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化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曾戈提塔  页数:285  译者:王珊珊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媒体,把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意义深远的社会发展趋势联系起来。    作者带我们浏览了我们这个被媒体所充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戴安娜王妃的葬礼、911恐怖事件、牛仔政治、办公室的性骚扰、婚姻治疗、博客、电视纪实等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巨细,都浸润在媒体的辐射之下。    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不无争议的观点和幽默风趣的笔调,启发我们重新思考那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我们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媒体正在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方式的真相。

作者简介

托马斯·德·曾戈提塔是以传播学研究闻名全球的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美国知名杂志《哈珀斯》和《国家》的编辑。

书籍目录

序言引言  体验派表演方法(Method Acting)第一章 学会热爱“变形虫”第二章 对孩子的崇拜第三章 英雄的微光第四章 身份政治第五章 忙与盲第六章 自然的宿命第七章 人人都是超人尾声  恐怖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学会热爱“变形虫”  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广大的时间与空间框架下去宣告自己的存在,无论是什么样的背景都无所谓。关键是拥有选择权,并且全部都是你能够掌控的选择权。你能够完全自由地去进行选择,因为无论你选什么都无所谓。学会热爱“变形虫”。破坏毁灭与采购。(注意:不买,只是去逛,或是去租赁。)  回忆真实   几乎什么也没有,没关系。  比如说,你的车在一片人迹罕至的野地里抛锚了——比如说吧,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你没有广播可听,没有手机可打,没有书报可看,手边也没有任何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小玩意儿。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很快你就意识到,原来此刻周遭的一切不过就是很偶然地‘定格”在那里,一切都是偶然以此刻的模样存在着,一切让你感到陌生,你太不习惯这一切了。那每一根杂草,那些散落的乱石头,破败的篱笆,还有那布满裂痕的柏油马路,草丛里忽隐忽现的昆虫嗡嗡声,甚至是那一刻天上云彩飘动的状态……一切的一切都是此刻的状态,分毫不差……只是,这一切与你无关。这里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影响你而存在的。由于没有什么是专门为了让你体验而事先安排好的,你也根本没有设想过要去体验,没有任何屏幕,没有任何表演,没有任何音乐开始,没有小册子,没有任何特别的东西可以拿来看,没有什么壮阔的景观或是野趣可以观赏,没有导游,没有可以露营的地方,没有长凳,没有供你散步的小径,没有在专门用树脂塑封膜罩住的架设着专门自然历史背景介绍的观景台——那里的一切都是以本来的面目存在于那里的,也包括你在内。你没得可选。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背景之下,你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存在。  不过是一个非常渺小的存在而已。  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人生的至高享受。比如维特根斯坦。  这就是我们进行比照的基准线。从中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便是:在一个中介化的世界中,真实的对立面并不一定是伪装,也不一定是幻象或是虚构——而是可选择的。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说:“现实是……”,其实是在说有些事情需要处理,有些事情是我们不能够选择的,要解决掉它。在那一刻,我们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有当我们置身于完全偶然的状态下,或是出于某种需要而做事情的时候,我们才真的能够不受中介化的束缚,我们才是最真实的。那些时刻,我们不再受到外来报道的影响,我们完全摆脱掉了“自以为是”的“表现性”本质。  在选择中游弋  其实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不都是在向我们传递着各类信息吗?其实文化不是一直都在用某种方式对现实进行过滤,然后通过一些“表现”方式来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吗?这种表现方式可能已经植入到某种特定的语言中,诸如我们的某个头衔或是附属关系的象征标记,难道不是吗?  当然是。但是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却是一个新发现。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关键性发现。对“文化”的这种意识曾经仅仅是极少数善于思考的智者们享有的特权。但是到了后现代世界这成了常识。也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中介化的文化思潮才随之确立起来。学术界对这一文化思潮的关注集中反映在对一系列有关种族、性别乃至一切真相与价值的社会建构的术语中。