫兵被抄家,一件件堪与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媲美的珍宝被洗劫一空,韩子奇在丧女之后再也无法承受这掏心挖腑的打击,离开了人世。
    读《穆斯林的葬礼》,让人为书中博大精深的语言而叹服,为书中真挚的人性情感而不能释怀。特别是书中最后结局中所阐述的一段话,让读者在一声叹息之后,引起了无尽的思索:韩子奇视为生命的玉全部失去了,那些玉,本不属于他这个“玉王”,也不属于当年的“玉魔”老人,不属于任何人,他们这些玉的奴隶只不过是暂时的守护者,玉最终还是要从他们手中流失,汇入滔滔不绝的长河。他自己,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什么也不能带走,只有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饶恕的沉重的罪孽…
    韩子奇费尽心血收藏的玉,最终离他而去,这一结局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
  •   好书!深刻!《穆斯林的葬礼》,作家霍达的代表作,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深情回望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学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     其实霍达这个内容编排方式虽然屡见不鲜,但她写作功底还是值得肯定的。茅盾文学奖有多权威,并非是见识浅薄的我所能够了解的。就算现今有许多写作功底更甚者,但他们毕竟不是当代人,有的时候文笔的造字能力,并不代表就能韵味出那种时代感的内涵。    其实一开始并不喜欢这本书,觉得似乎离自己太遥远。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可是后来耐着性子看完,发现,竟然吸引住我了,哪怕里面的主人翁其实没一个让我很喜欢的。为什么?因为如果描写的其中一些人物太真实的,就缺乏让我喜欢下去的理由了。而里面描写的纯洁女神一般的韩新月,却又无法给我真实感。并非说它写得不好,而是许多人觉得它真实,也有许多人觉得写的虚假。但是我觉得,小说毕竟是小说,它的目的是还原作者的一个心愿,一个只能在书里表达的感情,一个对那个时代的特别感情。就像一张泛黄的照片,也许取景并不好,甚至照片中的人笑起来也都傻傻的,但是,任何人的妄自推测,也无法抹去它对你的那些只有你自己明了的意义。我相信许多作者都会对自己写的小说有特殊的感情,比如还原她曾经的回忆,以及铺垫自己某些经历进去。  任何小说和人性都会有缺憾。我们觉得这些书中角色傻也好,怎么也好,你并不能否定,这个大千世界上确实有人会有那样的选择,因为大家都只不过是活在当下的平凡人类而已。而且又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你又何忍去批判?毕竟你没有活在那样的年代啊。    一开始并未想到新月不受她妈妈的疼爱只是因为传统思想的“重男轻女”导致的。直到后来才发现蹊跷。也同时佩服韩太太梁君壁的宽容。我觉得韩太太是这本书里性格最鲜明的人物之一。她年轻时期的聪慧,懂事,早早的失去了母亲,自己是长女,还有一个妹妹,因此对妹妹就尤其的宠爱,照顾爸爸,自己没去读书,却送妹妹去读书。而妹妹梁冰玉,美丽,孤傲,没有活在现实里,她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才是爱情?而她以为的,却不是现实能成就给她的。    而那样的年代,谁能告诉谁,谁能向谁保证,什么才是爱情?  是还未经历柴米油盐,两个懵懂的小青年,想呐喊着人权,自由,不顾自己家里的宗教信仰及父母的反对,憧憬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憧憬着文学作品里的震撼爱情……他们的是爱情?  还是,韩太太对丈夫那浓烈亲情的爱?  还是,对待感情懦弱的韩子奇,在异国他乡十年和妻子的妹妹产生的互依感?    谁又能说韩太太自私呢?  她只是在捍卫自己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其实她是个可怜的女人。她是自私,自作主张的棒打鸳鸯,待人总隔着心,甚至刻薄到不尽人情。可是这些,却也不见得全是为了她自己。而且,换作现在,又有哪个女人可以收留抢走自己丈夫的女人的孩子?更何况是在那样的年代?    谁又能指责梁冰玉自私呢?  在异国他乡,饱受着燕大烙下的感情创伤,逃去了伦敦,面对爱情又一次来临时,拒绝,不相信。直到无情的战争一次又一次折磨着人心,直到他为了给她带礼物心急奔回家而没有及时的躲开,死在了炮声中,她才懊恼,才几近崩溃。