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的社会研究三门峡工程中的争论与解决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作者:包和平  页数:153  
Tag标签:无  

前言

包和平同志的这本专著——《工程的社会研究:三门峡工程中的争论与解决》,是他在清华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经过进一步修改而成的。“工程的社会研究”,从学科划分的角度来说属于工程社会学的研究范畴。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关于工程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学术专著。这一研究成果已引起国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工程实践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工程而实现的。随着工程实践在现代社会中重要性的剧增,国际学术界对有关工程的研究也日益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工程既不仅仅是“科学的应用”,也不单纯是“技术的集成”,它是技术、经济、政治等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的集成、选择和优化的过程。20世纪后期以来,出现了对工程进行多学科和跨学科(包括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研究。正如美国学者加里·李·唐尼所说,“我们关注的是对工程的经验研究。根据我们的判断,工程研究进一步的概念发展,关键取决于持续的经验研究以及这种研究的积累和增长。”

内容概要

本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和决策、设计、原建、改建和运用过程中的争论和解决进行了梳理,旨在揭示该工程活动中技术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期加深对工程中社会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工程政策的制定和工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提供借鉴。    首先,通过对三门峡工程前期规划三起三落的曲折过程,以及苏联专家在规划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系统考证,明确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对解决关于三门峡工程规划和决策的争论所起的作用。    其次,介绍三门峡工程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关于三门峡工程的技术指标和功能的争论,指出争论背后的认识和社会原因,以及在解决争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三门峡工程建成运行初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一场关于三门峡工程改建的争论。工程运用的实践和争论导致各方对黄河的水沙运行规律、特征和工程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反思了《规划》报告和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错误。最终在以国务院领导出面协调各方意见,并以形成折中方案而平息了争论。    最后,三门峡工程经过运行方式的改变和两次成功改建后,在取得社会和工程技术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库区移民和生态环境问题等负面效应,这些正负效应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引起了各方对利益格局的重新思考,这是引发当前关于三门峡“存废”之争的主要原因。    反思三门峡工程中的上述争论及其解决机制,本文认为:工程是在技术提供可能性基础上的社会建构的过程与结果。  关键词:三门峡工程;社会研究;争论;社会建构;利益冲突

作者简介

包和平,1963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蒙古族。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主任。自1997年以来,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等国家和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2002-2004年,主持完成了一项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哲学研究”。

书籍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工程社会研究的现状及文献检索结果  1.3.1  国内外工程社会研究的现状  1.3.2 中外文献检索 1.4 本文对工程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的理解和限定 1.5 论文内容的安排和研究方法  1.5.1 论文内容的安排  1.5.2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  三门峡工程规划和决策中的争论与解决 2.1 三门峡工程规划的曲折过程与决策  2.1.1 三门峡工程规划的曲折过程  2.1.2 三门峡工程的决策 2.2 《规划》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背景  2.2.1 《规划》的主要内容  2.2.2 《规划》的特点  2.2.3 《规划》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3 小结第三章  三门峡工程设计中的争论与解决 3.1 三门峡工程的设计  3.1.1  三门峡工程的设计过程  3.1.2 三门峡工程没计的主要指标 3.2 关于三门峡工程设计的争论  3.2.1 应否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  3.2.2 水库拦沙与排沙问题  3.2.3 水库综合利用的要求和运用的意见  3.2.4  对于以水土保持作为修筑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基础的评价 3.3 三门峡工程设计争论的解决第四章  三门峡工程原建和改建中的争论与解决 4.1 三门峡工程的兴建  4.1.1 三门峡工程局的组建和人员组成  4.1.2 三门峡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4.1.3 三门峡工程的兴建  4.1.4 三门峡工程初期运用出现的问题 4.2 三门峡水库的第一次改建  4.2.1 关于三门峡水库第一次改建的争论与解决  4.2.2 三门峡水库的第一次改建及其运行效果 4.3 三门峡水库的第二次改建  4.3.1  三门峡水库的第二次改建的缘由及运用原则  4.3.2 三门峡水库的第二次改建方案的审定和实施  4.3.3 三门峡水库第二次改建方案的实施效果第五章  三门峡工程的“存废”之争 5.1 三门峡工程的社会效应  5.1.1 三门峡工程的社会效益  5.1.2 三门峡工程的技术效益  5.1.3 三门峡工程的负面效应 5.2 三门峡工程的“存废”之争  5.2.1 潼关高程及其对渭河下游的影响  5.2.2 关于导致潼关高程升高原因的争论……第六章 结语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言1.1 选题背景“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几个红色大字是书写在“万里黄河第一大坝”——三门峡水库大坝上的一句宣传标语,它言筒意赅地表明了,黄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政治稳定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战略地位,也表达了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门峡工程)所寄托的深切希望,还表达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三门峡工程所承担的历史重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被列入当时苏联援华“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的惟一的一项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在中央政府几乎是聚集全国之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巨型工程,在它的规划和决策、设计、原建、改建以及运用至今的过程当中,却始终都处于人们的质疑和争论当中。自2001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行后,围绕着三门峡工程的争论甚至一度演变为关系三门峡水库“存与废”的争论,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自2003年秋季渭河下游发生“小水大灾”以后,更是把这一历时长久的争论推向了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会问,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为何要聚集全国之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三门峡水库呢?三门峡工程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和工程技术条件下规划和决策的?为什么围绕三门峡工程的争论会经久不衰,在三门峡工程的不同阶段发生的争论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有哪些人参与到这些争论当中,各种不同的意见是如何得以表达的,哪些因素对引发和平息争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社会的角度,通过对三门峡工程规划和决策、设计、原建、改建以及运用至今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争论与解决的分析和研究为主线,尝试着对上述问题给出自己的一种解答。2003年秋季,在渭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据统计,此次洪水造成渭河流域多处堤坝决口,数十人死亡,成灾人口515万人,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然而专家们指出,此次渭河洪峰最高流率只有3700m3/s,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率,但却造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灾。

编辑推荐

《工程的社会研究:三门峡工程中的争论与解决》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工程的社会研究三门峡工程中的争论与解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争议的三门峡,决策的失误,但不被承认,现在是地方利益的争夺,可怜的移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