但是,所有这些经历“中介化”后的人们都懂得,这些所谓术语,身份也好,生活方式也罢,都是建构的产物,都是某种拥有。那些构建成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客体、场地乃至是诸多特别的习惯,其实都是有意地“表现性”的。凡是文化在传统层面上所涵盖的内容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习俗,是必然存在——于是便被人们当成了现实。但选择权却是带有本质性而又细微的区别的,同样,那些置身于当中或是透过选择而存在的人们也是不同的。  即使你从来没有动用过这些选择权,即使你仍然恪守传统,上述判定也是成立的。但当你意识到自己可以不同之后,你也许会更竭尽全力地去维护这些传统。而当你拥有了无限选择权之后,我们则看到了太多的盲从与狂热的泛滥。  但是,大多数人对此还是能够保持冷静的,至少在那些民主党人聚居的州,或是在欧洲,大抵如此。  我们日常口语里面常说的“管它呢,什么都行”,其实就是对这种最基本场景的最好提炼。之所以这么说,大抵是因为这句“管它呢,什么都行”准确而生动地抓住了当我们竭尽全力想唤醒自身专注与忠诚时,我们脸上所写着的似是而非的表情。  一方面,这是个聚会,是个狂欢节,是那些中古时候的君王们做梦都不曾想象到的诸多体验的综合——“管它呢,什么都行”,何等潇洒畅快!就好像是在兴高采烈地呼喊,你想要“什么都行”,你能想象得到的“什么都行”!你可以什么都吃,什么都看,什么都听,什么都读,甚至你什么都可以“成为”。“没有限制”——这是大多数SUV或是互联网广告中惯用的煽情字眼。  另一方面,具有表现性的环境也反映出了一个表面信息——即我在这里所用的“游弋”一词。这是一个充满着效应的世界,这是另外一个事实之下存在的后果——是表现性通过设计带给我们的后果。我们在一切注意力交汇的中心,但很多事情却又带有它的空洞性,带有它的平滑度,带有它的模糊性——所有这一切都是绝缘的,就好像是梦工厂的神奇效力无声无息地作用在我们身上,用它的数字化喷枪将理念刻写到现实的幕布上。所有的一切都有着电脑绘图那种轮廓模糊的流动感,你在万豪(Marriott)、华美达(Ramada)、喜来登(Sheraton)等高端酒店的大堂中都能体验到这种景象——那些闪光、木质、大理石般的、淡紫色以及带给人巨大舒适体验的雕花设计,无不洋溢着这种氛围。每件小东西都在争相模仿着iPod的式样——甚至包括汽车在内。那种“质感”洋溢着屏幕,我们如同看到了血浆正在一点点渗入到物质世界中来一般。现在呢,你的街坊邻居以及整条街上的人们都有着这样的感受,即使是当你正站在街头的时候。  尤其是那些带有“历史性”意味的街区。就好像所有那些名气比较大的地方——比如巴尔的摩的内港(Inner Harbor)、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或是约克郡或是坎特伯雷郡的大部分地方,全都接受一家大型公司秉承同一观念的装修风格,砌上红砖墙、灰石头然后搭上细铁丝网……而那些为了某种权益而正在试图吸引世人注意的小镇或是村落——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主张,它们全部都喷上拉尔夫·洛朗(Ralph Lauren)的专有绿色或是蓝色,配以金色装饰物,还镶嵌着金色的哥特式手迹……说真的,我真希望能够拥有使用这些品牌的专利。我的意思是说,如何能够让这么多人在如此众多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将那些挂出?这难道也是玛莎·斯图尔特的过错?  即使是那些被遗忘在荒野之中的人们也同样可以体验到这种感官知觉(见第六章)。这就好像是大自然正在以无数旅行日志、探险电影或是自然节目秀中所描述的面貌呈现出来,而那些游客们的表述或是摄影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场景则似乎替代了这些场景的本来面目。——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素材,也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番经历。  这里有一种可以明辨自然界虚拟现象渗透程度之深的方法,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方法之一,即Subtle那种跨多乐器组合的表现形式。在纽约布鲁克林展望公园(Prospect Park)中的小动物园里,一幢小楼被专门安排作为一个展示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的场地。这个布景主要为的是展示一片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生态、一片高山草甸、一片沙漠、一片湿地等等。这是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一个展览,对于生物系学生来说是再好不过的考察地了……你能猜到展望公园动物园将这个展览房间命名为什么吗?  “动物生活方式展厅”。  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个名称。选择权无处不在——连动物们都享有着这种权利。  与那众多“中介化”的表达法相类似,这也就是为什么“管它呢,什么都行”这句话其实是带有辩证色彩的。当现实同“表现性”交融成为有关选择权问题的时候,对抗这种现象的趋势也如影随形。当我们在大脑中不断回味“我能够经历任何我想要的事情”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寻思着“那样究竟又会有什么区别”,因为在这一刻,也就是我们耸肩的这一刻,恰好反映出了我们能够在多重选择权之间灵活选择的可能性。  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灵活性,因为这些选择都是表现性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介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还没看,不过还不错
  •   在图书馆翻阅过该书,感觉很不错。立马在当当网订购。可是货到后,说:没有此书。于是就没买成了。感觉上这是一本不错的理论之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