那样一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一封信可以传上很久。在战争中即使寄出了信件,也几乎会在路途中被炮毁。直到,几年过去,战争的结束,可以寄信时,两个孤独的人已经在一起了,并且还生了一个女儿,他们又何曾会想到,北平的家人还健在呢?当韩子奇得知他的正牌妻子和儿子还活着时,激动的和梁冰玉回家了。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如若回去真如梁冰玉所愿只是和韩太太摊牌表示冰玉才是现在的妻子,而韩太太只是过去式,那又何苦回来呢?  噢对,因为你心牵神系的是你的铺子!你那未打包完儿的宝贝还有遗漏在那儿的,你惦记着铺子里的玉和古玩,因此你甚至还未考虑清楚自己、梁冰韩太太之间的关系,就急着回去了。只可惜,梁冰玉误解了你的心!    直到他死后才明白人生不过一场空,那些身外之物,拼死拼活的留守,甚至置亲情于不义,可到头来呢?自私的不惜下跪恳求梁冰玉留下女儿,却让她在十几年没有享受正常的母爱,他是个男人,他哪懂女儿家心思?虽然韩太太以那样的立场做得已经算很不错了,虽然韩太太在新月死后后悔了,但是这些新月都不知道了……带着对没留下印象的亲生母亲的思念,带着对父亲家人的眷念,带着未曾在最后一面见到心爱之人,永远的离开了。  梁冰玉,渴望着自由,但有时自由却是违背道德的,那么,谁该给谁让道呢?她是那个年代,不依葫芦画瓢的人,她敢爱敢恨,敢因爱毅然远赴他乡,也为爱而回!可是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谈爱情就敏感的时代,那样的结婚和爱情没关系的年代,又有哪些关于爱情囔囔上口的具体白话道理可供参考呢?她当然不知道,不论哪个时代,现实都会说:光有爱,还不够!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一切都是建立在道德上的。而那样的年代,是建立在领导人的思想上的。梁冰玉,只能叹,你生错了年代!    谁又能责怪韩天星的懦弱呢?  故事中这一家的长子韩天星,其实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甚至后来知晓了母亲在背后干涉她和容桂芳的所作所为,却也不忍无辜之人受伤害而将秘密掩埋烂在自个儿的心底。毕竟事已晾成,何苦再掏出来徒增他人的烦恼?默默的接受别人的误会,却从不曾对家里人道委屈。  沉默寡言,耿直,孝顺,一心对待妹妹好,强烈的感情暗藏在不多言的性格下。  那么算起来,他才是这本书里我喜欢的角色。    还有,姑妈这个角色。  一开始觉得奇怪了,为何觉得这个“姑妈”倒像个仆人?原来确实是半主半仆的人啊。她,善良,无私,好脾气,大好人一个,疼新月和天星丝毫不逊色给他们的父母。她任劳任怨,从不曾在乎过自己的病。家里的人其实也没有多在意她,不然她的病怎么会不被旁人瞧出点什么来?我觉得她很可怜,这样辛苦的付出了一辈子,而韩太太却最终没有把她当成真正的一家人。实在可怜她。但是她自己却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她从不记恨什么,带着对丈夫儿子的美好期待,尽责尽力的生活,她,算是对的起任何人了!只可惜到死,她也未能如愿看到自己那么多年来日思月想的“寄托”!    楚雁潮这个角色,不知道为何我不喜欢。也许是那样的满腹文艺腔调、满脑诗歌文颂的文绉绉气息我觉得太有空洞感,导致我觉得他就是理想主义,甚至,按部就班就是他性格,甚至,他应当生在更早的年代,因为从他那儿感受不到那个时期的特点。而韩新月却成了他的例外。  谁能说他自私呢?如果不是因为韩新月的病,他也不会这么早对她坦白一切。如果韩新月没有得病,我相信他会坚持要娶韩新月的吧!哪怕两个人会去私奔哪怕不受到祝福。因为,那样炙热的爱情,足以燃烧一切障碍物!  可事实上却是他不顾一切的爱着自己的心上人,因为知道时日不多,怕后悔因此更加不顾一切!哪怕遭到反对,也要坚持陪她走完剩下的日子。可是他也最终没赶上见她的最后一面。    ……    人生,命运,选择……  这些令人茫然令人无奈的字眼,普通人谁又能如先知一般预测到自己的未来呢?  那么,活在当下吧!    我看了这本书,只想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好好爱戴我的父母和其他亲人,好好珍惜我的朋友。至于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何苦坚持!至于有些与我缘分已尽的人,那是切切实实的缘分终了,一切都有渊源,不过是前世的债,今世还!何苦执着!!    悲伤,虽令人无奈,但却令人无比清醒
  •   其实霍达这个内容编排方式虽然屡见不鲜,但她写作功底还是值得肯定的。茅盾文学奖有多权威,并非是见识浅薄的我所能够了解的。
      
