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视角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张晓芸  页数:297  字数:17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形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历史场”中,一切都是作为形象而存在的。具体的翻译活动就是一种塑造他者形象的活动,从文化他者的形象,主权他者的形象,到作家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形象,原作通过译作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形象,都是通过翻译活动实现的。在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各种操控与改写,可以使他者的形象与其本来面貌发生很大的偏差,更可以对他者形象预先设定或者有意遮蔽,从形象学角度所进行的翻译研究,关注的绝不只是必然发生变易的翻译过程中所生成的形象的真伪,而是关注形象得以生成并定型的过程,定型化形象的持久性与传播性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以及通过塑造他者形象对于自我认同建构的重要意义。张晓芸编著的《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视角——以凯鲁亚克<在路上>汉译为个案》以“垮掉派”作家凯鲁亚克及其代表作《在路上》在中国的形象演变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的形象建构。

作者简介

张晓芸,女,生于1971年,河北宣化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主攻方向为翻译研究,曾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文学理论前沿》、《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前沿》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并有《霍华德庄园》、《不可不知的法国历史故事》、《基督山伯爵》等译著出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形象学与翻译学的契合点
1.1.2 选择凯鲁亚克及《在路上》的译介作为研究个案的原因
1.1.3 形象学理论简介
1.1.4 比较文学形象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形象的哲学思考及相关研究
1.2.2 与形象有关的翻译研究
1.3 本书的写作目的、方法及结构
第二章 凯鲁亚克及《在路上》在原语文化中的形象
2.1 凯鲁亚克在原语文化中的形象
2.1.1 永远的精神漫游者凯鲁亚克
2.1.2 作品简介
2.1.3 创作观念
2.1.4 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2.2 《在路上》在原语文化中的形象
2.2.1 《在路上》内容简介
2.2.2 写作过程与出版经过
2.2.3 《在路上》的经典化过程
第三章 《在路上》在中国的形象变迁
3.1 用于政治批判的反面教材
3.1.1 建国初期的翻译政策与《在路上》的初译
3.1.2 翻译与定型化形象的相互影响
3.1.3 西方主义式的想象——作为政治行为的翻译
3.1.4 官方设定形象与实际形象之间的差异
3.2 褒贬不一的畅销书籍
3.2.1 新时期翻译政策对“垮掉派”译介的影响
3.2.2 合法化努力对《在路上》及作者形象转变的推动作用
3.2.3 文学评论中的《在路上》及凯鲁亚克形象的变化
3.3 一版再版的经典之作
3.3.1 大众文化对“垮掉派”译介的影响
3.3.2 翻译与经典的建构及重构
3.3.3 作为赞助人的出版机构对《在路上》及凯鲁亚克形象的影响
3.3.4 译者的权威性对作品形象的影响
第四章 翻译活动与译作形象建构
4.1 译者通过类文本对作者及作品的形象塑造
4.1.1 译者通过类文本对作者的形象塑造
4.1.2 译者通过类文本对作品形象的塑造
4.2 译者通过翻译行为塑造的译作形象
4.2.1 信息增删对译作形象的影响
4.2.2 对涉及“垮掉的一代”的内容的处理
4.3 读者因素对作品形象产生的影响
4.3.1 《在路上》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4.3.2 中国摇滚乐界对《在路上》形象传播的影响
第五章 翻译的形象之维
5.1 译象之思:翻译与形象
5.1.1 象与译
5.1.2 译与易
5.1.3 “翻”与“译”之多重内涵——通假字中的翻译形象
5.2 翻译与形象建构
5.2.1 翻译与形象
5.2.2 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形象
5.2.3 翻译与他者形象
5.2.4 翻译与异国形象
5.3 文化安全与翻译政策
5.3.1 文化安全与翻译政策
5.3.2 翻译—尊重他者,完善自我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视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视角新颖,很好
  •   可以,做学问不容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