      其实一开始并不喜欢这本书,觉得似乎离自己太遥远。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可是后来耐着性子看完,发现,竟然吸引住我了,哪怕里面的主人翁其实没一个让我很喜欢的。因为如果其中的人物太真实,就缺乏让我有看小说的乐趣了。比如里面描写的纯洁女神一般的韩新月,无法给我真实感,并非说它写得不好,许多人觉得它真实,也有许多人觉得写的虚假。但是我觉得,小说毕竟是小说,它的目的是还原作者的一个心愿,一个只能在书里表达的感情,一个对那个时代的特别感情。就像一张泛黄的照片,也许取景并不好,甚至照片中的人笑起来也都傻傻的,但是,任何人的妄自推测,也无法抹去它对你的那些只有你自己明了的意义。我相信许多作者都会对自己写的小说有特殊的感情,比如还原她曾经的回忆,以及铺垫自己某些经历进去。
      任何小说和人性都会有缺憾。我们觉得这些书中角色傻也好,怎么也好,你并不能否定,这个大千世界上确实有人会有那样的选择,因为大家都只不过是活在当下的平凡人类而已。而且又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你又何忍去批判?毕竟你没有活在那样的年代啊。
      
      一开始并未想到新月不受她妈妈的疼爱只是因为传统思想的“重男轻女”导致的。直到后来才发现蹊跷。也同时佩服韩太太梁君壁的宽容。我觉得韩太太是这本书里性格最鲜明的人物之一。她年轻时期的聪慧,懂事,早早的失去了母亲,自己是长女,还有一个妹妹,因此对妹妹就尤其的宠爱,照顾爸爸,自己没去读书,却送妹妹去读书。而妹妹梁冰玉,美丽,孤傲,没有活在现实里,她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才是爱情?而她以为的,却不是现实能成就给她的。
      
      而那样的年代,谁能告诉谁,谁能向谁保证,什么才是爱情?
      是还未经历柴米油盐,两个懵懂的小青年,想呐喊着人权,自由,不顾自己家里的宗教信仰及父母的反对,憧憬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憧憬着文学作品里的震撼爱情……他们的是爱情?
      还是,韩太太对丈夫那浓烈亲情的爱?
      还是,对待感情懦弱的韩子奇,在异国他乡十年和妻子的妹妹产生的互依感?
      
      谁又能说韩太太自私呢?
      她只是在捍卫自己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其实她是个可怜的女人。她是自私,自作主张的棒打鸳鸯,待人总隔着心,甚至刻薄到不尽人情。可是这些,却也不见得全是为了她自己。而且,换作现在,又有哪个女人可以收留抢走自己丈夫的女人的孩子?更何况是在那样的年代?
      
      谁又能指责梁冰玉自私呢?
      在异国他乡,饱受着燕大烙下的感情创伤,逃去了伦敦,面对爱情又一次来临时,拒绝,不相信。直到无情的战争一次又一次折磨着人心,直到他为了给她带礼物心急奔回家而没有及时的躲开,死在了炮声中,她才懊恼,才几近崩溃。那样一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一封信可以传上很久。在战争中即使寄出了信件,也几乎会在路途中被炮毁。直到,几年过去,战争的结束,可以寄信时,两个孤独的人已经在一起了,并且还生了一个女儿,他们又何曾会想到,北平的家人还健在呢?当韩子奇得知他的正牌妻子和儿子还活着时,激动的和梁冰玉回家了。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如若回去真如梁冰玉所愿只是和韩太太摊牌表示冰玉才是现在的妻子,而韩太太只是过去式,那又何苦回来呢?
      噢对,因为你心牵神系的是你的铺子!你那未打包完儿的宝贝还有遗漏在那儿的,你惦记着铺子里的玉和古玩,因此你甚至还未考虑清楚自己、梁冰韩太太之间的关系,就急着回去了。只可惜,梁冰玉误解了你的心!
      
      直到他死后才明白人生不过一场空,那些身外之物,拼死拼活的留守,甚至置亲情于不义,可到头来呢?自私的不惜下跪恳求梁冰玉留下女儿,却让她在十几年没有享受正常的母爱,他是个男人,他哪懂女儿家心思?虽然韩太太以那样的立场做得已经算很不错了,虽然韩太太在新月死后后悔了,但是这些新月都不知道了……带着对没留下印象的亲生母亲的思念,带着对父亲家人的眷念,带着未曾在最后一面见到心爱之人,永远的离开了。
      梁冰玉,渴望着自由,但有时自由却是违背道德的,那么,谁该给谁让道呢?她是那个年代,不依葫芦画瓢的人,她敢爱敢恨,敢因爱毅然远赴他乡,也为爱而回!可是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谈爱情就敏感的时代,那样的结婚和爱情没关系的年代,又有哪些关于爱情囔囔上口的具体白话道理可供参考呢?她当然不知道,不论哪个时代,现实都会说:光有爱,还不够!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一切都是建立在道德上的。而那样的年代,是建立在领导人的思想上的。梁冰玉,只能叹,你生错了年代!
      
      谁又能责怪韩天星的懦弱呢?
      故事中这一家的长子韩天星,其实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甚至后来知晓了母亲在背后干涉她和容桂芳的所作所为,却也不忍无辜之人受伤害而将秘密掩埋烂在自个儿的心底。毕竟事已晾成,何苦再掏出来徒增他人的烦恼?默默的接受别人的误会,却从不曾对家里人道委屈。
      沉默寡言,耿直,孝顺,一心对待妹妹好,强烈的感情暗藏在不多言的性格下。
      那么算起来,他才是这本书里我喜欢的角色。
      
      还有,姑妈这个角色。
      一开始觉得奇怪了,为何觉得这个“姑妈”倒像个仆人?原来确实是半主半仆的人啊。她,善良,无私,好脾气,大好人一个,疼新月和天星丝毫不逊色给他们的父母。她任劳任怨,从不曾在乎过自己的病。家里的人其实也没有多在意她,不然她的病怎么会不被旁人瞧出点什么来?我觉得她很可怜,这样辛苦的付出了一辈子,而韩太太却最终没有把她当成真正的一家人。实在可怜她。但是她自己却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她从不记恨什么,带着对丈夫儿子的美好期待,尽责尽力的生活,她,算是对的起任何人了!只可惜到死,她也未能如愿看到自己那么多年来日思月想的“寄托”!
      
      楚雁潮这个角色,不知道为何我不喜欢。也许是那样的满腹文艺腔调、满脑诗歌文颂的文绉绉气息我觉得太有空洞感,导致我觉得他就是理想主义,甚至,按部就班就是他性格,甚至,他应当生在更早的年代,因为从他那儿感受不到那个时期的特点。而韩新月却成了他的例外。
      谁能说他自私呢?如果不是因为韩新月的病,他也不会这么早对她坦白一切。如果韩新月没有得病,我相信他会坚持要娶韩新月的吧!哪怕两个人会去私奔哪怕不受到祝福。因为,那样炙热的爱情,足以燃烧一切障碍物!
      可事实上却是他不顾一切的爱着自己的心上人,因为知道时日不多,怕后悔因此更加不顾一切!哪怕遭到反对,也要坚持陪她走完剩下的日子。可是他也最终没赶上见她的最后一面。
      
      ……
      
      人生,命运,选择……
      这些令人茫然令人无奈的字眼,普通人谁又能如先知一般预测到自己的未来呢?
      那么,活在当下吧!
      
      我看了这本书,只想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好好爱戴我的父母和其他亲人,好好珍惜我的朋友。至于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何苦坚持!至于有些与我缘分已尽的人,那是切切实实的缘分终了,一切都有渊源,不过是前世的债,今世还!何苦执着!!
      
      悲伤,虽令人无奈,但却令人无比清醒。也可化悲愤为动力。
      只有陷入了无限的憧憬那种盲目,才
  •   穆斯林的葬礼(2012版)其实霍达这个内容编排方式虽然屡见不鲜,但她写作功底还是值得肯定的。茅盾文学奖有多权威,并非是见识浅薄的我所能够了解的。    其实一开始并不喜欢这本书,觉得似乎离自己太遥远。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可是后来耐着性子看完,发现,竟然吸引住我了,哪怕里面的主人翁其实没一个让我很喜欢的。因为如果其中的人物太真实,就缺乏让我有看小说的乐趣了。比如里面描写的纯洁女神一般的韩新月,无法给我真实感,并非说它写得不好,许多人觉得它真实,也有许多人觉得写的虚假。但是我觉得,小说毕竟是小说,它的目的是还原作者的一个心愿,一个只能在书里表达的感情,一个对那个时代的特别感情。就像一张泛黄的照片,也许取景并不好,甚至照片中的人笑起来也都傻傻的,但是,任何人的妄自推测,也无法抹去它对你的那些只有你自己明了的意义。我相信...
  •   读完后,不知该怎样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在现实生活中,能无限信奉真主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做到圣人穆罕默德传下的古兰经里的条约少之甚少。曾经看过一点儿古兰经,觉得很吃惊。那些传统思想的条约太严格了。和现实生活相提并论,那我们的罪过可大了。穆斯林的葬礼,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大家共同鉴赏的一本好书。做礼拜,不分斋,连这最基本的都没做到,怎能踏上前往圣地麦加的征途呢?
  •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当代作家霍达的代表作。1991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0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和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   我是在初中的时候读了霍达的《未穿的红嫁衣》,直到现在才真的把《穆斯林的葬礼》看完,一口气把剩下的看完,趁热打铁写一写。月升 雁起 潮涨,月落 雁散 潮退。穆斯林世界里两代人的情、爱纠葛,虽然韩子奇把把爱情给了冰玉。可韩子奇与君璧的是责任?为事业?是男人在人前的面子与尊严?我觉得我还没有读懂韩子奇,我懂冰玉,懂楚雁潮,懂新月,懂天星,甚至懂君璧,对韩子奇似懂非懂。反倒新月与楚的爱情让人羡慕,哪怕会阴阳分离,至少来的简单,真情可贵。如果我是冰玉也会离开,过程会更安静,如果我是君璧我会放弃,不依附。冰玉说的对,君璧不懂她。
  •   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
      正版销量突破两百万册限量纪念版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
  •   多灾多难,荡气回肠,
      命运使然,余音绕梁。
      最终情爱两茫茫,唯有动人心处伤人亡。
      
      ——活着就有爱的权利吗?
      
      老实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部读完的长篇小说。50万字的故事,我看了将近一个月。但凡看过她的人,几乎都是加班加点,拿得起放不下的。我自认是个自制力很好的人,也终在故事将近尾声的时候难舍难弃,一鼓作气到眼睛昏花。终于看完了。
      
      似乎能跟着作者的思考蔓延下去,可一时又觉得跳跃得跟不上。对于部分人物的命运发展,似乎能猜到一些,即便是肯定了他悲惨的结局,在看到他果真成了亡人后,在看到他果真死去的那一刻,还是禁不住流下泪来。比如奥立佛死在回家的路上那段。
      
      作者写作的手法,就像一场阴谋般,让故事情节总是在最高涨的时候陡然跌落,在最低迷的时候骤然跃起。作者在最后谈到“写作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这一高一落往往就是生活中真实可见的,所以,或者,我们可把这称之为——命运的阴谋。
      
      我无暇评说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故事中的人物既是伟大杰出的,也是渺小平凡的。雄厚的家世并不能让人逃脱厄运的侵袭,甚至是生老病死,都与凡人无异。钱财、情感,纵然生时执着火热,死时也两手空空,抛下一切,孤零零远去,只给生者留下无尽的遗憾和伤痛。
      
      最后一段的玉别,猛然发觉,这玉,既是韩子奇的玉命,也是新月的生母梁冰玉。总是这么环环相扣,历史的人物鲜活的在你眼前摇晃,他们的血泪一幕幕在你面前上演,从中的精神,幻想,爱情,对事业的执着,都不是一个人这一辈子都能体会到的。
      
      嗯。还剩最后一句,献给作者霍达:由衷感谢你赋予我人生的第一部血肉之作。
  •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穆斯林的葬礼》;真正的值得一读的经典!
  •   悲剧的制造者她自身一定也是悲剧
    一本书或一个故事中让人记住一个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深深的爱,另一种是咬牙切齿的恨。多数故事都是因为前者,而穆斯林葬礼却让我由于恨记住了韩太太。鲜活的不能再鲜活的富家太太。她张扬、跋扈、专横,要干涉所有人的生活,她没有自己高尚的爱好,也不懂得丈夫韩子奇对玉的热爱,她执着的相信着真主,相信着女人的卑微。没有丝毫的女人应该追求自己学业和事业的想法。她愚昧,无知。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财迷。她身上具备了所有我能想到的最让人厌恶的品质。他精心设计拆撒了儿子天星和小容子,她由于丢了一个宝石戒指冤枉了忠心的账房先生老候,最终导致了奇珍斋的消亡。她阻挠新月的爱情。当读到他赶走账房老候的那段,心中对她的恨达到了顶点,怎么会有如此蛮不讲理的泼妇,甚至有种想,如果她是真实上去给她两嘴巴子的冲动。
    担当过去与未来汇合,故事讲述到她的丈夫和妹妹对她的背板,突然间一切的情绪都平衡了,原来悲剧的制造者她自身一定也是悲剧。
  •   《穆斯林的葬礼》内容很好,情节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神秘的伊斯兰教信仰,也为里面的悲伤爱情故事心碎,故事很感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我们的亲情,爱情,友情。感谢霍达为我们写出这样好的小说。强烈推荐
  •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礼,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时间和心灵来感受的。俗话说:“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文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确实是显而易见的。由此说来如何让自己更具文学修养和文学素质,是一个仔细考虑的问题了。就当下来看,当然理应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现在的每一步,从而使自己以后的人生走的更加从容和潇洒!拥有生命,便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与书中的主人公比起来,我们不幸福很多吗?最起码,我们还活着,还拥有着生存的权力,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也许,你的人生之旅正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你现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满荆棘,但无论境遇如何,请学会潇洒一些吧!珍重生命,只要你还呼吸,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你打败!除非,你选择了自我放弃或是自我毁灭……
  •   穆斯林的葬礼和平凡的世界 这是我看过的最令人回荡心肠的书! 喜欢新月 爱上这个美丽可爱的姑娘 只是上天太过残忍 一朵娇艳的花朵就这样被无声的摧残 感动于韩子琪对玉的执着追求,感动于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这爱情不是情欲,而是共同的理想和爱好贴近了两颗炙热的心。书的结尾实在太过凄凉,但这凄凉之中却播撒着人间最最温馨的情感,当冰玉归来,想要见到的人都不在了,当她进门抱着就喊新月时,我的泪水无法克制。当作者写道冰玉去新月的坟头祭奠时,坟头已经没有了,只有平整的一片地,而地边有一位拉小提琴的四十对岁的男人,头发已经白了,一个深沉思念心爱人的男人-楚雁潮。我认为这是本书中最经典的最扣人心弦的温情。 拜读了一遍,相信不久就会再次拜读。它定会长放床头!
  •     穆斯林是什么?我们不从宗教的信念去解释它。只是从《穆斯林的葬礼》的角度去看——一块玉。一块晶莹剔透,却仍旧带着浓浓的青绿。仿佛能够将它看透的同时,自己已经深陷入一个朴素而华丽的深渊。一个穆斯林人所汇聚在一块儿的深渊。  梁君璧、梁冰玉、韩子奇、新月,还有那个身影明明远不及那家子人耀眼,形象却永远地刻在了我的心底的楚雁潮。这几个性格鲜明亮丽的人物一个个地在作者的笔下跳远着、舞蹈着。直到最后,新月得倒下,一个个都接连倒下了。无论是生命的暗淡,还是精神的晦暗,新月的死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机。楚雁潮的爱,在那一个最强烈的喷涌,哪怕是在相爱的时候,他和新月都更似挚友,单纯洁净的宛若一池春水,而新月的死却搅乱了平静。那个冷静理智的楚雁潮,在穆斯林人的葬礼上义无反顾地跳进新月的墓,为自己深爱的人试坑。此时此刻,对于一直陪伴着他们这一行人走到这一幕的读者们,眼泪已经无法诉尽他们心中的疼痛与遗憾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迈入安拉怀抱的新月,一点一点的消散,最后只剩下楚老师手中的那本书。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至今,我还没有悟透,也许很简单,但在我的眼里,它却是深刻的。这也是一本有些年纪的书了,所以现在的我读来,有一股浓浓的怀念的味道。不同于时尚的21世纪,那是一个传统的年代,一个传统的民族,所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不同的世界。
  •   非常喜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印刷、纸质、装帧等都很不错,简洁大方,字体大小适中,满意。重读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找回当年读书的感觉。
  •   情节起伏跌宕,耐人寻味!人物个个饱满、沧桑、厚重。以月为引子,讲述了梁亦清与韩子奇的师徒情,梁君壁与梁冰玉的姐妹仇,韩子奇与梁君壁与梁冰玉的感情交杂,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生死恋情,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荣辱兴衰及命运的沉浮,最终随着葬礼归于沉寂。
  •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看过不下三遍了 看到这个版本还是想要买回来 再重复看很多遍 包装完整 书页精美 很好~~~
  •   描写了穆斯林一家三代人的命运,非常感人,受益非浅,非常佩服作者渊博的知识和完美的写作。还希望看到霍达其它的作品,但可惜没买到,确实是个非常不错的作家。还想把它推荐给好友及中学女生看,但也有一些错误,比如,在人物年龄计算上好几处都有错误。
  •   书看了一大半了,写的非常好,唯一觉得不太合适的是,穆斯林的葬礼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代表面向世界,而名字给了着本书的局限性,让人感觉这是中国穆斯的文化。文中对人物思想的描写很符合中国特定的一代人或几代人特有的思想。描写的很生动,惟妙惟肖。特别是这三代人的经历完全不同,三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受的文化冲击,都很有特色,而作者更能够、、、。 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所想,。。。 很值得看看。。。 书太厚,拿的手困,呵呵
  •   为什么霍达的作品这么少,当然了,穆斯林的葬礼堪称经典。
  •   穆斯林的葬礼是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的作品,以前听过小说,又看了原著,搬家的时候不见了,现在看到马上就又买了一本,超喜欢,强力推荐,值得一读。
  •   变迁兴衰”、“命运沉浮”,重心落在衰、沉,《穆斯林的葬礼》写的其实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剧。
  •   人生若得一知己 旗鼓相当 志同道合 夫复何求?但伯乐难寻啊 空得对牛弹琴 无限悲哀 为我 也为文化 《穆斯林的葬礼》里梁君壁没有看过多少书 思想的局限性令人可悲 自以为是却不知愚蠢至极 中国旧社会的产物 一个时代乃至现在的缩影 人就是要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浅薄而去更改 而不是一直重复无意义的言语
  •   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 ,二十年发行上百万册、感动中国几代读者,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推荐去读
  •   一直以来都喜欢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一书,生动展示了穆斯林传统文化,作者用不同的故事章节,构造了一系列令人感动和悲惨的爱情,刻画出现实的残酷,真不知道该不该推荐给大家。
  •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早在15年前就看过,印象一直很深,书里的人物和故事情结一直没有忘记,前几天又再次买来重新看了一遍,还是觉得这本书就是好,三代人的情感纠葛,命运沉浮,让人看了有又怨又恨又心痛的感觉。故事的结局并不很完美,但还是让人有种看了还想看的冲动,太好的一本书!
  •   《穆斯林的葬礼》就是一经典,它的魅力真的没法挡,50余万字的小说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很有冲动再看一次~~
  •   霍达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作品,讲述了穆斯林的爱情故事和生活历程,展示了高贵的穆斯林精神。经典经久不衰。
  •   一个穆斯林家族,随着新月的死亡也几近衰败,曾经红极北京一时的“玉王”,已没了当年在玉器行的叱咤风云,而今不过是一个垂垂暮年的老人,几十年从繁华到落败,几十年,几代人的爱恨情愁,满纸的沧桑满纸的沉思,那字那句无一不透彻着灵魂的撞击。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何止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殒落的又何止是一个韩新月?
  •   小时候就见过这本书不过看题目就没兴趣。前些天书荒时意外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就买了,这大概是我读过最后厚的书了。不过很吸引人!真的是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太好了,可以了解一些穆斯林的习俗。通过这本书回忆那些时代的故事,大背景下人们的遭遇,读来引人思考,非常推荐!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看了一大半。
    两条线交叉叙述,丰富的情节,我真的感受到作者在前言里说的——这本书像是她的孩子一样,很用心!
  •   因为听有声小说喜欢上《穆斯林的葬礼》,内容没得说。书是硬壳的,纸张不错,排版好。推荐
  •   穆斯林的葬礼(2012版)读过了,很感动,穆斯林家族的兴衰存亡,值得推荐
  •   上世纪90年代,豁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曾经引起轩然大波,时至今日,任不失为一经典,两代人的是是非非,恩怨情仇,纠结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虽不轰轰烈烈,但婉曲回转。
  •   好像80年代声名鹊起的作家,在叙事方式和结构上都匠心独运,独具一格。穆斯林的葬礼的双线叙事,特别新奇,而在新奇之外更加困难的事,其实是两条线的看着要相交了,却又分开,再相交再分开,直到最后,尾声与序曲的结合。而故事中,新月之死,着实让人难受,想到林黛玉写:冷月葬花魂。
  •   大学时就听同学说这小说好看,但看小说名字自以为是单纯写穆斯林的小说,于是一直没去看。直到前几天闲来无事,在网上看了前几章电子版的内容,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才读几章,作者的文笔,小说的情节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有种相见恨晚,欲罢不能的感觉,毫不犹豫地**当网买来了纸质版小说读个痛快。不愧是拿过&;ldquo;矛盾文学奖&;rdquo;的作品啊,情节相互穿插叙述,又环环相扣,让我一读就停不下来,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这本小说,而且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优秀小说。
  •   《穆斯林的葬礼》描写的是玉的故事 玉一般的家族和缠绕家族的恩爱情怨 感人之处颇多 线索也十分清晰但情节的安排绝对精彩 精装版 适合珍藏
  •   已经看过两遍了,真的很感人!初三暑假看过一遍,被感动的哭的稀里哗啦!大一的时候又好好地读了一遍,在宿舍哭不太好意思,就抱了一卷卫生纸跑到学校的小树林边看边哭!真的很感人!去年,初中毕业的表弟看完《穆斯林的葬礼》之后给我说:姐姐,老师之前推荐的那么多名著,算什么经典呀?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经典!呵呵!好书!值得收藏!
  •   高中时同学就不停地说《穆斯林的葬礼》怎么样怎么样,这是第一次网购,终于有机会看到它了。发货速度也可以,最重要的是书没有损坏呀,否则就要心疼了
  •   之前看过此书的电子版,品读一章之后对此书爱不释手,决定买实体书珍藏,情节引人入胜,玉与月是本书中两条最重要的线索。把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展现得淋漓尽致。
  •   最近迷上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还在看,悲欢离合,难以说清啊,很喜欢
  •   穆斯林的葬礼,值得一看的小说。推荐
  •   推荐穆斯林的葬礼,很好的小说
  •   上初中那会我与我姐姐一起争着看这本书,边读边哭,现在已经工作好多年了,生活、社会、感情...再也无法去用心谈一场爱情,珍惜一个人,在读《穆斯林的葬礼》仿佛有一次相信爱情,又一次觉得存在的意义,真心想主人翁新月能有他们的爱情,又一次伤感的回忆....
  •   穆斯林的葬礼(2012版),非常好的小说
  •   重温经典系列,高中时期就很喜欢的一本书,父女情、师生情、姐妹情、爱情,爱恨交织,由一个做玉世家的兴旺到衰落,种种经历展示穆斯林世界的风俗人情,也贯穿了清末到民国的社会进步,人民的思想变化!
  •   一直收藏了此书,直到最近打折才买的,拿到书让我欣喜不已,质量印刷排版都很好。唯一让我担心得是怕纸张会掉,或许是书太厚了吧。 毫无疑问,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不晓得是从哪部小说里第一次看见这本书的名字,后来,越来越多的小说里提到了此书,我知道了这本书很好,可我还是没兴趣,因为光看题目我还以为是讲宗教的(事实上本书是讲到了很多有关穆斯林的习俗的)。直到听别人介绍,我才下定决心阅读——不过是电子书。看了之后欲罢不能,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真是一部有魔力的小说,新月和楚老师的感情让我唏嘘不已。而上一辈的感情纠葛也是如此错综复杂。很难想象二十几年前的社会环境下作者会写出姐夫和小姨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爱情,这在现在看来也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吧,但爱情来的时候,谁还会在意这些呢?好的作品果真是经久不衰,希望有更多的朋友看到并爱上此书。
  •   我对茅奖书系一向热爱非常,《穆斯林的葬礼》也是口碑极高的小说,我们都很喜欢
  •   读了穆斯林感受到了爱情的凄美,不同于现代小说的浮华和拜金,它是真实的反映了几代人的错综的爱情故事!
  •   我一开始是看了此书的推荐和简介去买的这本书,结果买回被麻麻拿去先看了T-T 麻麻“废寝忘食”一口气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连饭都不做了T-T)读完之后还意犹未尽,后来我也读了,《穆斯林的葬礼》真是本好书!书质量也很好!
  •   不错 个人觉得和百年孤独的内容挺像的 一个家族的兴衰 但穆斯林的葬礼更描写细腻 好看 好像还有电影(⊙_⊙)(⊙_⊙)
  •   看到最后新月离开的章节泪如泉涌,穆斯林的葬礼,牵动这一个家族几代人的起起落落
  •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和平凡的世界 这两本书是我非常喜欢的 这次买了两本的话就是我要送给我喜欢的人 我把我喜欢的书送给她这也可以聊表我的真心和对她的珍惜吧
  •   穆斯林的葬礼好好看,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好懂。一本不错的小说~~赞
  •   这是第一次把一本书连着看两遍才来评价的。不知道怎么用言语来形容霍达的文笔。这需要多么超凡的文学功底才能写得出的文字。民族信仰,文化底蕴,封建传统,东西方差异都被描绘的淋漓尽致。它不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本教科书。它用一家三代人的荣辱兴衰带领读者领略了近100年的历史进程。新月的死,叫人潸然泪下。楚雁潮的痴情更是让人感叹,这个社会需要信仰,需要尊重有信仰的人。但爱情是神圣的。更需要被尊敬。非常值得看并且收藏的一本名作。
  •   这本书看了不止一遍,也记住了这位伟大的作者霍达,每每读起这本书就觉得里面的人物鲜活动人,像是真的站在眼前。
    穆斯林的故事感动着我,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故事却一次次的戳中泪点,值得我们深思!
  •   很愉快的购书经历。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那时候捧着收音机听穆斯林的葬礼。现在可以用成年人的思路去细细品味她了。
  •   以前就看过穆斯林的葬礼,堪称经典之作、值得收藏和推荐。
  •   本书描写了韩子奇和梁红玉,楚雁潮和韩新月两对的爱情悲剧。包含了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且此书将两个爱情故事穿插了起来故事性强,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都到结尾无不让人伤感,为他们的爱情痛心。赞!好书!
  •   6.26--6.29,四天的时间读完这本50余万字的《穆斯林的葬礼》。合上书的时候,心里空空的记不起任何,但却一直沉甸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内容暂不想作任何评论,只是双线叙述的写作手法还比较新鲜。值得一读,但别抱太大期望。
  •   给孩子买的,先看的三杯茶,然后是群山回唱,最后是这本。都是同一信仰,看后心情却大不相同。三杯茶有着人间的普爱,群山回唱心底会涌出苦味,穆斯林的葬礼却很美。
  •   穆斯林的葬礼,一部经典之作
  •   全书围绕着一个穆斯林家庭的悲欢沉浮,许多地方都能让人看的泪流满面,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有些地方太悲剧了,我喜欢喜剧,但就书而言,是一本好书
  •   穆斯林的葬礼写了不同时期的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有一点小感动。
  •   穆斯林的葬礼,读完让人有很深的醒悟
  •   《穆斯林的葬礼》荣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几经收藏,无法找到,是当当帮我找到,谢谢
  •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看回回之间的爱情,穆斯林的葬礼,美丽又忧伤的爱情故事!
  •   穆斯林的葬礼(2012版),硬皮的书,字体适中,值得收藏,很好。
  •   穆斯林的葬礼,一条玉的长河,一步宗教的历史
  •   一本好书,穆斯林的葬礼,我看过,下一代人继续看,影响几代人的好书。
  •   初读《穆斯林的葬礼》是研究生的时候,书是从导师那借阅的,想要回味,书不在手,故买之,书很好。
  •   同学推荐买的,为了了解穆斯林葬礼
  •   穆斯林的葬礼(2012版)值得一看,哭了。
  •   穆斯林的葬礼(2012版) 穆斯林的葬礼(2012版)
  •   不错的四本书,京华烟云和穆斯林的葬礼有塑料包装,其他两本则没有,纸质也就一般。不过整体很不错。以后这样的活动要多搞一些,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
  •   书是超好的,穆斯林的葬礼看过好几遍了,经典中的经典,这书买来收藏的,以后有时间再看一遍
  •   以前一直以为这本书是国外作家写的,后来才听同学介绍说是国内的,看了几张,不得不对作者的文笔以及对于穆斯林的了解而点个赞,这是一本能让你安静下来细细品读的书,真实又感人,文中虽然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描写手法,但是却能让人真心的感受到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书,就适合一点一点的来品味。很好~再说印刷吧,真的做的很好,真不愧是周年纪念限量版的,整体都特别满意哦。
  •   好看 历史回眸以独特的视角 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 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 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有指导性教育 你值得去看
  •   穆斯林的葬礼,我许久以前就读过,这次所以买就是因为它很好们值得珍藏,愈读愈有感觉
  •   穆斯林的葬礼是很值得读的一本书,之前买过一本了,这次再买一本收藏。
  •   一本书,写尽了穆斯林家族的荣辱兴衰,让人感同身受,欲罢不能。细腻的文字将我带回了那个时代,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冗长的经文,穆斯林们虔诚的礼拜,古老的伊斯兰文化,睡着文字的流淌,也流入了我心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